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桥:《破壁人——“韩三篇”风波》写作手记

目录:一、《知音》式启蒙。二、人心的高墙。三、卖萌时代。四、挖墙脚。五、信息污染。六、去魅:公共表达分子。因文章很长,只对代笔构陷门有兴趣的朋友,直接读第五章即可。对公共写作有兴趣的可阅读全文。欢迎完整地转发或登载本文的任何一章。

文/断桥

《破壁人——“韩三篇”风波》(文/断桥评/林猛、仝宗锦、林垚、李宇晖)一文收录在三联《话题2012》中出版,因人在美国,无法到北京现场与三联编辑和读者交流,所以写篇手记谈谈成文脉络。先做个广告吧:《话题》是评论每年热点的丛书,对公共舆论有兴趣的朋友,可购买这系列书籍。欲购买可猛击链接:http://www.slbook1996.com/book/view.asp?bh=111199183

作者的话:

断桥(北大计算机系博士,目前在硅谷创业):之所以写这篇手记,是因为我看到很多网络新人,对公共写作具备浓厚兴趣,却苦于无话语权。虽然于我而言,话语权早如浮云,因它对编程赚钱等毫无用处。但我上网迄今16年,对此却有不少想法与经验,可与大家分享。我个人对新一代的年轻人,寄予厚望。

先致谢并介绍撰写《破壁人》一文评论部分的朋友:

林猛,北大政治学博士,北师国关与政治系讲师,主攻政治学理论;

仝宗锦,北大法学博士,哈佛法学硕士,中国政法法律系副教授,主攻法律史;

林垚,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系博士生,

李宇晖,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政治系博士生,

后两人目前均涉选举制度研究,四人网龄多为10年以上。

-------------------------------------------------------------------

一、《知音》式启蒙:

  韩三篇已收入《我所理解的生活》出版。对此文,我写过两篇文章,一篇是《评韩寒:素质在民主变革中的影响》,主要批评《谈革命》《说民主》两文,另一篇是《南都周刊就韩寒专题采访破破的桥,未刊被毙稿》,主要批评《要自由》一文。如想了解完整观点,可猛击我博客链接。列此并非体现中立,而是提醒大家,公共领域批评乃是常态。《破壁人》则从完全不同的角度,谈论公共写作,与批评公共知识分子。

  先说写作缘由,《话题》主编杨早,也是我北大师兄,约评论稿,我推辞说,非政治学专业人士,且文笔不好。杨早认为没事,平易清楚好读,就行,于是我便接下此事,起初定好的话题是写改良与革命。

  

  阅读完韩三篇,我个人的第一感觉,是篇反民粹作品。钱云会案中,韩寒写过相似的文章:《钱会云之死的真相和你想要的真相》,已挨过一次骂。但那篇文章,观点隐晦,旁敲侧击,且有老许、吴法天、王小山、窦含章等人顶在前头挨大家的骂,他至多只算挨了流弹。而韩三篇则孤零零、赤裸裸、极其直白地把观点扔了出来,我估计挨臭骂是在韩寒的意料之中,但出乎他意料的,是居然招致了仇恨。为什么?

  1.韩三篇论述得不好?是不太好,但这不重要。

  2.素质论捅到了网民痛点?是痛点,但这同样不重要。

3.形势不同了!这很重要。


什么形势?自由派中的保守翼(温和翼)往年都是壮大趋势,这几年却面临转向与分裂。对他们来说,重庆红都竖旗,少数自由派左转,此谓转向,癣疥之疾。话语权往自由派激进端急速转移,此谓分裂,心腹大患。韩寒,从博客内容看,受南都、南周影响颇大。同样,韩三篇无论论证如何,亦受左右温和派的欢迎。然而,支持韩三篇的知识分子越多,激进端的仇恨愈烈——受南都欢迎?软蛋、虚弱的家伙,哗众取宠。受胡锡进欢迎?叛徒、五毛什么的,最讨厌了。早几年没什么,2011年底再发,不行了。
为什么激进端的话语权提升?有两个原因。但我只能讲其中一个,第二个不能讲,否则这篇文章发不出来。这第一个原因,我称之为改良者的《知音》式启蒙
  近二十多年来的启蒙,是由老一代自由派讲述的一个个故事为基础的,比如团结工会的故事,蒋经国的故事,曼德拉的故事,甘地的故事,马丁路德金的故事,哈维尔的故事,等等等等。这些故事具备极其相似的情节:个人抗争,集体协商,道德感召,温和理性,拒绝暴力,公众同情,上层退让,皆大欢喜——类似的想法体现在《要自由》里。但我认为,这是被神化后的历史,隐瞒了细节,缺少对各种冲突、血腥、代价、盘算的描述,丧失了合理性,去魅、重写,势在必然。    不正确的历史叙述,造就的是各种奇异思维:
  腾讯微博上,有人发微博称中央要公开财产,遂成热帖,别人向他指出这是谣言,发帖者辩称:“一篇微博居然短短4小时内有20万人阅读,中央领导真该为这么好的人民而骄傲。只要领导以身作则动真格,人民的信心就会回来,有人不信这是真的,但一天内只要一百万人转发,假的也会变成真的”——于是大家就真的去疯狂转发,指望白日梦成真。(注:发帖人绝非营销帐号)。  新浪上另一条热门微博称:“曼德拉曾被关押27年,受尽虐待。他就任总统时,邀请了三名曾虐待过他的看守到场。当曼德拉起身恭敬地向看守致敬时,在场所有人乃至整个世界都静了下来。他说: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仍在狱中。原谅他人,其实是升华自己。”这条段子假到极点,这哪里是曼德拉,完全是神经病。但就这样一条段子,因为符合道德-理性-退让-皆大欢喜的叙事脉络,获得了最广泛的传播。   这种现象是“《知音》式启蒙”的必然结果,道德和舆论的力量被神化了,转型这种必然需要付出血腥代价的事,成为小清新的玩物,最后必然在现实面前碰壁,导致普遍的怀疑、失望和分裂,走向激进,被受伤害的人所仇视,这是理所当然的结果。此问题广泛且紧迫,但是,嘿嘿,我这次不写,一来我知识不足,没本事写,二来我看大家对什么代笔构陷之类的八卦无聊问题居然闲到一吵吵上一年,可见谈这类沉重话题,还不到时候。

