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者历时5年驯化濒临灭绝的云南裂腹鱼
洱海中曾生长一种名叫弓鱼的野生鱼,之所以称为野生,是因为它只能生活在纯天然的水中,若被人捕到,无论人类如何小心,它都会马上死去。上世纪50年代,弓鱼的产量曾占到了洱海渔业产量的一半,但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因外来物种的入侵和生存环境的改变,洱海中就很难见到弓鱼的踪影了。此后,人们只能在洱海上游的弥苴河等水体中见到极少数的弓鱼,市场价高达每千克200元。
但目前,经过多家单位5年的艰苦攻关,已经掌握了野生弓鱼的池塘驯化、人工繁殖、鱼卵孵化等关键技术。在不久的将来,大理地区已失传多年的名 菜“牛奶煮弓鱼”有望重回寻常百姓的餐桌。
像弓一样的鱼
弓鱼是洱海土著鱼类大理裂腹鱼和云南裂腹鱼的俗称。对于弓鱼名称的由来,在大理有着不同的说法。一说是明代著名学者杨升庵被流放到大理期间,到洱海边游览时,发现洱海中游着一种鱼,成群结对的首尾相衔,游动出一条美丽的弧线,就像是一把巨型的弓。于是,杨升庵满怀赞赏之情,非常形象地将这种鱼称为弓鱼;另一种说法是,这种鱼在水中游动时,身体会弯曲成弓形;还有一说,是这种鱼非常喜欢跳水,并且还跳得很高,跳出水面的时候,身体总是弯曲成弓形。
被称为弓鱼的两种裂腹鱼,背上长满非常细小的鳞片,其腹部肛门的两侧,却分别有一块像鳞片一样的裂纹,因此有裂腹鱼之称。成鱼每条重2两—3两,骨少肉密,肉质细嫩,食味鲜美,蛋白质含量高。
弓鱼的丰产期在春季桃花盛开时,食法以清汤加青蚕豆米与鱼共煮,这种烹调方法菜名叫桃花鱼。清代大理学者师范写的“内腹含琼膏,圆脊媚春酒”,说的就是春食弓鱼的盛事。弓鱼还是大理佳肴沙锅鱼的主要原料,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远近闻名,深受人们欢迎。
大理裂腹鱼绝迹
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致使大理弓鱼数量锐减成为濒危物种,还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84年3月,大理白族自治州渔业工作站的工作者,在洱海上游的洱源县右所西湖中,采到了一条大理裂腹鱼的标本。此后,人们就再也没有见到过大理裂腹鱼的踪迹了。目前,洱海流域仅幸存极少量云南裂腹鱼。
据记载,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弓鱼的产量约占洱海渔业产量的一半。1973年,洱海弓鱼的年产量为50万千克。1973年以前的年收购量在6000至15000千克之间,1974年下降为4000千克,1976年为500千克,1977年仅收购65千克。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洱海里就很难见到弓鱼了。现在,洱海上游的弥苴河等水体中,极少量的云南裂腹鱼的市场价高达200元/千克。
找到弓鱼绝迹原因
孟志荣是弓鱼人工驯养繁殖研究课题研究者之一,也是大理州渔业工作站的高级工程师。他认为,弓鱼产量急剧下降的原因,主要是洱海生态环境的改变和外来鱼类的入侵。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西洱河上几个梯级水电站的修建,降低了洱海水的水位,导致弓鱼生活栖息地遭到破坏。上个世纪50年代,大理市上关附近的桃园弓鱼洞曾经是洱海湖区最大的弓鱼繁殖场所,每到繁殖季节,鱼卵会随着地下喷泉的水流漂到湖面上来。但20年以后,桃园弓鱼洞的地下喷泉也断流了。大理裂腹鱼和云南裂腹鱼都有繁殖期抢水而上的习性,由于气候变暖等原因,苍山十八溪水流减少,洱海上游江尾一带18条盛产弓鱼的弓鱼沟大部分干涸外露,弓鱼洄游产卵的环境遭到了极大破坏。
同时,外来鱼类的入侵,也使弓鱼的生存受到了威胁。上个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洱海大量引进青、草、鲢、鳙4大家鱼进行投放,有着极强生存能力的鳙鱼与弓鱼争食洱海上的浮游生物。同时,一起进入洱海的其他鱼类还在洱海沿湖的浅水区大量繁殖,不但侵占弓鱼的产卵场所,还大量吞食弓鱼鱼卵。
人工驯养获得成功
2001年,由省水产研究所承担,大理州渔业工作站、鹤庆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参与的“优质野生裂腹鱼池塘驯养试验研究”在属于金沙江水系、玉龙雪山雪水流经的水质条件较好的鹤庆县大龙潭水库展开。每年开春时节,科研人员就在洱海上游的弥苴河蹲点,采集洄游产卵的弓鱼,并运送到实验基地,进行亲体驯化。科研人员们克服了野生亲体难采集、运输成活率低等重重技术难关,终于在2002年,将野生云南裂腹鱼驯化成功。
2004年,驯养成功的云南裂腹鱼亲体,已经可以在池塘内发育成熟,并成功地进行了人工催产繁殖。2005年,实验基地繁殖出了云南裂腹鱼鱼苗6000多尾。2006年,又人工繁殖出了2000多尾云南裂腹鱼小鱼苗。云南裂腹鱼的驯养研究项目技术成果,经省科技厅、农业厅组织专家鉴定为“国内先进”。
去年11月,鹤庆县大龙潭水库实验基地由于外部原因,导致了缺水等内部环境的改变。当年新繁殖出来的2000多尾云南裂腹鱼小鱼苗全部病死,科研人员将实验基地搬迁到了作为云南裂腹鱼原生环境的洱海上游弥苴河流域,让用作实验的这些云南野生裂腹鱼,回到作为原种场的澜沧江水系。到目前为止,仅存2000多尾2005年繁殖的小鱼苗和327尾已驯养多年用于繁殖的云南裂腹鱼亲体。
“牛奶煮弓鱼”将再上百姓餐桌
每年开春时节,都要到洱海上游的弥苴河蹲点近两个月,采集弓鱼亲体的孟志荣和同事宝建红,向记者讲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他们听说当地有一道名菜,叫做“牛奶煮弓鱼”,就用这些刚捕到就死去的野生弓鱼,做了一次试验。他们从当地的奶农家里要了一桶牛奶,把弓鱼切成小块,放到牛奶里去煮。等弓鱼煮熟拿起来,牛奶已经煮老了。一锅“牛奶煮弓鱼”下肚,两人闹了几天的肚子。最后,才终于弄明白,人家的“牛奶煮弓鱼”是先将弓鱼切成小块,用油煎熟后,再往黄灿灿的鱼块上浇上牛奶、撒上白糖,牛奶一煮涨,就立即拿出来吃,那才是真正的美味。
由省水产研究所主持的弓鱼人工驯养繁殖研究课题,经过省水产研究所、大理州渔业工作站、鹤庆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多名科技工作者5年多的艰苦攻关,已掌握了弓鱼野生亲体池塘驯化养殖、人工催产繁殖、鱼卵孵化、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的关键核心技术。目前,大理州渔业工作站正在积极向省发改委申请“大理弓鱼原种繁育场”建设项目。该项目计划建设近似原生态高标准养鱼池80亩,每年繁育弓鱼苗种200万尾,濒临灭绝的弓鱼资源将得到拯救和恢复,“牛奶煮弓鱼”再上百姓餐桌,将成为现实。
(春城晚报)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2日10:06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