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的故事 书法家的故事50字左右

张芝临池学书

“临池学书”讲的是汉代书法家张芝,传说他在水池旁边练习写字,经常用池水洗砚台,使一池子的水都变黑了~后来就称练习书法为“临池”,而“临池学书”也用来表示刻苦学习~

王羲之苦练书法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 "书圣"。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刻苦精神很受世人赞许。传说,王羲之的婚事就是由此而定的。王羲之的叔父王导是东晋的宰相,与当朝太傅稀鉴是好朋友,稀鉴有一位如花似玉、才貌出众的女儿。一日,稀鉴对王导说,他想在他的儿子和侄儿中为女儿选一位满意的女婿。王导当即表示同意,并同意由他挑选。王导回到家中将此事告诉了诸位儿侄,儿侄们久闻稀家小姐德贤貌美,都想得到她。稀家来人选婿时,诸侄儿都忙着更冠易服精心打扮。惟王襄之不问此事,仍躺在东厢房床上专心琢磨书法艺术。稀家来人看过王导诸儿侄之后,回去向稀鉴回票说:"王家诸儿郎都不错,只是知道是选婿有些拘谨不自然。只有东厢房那位公子躺在床上毫不介意,只顾用手在席上比划什么。"郡鉴听后,高兴地说:“东床那位公子,必定是在书法上学有成就的王羲之。此子内含不露,潜心学业,正是我意中的女婿。”于是,把女儿嫁给了王素之。王导的其他儿侄十分羡慕,称他为“东床快婿”,从此"东床"也就成了女婿的美称了。

话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西部某历史悠久的文化大省下辖的某县,因在历史上是一座赫赫有名的古城,出过很多历史名人,有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所以好古之风长盛不衰,就是在改革开发初期该县就有好几名全国著名书画家在世。但我讲的书法家故事的主人公是当时该县主管文化、卫生的副县长,姓张,名同字。

张副县长是“文革”后期当上的县商业局局长,工作时在下级的请示报告上签署意见,写的最多的就是“同意”、“不同意”和自己的名字,刚当局长时为自己的签字不好看别扭了好一阵子,就找局机关里写字好的部下进行切磋,而且还特别花时间进行练习,在加上经常签字实践,还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至少“同意”、“不同意”、“张同字”几个字是越写越象样,一笔狂草,真是写得龙飞凤舞。不几年,张局长又官运亨通被提拔为副县长分管文教、卫生。

有一天,县文化馆老馆长拿着申请购置办公设备的报告找张副县长请示并签字,正赶上张副县长心情好,报告拿过来,简单的看了看需要的钱数,就大笔一挥,写上了“同意”两个字,并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老馆长看张副县长如此痛快就批了,而且一看张副县长签署的几个字,就顺嘴夸奖说:“张县长的字比书法家的字都写的好!”听到夸奖,张副县长就更高兴了。

刚过几天,县书法家协会开会,老馆长参加会,会议期间从公文包里拿材料,把张副县长批完的文件带了出来,县里的几位书法家看到了张副县长的批示,都啧啧夸奖张副县长的字写的好,正赶上书法家协会主席、副主席换届缺一名誉主席人选,与会者就一致推选张副县长为县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过后,老馆长亲自把大红聘书送到了张副县长办公室,张副县长稍微推迟一下就欣然接受了。

一年秋天,日本国文部省邀请该省组成文化代表团访日,进行文化交流,省里给该县一名额,不巧该县的几位著名书画家,有病的有病,家里有事的脱不开身的也去不了,老馆长就把张副县长以书法家的身份报到了省里,并且很快就成行了。

张副县长也是长得身材高大,一表人才,只是到了代表团里,年龄是最小的,其他成员都是该省德高望重的著名书画大家。到了日本国以后,受到了日本文部省官员的热情接待,生活起居旅行安排的特别好,代表团先是到日本的几个文化名城进行参观访问,每到一地都受到了热烈欢迎,活动安排的非常紧凑,两国的书画家们一有联谊活动就现场做诗、做画、写书法,各项文化交流活动是高潮迭起。张副县长随着代表团参观访问,参加各项活动总是笑容可掬,只是当日本接待人员安排他题字的时候都被他宛然谢绝了。