-------------------------------------------------------------------


二、人心的高墙
  因圈子不同,提笔前,我对韩寒所知甚少,《三重门》十多年前看过,《长安乱》、《他的国》、《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看过部分,我个人认为后两本是佳作,评价是处于上升期的作家。赛车我则完全不懂,去年听说他包揽国内赛车双冠,所知仅此而已。他的博客,因为我混教育网为主,以前看得不多,直到2011年才知如此热门。相信其它知识分子大多如此。主编杨早虽说写作无需专业,平易好读即可,但我自认为理论知识贫乏是个人短板,且无力弥补,于是便考虑从别处补足,多熟悉韩寒。所以先花费了几周时间,阅读其作品、博客,观看其视频访谈,了解其政治观点。(后来我又接了《忽悠的原理与技巧》一书的约稿,看了更多,那是后话了,不提)    我筛选下来,认为几个深度访谈,可全面体现其政治观点:1.美国CNN对韩寒的专访(半小时左右,记者问得非常直接)。2.日本NHK对韩寒的专访。3.凤凰《非常道》何东对韩寒的专访(1小时多,非常完整,但缺点是谈时政和博客的部分零散)。我个人建议对韩寒有兴趣的知识分子,可去找视频来看。仅提醒一点:莫看剪辑与转述。为什么?留到第五章说。    考虑到已经年余,先和大家一起回顾韩三篇,同时,我还摘了一些韩寒的博客、小说、访谈内容来作对比:  1.素质论: 如果你硬要问我在中国,什么时候是个革命的好时机,我只能说,当街上的人开车交会时都能关掉远光灯了,就能放心革命了。但这样的国家,也不需要任何的革命了,国民素质和教育水平到了那个份上,一切便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韩三篇》
世界上逻辑分两种,一种是逻辑,一种是中国逻辑。一帮毫无成就的人居然还指责一个世界冠军的教育模式有问题,就是中国逻辑。……你以为混个大学文凭就叫有文化,大学生坐个地铁没让座一样是没文化,博士开车晚上会车开远光灯就是没文化,大学教授搞个女生不戴避孕套不问安全期直接射里面就是没文化中的没文化。但如果一个文盲能下水救人,就是有文化。文化和文凭完全不搭界。——韩寒博客:《不问安全期,就是没文化》2007年01月22日(注:此文是丁俊晖被骂后,韩寒力挺)  2.反民粹:  大部分国人眼中的自由,与出版、新闻、文艺、言论、选举、政治都没有关系,而是公共道德上的自由,比如说没有什么社会关系的人,能自由的喧哗,自由的过马路,自由的吐痰,稍微有点社会关系的人,可以自由的违章,自由的钻各种法律法规的漏洞,自由的胡作非为。——《韩三篇》    左小龙感到人生迷茫,于是爬到楼顶静静地欣赏亭林镇的风景。结果人们看见楼顶有人,以为他要跳楼,便围过来看热闹。很多年轻人看了一个多小时,脖子都酸了,纷纷催促:还不跳?不跳就是孬种。口号声于是慢慢响了起来:“跳下来,跳下来”。有人劝止喊口号的人:会出人命的。喊口号的人回应道:“关我们什么事情?我想喊什么就喊什么。这是我的自由。这是我的人权。”警方过来制止后,口号声一下字小了不少。但大家很快发现,警察就那么十几个。咱喊口号的有几千人呢。青年们振臂疾呼:“喊起来!为了自由和人权!”于是最后左小龙在众人的怂恿中无奈地跳了下来。在这里,“自由与人权”完全脱离了原有的范畴,变成了乌合之众的口头禅与护身符。——韩寒荒诞小说《他的国》结尾部分介绍。  3.精英主义:  大部分中国人一副别人死绝不吭声,只有吃亏到自己头上才会嗷嗷叫的习性,一辈子都团结不起来。——《韩三篇》  他们普遍对民主和自由的追求不如文化界想象的那么迫切,他们对强权和腐败的痛恨更多源于为什么不是我自己或者我的亲戚得到了这一切,而不是如何去限制和监督,只有倒霉到自己头上需要上访的时候才会从词典里捡起这些词汇来保护自己。——《韩三篇》    何东:《长安乱》中,你为什么把群众写成哪儿有事就往哪儿跑的盲从者?(断桥注:《长安乱》中韩寒将群众写得很愚蠢,经典场景是武林群雄为了争论兔子贵还是瓜贵,最后相互抽刀砍了起来)  韩寒:以前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把人民忽悠好了,你就得天下了。……人民真的是最愚蠢的,很多人骂那种当权者,其实当权者不笨。……我写博客,假装是个清醒的人,其实我也是很迷糊的,很多事我连自己都没有想明白。在我们国家,最傻的就是忧国忧民的人,他们是最痛苦的,因为国家根本不搭理你。人民就更别提了,他们根本不在意你。——凤凰卫视《非常道》韩寒专访  4.对拜金现象的描述:  五百亿就能买五亿张选票。不行加到五千亿。一年税收都十万亿呢。你和人家比有钱?你觉得你周围的朋友的公正独立,那样的人加起来也就几十万张选票。你看好的有识之士,能有十万张都不错了。唯一能和共产党抗衡的就是马化腾,因为他可以在QQ登陆的时候弹出一个窗口:谁选我马化腾,谁就可以得500Q币。此举估计也能获得两亿张选票。——《韩三篇》    但是(谷歌)所谓的开放所有审查结果,现实的中国人有多少人在乎呢?这些在正常的国家可以感动国人的理由,在中国看似不太管用。……中国有两亿网民,谷歌如果问大家是不是想看到不被审核以后的搜索内容,我想应该有两亿减去网络评论员人数都会答应,当然,这就像买菜,你多给人家一点人家总是乐意的。但是如果百度给每个网民十块钱人民币,说只要下载了百度新开发的屏蔽谷歌搜索的浏览器,并且使用我的不光完全遵守而且超额遵守中国“法律法规”的搜索引擎作为唯一指定搜索引擎,你们就可以得到这个钱,估计得有一大半人变节。中国人追求那些危险的普世价值么?中国人追求的,但中国人是顺便追求,追求那些东西在很多人心中的价值未必有追求新开盘的一个楼盘或者追求一点网络游戏中的装备那么高,因为大家的生活压力都这么大,理想都没有,混口饭吃就行了,你跪着吃和站着吃有什么区别呢。谷歌可能高估了自由,真相,公正,叉叉等东西在中国很大一部分网民心目中的价值,这些都没有路上捡到一百块钱实在。——韩寒博客:《2010》2009年12月30日 回顾谷歌事件    如果你不是铁杆韩粉,却有兴趣看完这些摘录。你会诧异:咦?这个韩寒,和我印象中的不一样啊。是的,他的精英主义倾向相当严重,与网上盛传的那些语录区别很大。为什么呢?这是简单的传播现象所致。举例:    韩寒评上海钓鱼执法:“说实话,在这个社会上,如果你生病了或者家里有急事需要搭车,有人愿意让你上车是很罕见的,这样的人是珍稀的物种,是单纯的好人。闵行区交管部门做的事情说简单点,就是将这些单纯的好人从茫茫车海中分辨出来,拘押下车然后罚款一万。”  第一轮传播:网民看到韩寒原文,拍案叫绝:说得太好了!(传播100次)  第二轮传播:网民看到第一轮传播的文章,评;说得太爽了!(传播100次)  第三轮传播:网民看到第二轮传播的文章,评;说得太对了!(传播100次)  三轮后,大家疯狂传播了100*100*100=100万次,被你看见了,这形成了你对韩寒的第一印象。    韩寒评群众:“人民是最愚蠢的……在我们国家,最傻的就是忧国忧民的人。他们是最痛苦的,因为国家根本不搭理你。人民就更别提了,他们根本不在意你。”  第一轮传播:网民看到韩寒原文,气得浑身发抖:我呸!(传播10次)  第二轮传播:网民看到第一轮传播的文章,评;我操!(传播10次)  第三轮传播:网民看到第二轮传播的文章,评;我靠!(传播10次)  三轮后,可怜兮兮地传播了10*10*10=1000次,被你看见了?当然不会,这些言论消失在信息的海洋中。于是你心中的韩寒形象与真实的韩寒产生了偏差。    我有位朋友,很喜欢看韩寒博客,在读完韩三篇以后,完全不敢相信,韩寒居然变五毛了!冲动地打电话给我,难过地抱怨了一个多小时。尤其包括很多知识分子,认为韩寒这几篇文章是哗众取宠或商业路线云云。这实乃疏离感所致。因为你对韩寒的印象是从网络传播中来的,而传播中的这个形象本身就是被传播者筛选和歪曲过的。
  上月有个典型的帖子,体现出知识分子,和意见领袖之间的疏离感:  何兵(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昨晚林猛博士说:托克维尔认为,法国大革命的一个诱因是,没有政治经验的文学家,占领了法国人的思想。他们激情、充满诱惑的文词,广泛传播,蛊惑了法国人民(大意)。我想起@慕容雪村@韩寒 @韩志国……有请大家讨论这个话题:我们应否警惕书生们充满激情的政治话语?——2012年12月15日  何兵老师听完林猛对托克维尔的叙述后,有感而发,将意见领袖看作“文学家”、“书生”、“用激情诱惑人民”的人,这个看法在知识分子圈(以及自认精英的人群)中非常典型。但我要说两句话,韩志国我不是很熟,不了解。不过,有两件事,何兵是不知道的:1.“文学家”慕容雪村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的毕业生——对,就是贵校、贵系的。2.林猛的话并不是表达“警惕书生们的激情政治”这个意思,而且他相当地欣赏韩寒。    先转回正题,了解韩寒的主要观点以后,我认为韩三篇真实的核心想法是:  韩寒认为,公共舆论中,知识分子、意见领袖、活跃网民大谈特谈的这些观念(革命、民主、自由等等等等),大众并未真正接受。
  为此,我改变了写作思路。四月时,我先打电话给林猛,林猛是我本科时在北大的好友。我比较意外地发现他对韩寒相当关注,许多事居然比我还熟。谈起韩三篇及那些“质疑”,林猛说:我认为韩三篇很真实,不取悦读者和支持者,虽然有些左转,但确实代表了社会上的一种情绪。很多人对韩寒有更多的期许,会感到失望。但他始终地写自己感觉到的东西,表达自己,不去刻意取悦别人,这很不容易。    断桥:现在传播如此发达,我认为能启蒙到的人均已覆盖到,很多人甚至开始反感,认为意见领袖不过是哗众取宠。你觉得意见领袖还有存在的意义么?    林猛:如果你把社会看成一个黑箱,包括政府、各类组织、媒体、公司在内的各种利益集团均在箱内,按照规则进行博弈,你会感受到中国与其它国家的区别——群众是个体的,散落的,原子化的。这是因为,在中国结社是受限制的,人们无法形成组织来表达诉求。只能自说自话,公共诉求仿佛可以自由表达,但就如同面对一堵墙说话一般,说完以后,很快散落在空气中,无迹可寻。表达失效了。个人表达无法汇集起来,不能和宏观的体制衔接,你不知道多少人和你持一样的看法,所以你需要一个公共的渠道或者公共的代言人。否则人家总可以讲,你是一小撮人,我才是代表人民的,反正我们没有中立的民意测验。  意见领袖的主要意义并不是启蒙,而是起到一个汇聚表达的作用,所有话题只有通过意见领袖(或者重要媒体)汇聚后,才可能对社会造成影响。所以,在中国这种社会状况下,显得特别重要。利益表达必须在聚集以后,才能形成政治压力与经济压力

