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叔微传略 许叔微医案

许叔微传略

许叔微(1080—1154年)宋代真州(今江苏省仪征县)白沙镇人,字知可,号白沙,又号近泉。宋代杰出的医学家、研究《伤寒论》之名医家、经方学派创始人之一。宋高宗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壬子科张九成榜进士,历官徽州、杭州府学教授、翰林学士,集贤院学士,人称许学士。随宋高宗南渡,居真州,曾侨寓徽州歙县,徙居夫椒檀溪,后辞官归隐,潜心医学,治病不问贫富贵贱,救人无数,且不求其报。许叔微于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出生在江苏真州白沙镇,祖父许希渡(讳惇),生二子,长许浩、次许浚,皆入伍从军,许浩在汴京(现开封市)任北宋皇家侍卫;父亲许浚,为左武大夫,官至左翊武功郎(从七品)。

许叔微自幼聪明,又勤奋好学,深受老师和家长的赞许。元丰五年(公元1090年)叔微11岁时连遭家祸,父亲染上瘟疫,唯乡无良医,回天乏术,不久就去世,父亲的突然病逝让母亲受到很大打击,两个月后,因悲痛与劳累过度,突然倒地,牙关紧闭,口中流涎,叔微急请医生,诊断是中风病,却误用泻药,母亲服后大泻数次,遂昏迷不醒,不久也撒手人寰。许叔微父母在百日内患病救治无效双双相继病故,成了孤儿,他“痛念里无良医,束手殆尽”,生活上十分孤单凄惨,仅靠伯父和乡邻的帮助勉强度日。公元1126年,金兵攻破京城,俘虏了徽宗、钦宗及所有皇族后妃(靖康之难),作为徽宗随从,许浩也被金人掳去,押至五国城(今黑龙江省),其后殉难。叔微的少年时代很快因家庭的变故而结束,使他深深体会到一个医生的责任重大。曾通过乡荐,而晋京省试落第,再屡试不举,遂弃儒习医。他很悲痛,发誓要学医,要拯救众多像父母一样的病人。因此成年之后,他发愤阅读医书,立志从医,开始多方搜求中医书籍,“刻意方书,誓欲以救人为心”。他白天学习课程,晚上挑灯苦读医书,还利用各种机会外出游学,寻师指点,他当时求医游学之处有维扬、徽州(今黄山)、歙邑(今歙县)、汴京(今开封)、吴江、毗陵(今常州)等地。他结拜名师,访医友,勤奋学习,刻意方书,誓欲以物为心。二十余年的勤学苦练,兼之对中医学术的大胆实践,逐渐成为了稍有名气的医家。从《伤寒论》、《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到《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脉经》、《小儿药证直诀》等皆有博览。后来他成了一个有名的医家。

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寒窗苦读和在各地游学行医以后,他参加乡试中举,在举人中已是有名的才子,在医术上也颇有名气,此时的他一心想在举子业展宏图济民,以实现自己的愿望。在1112年春天,许叔微到京城参加会试,当时宰相蔡京患病,请了多位医生都未治好,蔡京听说许叔微医术较高,就请他诊治,许叔微察色按脉,问病施药,只开了一副药方,服后第二天即痊愈,蔡京大喜,要给许叔微加官,当时正值许叔微会试落第,心情郁闷,所以谢绝了,飘然离京。“以忤时相归,人咸高之。”他辞京以后,医名更噪,人们对他十分敬重,遂专心医术,殚精方技,诊务日渐繁忙,真州方圆数百里(如常州、南京、商丘、维扬、镇江等)、大江南北的患者皆来求治,许氏“无问贵贱,虽曛夜风雨,有以疾告,……始终不索酬,志在济人而已,人咸德之”,“所活不可胜计”。

北宋徽宗政和元年(公元1118年),淮南发大水,城下被大水浸灌了好几个月,许叔微突然发病,肠胃不和,腹中肠鸣,消化不好,经治疗后痊愈。但自此就留下个腰痛病,厉害时腰痛得不转动,三个月内试遍各种药都没有什么效果。后来,许叔微就想这可能是那次淮南大水湿气浸肾经络造成的,便用艾炷灸腰部纳肾腧穴,连灸三十壮后,腰痛病就好了。许叔微遇有抱病者求诊,不问贵贱贫富,都诊侯给药,不收钱,治好了病人,也不要报酬,救治的人不计其数。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真州,疫病大流行,许叔微遍历里门,到各家各户看病给药,救治十之八九。后南渡居常州,又迁太湖马迹山。

