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经济人”是经济学领域的基本假设,是整个微观经济学体系推导的逻辑起点,从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和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出发通过市场上供求关系的调整形成一般均衡价格,这是现代经济学的核心框架。正由于这个基本假设在经济学理论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明确它的含义及其潜在的缺陷就有着重大意义。“理性经济人”假设具体可以分为经济人假设和理性人假设,二者具有不同的含义。“经济人”假设强调个人的自利心,即从个人的主观意愿上讲,每个个体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个体,在消费者层面指效用最大化,在生产者层面指利润最大化。“理性人”假设强调了经济生活中的个体实现自利目标的能力,即在既定的外部约束下进行最优决策的能力。下面就经济学中的这一基本假设所引发的一些问题分别进行分析。
一、关于经济学中的假设问题
问题的核心是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假设的现实性问题,即一套良好的经济学理论是否一定要求其前提假设与经验事实相符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经济学界在50年代有过大的争论,弗里德曼认为经济理论的基本假设不必受到现实检验,但一定要有预测能力。华盛顿大学的希尔博伯格则坚持经济学基本假设应该受到现实检验,否则从太阳黑子的周期波动来建立预测经济周期的理论模型就是合理的(经济学家杰文斯曾这样做过)。
首先,我们从普遍意义来看理论的假设性问题,理论是什么?“就自然科学而言,一般较为公允的观点是,理论乃是在有限的经验观察的基础上,从公理或公理体系出发,逻辑地导出的关于认识对象的命题的集合,这些命题通常以假说、定理及推论等形式而出现在理论系统中。”既然一切理论都是从有限的经验观察为基础的公理出发的,也就是说不可能有哪一种理论的基本假设涵盖了全部经验事实,更进一步说一切理论的前提公理假设都是片面的,都是对现实的不完全抽象,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理论的现实性问题就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而是一个程度上高低的问题。即有些理论的前提假设现实性强一些,有些理论的前提假设现实性弱一些,但是两种理论的这点差别远远不足以作为我们评判这两种理论优劣的标准。那么,我们评判一种理论好坏的标准又是什么呢?这得从理论的价值与功用说起,理论从根本上说是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于客观现实的一整套观念和认识,而且这种认识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因此,可以说理论是人类认识过程中的智慧积累,是人类进行进一步认识活动的工具。人类为了更好的生活,需要理解大自然以及人类社会自身的运行规律,而理论就是在这种认识过程中形成的有价值的知识存量。因此,评判理论好坏的标准应该是一套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及其对未来的预测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弗里德曼的观点并没有错。
但是,这里潜在的问题是具有良好解释力和预测力的理论是否与其前提假设的现实性毫无关系呢?换句话说,脱离经验事实的前提假设是否能够构建出具有良好解释力的理论模型?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必须审慎,因为前面已经分析了假设的现实性本身就是一个程度的问题,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所以在多大程度上要求假设与经验事实相符就更加无从谈起。举例来讲,摆在教室中间的一张桌子是客观事实,这个事实蕴含了多少信息量呢?桌子在空间上所处的位置,与发光体的相对位置,具体的质料、样式等等无穷多的信息,我们在对桌子进行研究时只能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桌子某一个层面的属性进行分析。例如研究桌子的颜色,就应该分析桌子表层使用的涂料和与外部光源的相对位置以及与观测人的相对位置等等。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经验事实具有无穷多的属性,理论构建过程中势必会根据具体的认识目的选择相关的事实属性作为分析前提,而不是事实属性的全部,这就是说理论的前提假设的现实性并不是越强越好,而是看是否涵盖了理论研究目的密切相关的属性,这也是考虑理论构建过程中简洁性的要求。
对经济学理论而言,理性经济人假设是否涵盖了理论研究的目的所需的具体属性,如果充分涵盖了,那么这就是一个好的理论,没有的话就说明这个理论前提假设还是有缺陷的。下面我们进行具体分析。
二、经济人假设的合理性及其缺陷
1、广义的自利
前面已经指出经济人的含义是指人的自利心,从广义上看这种自利实际上包含着利他。以雷锋为例,雷锋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典型,从经济人的观点来看,雷锋的效用函数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利他行为能够给雷锋带来极大的心理满足,即效用。因此,雷锋的利他行为实际上也是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自利行为,只不过这种自利行为外在表现为利他。生物学家已经证明了这种利他行为给自身带来的效用满足,2004年8月,《科学》杂志以封面文章的重要地位发表了有关的实验报告:《利他惩罚的神经基础》。实验过程大致是通过观察利他性行为出现时大脑中主管激励信息与行为信息关键部位(中脑系统的纹体)出现持续性兴奋。如此一来,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的现实基础就愈加稳固了。
2、概率意义上的自利行为模式