配图说明:围观就是力量?林猛认为,不是这么简单,要形成真正的压力,表达需要汇聚    对这个判断,我想起网上的常见景观,受人欢迎的段子后面,总要署个名人的名字。韩寒名言:纳税用支付宝,政府兑现就全额支付,否则退款。这话挺好,但不是他说的,真正的作者搞不好是支付宝的营销团队。中枪最多的自然是白岩松,网民塞他名下的段子,编本畅销书绰绰有余。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是刻意造神?不是。因为网民自觉人微言轻,诉求需要汇聚,如果找不到汇聚点,就会捏造一个,意见领袖的需求量很大,而真正有影响力,又愿意给他们说话的名人,供应是严重不足。    再想到林猛说,每个人的利益表达,在这个国家,如同面对着一堵墙说话一般,无法进入公共领域。此时我联想到了2010年香港书展,韩寒读者见面会。 观众:韩寒,如果你被关进监狱(众人笑),只让带一本书,你会带什么书? 韩寒:我会带一本《圣经》,因为里面可以藏把锤子。(众人大笑)

配图说明: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主角向典狱长申请狱中携带《圣经》,但其中偷藏了一把锤子,他通过这把锤子破墙越狱,对抗监狱的体制化。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弃自己了,还有谁会救你?每个人都在忙,有的忙着生,有的忙着死。忙着追名逐利的你,忙着柴米油盐的你,停下来想一秒:你的大脑,是不是已经被体制化了?你的救赎在哪里?——《肖申克的救赎》

配图说明:韩寒主编《独唱团》第一期扉页所藏的锤子    因为林猛所说的这堵墙,和韩寒这把锤子的启发,我决定用一个比较合适的词汇来表达公共舆论和大众之间的隔膜——“公众之墙”。指公共舆论中讨论的问题难以到达大众,大众的利益诉求也难以进入公共舆论。同样,存在“知识分子之墙”,知识分子的言论虽然能进入公共舆论,但在大众中得不到传播。这造成了两个互相隔离的话语圈子。刘瑜书卖得不错,但她居然在微博上感叹,文字难以穿透人心的高墙。而韩寒的文章在覆盖面上要比刘瑜更为广阔,他居然也抱怨很难影响墙后大众。很多书卖得很好的作者,都有相似的态度,很有意思。相反倒是很多书卖不出去,写的文章也没人读的人,特别喜欢用“全民XX”、“广大群众XX”,仿佛真有这么多人对他的文章感兴趣似的,并自我陶醉。

