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的脊梁。
当沉重的货物压进他们瘦削的肩膀;当灼热的烈日刺疼他们赤裸的后背;当湿浊的汗水爬满他们佝偻的腰身,扁担两侧的农夫山泉早已和着汗水,融进了涩和咸。
去泰山之前,在泰山的网站上我看到泰山有三美——白菜,豆腐,水。
其中对水的介绍是,“在泰山有句俗语:“山多高,水多高”,“泰山上下,即便在海拔1500多米的峰顶上也可寻见到淙淙泉水,不但泡茶清香可口,而且酿酒、酿醋、做豆腐都是离不开的”。
泰山水既然这么好,又为什么舍近求远,从千里之外的杭州买水呢?泰山贵为世界文化遗产,泰山的品牌难道还不如农夫山泉?即便是从经济效益上讲,泰山的管理者也该打打泰山泉水的主意啊。
山爬的越高,失望越大。古人所载“潭池瀑布56处、山泉64眼”早已无处可寻,能听到的惟有“农夫山泉有点甜”的声声叫卖。遥想古人游泰山,累了、渴了,随处掬一捧泉水,甘甜可口,沁人心脾。可惜古人之幸早已远去。
我们杂志叫《中华遗产》,遗产不仅仅包括文化、古迹,还应该包括古时清新的空气、甘甜的泉水和疏朗的阳光,那是一段多么环保的历史时光啊!
我顺便查了一下史料,作为环保的佐证:
1.《史记》中说:“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
泰山很重,但比泰山重的山还有很多,为何泰山得其荣?
2.《绎史》引《归藏》云:“蚩尤金九淖以伐空桑。”空桑差不多就是泰山这一片吧,为什么我们炎黄二帝老是在这一带打仗?
3.中国古代所有封禅大典为什么几乎一无例外都在泰山举行?
我常常推测,可能泰山真正拜祭的不是天,而是水,为的是祈求来年雨水充足,五谷丰登。炎黄二帝找的就是水美草鲜的地方。
古代的泰山已离我们渐行渐远,而我们依然不紧不慢地享用着“农夫山泉有点甜”,享用着“娃娃哈,乐全家”。
看到一位网友发贴《北京累了,迁都吧!》,根本原因还是水源困乏,不管是引用布罗代尔还是费正清的论据,结论只有一个:人类的最后一滴水就是自己的眼泪。
有一部电视片叫《居住改变中国》,夏骏老师说,现代的建筑是砸碎金饭碗换--来泥饭碗。同样,今天我们还有千里之外的农夫山泉,明天我们喝什么呢?
作为中华遗产,泰山也越来越面目无非了。若干年后,她会不会成为子孙后代的一个谜语?
正如《探索与发现》中所描述的那样:苏美尔古国遗址墓穴下发现了两米多厚的粘土沉积层,印证了苏美尔泥板文书的记载:“早晨,雨越下越大。我亲眼看到,夜里大粒的雨点密集起来。我凝视天空,极度恐怖……”
撰文/崔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