这种解释的前提是人类具有多种行为模式,自利性只是其中一种。亚当斯密本人一生中主要有两部著作,分别是《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分别论述了人类的自利心和同情心,由此可见,亚当斯密本人实际上并不认为人类的行为唯一的被自利心所引导。换句话说,我们不能认为斯密的立场是以自利心解释一切社会现象。“不过归根到底,斯密相信,那个最能贯彻始终的,最普遍适用的,从而也是最可靠的人类行为动机,是人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从统计意义上来理解,在人类的多种行为模式之中,非自利行为通常只占一个较小的概率比例,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是一种合理的行为模型假定。
3、历史演化背景下的经济人假设
从马克思唯物史观来看,个体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成为一种社会文化认可的行为是在启蒙运动之后。在欧洲的中世界,商人与商业都是受人鄙视的,放高利贷获利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高利贷者死后不能进入天堂。但是,后来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展开,资本主义逐渐兴起,商人阶层由于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促进作用享有了越来越高的社会地位。从经济思想史的发展来看,古典经济学在继承了重商主义与重农主义学派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最初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商人和商品流通的,商人的行为模式就是追逐利润,低价买入高价卖出,从而导致了自利性作为经济活动中个体的行为模式假定最初进入经济学理论,实际上自利性不是人性学说,而是对商人人格的一种理论抽象。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的全部成员都被卷入商品生产与商品消费,以至于自利性这一商人人格的抽象逐渐演变为分析一切经济行为甚至非经济行为的基本假设。
4、进化论意义上的经济人假设
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核心观念,强调生物进化中的竞争和自然选择作用导致最后能够留下来的个体都是最能够适应外部环境的个体和种群,亦即自利的个体。换句话说,并不是说自利性是一切人的本性,只是最后经过自然选择留下来的都是自利的人,那些具有利他行为模式的个体最终都在自然选择过程中被淘汰了。阿尔钦是最高提出“自利性”作为一种工具主义假设的经济学家。有了进化论的基础,阿尔钦指出,如果我们在芝加哥观察从洛杉矶出发向着芝加哥行进的一群赛车,我们不知道它们中途会走哪些路,不知道哪条路上有加油站,从而不知道这些赛车哪些能够到达终点。但是我们知道,那些到达了终点的赛车必定是选择了有加油站的路,这些赛车可以是盲目地选择路径,但是那些到达终点的一定是经过了加油站的。所以,我们不妨假设“所有在芝加哥被观察到的赛车都理性地选择了有加油站的路。”这是纯粹工具主义的假设,它不一定符合现实。但是,汪丁丁等人构建的ESS(进化稳定策略)演化均衡模型得出了不一致的观点,它们的结论说明自私并不是人类唯一的天性!经过自然选择和进化产生的人类心智与人类行为,不仅与自利心相容,也与利他心相容。这个结论实际上推翻了经济人工具主义假设的进化论基础,但是它从侧面支持了广义自利心的理解。
三、理性人假设的合理性及其缺陷
“理性人”假设强调的是具有自利心的个体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决策能力。完全理性的概念包含了对自身偏好的完整认知、具有完全信息、对未来准确无误的预测能力等,这实际上是将人等同于全知全能的上帝了。无疑,这个前提假设(与现实相比)是非常“强”的,这样的假设无疑确保了最终极大化个人效用的目标,同时也方便了应用数学工具进行处理。尽管这一假设与现实距离甚远,但是从这个假设出发可以演绎出经济理论的内核——一般均衡价格的实现。无疑,一般均衡的理论框架距离现实也非常远,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这种分析方法提供了我们理解现实经济行为的一个标准框架和参照系,有了这个参照系,我们就能够具体分析现实中的经济现实与经济行为,一般均衡框架是一把标尺,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现实经济问题的坐标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尽管“理性人”假设的现实基础太弱了,但是它仍然是一个有用的理论假设,这并不是说它不存在改进的可能,有限理性概念的提出丰富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视角,具有重要意义。
以博弈论中囚徒困境的例子来看,如果我们坚持完全理性的假设,那么囚徒困境不会出现最后双输的均衡,因为完全理性意味着任何一个囚徒都知道对方面对监狱长提出的条件时最终做出的选择,所以无论囚徒最后做出何种选择,那都已经是最好的选择。当然,囚徒困境的意义并不在于此,它更多的是说明个体理性并不一定带来集体理性以及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四、小结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经济学理论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尽管不是一个现实性很强的前提假设,但是无疑它达到了经济理论建构的一般目的所要求的现实属性,因此可以认为它是一个好的前提假设,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它是尽善尽美的,这个假设仍然有进一步改进的余地。相比“经济人”假设,“理性人”假设的现实基础更为薄弱,因为全知全能的上帝式的人与现实中进行经济决策的个体不能等量齐观,二者存在根本的异质性。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有限理性的革命率先进入主流经济学理论之中,而拓展“经济人”假设的利他行为研究融入主流经济学的步伐则相对迟缓。我相信,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人类行为模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经济学理论势必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经济学理论内核的前提假设也必将不断修正、不断完善以适应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