到了出访的最后一站日本首都东京,两天的参观访问也很快结束了,第二天就上飞机回国了。晚上,日本国文部省在代表团下榻的酒店举行了盛大的告别宴会,日本国的高级官员来了好几位,宴会上先是文艺演出,然后是两国书画家现场书画表演,双方致辞,敬酒,题字、画画,场面是非常热烈。宴会的最后一个环节,两国书画家献艺也快结束的时候,日本国文部省负责接待的一名官员站起来用日语说了几句话,宴会翻译马上用中文说:“贵国文化代表团的来访,让我们受益非浅,遗憾的是你们代表团里最年轻的书法家张先生到现在还没有给我们留下墨宝,我恳请张先生现在给我们题字留念,”唰!全场的目光全投向了张副县长,而且掌声四起。

这时张副县长满脸涨红,不知是酒精的原因还是紧张造成的,看到会场上射向自己的热切的目光,张副县长只好站起来慢慢的走到会场中央已经摆好了宣纸和笔墨的大书案前,当时代表团其他人员都替他捏一把汗。

但是,只见他略一思考,拿起毛笔,唰唰唰很快就写好了。等墨迹稍干,把写好的作品拿起来面向与会人员的时候,下面是一片喝采声和热烈的掌声。

张副县长写的是什么呢!

只见宣纸上笔走龙蛇写的四句话和他的名字。

同意不同字,

同字不同意。

字同意不同,

意同字不同。

落款张同字。

台前一日本著名书法家,站起来,走到了张副县长前敬酒,用汉语道贺说:“张先生真是才华横溢,不仅书法好,这四句话还道出了中国汉字的真谛呀!”

子换父字

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都是著名的大书法家。父与子之间有这么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王羲之有事去京城,临走时在家中的墙壁上题了几个字。王献之也受好写字,他偷偷地把父亲题的字擦掉,照原样题写上自己的字。王献之写好后,仔细端详了一番,自以为写得不错,能够以假乱真了。王羲之回到家中,看到墙壁上的字,仍旧以为是自己原先题的字,很不满意,不觉叹气说:“我离家时真是喝得大醉了。”王献之听了,内心非常惭愧。从此,他更加认真刻苦地练字也成了一个与父样齐名的书法家。

铁门限

智永禅师擅长楷书、草书,能傅王羲之的风范。他虽然在永兴寺修行,但是书法的名气却愈来愈响亮。很多人都透过各种关系来索求他的书法作品,人来人往络绎不绝,门槛都被踩坏了,他只好将门槛用铁皮包起来,人们就笑称为“铁门限”。

学生必知的书法家故事

柳公权的故事

——柳公权谦虚学书

  柳公权小时候字写得不好,常常受到老师和父亲的批评。他虚心听取他们的教诲,经过一年的勤学苦练,他写的字进步很大,受到老师的表扬。表扬的次数多了,柳公权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了。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写大楷比赛。他很快地写好了一篇,满以为稳拿冠军,脸上露出得意洋洋的神色。一位卖豆腐的老人见柳公权这么不谦虚,想给他泼点凉水,去对他说:“华原城里,有个人用脚写字,写得比你还要好。”柳公权听了有点不服气,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到华原城。他亲眼看到那位无臂老人用左脚压住铺在地上的纸,用右脚夹住毛笔,龙飞凤舞地写对联,写出的字比自己不知要好多少倍。他冷静下来想想,觉得自己那么一点成绩真算不得什么。他诚恳地对那位无臂老人说:“柳公权愿拜您为师,请老师告诉学生写字的秘诀。”无臂老人沉思片刻,给他写了四句话:“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老人解释说:“这就是我写字的秘诀。我用脚写字,已经练了五十多个年头。我磨墨练字用完八大缸水,每天写完字就在半亩大的池塘里洗砚,池水都染黑了。可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我的字还差得远呢!”柳公权牢牢记住老人的话。从此以后,他更加勤奋地练字。他搜集了许多古代书法家的字,反复琢磨,吸取各家的长处。他经常登门拜访当时的书法名家,向他们虚心求教。他还时常请同学、亲友、陌生人指出自己书法上的不足之处。柳公权在书法领域不知满足地刻苦钻研,终于成为当时著名的书法家。

柳公权:心正则笔正

“心正则笔正”,这句话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说的。顾名思义,无非要求写字时要有一个端正的心态,认真对待写字,这样才能把字写好。但是细究起来,这句话却大有意味,很值得品一品。

