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民俗——赕塔 傣族民俗习惯

作者:David

又到正月十五了,这一天,各地都按照自己的民族民俗过节。在北京工作的那几年,这天,都是到雍和宫去,人山人海的,香火缭绕。不管是不是真的信仰,也认不得是主管那类的至尊,各色人等都手持香包顶礼膜拜、暗自发愿。

在版纳,离我住的小镇8公里处,有个不大的傣寨叫曼梭醒,在尘世喧闹的今日,依然是个宁静祥和很传统的傣族村寨。每个村寨都有本寨的佛寺,西双版纳有近六百个村寨,据说,这些村寨有五百七十七座佛寺、二百一十五座佛塔。有的寺旁有塔,有的相距不远的山包上建塔,曼梭醒的佛塔就建在一公里外的须弥山上。当地村民只知道这座佛塔年代久远,而更确凿的情况都不清楚,不过,远至东南亚各国信仰上座部佛教的僧众也前来赕塔。这几天,前往赕塔的各个村寨的傣族群众,仍然是从早到晚接踵而至、络绎不绝。前几年刚建好的昆曼高速路也路经这里,此时,路边也停满了汽车,镇上的交通中队不得不抽调警力维持交通秩序。

“佛教在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三大文化圈,即以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老挝、印度尼西亚,以及中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为代表的印度佛教文化圈。我国云南傣族佛塔,就是以这一佛教文化圈为背景的产物;以喜马拉雅地区及我国西藏、内蒙古和内地一些地区为代表的藏传佛教文化圈,西藏佛塔和走出雪域的藏式佛塔就是以这一文化圈为背景的产物;以朝鲜、日本和我国汉地等为代表的汉传佛教文化圈,我国内地佛塔就是以这一文化圈为背景的产物。这三种文化圈的形成不是独立的,而是跨地区、跨国境的,是互相兼容的。处在三种文化圈中的佛塔又相互影响,互相借鉴,共同发展,并构成世界佛塔的主体。”

在元明之际,巴利语系小乘上座部佛教以惊人的速度传人我国云南的傣族、德昂族、布朗族聚居区。对傣族民众来说,不单是宗教信仰的问题,而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南传佛教,又称巴利语经典系佛教、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然而,到西双版纳来旅游要记住,在当地佛寺,“小乘佛教”对他们来说,是贬义,僧人们要求外地客人尊称为上座部佛教。

当我抵达时,早来的人群已经下山。山脚下的水井凉亭很多人在等候接水。












依照傣族风俗,凡进入佛教圣地均须脱去鞋袜,也不准赤膊露腿。

傣族自称“傣仂”、“傣雅”、“傣那”、“傣绷”等。汉晋时称之为“滇越”、“掸”、“擅”、“僚”或“鸠僚”。唐宋时称“金齿”、“黑齿”、“茫蛮”、“白衣”等。元朝时“白衣”又写作“百夷”、“白夷”、“伯夷”等。清以后称之为“摆夷”。解放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名为傣族。

每年我都要参加傣族的各种民俗活动,这上山的石阶却从来没有数过,这次数了数,共计500阶,每一段都是整数,没有零头。



登上至300阶,第一座佛塔就在眼前。

佛教对傣族民众来说,不单是宗教信仰的问题,而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傣族人坚信人有来生的说法,所以一生都在赕。

“赕”,发音为dan,三声,是指古代东方、南方少数民族以财赎罪,现已成为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向庙宇捐献财物求佛消灾赐福的一种习俗。

  


他们认为:人有前生、今生、来生(三生三世),即“生有所来、死有所往”;人的灵魂将由其生前的善恶情况决定死后的去向:或升入天堂永享太平、或投胎转世、或轮为牲畜、或坠入地狱做恶鬼;现世的贫富、好坏状况,是前世作恶、行善所造成的因果报应;若今世再不行善布施,来世将被打人地狱,转生为恶鬼和畜牲;不论是富人或穷人,凡行善布施多的,死后就能到极乐世界去过幸福生活或转世享受荣华富贵。今生的好日子是前世赕下的,所以要不停的赕,为自己,为来世,为后代赕下足够的财物;有赕的人才会有幸福的人生,所以赕贯穿了整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物质领域。这就使得他们对现实委曲求全,还要省吃俭用、用节攒下来的钱财“赕佛”,旨在祈求佛主赐恩。


傣族在农历的6月15日那天举行了关门节的赕事活动,关门之后每7天要过一次赕,但这些赕都是些小赕,最大的活动是向佛寺敬献经书,这个活动叫做“赕坦”。

赕塔是西双版纳傣族的一项传统活动。傣家人赕塔是专门有一个日子的,在开门节农历的9月中旬后的每个月圆之日轮流对每座佛塔进行赕塔奉。


参加赕塔仪式的傣家人手举蜡条,围绕着佛塔转三圈。乡亲们从四面八方来到白塔、金塔等佛塔举行赕塔仪式,诉说心愿,祈求来年平安吉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佛塔周围摆满了人们拿来的赕的贡品,前来朝拜的人们就地而坐,不过他们都有备而来,有的带着凉席,有的带着垫子,一副要长坐久跪的阵势。贡品却是些千奇百怪的东西,有筒圈的卫生纸、康师傅方便面、冷酸灵牙膏、雕牌洗衣粉、娃哈哈牌的矿泉水、生黄瓜熟糯米饭等等,数不胜数。还有新铺盖、新衣物,还多了些锅、碗、瓢、盆、桶一些生活用品,就像是要过日子似的,








