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惜春是贾府“四春”中年龄最小的,排在“金陵十二钗”的第八位。在《红楼梦》中虽然处处都有她的身影,但实际的戏份却很少。贾惜春第三回出场,第五回出现她的“判词”,到第七回“送宫花”时才有她的“台词”。关于她的故事情节,主要集中在书中两处,第一处是第四十、四十一回,奉贾母之命绘制大观园的图;第二处是第七十四回“矢孤介杜绝宁国府”,可以说这一回才是惜春的“正传”。人物塑造如此“简单”,似乎不是曹雪芹的风格,所以一些研究者就在思考,关于贾惜春的故事情节为什么那么少?喻天舒先生认为有两点原因,第一是曹雪芹节省篇幅、突出重点与主次。第二是顺应惜春这个人物的性格,“躲是非、图清净的惜春本人对贾府心灰意冷,她显然会使自己尽力不为他人所瞩目,另一方面,贾府中真正关心留意惜春者,也罕有其人,在人们的感情深处,她其实可有可无。这样一来,重大场合下不见惜春抛头露面,便是一桩顺理成章的事情。”(1)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研究者们对于贾惜春的评论,其角度和切入点都基本相同,得出的结论大同小异,对于判词的解析也几乎没有争议。所以关于贾惜春的话题就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性情和结局等方面。
第一节:姓名、容貌与才学研究
贾惜春的名字仍然同贾府其它姐妹一样从“春”字。因为她处于“春天”的末尾,所以“惜”就有珍惜、留恋的意思。对于惜春名字的解析也并不多。洪秋蕃先生说:“惜春,谓青灯古佛,辜负春光,故曰惜春。”(2)而李劼先生解释得更简单,“惜春的意义也仅止于息春,即大观园之春的终结。”(3)
关于惜春的容貌也几乎是空白,《红楼梦》中仅有两处不写之写。贾惜春在第三回跟着迎春、探春一起出场时,曹雪芹通过林黛玉的眼睛给出了八个字——“身量未足,形容尚小”,这是书中仅有的一次直接描写。另外一处是《红楼梦》第四十回,作者通过刘姥姥的话,说惜春“这么好个模样”。除此以外再没有别的了!
曹雪芹对人物外貌的刻画虽然惯用的风格是“大写意”式的描写,但是从来不会吝惜笔墨,尽管不会在某一回里集中描写完毕,然而也会在必要的时刻添加润色。为什么对贾惜春如此别出心裁呢?在研究者们的文章中少有触及,不过曹立波先生给出了几点思考,感觉很是合理。第一,细细观察曹雪芹的笔触,对人物孩提时代的描述都很简略,极少涉及外貌。第二,惜春最终是要和佛结缘的人,她和佛家的缘分比妙玉来得更为直接,自愿遁入空门,而非妙玉是被迫出家的。而佛教教义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从这个角度而论,再美丽的容颜也是空无的。第三,曹雪芹对人物肖像的刻画总是以凸显人物性格为中心的,“惜春素以性情孤介奇癖著称,这样的神情在一个孩童脸上着实难以展现,大多只能通过言谈举止逐一点出。这样一来,作者就无意细致雕琢这位‘形容尚小’的美人的外貌了。”(4)
关于惜春的“小”,有学者认为,这是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不慎留下的败笔。因为从第三回出场一直到第八十回,惜春似乎都不见长大。早期的红楼评论者涂瀛就说,这是《红楼梦》的作者在创作时遗留的毛病,“惜春屡言小,巧姐初不肯长,后长得太快,李嬷嬷过于龙钟,诸如此类,未可悉数。”(5)
“元迎探惜”对应“琴棋书画”,惜春的才学主要落在她的绘画技艺上。她的诗才如同她的二姐姐迎春一样平庸,在《红楼梦》中惜春只做过两首诗,一首是元妃省亲时的应景之作,另一首是为元宵节制的灯谜:
《文章造化匾额》:
山水横拖千里外,楼台高起五云中。
园修日月光辉里,景夺文章造化功。
《海灯谜》:
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