先来研究一下这句话的历史。《旧唐书》记载:“上(唐穆宗)问公权:‘卿书何能如是之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时上荒纵政僻,遂默然改容,悟其以笔谏也。”柳公权发现唐穆宗怠于朝政,于是就在皇帝请教他如何才能把字写好的时候巧妙地进行劝谏,以书喻政,由此及彼,说出了“心正则笔正”这句话。唐穆宗也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当场就知道柳公权是在“笔谏”,于是“默然改容”。这句话说得非常巧妙,无论在把握说话时机上还是说话的得体性上都非常恰当,不仅回答了君王的问题,又巧妙地劝谏了君王,以至于这句话能够一直流传于后世,成为书法学习者初学书法的必修课,更成为儒家士大夫的一种典范。

再来看柳公权其人。柳公权是中唐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从颜真卿处接过楷书的旗帜,自创“柳体”,登上了唐代书法的又一个巅峰。后世以“颜柳”并称,评价他们的字为“颜筋柳骨”,是历代书法艺术的楷模。柳公权从小就接受《柳氏家训》关于“德行”的教导,为人刚毅正直,终生以德行为根株,为人、书艺都具儒家风范。《新唐书》记载:“(柳公权)博贯经术,于《诗》、《书》、《左氏春秋》、《国语》、《庄周》书尤邃,每解一义,必数十百言。”他在研习儒学的同时,又于佛、道方面接触颇多,并有大量的书法创作,如《金刚经》、《清静经》、《度人经》、《阴符经序》等。柳公权既有佛道慰藉心灵,在滚滚红尘中自能得以超脱。他多方面的学识素养从心灵底处滋养着他,其刚毅正直的品行和超尘脱俗的佛道风范,都熔铸于柳书的风骨之中,流传千古。“心正则笔正”这句话不仅有他对书法境界的领悟,更有其对人生百态的感悟。

对于这句名言,我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去理解。

首先是从书法技巧本身去分析。清代的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说:“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笔正则锋亦正,中锋即是正锋。古人谓心正则气定,气定则腕活,腕活则笔端,笔端则墨注,墨注则神凝,神凝则象滋,无意而皆意,不法而皆法。此正是先天一著工夫,省却多少言思拟议,所谓一了百了也。”他从写字技法上客观地评价了柳公权的这句话,提到了用笔的中锋,笔正了中锋自然就正,写出来的字也就漂亮。他用一个漂亮的排比句道出了书法之中正心凝神的真谛,并追至行文构思,一通百通,“一了百了”。周星莲以书写技法为出发点加以评述,其中道义,分析透彻,显而易见。借助于他的观点,我们很容易从书法技艺方面来理解柳公权的这句名言。

其次是从伦理观去解析人格与书法的关系。儒家重伦理道德,在儒学的文化坐标中,书法被视为一种“心学”。“心正则笔正”强调书家的品格修养,后世多以人品高下作评书的标准之一。苏轼在《东坡题跋》中说:“柳少师其言心正则笔正者,非独讽谏,理固然也。世之小人书字虽工,而其神情终有睢盱侧媚之态,不知人情随想而见,如韩子所谓窃斧者乎?抑真尔也。然至使人见其书犹憎之,则其人可知矣。”他认为柳公权此言并非独为讽谏之意,而是道出了书法学固有的公理。就像韩非子讲的小孩偷斧子的故事一样,如果一个人品行不端,那么别人看到他的字,自然就会想到他为人的“侧媚之态”,也就自然会说他的字有“侧媚之态”。说到这里引出了中国书法史中两位颇受非议的人物。一位是元初的赵孟頫,一位是北宋的蔡京。

赵孟頫是元代的书画家。他出生于南宋末年,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宋亡后在元朝为官,并且官居显位。虽然他书画双绝,但是后人却说他本是宋室皇族,却在元为官,实与投降变节无异,一个“贰臣”的帽子就毫不客气地扣在了他的头上。人是软骨头,字当然也是柔靡轻弱,不足为法。在现代人看来,这种说法太过牵强,而且以现代人的眼光,赵孟頫也没犯什么错,但这就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道德标准。或许赵孟頫尚能开脱,但是蔡京却是众口一致,无人不贬。蔡京是宋徽宗朝中的宰相,书法在当时堪称一绝,然而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奸臣,与秦桧等人齐名,位列“中国六大奸臣”之一。据考证,书法史上所谈到的宋代四大家“苏、黄、米、蔡”,其中的“蔡”原本就是指蔡京,但后人认为他是奸臣,有辱“书法家”的桂冠,于是以蔡襄取而代之。由这两人的事例可见,为人品格的修养是何等重要。

