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东城王是文周王弟昆支的长子, 昆支客居日本多年,公元477年,高句丽长寿王于475年攻破百济首都汉山城,杀百济盖卤王,并吞汉江流域。百济首都慰礼城被高句丽攻陷。盖卤王出奔后在阿且城途中被高句丽军俘杀。昆支于公元公元477离世,类似解仇于477年9月暗杀文周王。两年后,三斤王暗杀后无子,权臣解氏和真氏家族从日本拥立昆支的长子即位百济的二十四代国王东城王。
东城王的统治
百济首都慰礼城被高句丽攻陷,百济都城迁移到熊津。他在新首都的北部建造了几个要塞和城堡来抵挡来自北方的威胁。他拉拢新都当地土豪部族和原中央政府中贵族实力相互,达到巩固王权的目的。
东城王于484年派遣使节去南齐朝贡,使得长期中段中韩外交关系得以继续。公元493年,东城王通过和亲与半岛东部的新罗国建立了联盟,一同对抗北方的强敌高句丽。498年,百济军队征服耽罗王国,而且加强对伽椰的联络。
东城王暗杀
499年开始,百济国遭受着极大的饥荒和东城王继续放纵的生活方式,天灾人怨,使得国力衰弱,盗匪蔓延。
东城王统治的晚期,当地的部族已超过了传统和强大的旧贵族部族(解氏和真氏家族),新贵族为了更大的权利,解除自己的枷锁东城王,东城王在打猎中被卫士佐平苩加的势力暗杀。
武宁王(462年-523年),姓扶余,名斯麻, 百济第二十五代王,为东城王之次子。
武宁王即位后攻击以加林城为根据地的逆臣苩加,在白江将其杀死。512年派遣使臣到中国南朝梁进行朝贡,521年被梁武帝册封为使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宁东大将军。523年命令因友、沙乌等人到汉北州征发15岁以上壮丁,筑双岘城以备外患。百济和新罗联合共同抵御高句丽侵略,百济旧都汉城被高句丽攻破之后,让百济局势逐步稳定下来的百济国君。
1971年7月,武宁王陵在韩国忠清南道被发现,是“整个朝鲜半岛三国时代唯一确认墓主身份的王陵,20世纪韩国考古学最大的发掘成果”。其中藏有大量金工、来自中国梁朝的铜镜、陶瓷器等陪葬品。在武宁王的坟墓里还发现中国南朝梁皇帝梁武帝册封的‘宁东大将军’和百济王的封印。
百济圣王(?-554年)别称圣明王或明王。姓扶余,讳明襛(梁书作明)。百济第二十六代王,公元523年~554年在位。他是武宁王长子,《三国史记》评价他“智识英迈,能断事”。
523年,武宁王病逝,圣王嗣立。高句丽趁丧讨伐百济,兵至浿水,百济左将志忠帅一万人将其击退。次年圣王接受南朝梁武帝“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绥东将军、百济王”的封号,梁武帝遣毛诗博士、工匠、画师赴百济,并赐圣王涅槃经教义等物品。此后,圣王通过朝贡贸易,从梁获得了大量赐品。他又积极同扶南国、倭国等国进行海上贸易,获得经济和军事援助。
526年,百济修葺熊津城,并建立沙井栅以防御高句丽。529年,高句丽安藏王亲率大军入侵百济,攻占北鄙穴城。圣王令佐平燕谟率三万人阻击,在五谷之原战败,死二千余人。
534年,圣王遣使赴南朝梁朝贡,欲与南朝梁结盟以抗高句丽。538年迁都泗沘城。540年,圣王派将军燕会攻击高句丽牛山城,以报复高句丽的入侵,攻城战中失败。
548年,高句丽攻打汉江北部的独山城。新罗王派朱珍支援百济,击退了高句丽军。次年再次遣使赴南朝梁朝贡,欲与南朝梁结盟稳定政局及对抗高句丽。不巧的是,此时南朝梁发生侯景之乱,使者被只能留在健康,无法归国。
550年,圣王遣将军达已攻陷高句丽道萨城。高句丽则于同年袭击金岘城。圣王在位时,初期继续与新罗结盟。百济和新罗分别占领高句丽领土之后,新罗为了中原的交流直接进兵百济的东北地区,设立新州以统辖之。从此以后,百济与新罗的关系开始恶化。圣王于次年亲自征讨新罗,在狗川(今忠清北道沃川郡)中新罗兵的埋伏,新罗史书记载百济战死圣王以下近三万人,但是如果新罗的百济实力比较这个数值应该是有些水分,而且当时百济军前线指挥的是圣王的长子后来的威德王。
圣王是一位佛教徒,在位期间保护佛教,并建立了大通寺。根据《日本书纪》记载,圣王曾于钦明天皇十三年十月(552年)向钦明天皇赠送一个佛像,是为佛教传入日本之始。而日本豪族大内氏自称是百济圣王的第三子琳圣太子的后代。
威德王(526年-598年12月)是百济第二十七代王,公元554年至598年在位。《三国史记》记载,威德王名扶余昌;《三国遗事·王历》作扶余高或扶余明;《隋书》作余昌。
威德王是百济圣王的儿子。554年,百济圣王在讨伐新罗的战事中阵亡,由威德王嗣位。高句丽趁机攻打百济的熊川城,被百济击退。