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从诗词韵律和诗意表达而言,确实没有可圈可点的地方,然而这两首诗作里都散发出浓浓的佛韵。脂砚斋曾在这首诗旁批道:“此惜春为尼之谶也,公府千金至缁衣乞食,宁不悲夫!”点出了惜春最终出家为尼的命运。所以蔡义江先生认为:“在这首谜诗中,作者虽然借用了一些佛教语,如‘色相’、‘性’等等,但其用意,显然并不在于劝人信佛,也不过是预示惜春的归属而已。”(6)
当然惜春的特长并不是作诗,而是作画。但是细细地翻阅文本,曹雪芹对惜春画技的展示如同蜻蜓点水般,只是通过贾母之口说惜春能绘画,如何作画的细节以及绘画的效果一概不知。其实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当曹雪芹写到惜春绘画时,文中的惜春总是懒懒的,而且画一幅“大观园行乐图”竟然要花几年的功夫,对此胡晓明先生说:“绘画在惜春心中不仅是艺术修养的方式,而且是参禅悟道的形式。”(7)
这样一来,绘画就成了惜春了悟人间的切入点了。
对于曹雪芹运用蜻蜓点水般的方式写惜春绘画,曹立波先生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于惜春自身而言,一笔一笔地画下来,仿佛把世间极富贵的生活都亲历一遍。从积极告假到收画停笔,再到望着画只是出神,她似乎从这些万紫千红的色彩中悟出了万事皆空的真谛。……可以说描画大观园是惜春因色见空、看破红尘的重要契机。”(8)
第二节:性情研究
贾府的四位小姐其性格都非常突出,对于贾惜春的性情,“孤僻”和“冷漠”是研究者们的共识,在早期的评论者中多数都持有这样的言论。例如二知道人说:“惜春幼而孤僻,年已及笈,倔强犹昔也。”(9)
涂瀛说:“人不奇则不清,不僻则不净,以知清净法门皆奇僻性人也。惜春雅负此情,与妙玉交最厚,出尘之想,端自隗始矣。”(10)
在《红楼梦》中集中展示惜春性情孤僻与冷漠的是在第七十四回。因为抄检大观园,在惜春处查出了她的贴身丫鬟入画私自收藏男人之物,这是闺中大忌,然而入画所收藏的————物品,并非表示她和谁有私情,而是入画的哥哥得了主人的赏赐,怕拿回家被叔叔婶婶给消耗了,于是就托张妈传递进来让入画收着,性质属于存放。事情的原委其实非常清楚,王熙凤也看着入画平时办事、为人都很踏实,就想饶恕她,可是惜春这时的态度却出人意料,书中这样写道:
惜春胆小,见了这个也害怕,说:“我竟不知道。这还了得!二嫂子,你要打他,好歹带他出去打罢,我听不惯的。”凤姐笑道:“这话若果真呢,也倒可恕,只是不该私自传送进来。这个可以传递,什么不可以传递。这倒是传递人的不是了。若这话不真,倘是偷来的,你可就别想活了。”入画跪着哭道:“我不敢扯谎。奶奶只管明日问我们奶奶和大爷去,若说不是赏的,就拿我和我哥哥一同打死无怨。”凤姐道:“这个自然要问的,只是真赏的也有不是。谁许你私自传送东西的!你且说是谁作接应,我便饶你。下次万万不可。”惜春道:“嫂子别饶他这次方可。这里人多,若不拿一个人作法,那些大的听见了,又不知怎样呢。嫂子若饶他,我也不依。”
从这段描写来看,王熙凤都已经饶恕了入画,可是她的主人反而不依。这种表现确实奇怪,对于主人而言,对自己仆人必要的保护也是人之常情,而且保护仆人也是在保护自己,然而没有想到的是惜春对此却不依不饶。紧接着的第二天,尤氏专门从宁国府过来处理入画的事,在严厉批评了入画之后,也表达出给入画一次改过的机会,谁知道惜春的一段言语让尤氏无言以对,书中这样写道:
惜春便将昨晚之事细细告诉与尤氏,又命将入画的东西一概要来与尤氏过目。尤氏道:“实是你哥哥赏他哥哥的,只不该私自传送,如今官盐竟成了私盐了。”因骂入画“糊涂脂油蒙了心的。”惜春道:“你们管教不严,反骂丫头。这些姊妹,独我的丫头这样没脸,我如何去见人。昨儿我立逼着凤姐姐带了他去,他只不肯。我想,他原是那边的人,凤姐姐不带他去,也原有理。我今日正要送过去,嫂子来的恰好,快带了他去。或打、或杀、或卖,我一概不管。”入画听说,又跪下哭求,说:“再不敢了。只求姑娘看从小儿的情常,好歹生死在一处罢。”尤氏和奶娘等人也都十分分解,说他“不过一时糊涂了,下次再不敢的。他从小儿伏侍你一场,到底留着他为是。”谁知惜春虽然年幼,却天生成一种百折不回的廉介孤独僻性,任人怎说,他只以为丢了他的体面,咬定牙断乎不肯。更又说的好:“不但不要入画,如今我也大了,连我也不便往你们那边去了。况且近日我每每风闻得有人背地里议论什么多少不堪的闲话,我若再去,连我也编派上了。”尤氏道:“谁议论什么?又有什么可议论的!姑娘是谁,我们是谁。姑娘既听见人议论我们,就该问着他才是。”惜春冷笑道:“你这话问着我倒好。我一个姑娘家,只有躲是非的,我反去寻是非,成个什么人了!还有一句话:我不怕你恼,好歹自有公论,又何必去问人。古人说得好,‘善恶生死,父子不能有所勖助’,何况你我二人之间。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够了,不管你们。从此以后,你们有事别累我。”尤氏听了,又气又好笑,因向地下众人道:“怪道人人都说这四丫头年轻糊涂,我只不信。你们听才一篇话,无原无故,又不知好歹,又没个轻重。虽然是小孩子的话,却又能寒人的心。”众嬷嬷笑道:“姑娘年轻,奶奶自然要吃些亏的。”惜春冷笑道:“我虽年轻,这话却不年轻。你们不看书不识几个字,所以都是些呆子,看着明白人,倒说我年轻糊涂。”尤氏道:“你是状元榜眼探花,古今第一个才子。我们是糊涂人,不如你明白,何如?”惜春道:“状元榜眼难道就没有糊涂的不成。可知他们也有不能了悟的。”尤氏笑道:“你倒好。才是才子,这会子又作大和尚了,又讲起了悟来了。”惜春道:“我不了悟,我也舍不得入画了。”尤氏道:“可知你是个心冷口冷心狠意狠的人。”惜春道:“古人曾也说的。‘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我清清白白的一个人,为什么教你们带累坏了我!”尤氏心内原有病,怕说这些话。听说有人议论,已是心中羞恼激射,只是在惜春分上不好发作,忍耐了大半。今见惜春又说这句,因按捺不住,因问惜春道:“怎么就带累了你了?你的丫头的不是,无故说我,我倒忍了这半日,你倒越发得了意,只管说这些话。你是千金万金的小姐,我们以后就不亲近,仔细带累了小姐的美名。即刻就叫人将入画带了过去!”说着,便赌气起身去了。惜春道:“若果然不来,倒也省了口舌是非,大家倒还清净。”尤氏也不答话,一径往前边去了。
对于上面所引的两段原文,几乎就是惜春在《红楼梦》中的“正传“了,无论是对入画还是尤氏,惜春都表现出了一种超乎想象的“冷”。梁归智先生说,惜春的“冷”是真冷,没有一点矫揉造作。对于惜春的这般冷漠,研究者们认为其根本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在惜春的成长过程中“缺爱”。
惜春是宁国府的人,然而却一直住在荣国府。她和贾珍是亲兄妹,但是翻阅文本的所有角落,找不出一处有贾珍过问或者是关心惜春的情节。惜春的母亲早逝,父亲贾敬好道,一心想当神仙,连官都不想做,更别提关心爱护自己的女儿了。所以潘知常先生说:“惜春从来没有得到丝毫来自亲人的亲情温暖……可以想象,一个小女孩,遇到了这样的一种生存环境,她的整个心态肯定是会受极大极大的影响的。”(11)所以这种身世与遭遇“使他的性格变得比较孤僻,对一切都显得冷漠”。(12)
第二,惜春的人格本质就是“空”。
人格的树立是和一个人的情感经历密切相关的,惜春因为成长中缺爱,过早地感受到了人世间的冷漠和残酷,通过一段心灵的挣扎,她顿悟了,于是在自己的生命格局中烙下了一个大大的“空”字。所以刘宏彬先生说:“惜春此时虽然未出家,但在精神上已经跨入‘天国’;身在槛内,而成为真正的‘槛外人’。她的人格本质的哲学概括是‘空’”。(13)
惜春的这种性情已经注定,没有办法改变,然而谁又来为惜春的“冷僻”负责呢?研究者们的看法也分两个方面,第一是她的父母和家庭,第二,惜春自己也有问题。在生活中惜春因为孤独于是慢慢地不相信任何人,不相信亲情。在她的眼里一切都是浮云,于是她开始塑造理想化的自我形象,追求无牵无挂的超脱。所以郭一峰先生说:“她是一个自给自足、平和安宁的人,无欲无念,不受外界的干扰,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能够坦然处之,并因了悟人生而能够傲视众生。理想化形象的形成使她渴望不受约束,享受闲云野鹤般的生活。”(14)