“心正则笔正”,这句话不仅阐明了书法的理念,更揭示了做人的道理。戏剧界有句话与这句名言相似,叫“学戏先学德,做艺先做人”。抛开书法,抛开艺术,只谈人生。人生在世,匆匆数十载,所谓“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虽不求流芳百世,但也要问心无愧。“仰无愧于天,俯无怍于地”,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人。

近读史书,遇柳公权笔谏之事,颇有感触,斗胆借此谏为题,聊抒心怀耳。乞以孙过庭《书谱》名句结尾。“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平正”二字妙哉绝哉,予甚慕之,习书练心,当假一生之期学耳。

钟繇(yáo)的故事

——钟繇得笔法 学书更刻苦

三国时期,有个名叫钟繇的人,他从小很喜欢写字,也很虚心地向别人请教写字的方法。后来,得到了汉代书法家蔡邕(yōng)的书法理论,练字更加勤奋,进步也很快。可是,他家里很穷,野菜度日,哪有钱买纸呢?但他不因此而灰心丧气,想出了办法。白天,他用棒代笔,在地上不断练字。晚上,他用手指代笔,在被子里不停地练字,据说,一条崭新的被子盖不了多久,就被他划破了。就这样不分白昼地苦练,他终于写出了一手很好的字,成了一名书法大家

怀素的故事

——怀素种芭蕉学书

  唐代大书法家怀素和尚的草书写得很好。他从小就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练字,从不气馁(něi)。怀素少年时家境贫寒,被家人送到寺庙里当和尚混碗饭吃。可是生性好学的怀素在诵经之外,十分喜爱书法。师兄看怀素如此喜爱书法,便送他一支毛笔。怀素就采摘芭蕉叶当纸,用铁锅下面的烟灰和上水当墨汁研习书法。后来,怀素为了用芭蕉叶练字,便在园外种了大量的芭蕉。到了冬天,怀素还找来一块厚木板做成漆盘,在上面写了擦,擦了写,天长日久,竟然将漆盘擦通了。

米芾(fú)的故事

        ——学书法要节约

  米芾是我国宋代书法家,小时侯练字很勤奋,但进步不大。一天,有一位进京赶考的举人经过米芾村上,在他家借宿。这位先生写得一手好字,米芾非常仰慕,欲拜他为师。先生看了看米芾平时的练习,说:“拜我做老师可以,但有一个条件:你必须买我的纸练习,我才能教你!否则不行。”米芾说:“行!”先生说:“我的纸可贵呀!一两银子一张。”米芾犯难了,回家禀告母亲。母亲听了,没说什么。把平日省吃俭用省下来的六两银子交给了米芾。

米芾用这六两银子买了六张纸。先生在其中一张上面作了示范,然后对米芾说:“照着我的样子,写吧!”米芾对着这一两银子一张的纸,怎么也不敢下笔。要知道,这一两银子可是他和母亲很多天的生活费呀!但是,为了学习,买都买完了,再贵也得写呀!他对着老师的范字,一点一点地观察,一遍一遍地揣摩,用手比画,用树枝写,用水描……一天两天过去了,三天四天过去了……可米芾始终也没敢写下这一笔。到了第五天,米芾得知老师第二天就要走了,不写不行了。于是,他鼓起勇气,写完了这六张作业。第二天一早,米芾把作业交给了老师。老师看了看,笑着说:“你这几天很努力,我都看到了。这几张作业,你比老师写的好。我这里还有一个‘秘笈’,我走之后你再取开看。你已经学会了用心写字,日后必然前途无量。”米芾望着老师远去的背影,不觉一阵失落。送走老师后,他打开“秘笈”一看,哪有什么妙方呀!是自己买纸用的那六两银子。米芾明白了,这是老师教导他要用心练习呀!从此以后,米芾用心苦练,终于成为我国书法史上著名的书法家。

颜真卿的故事

——下苦功才会有成就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为了学习书法,颜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学习,后来又拜在张旭门下 。张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各种字体都会写,尤其擅长草书。颜真卿希望在这位名师的指点下,很快学到写字的窍门,从而一举成名。但拜师以后,张旭却没有透露半点书法秘诀。他只是给颜真卿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简单地指点一下字帖的特点,让颜真卿临摹。有时候,他带着颜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赶集、看戏,回家后又让颜真卿练字,或看他挥毫疾书。