-------------------------------------------------------------------


三、卖萌时代
  虽然可能都到达不了人心最深处,但韩寒在把握大众,推广其想法的成果上,依然强过绝大多数公共写作者,我把这种技能叫做“破壁”。有人认为受欢迎是因为网站推荐,我认为把因果关系搞反了,是先受欢迎,然后各大网站去作推荐。为什么受欢迎?我简单分析一下韩寒博客中典型的时政评论:  1.批评广电总局“禁止恶搞”的指令:  “在广电总局的管理下,我几年前在电视上看到过一个广告,大意是这样的,在公共汽车上,一个老者垂头丧气,人家问,你怎么了。老头说,我得了癌。车上的售票员说,没事, 我几年前也得了癌,在前面某站的一个医院治疗了,现在好了。司机接着说,是的,我的癌也是那里治好的。然后一车的乘客纷纷说,我们的癌,都是在那里治好的。”——韩寒博客:《今年最恶搞事件》2006年08月20日  2.批评国家缺乏对普通老百姓哪怕是形式上的尊重: “只有当国家的过滤词们去世的时候,我们国家才会降半旗。而民间似乎任何重大的事故都没能降过半旗。我也基本从没见过半旗,唯一的一次就是上学的时候升旗升一半滑轮卡住了,但那个属于升半旗,不属于降半旗。”  “当然,我们得科学严谨,制定一个人数,比如重大事故一次性脑死亡一百人以上,降半旗向人民致哀。在我们国家,这个人数一定要制定的很高,至少要是其他低素质国家的十倍,一来显示我们的半旗,是比其他国家的半旗有着更高的含金量,二来,依照现在的安全生产和交通状况,如果人数制定低了,恐怕国旗就很难有升上去的机会。”——韩寒博客:《中国的国旗太坚挺》2007年06月02日
3.评论闵行区警方雇人装成病人搭车,用“钓鱼执法”来抓“非法运营”  “说实话,在这个社会上,如果你生病了或者家里有急事需要搭车,有人愿意让你上车是很罕见的,这样的人是珍稀的物种,是单纯的好人。闵行区交管部门做的事情说简单点,就是将这些单纯的好人从茫茫车海中分辨出来,拘押下车然后罚款一万。”——韩寒博客:《这个国家将迎来国庆,这个城市将迎来世博》2009年9月16日  4.闵行区拆迁户自制燃烧弹抵抗强制拆迁被拘留  “你是不是觉得闵行区很可恶呢?你是不是奇怪为什么他们的官员位置还那么稳呢?如果你这么想,你就太嫩了,因为他们是上海市政府的得力干将。这就好比你是公司的部门经理,你要买一个市场价是1000的打印机,于是你给了你的一个员工1000元整,结果你的员工花了300块钱就把这个打印机给强行买来了,还给你开了一张1000的发票,又给了你400,他自己拿走300。不光如此,你还不用负责这个员工的伙食,因为他饿了可以自己钓鱼吃。这个员工唯一的问题是开车赶路的时候压死的几条狗,导致你的办公室外面经常有一堆狗对着你吼,你说,你会不会开除这个员工呢?当然不会。你只会想,这些狗真麻烦。是的,那些倒霉蛋就是那几只狗,而我们就是那一堆狗。”——韩寒博客:《这些狗真麻烦》2009年11月24日
我发现韩寒博客中的论述方法有几个特点:1.文章写得很有趣。2.他很少使用论证,而是使用描述。比如评论钓鱼执法,韩寒并不是从各集团的利益、黑车的作用,非法执法,这些方面来论述,而是这么比喻:“闵行区交管部门做的事情说简单点,就是将这些单纯的好人从茫茫车海中分辨出来,拘押下车然后罚款一万”。3.每篇博客,所说的道理均极其简单
对这些现象,我打电话给@被打飞咨询。他是我的本科密友,佐治亚理工统计学博士,以前在国内做底层维权,当然做这些事的后果,人没帮上几个,看到的恶心事却越来越多,性格也越来越激愤,毕业离开北大的保护后,他在国内受到(你知道的)骚扰,安全出现问题,出国发展。以前他是犀利的时评写手,一些文章传播很广。我向他讨教公共写作如何到达受众的问题。
  断桥:为什么这么写会受欢迎?    被打飞:你要考虑到网络阅读的主流群体。他们是这么一群人,中底层,努力工作,也有才能,指望上升到新的阶层。这些人,在现实社会中吃了很多亏。但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吃亏,很难受,满腔怒火无处发泄。无论是教材、媒体、还是一些报纸,都专门地灌输和愚弄他们,给他们制造假想敌,将他们的处境说成是这些“敌人”造成的,供他们泄愤。因为敌人是伪造的,所以泄愤对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并没有任何作用,但是,有个好处是能给他们带来快感,令他乐此不疲。对于这样的人,直截了当地向他说明情况,讲大道理,是无济于事的。    断桥:嗯,这不是讲道理能解决的,因为给他们灌输的是快乐,是爱。    被打飞:要打破这种状态,王小波提供了很多新的探索。1.批判要彻底、大胆和直白。不讲什么“有利有弊”“有功有过”等废话,写得简单明了。2.比喻,把人物化,螺丝钉、砖头。比如黄金时代里描写的那个看门老大爷,把我看得笑死了。3.《我的精神家园》等杂文集里,大量提供“常识”。因为常识在那个年代是稀缺品,已高度扭曲,连碎片都不存在。    和被打飞聊的时候,我想起韩寒赞扬香港汽车杂志《人车志》时的一段话:  读者:“如何才能避免把车开到沟里去?”  韩寒:“如果在内地,连自己的车的驱动方式都不知道的记者编辑,肯定会分车的驱动方式和油门深浅的控制和车身重量转移等等,回答到自己都忘记了问题是什么。”  “香港的答案是:开得离沟远一点。”——韩寒作品集《毒》    在《破壁人》一文中,我写道:  “简单、幽默、诉诸情绪,成为穿墙的必要工具。要让这样的人群来看你的文章,尝试接受你的意见,就必须先逗乐他们。生活已经很辛苦,这些人已经不愿意再看更悲苦的哭诉;政治已经太严肃,这些人已经没兴趣再看更沉重的探讨;崇高已经太虚伪,这些人已经拒绝相信更高尚的告白。对他们来说,作品必须有趣,才能让他们敞开心扉。论述必须简单,批判必须大胆,让读者被震动,又无需动脑,才能重建常识。当写作者的情感与读者产生共鸣时,就可以破墙而入。”    大家看一些报纸,比如《环球时报》时,往往能产生快感。看某些其他报纸,哎哟,这气不打一处来,愤怒、悲哀、难过。总这样是不行的,思路要变,你同样得让大家开心。    韩寒对媒体与启蒙的看法:    我发现,我们所谓的批判,我们自以为是的“启蒙”,我们所去宣扬的那些,其实大部分都是重复传播。现在的环境就是这样的,一群知道了1+1等于2的人不停的向另外一大群早就知道1+1=2的人反复传播1+1=2。不少热闹多是虚妄。重复传播累积到了一定的时间就会引起逆反,无论你说的有多么正确。中国人有时候不那么在乎对错是非的,他在乎谁能让你心里更舒坦。  以前的我很蠢,老想着去改变一些什么,其实什么都不会被改变,只是不同时间有不同的显现而已,一切早就存在好了,存在好的是无法改变的,但让什么存在是能去努力的。  举凡个体,都是容易被搞的,举凡个体,也有有受众的局限。有人说,微博名人的影响力超越了某些媒体平台甚至大型党媒,堪称媒体中最有影响力的,这绝对是迷失在幻想里了。很简单的道理,你去搞央视,你可以给自己收获点掌声,人家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央视真要不要脸了开始无下限搞你,你十年内连大门都不敢迈出去。——韩寒博客《让大家扫兴了》    他对大媒体估计颇高。其实大媒体有苦自知,一样面临“破壁”之惑,我已十几年未认真看央视新闻,只浏览网络,类似人群飞速扩大。自媒体之所以弱势,是因为尚无制造靠谱内容的能力,但迟早会有。大趋势我不多讲。让大家欣赏一下大媒体的焦虑感,和传播方式上的摸索。
配图说明:央视《新闻直播间》节目用名侦探柯南《贝克街的亡灵》中哀酱的话讽刺日本政治家的准世袭制    这幅图我挖出来放到微博以后,网易新闻摘录了我的评价,说网友“破破的桥”赞道:央视令人耳目一新。朋友打趣式地问我:“你看了这条新闻,就不影射中国一点什么吗?”首先我确实是赞扬,其次,影射来影射去,嘴巴是爽了,万一搞大了,人家央视的节目制作人可就倒了血霉了。这种缺德事是绝对不能干的。别人在探索传播的方法和渠道,怎样才能让大家更容易接受观点,你不能因为恨央视,就去否定这些东西。思考和学习,才是有价值的。

配图说明:朝日新闻社中文网颇受欢迎的“晚安·哦呀苏咪”时评系列,讽刺河南平坟    日本人玩起中文来,真是了不得啊。这种牛逼哄哄的模式怎么就让别人想到了呢?

配图说明:联合国采用更多的流行语(比如平壤崔成浩的“随时受不了”)与流行文化    这帐号并不一定是联合国自己的人在运营,也有可能,是包给深通传播之道的公司来做。注意体会方法。

配图说明:漫画家小乖在魔兽世界一事中,批评游戏审批制度。漫画修改后载《新京报》    类似例子我可以举出很多。大家可以发现,即便大媒体,也在尝试各种方法,争取到达更多的受众,手法殊途同归:有趣、简单、靠近流行文化。在这个连传教都使用摇滚乐的时代,媒体同样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变化。在传播之前,要做的事情,是首先拉近自己与大众的距离,然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大众更容易接受。比如在网络上,更适合意见领袖的做法,是微博上卖萌,博客上再写长篇大论。两者都是有意义的。这是个卖萌时代。

