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刚刚全部投用的苏州火车站新站房,是苏州历史上投入资金最多、建设规模最大的公共建筑,有南北两个广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建筑设计大师崔恺担纲主创,2007年获得中国建筑学会、山东省建设厅、威海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第四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银奖。此建筑业入选刚刚评出的苏州十大建筑。
苏州火车站的设计,给人的主要印象在于整体上是各种几何线条组成的菱形、方形、圆形的粉墙黛瓦世界,能强烈地感受到贝聿铭的影子。自从贝聿铭用几何线条和粉墙黛瓦设计了苏州博物馆后,这一手法似乎成了一个老生常谈的东西。整座建筑给人最大的视觉冲击莫过于整体连续的巨大菱型屋顶,与钢结构浑然一体。屋顶下东西两侧,两堵高大厚重的粉墙隔出了内部建筑的巨大候车空间,但墙面从屋檐处大幅度内收,形成类似于悬山的结构,使得屋面更为突出。整个屋面成十字形,南北向延伸较短,分别遮盖南、北两个旅客进出口,沿着轨道的东西向延伸较长,为站台候车区旅客遮风避雨。
火车站南就是护城河,隔河就是古城区,北寺塔、平门、桃花坞近在咫尺,如何保证大体量的现代化交通设施能够自然承接、延续古城的肌理便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在这一点上,建筑设计还是比较成功的。
首先从体量上来说,整体建筑呈东西向横长布置,高度只有32米,且与护城河之间有宽阔的南广场作为退让,所以从体量上来说并没有对古城区造成压的感觉,这是第一条成功之处。
从建筑外形而言,其屋顶下需要覆盖所有站台和轨道,体量极为庞大,如果做成一个整体屋顶,其观感将会显得过于庞大,与苏州古城小巧玲珑的风格格格不入,为此设计者采用了菱形空间网架体系,创造性地设计出菱形屋顶的构思,将一个整体屋面在外观上分解成绵延不绝、高低错落的小菱形屋面,完全消除了建筑的庞大之感,同时也解决了大跨度屋面的技术难题,达到了形式与功能的高度统一,这在当今中国建筑设计界形式重于功能、甚至往往为了形式牺牲功能的大环境下显得难能可贵。更为关键的是,这一菱形结构又与苏州古典园林的花窗和铺地花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屋顶似乎成了对苏州古典文化的一种呼应,甚至是某种形式上的延续和传承。
从色彩而言,屋顶为深灰色,东西墙面为白色,这灰白二色所形成的粉墙黛瓦的外观印象,正是苏州古城的传统建筑的精髓,灰白二色也是苏州古城的经典颜色。
火车站的内外交通组织也颇费心思。北广场因为面对北部的平江新城,所以以高架道路的方式直接通往站房二层,优美的高架道路弧线彰显出现代城市的大气磅礴。而南广场,因为面对古城区,所以车流、客流全部以地面和地下通道的方式进出。地面通道两侧积土堆山,广植高乔矮灌。车行其中,如行山谷之中,这是将苏州古典园林假山设计理念引入进来,既给开车人造成视觉上的丰富感和美感,也将车流与护城河的优美环境隔离开来,站在南广场上看,视线范围内清新整洁,毫无汽车的现代视觉污染。
由于车流的成功隔离,南广场成为一个巨大的步行空间,可以直达护城河边。码头前一座石刻地图躺在水中,那是复制的南宋《平江图》,即南宋时期苏州城(时名平江)的地图,记载了当时苏州城内的街道和水系布局,此碑为国保级文物,现藏苏州文庙,是国内已发现的最早的城市地图。对照此图,现在苏州城内的河道与街道体系基本保持不变,可见苏州古城保护的斐然成果。河对岸,正对着火车站中轴线的位置,新建了一座水城门,形成对景。其实这里本来并非城门位置,是个切切实实的臆造的假古董。但这座城门和两侧复建的城墙,将老城区内的居民楼遮挡起来,营造出干净整洁的画面。
回过头来看火车站南大门。大屋顶出檐深远,从结构上就需要有巨大的立柱进行支撑,立柱如何处理也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处理不好可能就会破坏整体建筑的和谐,为此设计者也是动足了脑筋。整个立柱并非高杆一根,而是设计成了伞状结构,中间各镶嵌着一只巨型的菱形灯笼,与菱形屋顶相呼应。整个结构杆件为栗色,与粉墙黛瓦极为协调。
车站内部的结构空间分割与设计更体现出苏州传统文化无处不在的影响与渗透。这些大大小小的空间,有各种宜人尺度的粉墙进行分割或连接,或藏或露、或深或浅,独具匠心。特别是一些边角空间,点缀着一些湖石黄石、松竹花木,简单的一草一木一石,后面衬以粉墙黛瓦,或者再配以简单的花窗,立即就能营造出一个空灵而又文雅的空间来。