许叔微对《伤寒论》很有研究,治病多用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的成方,而且用得非常恰当。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正月有一武将为金兵俘虏,放到船舱隔板下面,关了好几天,他设法逃脱后,途中因为饿了好几天,便饥不择食,大吃大喝一顿,又解开衣服寻捉虱子。第二天,他便受风感冒,出虚汗,胃中发胀。一个医生认为是饮食伤胃引起的,用泻药治疗;另一个医生认为是解开衣服捉虱子受了风寒引起的,便用发表药发汗,就这样治了几天后,病人病势越来越严重,又增加了喘息病症,两个医生惊惶失措,来请许叔微治疗。许叔微根据(伤寒论)中的条文:“太阳病(指外感热病的初期主要症状为脉浮、恶寒、发热、头顶强等)下之(指泻下),表未解(表证未治好),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立即应用此方治疗。服了一剂病症就减轻了,再服一剂,微微发了一些汗,当天晚上,就身凉热退,脉象也已和缓。这时那两个医生都说:“我平生未曾用过张仲景《伤寒论》的方剂,没想到竟然会这么灵验。”许叔微说道:“张仲景的说法难道会骗人吗?你们这些人不会用,主要是没有学习好的缘故。”公元1128年夏,真州城中疫疾大作,许叔微即赴真州治病,“不以贫贱,家至户到,察脉观色,给药付之。其间有无归者,某舆置于家,亲为疗治”。文武官员、商贾僧尼、宗室显贵凡有疑难病都找他治,经他诊治者,十活八九。他论病见解独到,引经据典,师古而不泥于古,用药多亲自研制创新,常常能药到病除。由于医德高尚,医术高超,老百姓称他为神医。

许叔微在行医过程中,常常遇到他医误治的案例,深感当时医生的诊疗水平太低,亟需普及《伤寒论》知识,弘扬六经辨证。为此,特在行医之暇,对《伤寒论》中一百个症候及治法进行整理编排,以七言歌诀体裁叙述,编撰成《伤寒百证歌》,这是中国医学史上最早用“按症类证”法研究《伤寒论》的著作,这种歌诀形式便于记忆和传诵,对《伤寒论》的普及起到了很大作用,也成为中医歌赋的榜样。

靖康之难后,宋室南迁,四十七岁的许叔微看到山河破碎,朝廷懦弱,深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自觉身处壮年,可为国家做更多的事,激起了他久已释怀的致仕愿望,许氏举家迁到毗陵,在行医余暇又重拾四书五经,准备三年一度的春闱会试,终于在他53岁那年(高宗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天道酬勤,高登张久成榜进士第五名,同榜进士有陈祖言、楼材、周孝能、卢习、邵典和许虞卿等,授集贤院学士职(一说翰林院学士),其后数年,历任徽州府学教授、杭州府学教授及翰林学士,集贤院学士等要职,因许叔微任职双学士,故人们都称他为许学士。

许叔微对民间有效的单方,验方也很重视。高宗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毘陵有个姓马的油贩子患了肾脏风病,一条腿发肿,肿得象个瓜一样,从腰以下痛不可忍,卧在床上,不能转侧,要转身必须两人挟持着才能动一下,某个医生想用铍刀割开皮肤,将里面的水放出来。许叔微诊断后,认为不必开刀,便用一个偏方(甘遂、木鳖子),让病人内服,上午服药后,下午就抽出脓水好几升,立时痛止肿消。一月后病人就可以扶着拐杖行走了。然后,许叔微又用赤乌散给患者外涂,病就逐渐痊愈了。十年后,许叔微因事又路过毘陵,此人率全家老小迎接他,感谢他的救治,并说自那以后,不但脚没有肿,多年不愈的肾脏风也治好了,走路如同平常人一样。许叔微不但重视单方、验方、对艾灸也很有研究,掌握的治法很多。

许叔微在京城任职期间,先后为朝廷培养选拔了许多医学人材。他亲自感受到高宗苟安江南,朝廷的昏庸和秦桧的奸诈。叔微因不满高宗苟安江南及秦桧陷害忠良,与抗金名将韩世忠过从甚密。1142年岳飞被害后,韩世忠自请解职自保,叔微遂退隐乡里,移居苏州,行医济人,从此不问政事,一心行医。常渡太湖访许叔微,闲暇之时,二人品茗饮酒,共抒忧国情怀,许叔微也为韩世忠诊病配方,韩世忠十分钦佩叔微的高明医术,曾亲题“名医进士”的匾额相赠。

许叔微,从新安来到太湖北岸之檀溪(今无锡马山镇),此处依山环水,风景秀美,遂建一庐名“梅梁小隐”,遵范希文“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训,专心行医济人,为不使医术失传,他发奋著书,心耕笔耘了多年的《仲景脉法三十六图》、《伤寒百证歌》和《伤寒发微论》三部著作成书,最有名的是题名《普济本事方》”,全书10卷,为23门,共收录330余方,每方均简述主证、病因、用药、炮制及服法等内容。这是64岁的许叔微为弘扬和普及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培植后学而苦心编撰的著作,先后在1143年前后出版。成书于1149年的《类证普济本事方续集》十卷,又名《续本事方》。书中载方不仅多被国人沿用,还远播日本和亚洲各国,日本还存有1735年向井八三郎刊之《普济本事方》合刊本。许叔微70岁时仍手不释卷,将平生运用经方的案例整理编撰成书,定名《伤寒九十论》。《普济本事方》和《类证普济本事方续集》均被收录在清朝《四库全书》中。弟子山阳(今江苏淮安)范应德,他也有名于当时。(据曹孝忠《普济本事方•跋》)。