威德王在位期间,因为圣王的战死和汉江流域的丢失,对新罗持敌对态度。威德王于561年和577年先后两次侵略新罗西部边界地带,都被新罗击败。新罗得到了汉江流域和兼并了伽椰实力迅速扩张,而且利用高句丽的内乱,新罗蚕食了不少高句丽的领土,三国中新罗崛起。威德王与南北朝各朝廷都有友好往来的记录。《三国史记》记载,威德王于577年、584年、586年三次向南朝陈朝贡;577年、578年向北周朝贡;572年向北齐朝贡。北齐后主于570年册封威德王为“使持节、侍中、车骑大将军、带方郡公、百济王”;次年又授予他“使持节、都督东青州诸军事、东青州刺史”的称号。
隋朝建立后,威德王于581年遣使进贡,隋文帝封之为“上开府、仪同三司、带方郡公”。589年隋朝灭陈期间,有一只隋军战船飘至耽牟罗国。该船归国时途经百济,威德王以礼待之,并遣使庆贺隋朝灭陈。
598年,威德王听说隋朝进攻高句丽,立即遣使赴隋,表示愿意协助隋朝。后来隋朝被高句丽击败,随后高句丽向隋朝求和,隋文帝也同意与高句丽和解,因此这件事情不了了之。高句丽婴阳王得知百济与隋结盟一事,大为光火,兴兵入侵百济,劫掠而归,同年12月威德王病逝。
威德王的儿子阿佐太子,曾于597年来到日本,为圣德太子绘制了日本历史上第一幅肖像画《唐本御影》。
武王 (生年不详,在位600年—641年),武康王或武广王。姓扶余,讳璋(又作武康、献丙),乳名薯童。是百济第三十代王。
《三国史记》记载,武王为法王之子,法王死后即位。《三国遗事》则记载,武王为寡母与京师南池之池龙交通而生。
武王在位期间事迹包括:634年完成建于今益山市地区的弥勒寺 (又云王兴寺)。602年至627年间多次遣僧侣观勒携佛经及天文地理历书方术等典籍至日本贡献,据说武王亦曾在630年时重修首都泗沘王宫。
武王最初与新罗和高句丽多兴战事,而后与高句丽议和,高句丽在隋朝的战争中国力衰退,新罗趁火打劫的攻击,高句丽大为恼火。新罗控制了汉江流域,百济的和高句丽中间有新罗,所以朝鲜半岛三国之间发生了,利用同本都是处于扶余,百济和高句丽逐步和解,共同对付新罗的局面。百济转而常与新罗征战,阻止新罗扩张,抢占了汉江流域多座新罗城池,阻碍了新罗与中原的直接交流。
武王的外交政策,早期主要周旋于高句丽和中国隋朝之间,藉两方相互征战来谋求百济的利益。在隋朝覆亡后,努力与新建立的唐朝保持亲善关系,唐高祖曾册封武王为带方郡王百济王。百济联合高句丽和倭国,联合围剿新罗,新罗高句丽接触失败后,主动称臣与中原唐朝,利用唐朝来节制高句丽以求自保。
武王在内政方面,则强化王权,但是大兴土木,建立宫殿、寺庙、城墙等不顾民力建设各种防御设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给百济积弱。武王执政后半期大兴土木以及与新罗长年征战等举措,是造成百济国力衰退,在武王死后二十年即为新罗所覆灭的原因之一。武王于641年逝世,唐太宗追赠光禄大夫。
义慈王(599年-660年,公元641年~660年在位),百济第三十一代王,为三十代武王之长子,姓扶余,讳义慈。
义慈王年幼时即孝声远播,时人誉为“海东曾子”。641年即位后,开始对贵族中心的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强化王权。曾亲自率军进攻新罗,取其数十城。后来为了王室的穷奢亟欲、重用奸臣、远离重臣和忠臣,而且国家财政用于自己的玩乐,统治时期后期怕将领们起事实施军队和将领分离而且疏于训练,使得国政开始混乱民不聊生,军队战斗力直线下降。唐太宗通过长期的南征北战,消灭了周围的东西突厥等称为天可汗,唐高宗即位时唐朝有实力开辟两条战线,既利用突厥、契丹援兵和辽东的军队可以牵制高句丽南下防止攻击新罗,也有能力远征百济。新罗也成功抵御了百济和高句丽和倭国封锁,为了反攻养精蓄锐。
义慈王根本没有重视唐朝的外交,给了唐朝讨伐的借口,而且好大喜功和聪明才智用于玩乐,花样层出不穷,单宫女数量就不少于三千,国家积贫积弱、亡国不再遥远。
660年唐朝与新罗联军来攻,唐军登陆成功而且轻易打败了百济临时筹齐白衣,新罗带着辎重出发中间消灭了百济敢死队损失惨重误了唐军的约定时间。唐军和新罗联军后包围百济国都泗沘(今韩国扶余郡),义慈王退至熊津后投降。唐分百济故地,置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五都督府,郞将刘仁愿以兵一万留鎮泗沘城,苏定方将他跟太子孝、王子隆、大臣将领九十三人、百姓一万两千人掳至唐,后病死在洛阳,葬于邙山孙皓、陈叔宝墓旁,谥号绍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