再读长安街系列之
齐家园外交公寓
李翊熠
2013年2月14日情人节
刘心武的《通读长安街》没有点评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7号、9号的建筑群,这个建筑群就是外交公寓。我少年时代,乘坐“大一路”公交车途径这里时,就对这个建筑群产生过极其浓厚的兴趣,多年后,当我萌生写一个系列文章,再读长安街时,我花了大力气考证了外交公寓建筑群。
2012年北京交通广播有一个大使访谈的节目,我国的驻外外交官作为嘉宾,讲述驻外工作生活,我在周日下午驾车时,非常喜欢听这个大使访谈节目,很多大使都谈了在驻在国居住房屋的话题,通过各位大使的现身说法,我们得知各国为外交官的住房方式是各种各样的,记得一位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外交官说,只有秘书长的住宅是联合国提供的,他是副秘书长,还有自己找房子住。
通过我国驻外大使的电台访谈节目,对比我国外交部为各国驻华使馆提供的居住设施,我不得不发感慨,我国政府对待各国驻华外交机构人员实在是太厚道了,主要体现在中国是以国家力量为各国外交官提供相当良好的住所。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最早在外交上承认新中国的是前苏联、北朝鲜、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以色列、瑞典、挪威。由于美国的影响,很多西方国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没有对新中国给予外交承认,或者及时给予外交承认,也没有建交。没有建交,当然就没有外交使团派驻,五六十年代,由于外交使团数量有限,因此外交使馆也不多,但周恩来先生非常重视外交工作,周公做出了“把使馆从城里迁出,集中建馆”的指示,北京现在的第一使馆区的形成,就是周公的决策,也正是这个决策,北京的城市发展史上,出现了外交使馆区、外交公寓区,这一点,在美国这样的国家,也是没有的,确属我国大国的风范。
我们在长安街上延长线见到的苏式建筑的外交公寓,是第一座外交公寓,建设于1957年,1959年12月竣工,主要设计者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程懋堃、景光普、胡庆昌。由北京市第一建筑公司施工,这种红色的砖混结构建筑最大的特点其东西的宽度达212米,这个单体宽度在民用住宅项目中,保持了多年的记录,这是齐家园外交公寓的第一座建筑,这座建筑外观上是典型的“三段式”苏式建筑,但融合了中国民族元素,在其内部格局上,也非完全苏俄式,而是嵌入了西方国家的生活元素,该楼212米长,中间部位是七层,两翼是六层,东西两端是五层,外立面一凹一凸,显得动中有静的悦感,在外立面的材质和颜色上,采用红砖材,在建筑元素上的檐口、窗套和首层外墙采用灰白色石材做装饰。屋顶采取了雀替的装饰,彰显中国元素,这座建筑的诸多细节,题写了五十年代末期建筑的特点,尤其在外立面的装饰上,兼收苏俄文化底蕴,又兼顾中国传统建筑语言。这座建筑,被列为北京市近代保护建筑,体现了这个建筑的价值。
齐家园外交公寓在这座主楼的基础上,不断建设,说道外交公寓,还要说一下外交公寓的开发商,当年不叫开发商,按照权属关系,应该叫做业主,北京外交人员房屋服务公司是外交公寓的业主,这个业主是北京的一个超级大地主,掌控者使馆区占地140余多万平方米,辖区馆舍及五个外交公寓群的总建筑面积近120余万平方米。其中包括独立馆舍133座,办公楼3栋,小型别墅44栋,外交公寓楼41栋,可出租套房约2400套。北京外交人员房屋服务公司隶属于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是外交部下属的事业单位。外交人员服务局的历史沿革应该追溯到1953年6月,周公批准了组建外交人员服务社,1955年初,在服务社基础上组建了外交人员服务处,1962年1月2日,经周恩来总理、陈毅、习仲勋两位副总理审定批准,正式成立北京市外交人员服务局,成立伊始,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的耿飚、王炳南曾分管过工作,1984年7月从外交人员服务处更名为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成为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隶属于外交部,下设北京外交人员人事服务公司、北京外交人员房屋服务公司、北京国际俱乐部有限公司等单位。
北京外交人员房屋服务公司在50年内不断开发外交公寓,在齐家园外交公寓、建国门外交公寓的基础上,又开发了第二使馆区的三里屯、塔园村外交公寓,第三使馆区的亮马桥外交公寓,并从房地产开发商整购了西坝河金岛花园作为外交公寓。、
本文中,主要写的是齐家园外交公寓红色老楼,我们一般的公众,只有机会看到这座建筑的正面,其实建国门外大街7号、9号是一个很大的院落,红色老楼北面,是一个很大的花园,其中的大草坪非常之大,在整个院落中,公寓占地面积5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7300平方米。现有多高层公寓楼7栋,住房388套,另有小型官邸13栋。
齐家园外交公寓往西,建国门外大街北侧,有三幢建筑也被列为北京市第一批保护性近代建筑的还有建国门外交公寓1号楼、12号楼、14号楼,其中12号楼和14号楼被称为外交公寓双塔,12号楼和14号楼建设于1973年,原9号楼(现1号楼)建设于1972年,整个建国门外交公寓始建于1971年,占地面积60700平米,建筑面积172700平米,共16栋建筑,共约700套住房。建国门外交公寓的建设是有着历史背景的,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恢复了合法席位,中美开始对话,1972年美国总统开始破冰之旅,1972年中美公告后,大多数西方国家开始陆续与中国建交,来华外交人员及家属大量增加,正是为满足这种外交需要,建国门外交公寓开始建设,建国门外交公寓与齐家园外交公寓不同,建国门外交公寓完全是按照西方现代生活价值观设计的,满足西方高品质生活的住房,在上世纪70年底初期,居住在北京老城胡同和大杂院中的普通劳动者是无法想象建国门外交公寓的奢华的,即使现在看建国门外交公寓的户型,其生活舒适度也是丝毫不落后的。诚然,在时代进步的长河中,齐家园外交公寓老楼和建国门外交公寓也存在着历史局限性,并未有中央空调系统,因此租户自行安装了各种空调,空调主机悬挂在建筑物外面,从美观上破坏了建筑的美感,外交公寓在整体大修时,考虑到这个问题,在外交公寓大修时,增加专用空调机位和中央空调系统。
我国外交公寓是一种特殊的房屋存在的形式,其投资完全是国家投资,物业产权属于国家,代表国家拥有和形式权利的单位是外交部下属的专门机构,这种向外国外交官提供出租住房的方式,在世界其他国家并不多见,随之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在对外交人员提供出租房源的体制上,也有微调,1998年开始,我国开始允许外交人员在朝阳区自行租赁住房居住,据笔者考证,北京东四环的阳光上东项目是外国外交官最喜欢的居所,据称英国还购买了阳光上东一期方街一号的部分房源作为外交官居所,阳光上东小区是出现外交使馆牌照汽车最多的小区。尽管部分外交官自行租房居住,但大部分外交官仍钟情于中国政府提供的出租房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外交公寓的安全性是极高的,武警站岗,彰显着一种威严下的安全,这种安全感,是一种国家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