许叔微,心地善良,医术高明,救人无数,百姓奉为神医。配同榜进士周孝能之女,生子许必胜,为南宋毗陵第一探花。晚年弃官归医,定居于毗陵马迹山小墅村。公一心总结医术,集平生经验良方医案心得之大成,略去虚玄,侧重实践。将其平生试验有效的方剂搜集到一块,并附上医案,采取孟棨《本事诗》体侧,编著《普济本事方》十卷,《类证普济本事方续集》、收录了三百多个方剂和验方,每个方首列主治,方名及药味分量,次录治法,服法,后面附有一、二个病案,还加以评述。文字浅显生动,医案都记有时间、地点,使人阅读时,如同亲临其境。先后著有《普济本事方》十卷被收入《四库全书》,《翼伤寒论》二卷、《伤寒歌》三卷、《辩类》五卷、《治法》八十一篇、《仲景脉法三十六图》,《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等著作行世,终享“名医进士”之誉。

许叔微是宋代研究《伤寒论》的大家之一,对辨证施治理论多有阐述和补充。他说:“伤寒治法,先要明表、里、虚、实。能明此四字,则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可坐而定也。”在其学术思想中较突出的是对脾肾关系的理解,认为肾是一身之根抵,脾胃乃生死之所系,二者之中又当以肾为主,补脾“常须暖补肾气”。这一见解对后世进一步研究脾肾关系和临床座用,很有启发。他一生著述颇丰,辑有《本事方》又名《类证普济本事方》10卷、《续本事方》10卷(均收入《四库全书》)。著有《伤寒百证歌》5卷、《伤寒发微论》2卷、《伤寒九十论》(合称《许氏伤寒论著三种》)、《治法》、《辨证》、《翼伤寒论》、《仲景脉法三十六图》等书。《伤寒百证歌》,是以歌诀体裁将仲景方论编成100证,以便后学记习,遇有“有证无方”者,就以《千金》等所载之方补上;有议论不足者,多取《巢氏病源》及朱弘、孙尚、孙用和等人言论加以发挥。《伤寒发微论》共22论。第一论列举伤寒72证,详加阐释。第二论以下多为作者心得的零散札记。《伤寒九十论》,每论首记病例症状及治疗经过,加以评论,颇似今日之病案讨论。《普济本事方》是“漫集已试之方及所得心意,录以传远”的著作,按病分为23门,收录300余方;每方首列主治、方名及药味分量,次录治法、服法,后附一二个病例,并加评述。其中关于言气撅不可作中风候、益肾宜用滋补之品以及区别肠风、脏毒、血痔的不同等论点都颇有见地。

许叔微于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逝世,终年75岁,与周夫人合葬于马迹山檀溪村胜子岭东麓,墓碑文“宋故始祖名医进士叔微许公配周夫人之墓”,。现马迹山建有许叔微故居“梅梁小隐”,有行迹“隐居泉”等。2010年移葬于马山大墅湾无锡名人陵园。墓志铭如下:许叔微故居“梅梁小隐”,又名“三橿老屋”现仍然屹立在马山小墅村,故居原有建筑三十余间,由于年代久远,现仅存一进二院。故居前尚有清澈的“隐君泉”,唯许氏亲手栽植的三株橿树,在历经八百多年的风霜雨雪后已经寿终,但枯桩猷存。1983年11月江苏省无锡市人民政府专门为许叔微故居立有石碑,铭文“三橿老屋——许叔微故居旧址”,现属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许叔微传略 许叔微医案

【高阳堂许官德永思堂许志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09288.html

更多阅读

我喜欢的主持人……许璐璐 许璐璐微博

生日:7月12日身高:167厘米星座:巨蟹座血型:O型喜欢的季节:夏季喜欢的饰品:手表喜欢的花:百合喜欢的水果:榴莲小小心愿:游遍名山大川、吃尽天下美食职业:辽宁电视台主持人

许叔微论证桂枝汤中芍药当用赤芍 许叔微

许叔微论桂枝汤中芍药当用赤芍桂枝汤中一味芍药,我一直用的是白芍,读了《许叔微医案集按》中辨桂枝汤用芍药证,才知道原来仲圣在伤寒论中已经有分辨赤白芍的文字,只是自己读书不认真,没有领悟。现摘录文字如下:辩桂枝汤用芍药证:马亨道,

撒娇女王许晴 许晴撒娇视频

微博:http://t.sina.com.cn/tiange本期文字编辑:张媛想象中的许晴是一位拥有独特魅力、甜蜜笑容、美丽面孔的东方丽人。初次见她觉得单纯的用美丽来形容她有点草率。她是一位非常可爱的小女生,虽然她坦然公开自己四十三岁的年龄。化

“越界”文人不逾矩——访许子东2012年1期文化 许子东微博

◎ 文/本刊记者 陈佳冉许子东实现从“人名”到“名人”的跨越,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10年前他录的那一集《锵锵三人行》。从此,在大学教书的“许老师”,研究郁达夫、张爱玲的“许教授”,插过秧炼过钢的“许知青”,统统淡出,留在公众视野里的

声明:《许叔微传略 许叔微医案》为网友枕边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