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有座象山,一弯清水环绕。依山傍水,有人筑起楼房。这楼房并无规则的错落在那里,似乎是从山脚下生长出来的。 这里就是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象山因为校区的存在,为人熟知。有篇文章写到:象山是何时有的?答案是:自从象山校区建成后,就有了象山。 象山校区建筑出自2012年建筑界诺贝尔大奖——普利茨克奖得主王澍之手,恐也是他目前最大规模的建筑实验。从这批建筑里,吾人可以看到建筑师的个性,看到手工年代的下水道,甚至能见到古建筑上梁时的桃符,上面虔诚地写着:上梁大吉。从这批建筑里,可以体会出一种中西文化的交融,更多是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阴阳八卦、书法绘画,无所不包。 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
矮墙是“中国美术学院象山中心校园落成纪念”碑。字如刀削,似乎来自金石印章。
水墨画的色彩,古旧的小青瓦,纳阳的窗棂。
素白的墙面,胜过浓妆艳抹。
孤独的守望者。
虚实之间,有无之间。
苔痕上阶绿。
木板门,开启时有沉重的回声,让人感觉来到深宅大院。
这立面显示出设计师中西合璧的技能,自如得如密斯凡德罗在运用着玻璃和钢。
青砖铺地,右侧墙面是搓毛的砂浆。
这就是著名的象山,余从王澍大师的通廊走到山顶,时时传来鸟雀的鸣唱,野狐狸轻捷地窜来窜去。
大片的木板门,护栏由竹片制成。
披檐。
三面围合的庭院,面山的那方敞开,这种格调在象山校区多次运用,是否意味着靠山的重要?
立柱无规则地支撑着顶篷,有的甚至挡在路中。
这天桥连接象山和教室。
力士。除了在须弥座上,这里也能找到。
传统手法砌筑的瓦檐,真切地引人乡愁。
壁画艺术系的涂鸦。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一) 王澍中国美院象山校区](http://img.aihuau.com/images/01111101/01105349t01a3595d0f71716ff8.jpg)
体育馆。
建筑的排列似乎无序,甚至杂乱。这其中的美只能体会。
最高的玻璃大厦是行政中心。
体育场。
河上有数座小桥。有个共同的特点是简朴,这桥是砖礅上铺板。
以上大约是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一期建筑,整体还算中正,王澍大师没有把自己所有的想法发挥到庖丁解牛的境地。 但已是令人耳目一新。这里见不到高贵的瓷砖,很多地方甚至去掉刷白的墙壁,只是毛墙毛地。古老的材料,被废置的砖瓦,在这里生命得到延续。
山路拐个弯,前面是象山校区二期,带着弧线的屋顶出现,建筑完全成为对“庄严的嘲讽,对神圣的亵渎,对理想东西的揭底,对肯定的否定,和文质彬彬的传统决裂。”(选自王澍《死屋手记》)
建筑的瓦解。你读懂这窗洞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