  转眼几个月过去了,颜真卿得不到老师的书法秘诀,心里很着急,他决定直接向老师提出要求。一天,颜真卿壮着胆子,红着脸说:“学生有一事相求,请老师传授书法秘诀。”张旭回答说:“学习书法,一要‘工学’,即勤学苦练;二要‘领悟’,即从自然万象中接受启发。这些我不是多次告诉过你了吗?”颜真卿听了,以为老师不愿传授秘诀,又向前一步,施礼恳求道:“老师说的‘工学’、‘领悟’,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我现在最需要的是老师行笔落墨的绝技秘方,请老师指教。”张旭还是耐着性子开导颜真卿:“我是见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察笔法之意,见公孙大娘舞剑而得落笔神韵,除了苦练就是观察自然,别的没什么诀窍。”接着他给颜真卿讲了晋代书圣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最后严肃地说:“学习书法要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勤学苦练。要记住,不下苦功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老师的教诲,使颜真卿大受启发,他真正明白了为学之道。从此,他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潜心钻研,从生活中领悟运笔神韵,进步很快,终成为一位大书法家,为四大书法家(唐朝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元朝赵孟俯)之首。

王羲之的故事

——馍馍蘸墨水 还言味道美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练字学书的精神也是惊人的。他不仅天天写,而且在吃饭、睡觉、走路甚至与朋友交谈时,也总是不停地用手指空划着练字。有一次,他专心致志地在书房里练字,竟忘了吃饭。他的妻子差书童送来了他平时最爱吃的馍馍和蒜泥,书童几次催他快吃,可他连头也不抬,只顾自己埋头写字。书童急了,只好去请他的妻子来。当他的妻子走进书房时,只见他一只手拿着笔,一只手把蘸满墨水的馍馍往口里塞,沾得两唇黑墨。原来,他在吃馍馍时,出神地看着字的间架结构,脑子里琢磨着怎样把字写好的问题,右手的笔依然拿着,随时想到随时写。就这样连馍馍蘸在墨池里也不知道,嚼起来还津津有味。他的妻子走到他眼前时,还起劲地夸奖妻子今天做的蒜泥特别香。

欧阳询的故事

——欧阳询流连观碑

  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字信本,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他练习书法很刻苦,博采众长,精通八种书法,自成一家,人称“欧体”。有一次,他出使归来,骑马路过一处荒郊野外,在乱草丛中发现西晋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一块石碑,停马观赏了很久都舍不得离去。走出几里后,又返回来,下马坐在碑前仔细观看,体会索靖草书的妙处。当晚,他回到了住处,想着白天看到的石碑,彻夜难眠。第二天,天一亮,他又骑马赶到石碑前,反复揣摩,并铺开纸,一笔一画地临摹。就这样,他在碑旁呆了三天三夜,直到索靖草书的笔法融会贯通,了然于胸,才高兴地离去。

张芝的故事

——张芝练字 池水尽墨

  东汉著名书法家张芝,字伯英。据说,他为了练好字,总是毫不吝惜地把家中所有的衣服、被子首先用来写字。平时,又天天到附近的池塘边去练字,久而久之,由于他不断地用池水洗笔涤砚,一池盈盈的清水成了一池乌黑的墨水。从此,“池水尽墨”便成了书坛上的佳话,“临池”也便成了练字的比喻,而他自己呢?也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草书大家。

岳飞的故事

——岳飞沙土练字

  岳飞小时候,家里很穷,就靠妈妈给人家做针线活儿过日子。岳飞很喜欢念书,可是家里穷,上不起学,他每天帮助妈妈到山上去捡柴,妈妈每天一有空就教他认字。因为没钱买纸、买笔,所以没有办法写字。

  有一天,天快黑了,好多孩子正在玩捉迷藏。他们远远看见岳飞背着一捆柴下山来了,就喊他过来一起玩。岳飞说:“不行,我有事!”就很快地往家里走去。原来,他今天想了个没有纸和笔也能练字的好方法,他急着回家告诉妈妈。

  岳飞回到家里就请妈妈教他写字。妈妈看他这么爱学习就说:“好,孩子,等我多给人家做些针线活儿,攒点钱给你买纸和笔吧。”“妈妈,您今天就教给我吧。不用买纸和笔,我也能学写字。”说着,岳飞放下柴,拿出一个大簸箕,飞一样地跑出去了。

  一会儿,岳飞回来了,端了满满一簸箕沙土,上面插着几根细细的小柳条,他把沙土倒在地上弄平,拿着柳条在沙土上画着,说:“妈妈,您看,这样学写字不也很好吗?”

