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林,著名电影演员、导演,中国影协第四、五届理事。
1931年出生在辽宁省金县一个国民党军官家庭,自幼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家乡的民间文艺给他以熏陶,他经常以创造性的模仿,逗得人们为之捧腹,表现出他是个有点艺术“灵气”的孩子。中学时代是在北京度过的,建国初期学校的文艺活动非常活跃,给他很大影响。他热情地参加歌咏、戏剧等演出活动,不仅当演员,而且还能当导演,成为学校的文艺活动积极分子。可是,当时李亚林的志向却不是文艺,而是憧憬着航海事业,他想投考大连海运学院,只是由于身体条件限制,未能如愿。后来,他在报纸上偶然发现北京电影学校招生的消息,就抱着不妨试试看的心理报了名,没想到竟真的被录取了。
1951年,李亚林(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电影学校(北京电影学院前身)演员班,他经过三年的系统学习和紧张训练,打下了很好的基础,1953年毕业后进北京电影演员剧团,正式开始了艺术生活。李亚林是建国后经过正规电影学校培养出来的第一批演员,五十年代中期他的名字开始在银幕上出现。到六十年代初,他已经跃入著名演员的行列,成为观众所熟识和喜爱的演员。
1955年调到长影。李亚林第一次参加了《虎穴追踪》(1955)的拍摄,扮演一个狡猾、毒辣但又很虚弱的特务,由此走上银幕。在《如此多情》(1956)的拍摄中,他饰演一个老实忠厚而上当受骗的费科长。此后,李亚林便连续参加拍摄,《芦笙恋歌》(1957)、《母女教师》(1957)、《患难之交》(1958)、《水库上的人们》(1958)等影片中担任角色,多是扮演反派人物或中间人物。他演得都很有特色,不脸谱化。由于这期间他饰演的大都是反面角色,给人的印象似乎李亚林只能演反派,所以导演在选择演员时,总是把李亚林归在演反面人物一边。正面人物,特别是正面主角的戏往往想不到李亚林。
长影————在拍摄《寂静的山林》和《牧人之子》时,导演曾让李亚林演男主角,可是经过试镜头又不满意。从此,虽然有的导演曾试图让他担任正面角色,却失去了再让李亚林试镜头的信心。这种不成文的定论,在李亚林的创作道路上不能不说是一个不小的挫折。就在这个时刻,导演于彦夫但却看准了李亚林创造角色的潜力和宽阔的表演路子,让他担任影片《徐秋影案件》(1958)的男主角——侦察科长汪亮这个角色。李亚林经过努力,准确、细腻,真实可信,塑造了一个头脑冷静、有勇有谋的公安战士形象。影片放映后,反响很大,受到评论界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这是李亚林艺术生活的转折点,他从此也就成为银幕上很有影响的“小生”。继《徐秋影案件》之后,他又拍摄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1959)、《冰上姐妹》(1959)、《前哨》(1959)、《烽火列车》(1960)、《炉火正红》(1962)、《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1963)、《南海的早晨》(1964)、《雁鸿岭下》(1966)等影片。其中,《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是新中国10年来反映农村生活的影片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李亚林饰演剧中的男主角——复员军人高占武,他演得尤其出色,比较全面地发挥了他的表演技巧,演得朴实、自然,既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又有鲜明的时代感,就象在生活中一样。这部影片受到城市、农村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喜爱。
1969年,李亚林被下放到农村,他和爱人贺小书等全家六口到吉林省舒兰县二道公社插队落户,当了社员。在将近四年的农村生活中,李亚林和农民交上了朋友,他目睹了农村的动乱,更了解了农民的苦和乐,爱与恨,体验到了他们的生活理想和追求信念,加深了他对生活的认识,这对他以后的艺术创作,确实是很好的生活积累。
1972年,李亚林调回长影。不久,他参加了影片《钢铁巨人》(1974)的拍摄,这是他在“文革”中第一次在银幕上与观众见面。接着又拍摄了《车轮滚滚》(1975),饰演人民解放军某部后勤高政委。1975年,李亚林调入峨眉电影制片厂工作。他先后又饰演了《春潮急》(1977)中的奸滑的大队干部李青山,《孔雀飞来阿佤山》(1978)中的解放军工作队长白文进,《柳暗花明》(1979)中的帮派分子、县委书记吴纯正等角色。吴纯正这个人物,李亚林演得不一般,比银幕上经常出现的脸谱化的帮派人物深刻得多。他很注意人物内在的思想活动,例如,吴纯正到花溪农村搜罗所谓资本主义复辟的材料时,为欺骗群众,套取材料,李亚林演得很斯文,甚至有点腼腆,来骗取群众的信任;在他最得意的时候,内心却很虚弱,害怕人民的正义力量;在败落的时候,表面服输,内心不甘失败。这样来处理人物思想脉络,是有一定的深度的,反映出李亚林观察生活的准确和深刻。
李亚林从五十年代走上银幕,前后拍摄了二十多部影片,正面人物、反面人物、中间人物他都演过,他扮演的角色有特务,也有公安人员;有解放军指战员,也有普通的工人农民;有干部,也有知识分子,他都演得很真实。李亚林戏路比较宽,表演很有激情,情绪开合有致,是一位颇有特色的性格演员,受到城市、农村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喜爱和好评。
1980年,李亚林开始转入导演工作。他与张其合作,导演了影片《被爱情遗忘的角落》(1981),这是根据张弦同名小说改编的,通过存妮、荒妹两姊妹的爱情遭遇,反映中国农村生活的现实。影片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导演很注意真实性,手法朴素顺畅,很适合农村观众的欣赏要求。李亚林初学导演的第一部影片,达到这样水平是十分可喜的,这是和他虚心好学分不开的。1984年后独立执导《为什么生我》,1985年导演《巴河镇》,1987年导演《井》拍到一半就因病撒手人寰。此外,还曾导演电视剧《最后一百天》。1988年李亚林因患脑胶质瘤病世,享年57岁。
李亚林1962年被评为共和国“22大电影明星”之一;《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哥们儿折腾记》(1983)(与张其合导)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84年《为什么生我》分别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首届“童牛奖”优秀导演奖;1987年《井》获第十九届意大利陶米尔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三等奖。
李亚林的夫人贺小书(1933年出生),著名电影演员;大女儿李学红影视制片人、二女儿李童,1982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1987年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室工作,现为中国电视剧导演工作委员会会员、三女儿李姝影视制片人。
这张照片是1988年病中的李亚林与妻子贺小书的合影,确切地说,这已是李亚林一生中与家人的最后合影了,虽然夫妻二人的脸上此时仍是乐观的神态,然而那时,已经是李亚林生命的最后时光。
六十年代全家福
女儿李童是“美女导演”
夫人贺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