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赏析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创作背景 白居易七律《放言五首》,是一组政治抒情诗。诗前有序:“元九在江陵时有《放言》七句诗五首,韵高而体律,意古而词新。……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缀五篇,以续其意耳。”据序文可知,这是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当年六月,诗人因上疏急请追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遭当权者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诗题“放言”,就是无所顾忌,畅所欲言。组诗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诸问题纵抒作者的己见,宣泄了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对作者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此诗为第一首,放言政治上的辨伪——略同于近世所谓识别“两面派”的问题。[1]
作品赏析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底事,何事,指的是朝真暮伪的事。首联单刀直入地发问:“早晨还装得俨乎其然,到晚上却揭穿了是假的,古往今来,什么样的怪事没出现过?可有谁预先识破呢?”开头两句以反问的句式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颔联两句都是用典。臧生,即春秋时的臧武仲,当时的人称他为圣人,孔子却一针见血地斥之为凭实力要挟君主的奸诈之徒。宁子,即宁武子,孔子十分称道他在乱世中大智若愚的韬晦本领。臧生奸而诈圣,宁子智而佯愚,表面上的作伪差不多,但性质不同。然而可悲的是,世人只爱臧武仲式的假圣人,却不晓得世间还有宁武子那样的高贤。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颈联两句都是比喻,意思是:“草丛间的萤虫,虽有光亮,可它终究不是火;荷叶上的露水,虽呈球状,难道那就是珍珠吗?”然而,它们偏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炫人,人们又往往为假象所蒙蔽。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尾联紧承颈联萤火露珠的比喻,明示辨伪的方法。燔柴,语出《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这里用作名词,意为大火。照乘,指明珠。这两句是说:“倘不取燔柴大火和照乘明珠来作比较,又何从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这就相当于谚语所说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诗人提出对比是辨伪的重要方法。当然,如果昏暗到连燔柴之火、照乘之珠都茫然不识,比照也就失掉了依据。所以,最后诗人才有“不取”、“可怜”的感叹。
这首诗,通篇议论说理,却不使读者感到乏味。诗人借助形象,运用比喻,阐明哲理,把抽象的议论,表现为具体的艺术形象了。而且八句四联之中,五次出现反问句,似疑实断,以问为答,不仅具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且充满咄咄怪事的感叹。从头至尾,“何人”、“底事”、“但爱”、“可知”、 “终非”、 “岂是”、 “不取”、“何殊”,连珠式的运用疑问、反诘、限制、否定等字眼,起伏跌宕,通篇跳荡着不可遏制的激情,给读者以骨鲠在喉、一吐为快的感觉。诗人的冤案是由于直言取祸,他的辨伪之说并非泛泛而发的宏论,而是对当时黑暗政治的针砭,是为抒发内心忧愤而做的《离骚》式的呐喊。[1]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800年(贞元十六年)中进士,历任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苏州刺史、太傅等职。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所写的《秦中吟》、《新乐府》,敢于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他又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白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现存诗3000多首,有《白氏长庆集》。[2]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二)赏析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
祸福回还车转毂,荣枯反覆手藏钩。
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
不信君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这是白居易《放言五首》中的第二首,主要讲祸福得失的转化。作者以诗言理,阐述了《老子》中所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祸福之间的倚伏关系,从而说明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转变为坏事,点明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矛盾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显示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人生的道路啊,基本上都是坎坎坷坷,弯转曲折,没有一成不变的。因此,所有世俗间的利害得失,万事万物,都象一张网一样地纠缠着你,让你没有片刻的安宁。