第三节:结局研究
贾惜春的结局是出家,早在脂砚斋批语中就介绍说,判词是“惜春为尼之谶也”。所以惜春的判词是金陵十二钗中表述得最明白的一首,几乎没有争议。
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其判云: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虚花悟》: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在惜春的判词、判曲中充盈着一种“悟”,这是出家之人必备的前提,没有了悟,就斩不断红尘,斩不断红尘就看不破世间的本质,也就不会出家了。然而对于惜春来说,她的了悟来源于何处呢?这是研究者们最关心的问题,也是评论惜春的研究者定会涉及的问题。对于惜春能了悟的根源,红学界出现了少有的一致性说法:惜春是看到家族的衰败以及三个姐姐不同遭遇后才有的觉悟。
觉悟是自身阅历的总结和升华,胡文彬先生说:“惜春的‘悟’不是‘顿悟’,而是在贾府由盛转衰,三春相继去尽中逐渐‘觉悟’的。这是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15)
胡文彬先生的这种说法极具代表性,几乎能得到所有评论者的肯定。
胡晓明先生把促成惜春了悟的根源归结在她能冷静观察上,然而冷静的观察又有内外之分。向内冷静观察三个姐姐的悲苦遭遇,向外观察僧人们的无牵无挂,如同闲云野鹤般自在,所以她最后毅然决然地走出了大观园。
对于惜春出家的性质,评论者们的看法就不尽相同了,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四点:
第一,自保。
所谓自保,对于惜春而言,就是自己为自己寻找一个适合的归宿,惜春看着贾家大势已去,自己未来的命运也会同三个姐姐一样苦痛不堪,与其坐以待毙,还不如走出家门为自己寻找一个出路。所以闫红说:“(惜春)断然出家,等于是和这个世界划清了界限。活在这样的尘世里,她无能为力,只求自保。”(16)
第二,为了个人而消极逃避。
对于一些学者提出的“自保”性,梁归智先生认为,惜春的“出家为尼只是‘保住自己’的一种无可奈何的逃路。……惜春出家主要是客观原因造成,她孤僻的个性只不过起了辅助作用。她终于出家并非情愿,而是另一种形式的被迫”。(17)
所以便有了贾惜春出家是为了个人而消极逃避的观点。王昆仑先生也持有这样的看法,王先生认为,惜春不仅才学平平,而且性格孤僻,既没有探春的积极也没有李纨的恬淡,因为年龄小所以怕事。“她深深地看到这一大家族种种的暗影,而且以为人与人之间是本来无可留恋的。此中即无前途,只有逃出圈外,以求洁身自好。这完全是处于为了个人而消极逃避,不是什么求真证道的勇士;不过就这一点决心,出在那种侯门绣户中,也就算是稀罕了。”(18)
第三,真正的解脱。
薛瑞生先生曾经将惜春和妙玉作了一个对比,薛先生说,妙玉是身在佛门而心在红尘,惜春和她刚刚相反,是身在红尘而心却在佛门。所以对于惜春的出家,一些评论者认为惜春找到了真正的心灵解脱。
王国维先生对于《红楼梦》中的解脱之道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认为真正的解脱之道,不是自杀,而是出世。“出世者,拒绝一切生活之欲者也。彼知生活之无所逃于苦痛,而求入于无生之城,当其终也,恒于虽存,固已形如槁木,而心如死灰矣。”(19)
王国维先生认为解脱的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看到他人的痛苦之后的觉悟,另一种是自己经历坎坷之后的了悟。对于惜春而言就属于前一种。而这种形式的解脱之道是超自然,最神明的。