  就这样,妈妈每天用柳条在沙土上教岳飞写字,岳飞可用心了,后来他的字写得好极了。

程邈(miǎo)的故事

——苦心创隶书

  传说,隶书是由秦朝的一个名叫程邈的人创造出来的。程邈起初在一个县里做个小官,专门负责办理有关文件的抄写。后来,因为犯了罪,被秦始皇关在云阳县的一个监狱里。

  在监狱里,程邈觉得很难熬,便想起了自己以前抄写文件时,秦朝的文字小篆体字比较繁杂难写,就萌生了一种改变小篆体字写法的念头。在监狱里想了几年,出狱后,他又搜集研究了几年,整整十年过去了,程邈在篆书的基础上,把篆书简化演变,把原来篆书比较圆转的笔画变成方折形,在字的结构上,把原来的像画画一样象形结构变成笔画形式,这样一来,汉字就比原来更好书写了。

  程邈研究成功后,就把自己历经十年搜集研究成功的三千多个隶书字写成一个奏本,并送给了秦始皇,秦始皇看了以后,对程邈十分赞赏,就任命他为御史。当时,各种上报给皇帝的公文很多,篆体字又很难写,所以使用隶书的人就多了起来。

  因为这种字体常被地位低微的小官员使用,写起来又很方便,所以称作隶书。

王献之的故事

——“大”字与“太”字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儿子,他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七八岁时开始学习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慢慢地小献之便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一天,小献之问母亲:“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练字是一辈子的事,只有不断坚持才会有长进。”王献之心中不服,但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五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母亲认真地看了三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练字三五载,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到达目的地!”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了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郑虔(qián)的故事

——红叶作书 郑虔三绝

  郑虔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学者、书法家,学问很渊博。他青年时代就爱好写字绘画,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贫寒,穷得连纸张也买不起,用什么来练字呢?正好附近慈恩寺庙里存放有几间屋的柿叶,他便搬到寺庙里住下,每天取红色的柿叶当纸,刻苦学书。时间一长,把几间屋的柿叶都写完了。功夫不负有心人,郑虔终于艰难而玉成,他的书法、绘画和诗歌都取得很大成就,唐玄宗见了赞叹不已,称之为“郑虔三绝”。

  前人说:“梅花香自苦寒来”,从郑虔学书的故事中,不是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吗?


书法家的故事 书法家的故事50字左右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09925.html

更多阅读

一位中国工程数学家的故事 中国数学家的故事50字

(2010-11-15 20:11:00)20世纪70年代,石根华在甘肃的碧口山里参加白龙江水电工程建设。“今天是2009年2月18日,我是在1968年2月18日早晨8点离开北京大学的,现在正好41年,一天不差。我从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在甘肃的碧口山里参加白龙江水电

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 华罗庚的小故事50字

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华罗庚喜欢对对子,有一次和钱三强,赵九章等人出行,华出上联:“三强韩赵魏”,众人为难,因为“三强”暗指钱三强。之后,华自己答出下联:“九章勾股弦”,众人称赞。9高傲的对0说:你啥都没有0谦恭的对9说:是啊,您比我大一万倍(即

一个关于感恩的故事 感恩父母的故事50字

我看过这样一个故事,至今想起仍然感慨万千,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一杯牛奶》——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产品。他的推销进行得很不顺利,傍晚时他疲惫万分,饥饿难耐,绝望地想放弃一切。走投无路的他敲开一扇门,希望主人

五位企业家的读书故事 五位科学家的故事50字

我从书里学到什么五位企业家的读书故事据说,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甲骨文公司董事长拉里·埃里森,为耶鲁大学某级毕业生作演讲时曾激进地说:“你们没有希望了,因为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是退学生,我第二富,也是退学生,第三位的保罗·艾伦(微软创

声明:《书法家的故事 书法家的故事50字左右》为网友爱丽丝没有仙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