-------------------------------------------------------------------


四、挖墙脚
  现在社会各个阶层是割裂的,比如执政者,你动车事件闹得再大,他们依然淡定,觉得这是民间的事情,不费一兵一卒,时间自动摆平,执政者的家属可能完全不关心这事,只关心谁要上谁要下,谁的岁数差一点,XX位置怎么排。而在这样的舆论压力下,事情依然能自然过去。当然,更有可能是他们都没有感受到舆论压力……我觉得他们(指文化界——作者注)放大的是统治者的焦虑。人家完全没考虑你的问题。——《韩三篇》    你一直问,他们何以如此的丧心病狂,他们却觉得自己已经非常的克制忍让。  你一直问,他们何以如此的颠倒黑白,他们却觉得自己已经非常的公正坦率。  你一直问,他们何以如此的包庇凶手,他们却觉得自己已经非常的愧对炮友。  你一直问,他们何以如此的掩盖真相,他们却觉得自己已经非常的透明开放。  你一直问,他们何以如此的生活腐化,他们却觉得自己已经非常的艰苦朴素。  你一直问,他们何以如此的骄横傲慢,他们却觉得自己已经非常的姿态低下。   ——韩寒《脱节的国度》
  我把这种现象称作“权力之墙”,公共舆论难以影响到权力结构本身。现在大家网上曝光贪官、手表、房子、录像……,先不说能涉及的级别有限,基本都是些小苍蝇,级别高了舆论根本惹不起。就算你高效率地一天搞掉一个,一年也就300多个,又能怎样呢?掌握权力的人,根本就不理你。  在《破壁人》一文中,我写道:  “王长江(中央党校教授——作者注)总结说:有时你想发言,却没话筒;有时你想发言,却被塞了一嘴馒头,说吃饱最要紧;有时你想发言,却被告知,你的代表已经代你发过了!”    断桥:林垚,你对舆论影响权力的效果怎么看?    林垚:不乐观。因为进入体制越深,官员自己,包括官员身边的人,离公共舆论就越远,你也许能靠舆论影响一些底层官员,但想影响真正能掌握中国权力与走向的人,很难。在这方面,也许意见领袖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因为他们有一部分人更了解体制本身的弱点。    断桥:那怎么办?    林垚:改变不了体制,但可以改变我们自己,改变市民社会的交流氛围。    林猛:你提到权力之墙,其实政府有很多东西,是在社会中生长出来的,它的行为深受这个社会本身的影响。如果我们自己能够在很多方面,做出替代那些东西的新的创造,那么离破墙之日也就不远了。  用两个字来说,一个是“理”,就是道理的理,我们可以不理会他们的意识形态说辞,但我们应该自己发展、总结出一套可以帮助我们沟通交流、帮助我们鉴别是非的理来,缺乏这样的理,在我看来是我们公共论辩的一大缺失,也是很多人重破轻立的结果。再一个是“礼”,我用这个词来表示,即使在大家理不同的地方,我们也要遵守一些基本的公共论辩的礼仪、规则。从这个角度说,就是公共论辩中敌我之分的心情不宜太过迫切,要把很多争论看成市民社会内部正常的分歧,要发展出我们自己的一套道理和礼仪来对待、处理这些分歧。这个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也是可以做、而且是可以做好的。  从更远的角度说,形成市民社会的关键,用一个比喻的说法是“分庭抗礼”。这里的“抗”不是物质力量的对抗,而是我们在相互的交往中、在公共论辩中,发展出一套更文明的规则,用文明来说服你、改变你。事实上,没有这套东西,你能改变什么呢?    仝宗锦:我也觉得林猛说的这个理和礼特别重要。后者可能尤其值得强调。因为理这方面有时候是没法改变的水平问题,有时候又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价值多元问题。但礼的本质作用是,大家愿意在一个平台里好说好商量的讨论并解决问题。不撕破脸,这就是共同体意识,就是民主的前提性条件。民主这种多数决机制,首先需要大家愿意在一起通过某种规则解决问题。  我觉得现在还处于某种比声音大小的阶段,不是比哪种声音更正确的阶段。因此,一个一千万粉丝的人,常常也懒得去认真对待一个只有一千人粉丝的意见。虽然后者可能更正确。公共讨论中大家更在乎音量大小而非正确与否,我觉得这可能是个挺麻烦的问题。当然,民主社会也肯定存在这种问题,但我们这里可能格外严重一些。
李宇晖:凝聚力量的关键是有个共同认可的人来协调声音和利益。中国左翼在这一点上做得较好,不过他们与其说是思想流派,倒更像是利益群体。右翼人多,但在组织和协调上有缺陷,重个人表达而轻策略。他们过度地偏重于传播,对类似饭局、聚会这种协调利益、诉求的轻型活动过于忽视
  要对体制形成影响,就必须汇聚大家的利益诉求,然后通过媒体和意见领袖表达出来。怎么汇聚?就需要协调和讨论。要协调和讨论,就必须遵循共同认可的规则。当整个市民社会的主流,开始遵循这些规则的时候,破权力之墙也就具备了一定的条件(虽然并非充分条件)。并非极端就能产生效果,因为极端往往意味着不妥协和各种不良的协作氛围,自身很容易分崩离析。作为激进端,更需要思考和避免这些问题。学会交流、讲理,有自己的一套规则和信念。这样的行为,就已经是在挖权力之墙的墙脚,有人用推土机,有人用小簸箕,这不要紧,能挖就行。我非常推崇郑渊洁的诱导:“大家早上好,请与你的上下楼互粉。”了解陌生人,多交流,学会协调和处理不同的观点。不要囿于自己的狭窄圈子,走出去。  除了交流以外,组织、协调好,互相守望、帮助,非常重要。一个人好对付,一群人就不好办了,一群互相帮忙的名流更棘手。在这里,推荐名流们向任志强和潘石屹看齐。你张扬,我隐蔽。你开炮,我防守。你喝茶,我送饭。新年到了,任总快来我没事。——哪怕他们将来分手了,起码能够说自己爱过。