“祸福回还车转毂,荣枯反覆手藏钩。”一会儿是福星高照,一会儿又是大祸临头,就这样循环往复的,好事坏事如同车轮一样转个不停。一会儿是春风得意,一会儿又是失意衰落,反复无常的,如同藏钩的游戏一样,胜负输赢,令人难以捉摸。
“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有的时候呢,表面上看是件好事儿,却象乌龟一样,虽通灵性,也难免有自己要被人杀掉的祸患;有的时候呢,明明看了是件坏事儿,却又象塞翁失马一样,结果避免了从马上摔下来断了腿的灾祸。“不信君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总而言之,人世人生就象下棋一样,到底是赢是输,谁赢谁输,没有到最后,谁也说不准啊。
注释: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倚伏,化用《老子》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句,意思是说祸是福的依托之所,福又是祸隐藏之地,祸福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尘网:即尘世。古人把现实世界看做束缚人的罗网。陶渊明《归田园居》诗:“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卒:始终。
祸福回还车转毂,荣枯反覆手藏钩:回还:即回环,循环往复。毂(gǔ):本指车轮中心部分,此指车轮。车转毂,象车轮转动一样。荣枯:本谓草木盛衰,常以比政治上的得志与失意。反覆:谓反复无常。藏钩:古代一种游戏。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龟灵:古人认为龟通灵性,故常用龟甲占卜以决吉凶。灵:灵异。刳肠患:言龟虽通灵性,也难免自己要被人杀掉的祸患。《庄子﹒外物》:“宋元君夜半而梦人被发窥阿门……使人占之,曰:‘此神龟也’。……龟至,君再欲杀之,再欲活之。心疑,卜之,曰:‘杀龟以卜吉。’乃刳龟。”刳(kū):剖开。后句用“塞翁失马”的故事,进一步说明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折:摔断。足:同脚。忧:忧患。
不信君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此二句以下棋为喻,说明世事的变化不定。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赏析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背景】
唐元和五年(810),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表示自己的心情:“死是老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其一),“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其五)。过了五年,白居易也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时元稹已转官通州司马,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在贬官途中,风吹浪激,感慨万千,也写下五首《放言》诗奉和。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下邽人(今陕西渭南县附近),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卒于武宗会昌六年。贞元进士,官至校书郎、赞善大夫,后因宰相武元衡事贬江州。长庆年间(821年-824年)任杭州刺史,宝历二年(825年),调任苏州刺史,后任太子少傅,因不缘附党人,乃移病分司东都。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最后卒于洛阳的香山。
【注释】
狐疑:狐性多疑,故称遇事犹豫不定为狐疑。
钻龟、祝蓍:古代迷信活动,钻龟壳后,看其裂纹以卜吉凶。或拿蓍草的茎占卜。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意思是说坚贞之士必能经受长期磨练;栋梁之材也不是短时间就能认出来的。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弟,成王之叔,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蔡、霍三叔陷害,制造流言,诬蔑周公要篡位。周公于是避居于东,不问政事。后成王悔悟,迎回周公,三叔惧而叛变,成王命周公征之,遂定东南。王莽在未篡汉以前曾谦恭下士。《汉书》本传说他“爵位愈尊,节操愈谦”;此二句是用周公、王莽故事,说明真伪邪正,日久当验。
向使:假如当初。复:又。
【赏析】
白居易的《放言五首》,是一组政治抒情诗,此为第三首。意思是说送给你一个鉴别事物真假的办法,既不需要钻凿灼烧龟甲产生裂纹去做预测,也不用拿起蓍草来占卜,什么方法呢?那就是宝玉也好,良材也好,都必须得经过一定的时间考验才能识别出来。因此,当年周公忠心耿耿辅佐成王的时候,有多少流言说他怀有篡位的阴谋?但最终人们还是看出了周公的忠心赤胆,高尚品格;又比如当年王莽辅佐也不过九岁的西汉平帝,表现得多么谦恭敦厚,礼贤下士。可又有谁知道他后来居然会篡位自立呢?如果周公和王莽都在大家没弄清楚真相的时候就去世了,那么他们真正的为人处世的品格就没人能够知道了。
也是一首富有理趣的佳作。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诗的意思极为明确,出语却纡徐委婉。从正面、反面叙说“决狐疑”之法,都没有径直点破。前者举出“试玉”、“辨材”两个例子,后者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让读者思而得之。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令人思之有理,读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