第四,追求自己的幸福。
一些评论者认为,无论是自保、逃避还是真正的解脱,对于惜春而言,出家就是在追求一种“幸福”。当然这里的幸福是一种广义的概念,对于惜春来说,脱离是非,避开争斗,寻找一份清净之所就是一种幸福。星佑先生说:“她看破红尘、决定常伴青灯是不想走其他人的老路,所以选择了与这个世界保持距离……若从能决定自身的未来看,惜春是幸福的,明白自己在做些什么的人,已经是活出自己的第一步。”(20)
参考文献:
(1)喻天舒《惜春论》原载于《红楼梦学刊》1988年第2辑
(2)洪秋蕃《红楼梦抉隐》原载于一粟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中华书局北京1963年P240
(3)李劼《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FONT>红楼梦>》知识出版社北京1995年P111
(4)曹立波《红楼十二钗评传》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7年P113—114
(5)涂瀛《红楼梦问答》原载于一粟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中华书局北京1963年P145—146
(6)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中华书局北京2002年P170
(7)胡晓明《<红楼梦>惜春性格的刻画》原载于《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四期
(8))曹立波《红楼十二钗评传》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7年P118
(9)二知道人《红楼梦说梦》原载于一粟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中华书局北京1963年P94
(10)涂瀛《红楼梦论赞》原载于一粟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中华书局北京1963年P129—130
(11)潘知常《说<红楼>人物》上海文化出版社上海2008年P258
(12)张庆善刘永良《漫说红楼》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2000年P100
(13)刘宏彬《金陵十二钗中六对人物形象的矛盾组合》原载于《红楼梦学刊》1990年第四辑
(14)郭一峰《红楼人物的神经症倾向》中国文联出版社北京2002年P118—119
(15)胡文彬《红楼梦人物谈——胡文彬论红楼梦》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2005年P73
(16)闫红《误读红楼:细说花事到荼蘼》天津教育出版社天津2008年P92
(17)梁归智《红楼梦探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2010年P188
(18)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北京出版社北京2004年P59—60
(19)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原载于一粟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中华书局北京1963年P251
(20)星佑《贾宝玉生命中的十二个女子》好读出版有限公司台北2002年P161
此文摘录自:马经义著 《红楼十二钗评论史略》 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