-------------------------------------------------------------------


断桥:《破壁人——“韩三篇”风波》写作手记
五、信息污染
  对代笔构陷门,我不愿多讲,因为很恶心,《破壁人》一文亦未作涉及。同一套烂手法翻来覆去地用,同一群人翻来覆去地被骗,简直都看吐了。你说话,人家说你拿钱,实在懒得说了,人家又说你心虚、否则怎么全体噤声?写作时为了减少攻击面,少谈证据,多谈逻辑,人家说你玩小聪明。名流们没被忽悠到,转载韩寒的文章,他们又歇斯底里地叫:中国不诚信啦,大V们都在支持骗子啦。唉,随时受不了。 杨早约稿时并未告知本人,这本书还有施爱东的稿子,我在交稿前两周才知道。因为人在国外,而样书是寄往我国内住处的,所以现在我还没看过对方的文章,只看了对方发在清华大学学报上的论文。对这篇论文,我有很多批评,但不方便在这里公开讲。    此事依然是推荐我2月份发表的《忽悠的原理与技巧——以对韩寒〈求医〉一文的分析为例》。基本把逻辑和传播手法都讲明白了,此后任何我所见到的“铁证”,忽悠手法均未超出此文。关于此事,我还有另一本书《忽悠的原理与技巧》预计年后出版,编辑没同意之前,我不能随便再贴了,今天破例贴一点点,最后一次。我争取让大家了解些新的知识,不至于浪费时间。 本人因为写书,专门研究各类“质疑”,下的功夫足够我得出判断。但即便不研究那些东西,比如参与本文写作的那五个人,也没有任何一个被这种“质疑”忽悠(这可跟我毫无关系哦,我啥也没和他们讲过。他们是怎么得出结论的?大家将来可以参考我《忽悠的原理与技巧》一书中“把握关键性证据”一节,了解在消息满天飞的时候,如何快速准确地做简单判断。)
  今天在本节,我给大家介绍一个新的概念:信息污染。  什么是信息污染?信息污染是信息控制的高级形式。大家知道,很多传销组织,培训成员时,要把人关起来。关起来做什么呢?把真的、假的、逻辑正确的、错误的,各种控制和选择后的信息,要么假信息真逻辑,要么真信息伪逻辑,要么全部都假。总之一股脑儿给你灌输进去,由于被关起来了,所以你无法借用外力来验证你的信息真假,由外人指出你的逻辑谬误。信息污染的目的是让你产生先入之见,使用错误的逻辑与判断方式,比如什么文本分析、手稿分析、错别字分析,等等等等。此时,你就被忽悠瘸了。这个时候再把你放出来,你就啥相反意见也听不进去了,乖乖地成为了传销集团的俘虏。    在《忽悠的原理与技巧》一书中,我写道:  本人写作时,得到了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于是阅读了十分钟莫言的材料,提出以下“质疑”:  1.莫言小学五年级辍学,文化水平不高,后来靠特招上的大学。与其文学水平不符。  2.莫言的导师承认,他代写莫言的硕士论文后半部分的几千字,因为莫言不懂,虽然80年代这很常见,可既然后半部分是代写的,那前半部分是谁写的恐怕也值得怀疑。  3.使用“文本分析”继续追查发现,莫言作品和他的生活经历不一致,他的中篇小说《岛上的风》写的是海岛生活,但他当时在山里当兵,连海的样子都没见过,怎么写得出来?记者问他写得那么精彩贴切是怎么做到的,他回答说,查辞海,找出海边的那些描述,写的。这么荒谬的事,也有人信?  4.莫言写《生死疲劳》时,自称43天写了43万字,大家说说,这可能吗?要知道笔者写《忽悠的原理与技巧》这本书,1天只能写1000字。而且43万字一稿成书,太可笑了吧?  5.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和评委马悦然有关,而他们之间的关系密切,马悦然的书还是莫言作序,联手作弊的可能很大。  6.在获得诺贝尔奖的那个月,莫言赋诗一首《写给自己》:   莫言已经五十七,心中无悲也无喜。   经常静坐想往事,眼前云朵乱纷披。   人生虽说如梦幻,革命还是要到底。   革命就是写小说,写好才能对起自己。  你看,这种烂诗,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写出的文字吗?7.莫言的手稿太干净,而且有时写繁体,有时写简体,一看就知道是两个人写的(没说太干净的是下头这篇誊稿哦,请大家不要激动)。我翻开手稿第一页,短短三行就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错别字,莫言把“处女座”写成了“霉女作”。这毫无疑问是小学生水平,对文学完全无知的铁证。抄代笔者稿子的时候,抄错了吧?
配图说明:莫言手稿中的“错别字”,“处女作”写成“霉女作”8.就算以上七大疑点,代笔概率都不为一,我“概率连乘”一下,不就是铁证了吗?
  花了十分钟,得出该重大成果以后,我信心满满地坐在电脑前面,等待大家的反驳。我都准备好了,比如你说莫言手稿中有创作性改动,这里加进去一段。嗨,那不是刚好抄漏一段的铁证吗?比如你说这个错别字不奇怪,很正常。啊?处女写成霉女还不奇怪?你像孔乙己一样地说这是处字的第N种写法,我尖叫起来:和第二行的处不一样唉!团队作品!  但这一切都是不会发生的,你只会把我当神经病,因为这七条“质疑”,每条都是中学级别的逻辑错误,有一些是我用自身经验去揣测别人,有一些是我无知所致。用“概率连乘”,则除了说明大一数学没学好以外,说明不了别的东西。除非你智力低幼,或者特别痛恨莫言,才会去认真对待这种“质疑”。如果你居然认为以上8点质疑中,有任何1点是有道理的,那么说明你在逻辑思维上有严重缺陷,或者已经被忽悠瘸了。 那为什么同样的质疑,在构陷门中,就被大量使用,且让很多人不感到奇怪呢?    这让我想起《三国演义》中“贾诩抹书间韩遂”的故事,事情是这样的,曹操与马超、韩遂联军在渭水对峙,双方僵持,都奈何不了对方。为了离间对方两个势力,贾诩献了一计,曹操故意给韩遂写了一封信,信里没正经内容,涂涂抹抹。马超看到这封书信的时候,不由得拍起了桌子,大声地质疑韩寒——哦,不对,是韩遂:“曹操的书信为啥这么多涂抹痕迹,手稿不应该都是干干净净的吗?涂掉的是机密吧?这是铁证!你一定有问题!”马超、韩遂联盟破裂,西凉军遂败。——该段子取自马亲王,祥瑞御免。  很明显,马超犯了一个基本的逻辑错误,招致失败。为什么会犯,因为在此之前,曹操做了很多工作,主要就是放谣言,离间两人的信任感,诱导他出现逻辑问题,这是一套传播手法。在《忽悠的原理与技巧——以对韩寒〈求医〉一文的分析为例》,最后三段中对传播与话语权手法有很多介绍,建议大家回顾阅读。    其实,你要了解整件事情,从小事中分析、深入,是很好的方法,今天,我就还以《求医》为例,随手给大家举两个例子:
例1:
把韩寒《求医》一文中的症状,从疥疮论证成肝炎。方舟子是怎么做的呢?
第一步:把医学网站中的疥疮症状搜索出来。(在论述中,方舟子用到的是scabiesweb.org和维基百科)
第二步:在这些疥疮症状介绍中,将与韩寒所述症状相符的部分删除或替换。比如韩寒说他求医时膝盖、足部搔痒,方舟子就把scabiesweb网站的症状介绍中,膝盖、足部是疥疮常发部位的句子删掉。比如韩寒文中说他全身发痒,脸上长了个包,方舟子就把维基百科中“疥疮逐步遍及全身,少发于头部”的句子删掉,替换成自己伪装成“医生”的队友所说的,疥疮不会全身痒,头部不会发生等。于是韩寒所写的就不是“疥疮”,而是“肝炎”了。
第三步:利用自己“科普作家”标签所赋予的话语权,博客和《新华每日电讯》专栏,向大众“科普”,韩寒《求医》所述不是疥疮。此时论证和传播完成。对,这就叫科普。
具体证据,我已在之前的博客中详细解说,不再冗述。
这个是典型的信息控制,我将它称为隐藏信息,是信息污染的手段之二。大多数忽悠,包括成绩、B组C组、还有那个“最新铁证”,用的都是隐藏信息的手法,有些是有意的,有些是无意的。大家想具体了解这里的每件事,将来可以购买《忽悠的原理与技巧》,阅读其中“居委会大妈式推理”一节。 信息隐藏非常常见,因为在以搞臭对方为目标的文革式传播中,对目标不利的信息,会在传播时被逐步删减。如果有质疑者居然试图真正搞清问题,他会很快被边缘化,在传播队伍中消失,退出质疑。最终留下的是对你最有杀伤力的,各种断章取义、删减、歪曲后的信息。我个人推测施爱东可能认为传播时会去伪存真,不是这样的,你要看这个群体本身的目标和态度。
例2: 土豆网采访《求医》所在医院医生:“以前的嘛就是有窗口的,就墙开了一个小窗,后来翻成就是玻璃的,大玻璃都看得见的。”“我们装修什么时候啊?是,肯定是这个世纪了,就在2000年以后了。”——意思很明显,00年以前用的是小窗口,00年装修后是玻璃窗 方舟子“转述”后:“另一医生说本世纪挂号处已经用玻璃窗了,并不是说2000年才开始有的,不排除1999年也是用玻璃窗。”——转述后的意思和视频原话基本相反
  这个叫做信息歪曲,是信息污染的手段之二。所有信息经过大污染源以后,或多或少地会被歪曲、改造、删减、污染。
还有最简单的捏造信息,大家都懂的,是信息污染的手段之三。原本的例子有误,但我可以随便再举一些,比如什么14岁的小镇生活,陆乐是韩寒第二次的高一同学所以是伪证人,等等。
好了,先说到这里,剩下的我不贴了,因为书将来还要卖。    补充一点,上述几个例子除信息污染外,逻辑也破烂不堪,以免大家认为信息对就是铁证了。当然只列了寥寥几个例子,你会不以为然,这几个谣言我都没听过,或者,我早知道是造谣了。但是,谣言究竟有多少呢?因为写书的缘故,很多质疑者发现“铁证”都会爱特给我一份,我大致判定至少有几百个类似这样的谣言在传播——如果不是上千的话。每一个质疑主力,不管多么“德高望重”,是教授、学者还是名流,都制造或传播过至少两位数的谣言。最重要的是,谣言的杀伤力不在于它自身,任何谣言总会被辟谣或遗忘的,但它给你留下了先入为主的“印象”,并让你产生一系列地误判。除非你逻辑特别好,每件事都严格按逻辑判断,那么你顶多会被谣言骗,辟谣后就会恢复正常思维。但大部分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当然,最糟糕的情况是你只信老方,那么你连识别谣言的机会都没有。会先愤怒:此人这么假?后奇怪:这么假还有那么多人看不出来?再悲哀:中国真是个骗子天堂,那么多名人、媒体都支持骗子捧骗子。最后特别难过、并开始仇视社会:赶紧给斗士的基金捐款去,国家欠他太多了!  奇怪,这些人,为什么要造这么多的谣骗你呢?因为听他们说,是为了“建设诚信社会”。
  施爱东为了写那篇文章,很辛苦,查了几个星期资料,甚至累病了。他知道谣言很多,试图清理,但他大大低估了在信息污染情况下厘清材料的成本,所以我还是能很快挑出十几处信息污染,如果多花些时间,还会更多。这个大家不用奇怪,包括为韩寒辩护的网友,也几乎个个都中了或多或少的信息污染,很多人也相信了两位数的谣言。所以我劝大家真的不要去搞了,毫无意义。我说一下我厘清材料的成本,约了几个朋友,花了足足两个月的时间。这完全是体力活,没有智力可言,而且即便做了这么大的努力,我也绝不认为自己的材料都是干净的。为什么要那么多,因为信息污染之下:    1.材料往往是捏造、断章取义、歪曲的。所以对每份材料,都需要找原文原书原报道确认。视频材料,则需要看完完整的视频,看看转述有没有问题,有无断章取义,隐藏信息。
  2.论断往往也是假的。你看到个个“德高望重”的知识分子在那里发表论断,其实他们的论断,要么是从虚假、歪曲、断章取义的材料里得出的,要么传播别人的论断,要么是偏见所致。不是所有人都会像赵鼎新那么实诚的,人家至少在质疑前能坦白自己没看过《三重门》。更多的情况是这样的:XX教授声称:我看了一个小时韩寒演讲的视频,确认他……。(真实情况往往是)某个怀抱刻骨仇恨的质疑者,给XX教授发了一个韩寒一分钟的演讲剪辑,剪辑中还加了各种文字嘲笑和解说,并告诉我……,我看了以后,天真地信了。所以,你使用别人的论断之前,还是要去看对方做出论断时所用的材料。
3.信息污染会造成污名化现象。此时传播者的责任心被减弱。我是传谣了,那又怎样呢?证据那么多呢!说这话的人,往往不会去想,别人传谣给他的时候,也是这么想的啊。最后就是个你骗我,我骗你的游戏。
  怎么样对待信息污染?首先要了解它的目的是什么。是大幅增加你获得真实信息的成本。如果你没有时间去查原始信息,就不要幻想在信息污染的情况下得出正确结论了。你知道做机器学习或者数据挖掘算法时,如果100个信息有5个假的,最后会是什么结果吗?10个呢?50个呢?95个呢?只要超过5%,得出结果的效率就会极低,超过10%,就很难有正确结果了。所以,凡是存在信息污染的运动,不要参与。多学点有用的。    其次,你要了解信息污染的最终目标是让你接受伪逻辑,假方法,此时你就被忽悠瘸了,人家要想骗你,一周出一个铁证也行,一天出一个铁证也行。比如用我质疑莫言的那几个方法,十分钟找出七个铁证,效率高极了。这个时候,你要学会反思。可以看《忽悠的原理与技巧》中“学会反思”一节。当你看到周围那些人在狂欢中做出各种奇形怪状的举动的时候,你要警醒。在被忽悠瘸以后,他们会非常容易被骗:    蒋方舟的文章是老妈写的,因为她九岁的文章里,说她“善”字写了十年错别字。第二版这句话删掉了,因为心虚。——这不是特么的忽悠弱智么?这种“质疑”也能拿上台?还做了个电视节目?  陈村的小孩杨乐山水是老爸捧的,因为99年到03年,陈村消失了四年,杨乐山水成了作家,是大人帮着小孩写作了吧。——后者99年才3岁,造谣造到3岁小孩头上了,作家居然得自己在文坛“消失”才能帮小孩写作,这不吃饱了撑着么?  陈凯歌的电影是老爸导的,因为他之后的片子都没有开始的那两个片子好——这种帖子转发四万次,阅读上百万,我……完全无话可说。
  人总要有点进步。谁都会被谣言骗,都会被偏见所蒙蔽,但傻事做两个月不要紧,可别年复一年,一个个地干下去,这就傻透了。    再次,信息污染总会忽悠出一大批人站出来“质疑”。始作俑者诱惑你们去骂这些人。辱骂对方,是筑墙的行为。平白无故地筑起人心的高墙。一旦墙筑起来以后,真假已经不重要了。就算辟了谣,别人为了面子,也要跟你干仗干到底。所以一定要记住:绝对不要去骂对方,也不要针对个人辩论。那怎么做呢?先等待一段时间,己方统一地发布讲道理的辟谣文章,指出对方造谣的地方,然后转发即可。其它一概不理。不要骂人。跟你有私仇,执意要黑你的人,骂了没用。没仇,就是被忽悠的,骂成仇人了。特别糟糕的是,你把一些正常的批评,比如冯唐的批评(虽然有点酸但是这确实是正常的文学批评,再者冯唐的文字确实比韩寒好,完全有批评的资格),还有毫无关系的人(比如和老方吃了顿饭照了个相的女孩子)都列入仇人名单。这就完全得不偿失了。
像冯唐那样的批评,你要快乐的回应。不是说文字达不到金线吗?如果是我,我会这么回应:冯唐香港办公室的照片,果然遍布金线,韩寒要是胆敢过来,一触即死。
配图说明:冯唐香港办公室