教的经典集中了佛祖释迦牟尼的所有思想与智慧,是佛教信众通往涅槃境界的指路明灯。南传佛教的经典比较接近佛祖释迦牟尼时期最原始的佛教,注重原始佛教的精神与教义,崇拜佛牙、佛塔和菩提树等。一座座秀丽挺拔的佛塔成为他们传统文化的象征。傣族佛塔就是从东南亚国家传入我国云南傣族地区的,最先是在西双版纳“安家落户”的。










祈祷许愿傣族在崇信祖宗的同时,又虔诚地信仰佛教。他们相信,只要通过对神的献祭,就可以达到与神交流的目的。在傣族生活里,每逢节日,都要于家里烧香拜佛,或家人生病时,也要设供、祈祷,认为一烧香佛祖就会闻到香味,再磕磕头,佛祖就会保佑亲人健康。











建寺造塔傣族全民信仰佛教,村村寨寨都有佛寺。相传,在佛教传人之前,僧侣没有固定的居所。有一个国王再三请求佛祖为僧侣们建寺造塔,佛祖答应了。从那以后,傣民把佛塔当作至高无上的象征。于是,人们就建寺造塔,以表达崇拜佛祖的心愿。



设宴做摆信众经常设宴做摆、做善事,以累积功德,也不惜用尽平生的积蓄。《赕佛的来源》中讲道:有一对夫妇常施舍、挖路、搭桥、造塔、建寺、栽菩提树,也不杀牲,后来男的做了大官。这个故事就是奉劝人们积功积德。








赕薄积德傣族信众有向佛寺献书积德的活动,傣语称之为“赕薄”。人们认为赕书越多,来世就越有好日子过。为此,家家户户都要出钱请人转抄自己或父母生前所喜爱的叙事长诗或民间故事,成书后再拿到佛寺去赕,以求生者吉祥、死者安息。人死后,其家人还要买佛像、请和尚念经,为其超度亡灵。





阿斌,广东人,在这里娶了一位漂亮的傣族女孩。她看到这个用了汉字,也感到惊异。说这是第一次出现。


我曾听到过这么个故事,说有个寨子缅寺的佛爷想要还俗了,村民们央求他再做几年,教会小和尚念经以后再还俗,没有摩托车我们可以赕给你,家里的田地我们可以去帮忙收种,父母的房子旧了我们可以盖新的给,反正要每天能听到诵经声才行。



傣族民俗——赕塔 傣族民俗习惯









相传小乘佛教最早的教派曾聆听过佛祖释迦牟尼亲口传教和布经,他们认为人若生前不积善修行,死后就会入地狱受苦受难;“为人行善,善多我德,德多我仙”。

  小乘佛教几乎成为傣族全民性宗教,傣族地区有村就有寺,到寺院赕佛,人所必为。小乘佛教提倡出家修行,西双版纳傣族男子过去从儿童时代起,必须要过一段脱离家庭的寺院生活。

  傣族认为只有当过和尚的人才是有教养有学问的人,才会受到社会的尊重。没当过和尚的人被称为“岩百”、“岩令”,即没有知识、不开化的愚人。

  小乘佛教各派僧侣按其年龄和修养划分成不同僧阶,僧阶决定其在寺院中的地位。初入寺受戒者被称为和尚,和尚又有大小之分,傣语称帕异(大和尚)和帕囡(小和尚)。

  入寺受戒前需进行预备期训练,等初识寺规后方可入寺受戒。届时该男童由事先认定的义父(忠于佛主、知识渊博、有威望者)穿戴彩衣彩帽后,在亲邻的护送下人背或骑马前往佛寺,围观者一路向入寺男童抛撒米花。

  进入大殿后该男童跪地接受该寺主持为其举行的受戒仪式,然后由义父为其脱去彩衣彩帽,换披袈裟,就成为正式的小和尚了。此后便长住寺中,跟随佛爷学习傣文和佛经,还要负担外出化缘和寺内部分杂务。

  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其对佛经教义等掌握的程度可依次晋升为帕弄、都(佛爷,亦有大小之分)、祜巴等。升为祜巴的僧侣如无特殊情况将不再还俗,故愿晋升者不多,一般当到大佛爷便还俗成家立业去了。



这个和尚左臂纹身“爱情”,右臂纹身“缘分”。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给心上人发短信吗?


也许是在和师兄弟分享着情人来信的快乐?

身旁的是多么的羡慕这位!


而这位小师弟则专心致志







傣族是个崇尚知识的民族,特别是傣族少女非常仰慕有文化的男孩。若谁家的男孩子没有进过佛寺,学不到文化,是不会赢得姑娘的青睐的。

  在傣族,少男少女从很小就开始了谈恋爱,这便有了“小和尚谈恋爱”的风俗习惯。在有些乡镇的街头,很多小男孩身着和尚服饰,骑着自行车,后面带着如花似玉的傣族少女在街头穿行。这是一个清青春醇的爱的故事,并且带着浓浓的民族风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09217.html

更多阅读

北京民俗表演 北京哪里有吹糖人

北京民俗表演热线电话:13426474110,13426474110@163.com中国北京民间艺术表演团13426474110中国北京民间艺术表演团承接各种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表演!一、手工艺表演类:

浅谈地域特色民俗旅游 民俗的地域性

浅谈地域特色民俗旅游现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特色民俗旅游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鲜明的地域风格以及朴实性、地域性、神秘性与充满文化味道等特征对旅游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特色民俗旅游已经成为当下旅游市场环境发展的趋势。在国内,有

声明:《傣族民俗——赕塔 傣族民俗习惯》为网友回忆依然深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