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兵工史话(九)
中国研究和制造无烟火药的历程
无烟火药是优于黑色火药和褐色火药的发射药。它是一种化学火药。它一 出现很快就淘汰了混合火药(黑色火药和褐色火药),在枪炮的发射药中独领风骚。
1846年,德国人发明了硝化棉。1884年,法国人用硝化棉制成了无烟火药,许多国家都跟着研制。1867-1874年间,中国人徐寿在江南制造局试成了硝化棉,当时称为棉花火药。硝化棉可以作炸药,但不能作发射药。1881年,天津机器局设厂制造棉花火药,1883年制造成功。1893年,江南制造局从德国引进制造无烟火药的设备,聘请外国技师主持制造,经年没有成功。以后辞退了雇用的外国技师,由生产委员王世绶主持制造,1895年试制成功。这是我国最早自制成功的单基无烟火药,但其质量不够精良。1898年,湖北钢药厂建立。该厂分两大部分:一部分炼钢,一部分制造无烟火药。无烟火药厂聘请外国技师主持制造,造出的无烟火药优于江南制造局所造。1896年,天津机器局建无烟药厂,尚未投产即被入侵的八国联军破坏。1902年,德州北洋机器制造局建立,购买了制无烟火药设备,并将天津机器局残破的制无烟火药设备一并运用。1906年,四川兵工厂和广东都设有无烟火药厂。四川因进口原料未解决,清政权结束前没有出品。广东制造了一批,但质量不合格,没有继续生产(制造无烟火药的厂并入广东制造军械厂)。江南制造局、湖北钢药厂、德州北洋机器制造局、四川兵工厂、广东制造军械厂无烟火药的年生产能力合计为216.5吨,清朝末年年产量只有75.6吨,占生产能力的34.9%。清代生产的无烟火药的质量不高,只能作枪药,不能作炮药。湖北钢药厂(此时名湖北兵工钢药厂)生产的无烟火药是各厂中最好的,但1910年11月,清廷派三品官员朱恩绂去考察后发现,该厂聘请洋匠制造无烟火药已经十年,火药的“速率、涨力忽小忽大,毫无把握”。可以说,清代虽能制造无烟火药,但关键技术没有掌握,质量没有过关。
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军阀割据局面。各个割据势力都加紧兵器制造,有条件的还设厂制造无烟火药,无烟火药厂一下增加9个,但其中一些厂并未投产。主要的生产厂有:东三省兵工厂的无烟火药厂,月产20吨;山西火药厂月产约30吨。由湖北钢药厂演变而来的汉阳火药厂于1919年掌握了强棉(含氮量高的硝化棉)的制造技术,提高了无烟火药的能量。将强棉和弱棉(含氮量低的硝化棉)按不同的比例配置,再压制成不同的形状,即成为不同性能的枪药和炮药,开创了国产无烟火药的前景。该厂的月产量达到90吨左右。但好景不常,东三省兵工厂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后被日本人占有;山西火药厂在抗日战争开始后4个月被日军占据;其他生产无烟火药的厂在“全国兵工单位大迁徙”后全部停产。1937-1939年间,兵工署将4个厂的制无烟火药设备集中到第二十三工厂,组建成无烟火药工场,生产无烟火药。但受原料限制,产量很少,抗日战争期间只生产了42.1吨。需要的无烟火药几乎全靠进口。日本投降后,收回被日军占领的兵工厂。原东三省兵工厂改名兵工署第九十工厂,月产无烟火药30-40吨。山西原生产无烟火药的厂改名山西化学厂,月产无烟火药3吨。在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兵工也用土法生产出少量无烟火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