韩寒是这么回应的,新书一本,金线一根:
配图说明:韩寒新书《我所理解的生活》。书名下贴一金线,宣示他的文字在金线以上。
  每个人,都要学会善用自己的话语权。你们的转发,都构成了原帖话语权的一部分。如果对方不想讲道理,只想使用话语权,你就不要去转发辩驳了,因为别人根本不会听你的辩驳,只会沉浸于被传播、被追捧甚至追骂的话语权。此时你根本不用辩论,既累又无意义,还容易出错,浪费时间。用转发己方文章的方式,实现本方的话语权,用揭露对方造谣的方式,打击对方的话语权,即可。如果你有媒体的朋友,多交往,多联系。
林猛:韩寒应该回顾一下他以前的文章,有多少地方是以俏皮话、甚至恶毒的话代替论证,诉诸读者的情绪来打倒对手(断桥补充一下,包括白烨,陆川,刘谦等等等等),如果他反思一下这个问题,我相信他以后的写作会对一个健康的公共论辩空间的建立有更多的贡献。  施爱东也指出了相同的问题,这是值得一看的。    对信息污染,我的总结是:沉浸于污染信息的人,最后会被别人污染的信息所骗,你骗我,我骗你,走不出来。沉浸于话语权的人,最终会被话语权所伤,你不跟别人讲道理,最后别人也不跟你讲道理。

-------------------------------------------------------------------


六、去魅:公共表达分子
  三联几个编辑认为《破壁人》对公知的描述值得一读,我也做简单介绍。经历2012,我对公知的评价,再次降低了。对公共知识分子这个称呼,我认为过于模糊,并不确切,它们可以分为三类:  1.专业知识分子。术业有专攻,主要在专业领域发言,跨域时也能言之成理。真正配得上这个称号的人很少。这是大家对公知的期望,也是宣传的目标。但很可惜,不可能达到。  2.公共表达分子。这是林猛提出的概念。没有好的专业能力,但是能看懂或部分看懂专业人士的文章,在公共领域进行传播的人,跨域和破墙水平,参差不齐。这是公知的主体部分。  3.意见领袖。反映公众意见到公共舆论的名流。意见领袖很容易区分优劣,谁受欢迎谁牛逼。因为意见领袖的主要工作,就是汇聚大家的诉求。    专业知识分子未必精通大众传播。中国很多媒体水平很弱,连特定学术领域里,到底谁专业、谁权威,都未必分得清。意见领袖和公共表达分子往往一体。他们是以到达率、表达和改变人心的能力为评判的。同时,可以没有什么知识,但需要较强的信息搜集和思维能力。    我依然以构陷门为例,选择一条一年后还在提的“质疑”,提出者叫“台湾教授”,发在某报上,其实我八成能确定是谁。用这个“质疑”来说明思维能力:
质疑:韩寒在记者采访时,居然不知道“文人相轻”是怎么写的,问记者是“亲”还是“轻”。 回应:这是他用自己的作品跟对方开玩笑——可惜对方没有看过,落花空有意了。 离开最近人的头凑近了电视,大声念道《文人何苦问难文人》,介个讲的啥,是文人相轻吗。众人哄道,文人去相亲,谁要啊。这时候机器旁边的女人说道:这首辛晓琪的《女人何苦为难女人》,送给在场的女人,希望不要橇别人的男人。——韩寒《光荣日》   对回应的看法决定你最终的角色: 1.(第一层思考)说不定是韩仁均让韩寒把书背熟了,好在女记者问到的时候正好说出来。 ——如果你的智力是这个水平,我不建议你在公共领域发言,因为完全是对听众的谋财害命。
2.(第二层思考)你回答了我一个质疑,但我还有25个质疑,你来回答吧。 ——这种人平常教教书可以,但别做知识分子了。石头脑袋。
3.(第三层思考)咦?我质疑了整整一年,周围的队友,居然没人指出它的问题。难道他们都没看过韩寒的作品吗?既然他们连看都不看,那质疑韩寒和其作品的动机是什么?会得出怎样的论断? ——如果你能想到这个问题,基本符合目前国内的公知入门水准了。
4.(第四层思考)我周围的人没指出这条材料的问题不奇怪,但一年里,我都没有听见对方的反驳。韩寒的粉丝总是读过其作品的吧,他们肯定知道这条材料的问题,为什么这个辩驳在一年时间里,都没有传到我的耳朵里呢? ——这是我心目中的公知底线。回答这个问题,可参见《忽悠的原理与技巧》一书中“被话语权”章节。
5.(第五层思考)以前对其他人的“质疑”也有这种情况么?如果有,为什么会多次发生? ——这是中国社会本身的缺陷所致。可参见《忽悠的原理与技巧》最后一章,我用四万字解释了这个问题。
  《话题2012》的书名是“去魅”。但是最需要去魅的人是谁?不是韩寒也不是方舟子,是在网络上发言的中国的知识分子。他们,或者说我们,还配不上知识分子这个光环。在此之前,建议用“公共表达分子”自称。既贴切,又能时刻自省。    没有思维能力,目光狭窄,小圈子自娱自乐,对影响大众的人满怀嫉妒,并且认识不到前面四点,认为是对自己的污蔑,这是我对很多人的直观评判。
如果说,作为知识人,最终将自己定位为一个传声筒,一个条件反射的普及者,在当前网络基本覆盖到面的情况下,已经无甚意义了。完全可以写一个“公知程序”来替代这个角色,不就是几句话翻来覆去地说么,那些话我闭着眼睛都可以背熟?让机器来就行了。在去年,有多少人违背了自己平常说的那些东西?基本的社会规范都不知遵守。构陷门早在韩寒几个同学、编辑出来作证后,手稿出版时,只要你证明不了他们串通拿钱作假,此事早已在正常社会中结束。满口的漂亮好词,自己却从未理解它们。看了信息污染那章,你们是否联想到自己所鼓吹的“私权”、“程序正义”这些东西背后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如果你只能做留声机,而在“破壁”和“思维”方面,都不能提供新鲜的东西,连自己说的东西如何遵循,验证正误都不知道,那么将很快被网络淘汰。
我同样以这场“质疑”举例,大家在这场质疑中,从方老师那里,不是学到了“错别字辩抄搞”的知识么?我相信上面那章的“错别字”他们同样会吐槽。这是我《忽悠的原理与技巧》一书中,第五章的习题,请使用你在这场“质疑”中学到的“知识”,判断以下错别字里,哪些是抄搞(都是从各类作家、学生的手稿与誊写稿中挑出来的),哪些是原创手稿:
通过“错别字”识别手稿是否抄搞的知识自测:  
配图说明:使用简单的单盲测试,判断自己拥有的是“知识”还是被“忽悠”了一把