从总体上看,苏州火车站的建筑设计还是成功的,不过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南大门作为正门,气势过于雄浑厚重,尤其是深远的出檐,给人以侯门深似海的压迫之感,有点像衙门建筑,威严有余,亲近、温馨感不足,这与火车站作为公众设施的身份似乎有点冲突。而北大门由于有高架道路通向二楼,整个建筑立面被分割为上下两层,整体感觉就轻盈了很多。不过,苏州火车站建筑设计所体现出来的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是一个很大的亮点,综观国内各主要城市的火车站,这一优势就显得尤为突出,也更为难能可贵。
苏州火车站俯视效果图,屋顶总体成十字形。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中间的候车大厅屋顶采入了自然光。
南广场直达护城河,对岸就是古城区。北广场对着平江新城,有高架道路直通二楼。
南北广场的人流组织都是上进下出。
从护城河南岸隔水远眺火车站,基本感觉不到建筑队古城区的压迫之感,其原因一是建筑高度控制在了32米,二是建筑向后做了大幅度退让。
效果图中的水中倒影似乎特别美。
从火车站南入口远眺南广场,广场上的高大塑像是苏州人范仲淹。此像正面朝北,即背对古城区,面对着火车站,以示对外来旅客的欢迎之意。此朝向曾引起轩然大波,反对者认为雕像朝北背光,看不清楚,应该朝南,面对古城区。但无论怎么说,屁股对着来客,终归是不礼貌的事情。
护城河夜景,近前水下的就是《平江图》
南入口近景。一种巍峨殿堂式的压迫感扑面而来。
原来的实际中南入口自动扶梯两侧粉墙直抵屋檐之下,并开有苏州园林中常见的月洞门。实际建设时做了修改,墙面高度只到二层平台,并且是实心,取消了月洞门。
令人印象深刻的菱形屋顶,整个轮廓线如波浪般起伏,极富动感。
广场上所有路灯都刻意做成了菱形。
北广场东西两侧设置了公交总站和市域短途车站,主体建筑上都有一个大大的菱形。下面这张图上到处都是菱形、三角形、圆形,满眼的几何线条让人想起苏州博物馆贝聿铭的风格。
立柱上的巨大菱形灯笼
地下南北主通道,贯通整个车站。
站前南广场的景观设计
范仲淹像与水城门
广场上的广玉兰树阵
对岸的城墙
北入口。
因为有高架道路通往二层,道路下方砌了一堵白墙,火车站大屋顶对人的整体压迫感完全消失,显得很温馨、亲切。这也是北、南两个入口迥然不同之处。
从北入口二层高架上看火车站和远处的平江新城。火车站北正在大兴土木,未来将是高楼林立的世界。
这种小品到处都是,充满诗情画意。
室内设计更是苏州风格可以随意挥洒之处
其他城市火车站
南京站
完全不顾古都风貌的全现代化设计,站前就是玄武湖,最大亮点在于广场直通玄武湖边。
当苏州站前刻意营造古风洋溢的南广场时,南京却以玄武湖畔的高楼林立而自豪。苏州与南京的差异就在于此。总体上讲,南京城的整体古都风貌已经被破坏得一塌糊涂,其建筑之凌乱不堪入目。
南京南站,亚洲最大的火车站,以仿古式设计主打。那六根柱子和柱头的斗拱被津津乐道。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个柱子协调吗?细弱的柱身,顶着庞大的斗拱结构,再架上极为深远的出檐,令人有摇摇欲坠之感。这是一个完全失败的设计。
实际效果似乎比设计效果图还要差,柱子更细,华丽的宫殿式立面装饰全部消失,按照南京人的口语:丑得一比屌屎。很奇怪,这样的设计也能通过。
看看立柱和斗拱柱头的细部,很是滑稽。
无锡站,本来就对暴发户城市不抱多大希望,带高楼的火车站进一步坚定了我的判断。
扬州火车站,作为一座可与苏州媲美的文化古城,火车站弄成这样真是对不起先人。那个三角锥真是2B。
杭州站,说不出的感觉。
上海虹桥枢纽,纯技术流。
北京火车站,五十年代十大建筑之一,大--概是1949年以来中国最漂亮的火车站,现在仍然是。
壮观的北京西站,那个中央楼阁被认为是没有任何用途的形式主义,并被作为陈希同干的坏事之一。陈对维护北京古都风貌还是很负责的,他喜欢给现代建筑加中式大屋顶,乐此不疲。他的这一做法在他倒台后被批判为肤浅的古都风貌维护方式,但问题是,对于现代化建筑,除了这样做,又能怎么做呢?不管怎么说,他对古都还是存在敬畏之心的。后来的东方广场,纯现代风格,那么大的体量对古都风貌就不是破坏了?国家大剧院那个王八蛋就不是破坏了?央视的裤裆楼就不是破坏了?
北京南站,很像卫生巾,无语,连评论的兴趣都没有了。
成都站,有传统斗拱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