  最后,谈一下我对韩寒的私人看法。我没有接触过对方,也并不担心对方。因为基于传播的忽悠手法,在见面后就会被立刻拆穿。所以你会发现再怎么倒,韩寒照样该干嘛干嘛,看中他的才华,与他合作的作家、商家、朋友,照样与他合作。再说,质疑的越多,我最后那本书卖得越多,从利益上来说,我倒是和质疑者一致。
施爱东文中试图回答一个“造神”和“推倒神像”的问题。我不会这么干。因为看了很多历史,这事00-01年已经有很多人干过一次了。那个时候大批判的方法是,说《三重门》文笔多么低幼(现在又说文笔佳妙。奇怪吗?不奇怪,目的是一样的),多么缺少少年人的感情(这个理由倒是可以沿用到现在构陷),还有特别仇恨他的老师,把他书里的所谓“病句”,挑出来给学生做练习语法纠错,央视《对话》的谋杀就不说了,大家都熟。06年的时候又有一群人干了一次,那几年,韩寒忙于赛车,写书只为骗钱,《漂来漂去的幸福》写得很烂,《光荣日》烂尾,《长安乱》烂尾,还跑去翻唱张国荣的唱片。一批人开始“伤仲永”。我觉得吧,傻事干两次,足矣,不需要再干第三次。所谓“神”,是知识分子自己造的靶子,然后发现不神,又慌了神,最后自己又把神推掉,毫无意义,让他自然生长吧。
什么是“神”?粉丝多,铁粉多,是“神”么?刘德华神不神?李宇春神不神?其实把光鲜的词藻挪掉,还原成最通俗的问题: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他?施爱东摘取了很多铁粉的行为,我认为他关注的群体过小,几百万人,都这样么?不是的。所举的那些对“韩寒”造神例子,很多连铁杆韩粉都闻所未闻,这不是原因。我认为原因是:
对粉丝和喜欢他的书的人来说,他有年轻人的梦想,而且居然实现了梦想。 对喜欢他博客的人来说,他是名人,具备基本的正义感,愿意给底层说点话。
就这么简单?是的。就这么简单。你去倒这样的“神”,会徒劳无功,最后不断地会有新神冒出来,小崔、柴静……一堆呢。因为人本来就应该这样。
高收入的名人,愿意给底层说点话,做点事的,除时间损失外,还会蒙受相当的经济损失。那几年作家收入榜最高的是郭敬明等人,不是韩寒。韩寒遇到的是这种事:
配图说明:《独唱团》第二期印出后被迫全部销毁,韩寒给自己和刊物同事写的自勉警句。
去年后,我和李承鹏也聊了一段时间。他这几年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和困难,而且比韩寒损失更大。我信任他。我自己也做过多年的大站站长,深知这些意见领袖背后的苦处。
很多人认为写书赚钱。其实有能耐的人,做什么都比写书赚钱,写书真的是性价比最低的赚钱方式。很多人认为骂政府哗众取宠。靠,骂谁不能哗众取宠,要骂政府啊?名人这么干,不是自己给自己找不自在吗?真正愿意这么干的名人,大多都是怀抱真诚的,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所以我建议大家把自己心里的墙拆了,多去了解他们。

配图说明:罗永浩,韩寒等人汶川赈灾的收支款项之一
有很多材料,不是2012年那场运动,连大多数韩粉、罗粉都根本不知道。像这次汶川赈灾,那些详细到矿泉水的收支表整理,我是第一次见到。我并不认为沽名钓誉者会做到这种份上且不宣传。 另外,还有一个发现是让我比较震动的。赛车手徐浪,此人影响韩寒很深,去世数年后,他的博客依然在由朋友们更新。我很好奇这是一群怎样的人,有着怎样的感情。有时我会有非常想见见这群年轻人的冲动。
好了,今天就说这些,请大家原谅我的唠叨。我用韩寒高一肄业时给金丹华字条中的话结束这篇文章。
  一个人只有一辈子,一辈子只有一次青春。趁我还年少,我要万水千山走遍。子文兄,等你进了大学,你就会明白一些所谓的有思想又反叛的大学生是多么的虚伪平庸。你一定要多接触最底层社会的人。切忌要不附权威、不畏权势、不贪权力,为了快乐切莫做官,有失必有得,明白否? ——韩寒2000年赠金丹华
后来大家知道,文中的“子文兄”,也就是文学青年金丹华,考公务员,做官去了,是否快乐?我不知道。听说去年又辞官开始做文学app了。有意思,一语成谶么? 咦?为什么要关注这种奇怪的个案呢?难道没有人问,那文中那些“有思想又反叛,虚伪平庸的大学生”现在是什么情况呢?容我说一句反智的话:他们顺利毕业了!成了教授、学者了。——但愿不是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09414.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转载 韩寒的韩三篇原文:说民主

韩寒的看法倒是比政治学者通俗深入公知形象原文地址:(转载)韩寒的韩三篇原文:说民主作者:草藤说民主  问:革命不一定是暴力革命,天鹅绒革命就是完美的典范。

经典品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岑参(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三十三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两

“韩三篇”的《要自由》出自易中天之手 自由出自

我最近经过多方面的分析取证而得出结论:“韩三篇”中的《要自由》应该是出自易中天之手。具体过程可能是,初稿为韩氏其中一人起草,经过易中天的“深加工”而发布出来,其中补进不少易中天自己的思想主张。下面是我结论的主要证据。第一

声明:《断桥:《破壁人——“韩三篇”风波》写作手记》为网友坚强挺过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