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张锡纯的升肝舒郁汤
【组成】生黄芪18克,当归9克,知母9克,柴胡5克,生明乳香9克,生明没药9克,川芎5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功用】舒肝解郁,补气升陷。
【主治】阴挺;肝气郁结。张氏认为"治妇女阴挺,亦治肝
气虚弱,郁结不舒"。
【方论】肝主筋,肝脉络阴器,肝又为肾行气。阴挺自阴中挺出,形状类筋之所结。病之原因,为肝气郁而下陷无疑也。故方中黄芪与柴胡、川芎并用,补肝即以舒肝,而肝气之陷者可升。当归与乳香、没药并用,养肝即以调肝,而肝气之郁者可化。又恐黄芪性热,与肝中所寄之相火不宜,故又加知母之凉润者,以解其热也。
【验案】
一妇人,年三十余。患此证,用陈氏《女科要旨》治阴挺方,治之不效。因忆《傅青主女科》有治阴挺之方,其证得之产后。因平时过怒伤肝,产时又努力太过,自产门下坠一片,似筋非筋,似肉非肉,用升肝补气之药,其证可愈。遂师其意,为制升肝舒郁汤服之。数剂即见消,10剂痊愈。
一室女,年十五。因胸中大气下陷:二便常觉下坠,而小便尤甚。乃误认为小便不通,努力强便,阴中忽坠下一物,其形如桃,微露其尖,牵引腰际下坠作痛,夜间尤甚,剧时号呼不止。
投以升肝舒郁汤,将升麻加倍,2剂痛止,10剂后其物全消。
【今用】
1.子宫脱垂
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子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外,称为子宫脱垂。常伴发阴道前后壁膨出。病因多为分娩损伤、营养不良、盆底组织松弛或腹压增加所致。根据其脱垂程度和位置可分为3度。其临床表现,轻症者可有腰骶部疼痛或下坠感,走路、负重、久蹲后症状加重,休息可减轻。Ⅱ度及Ⅲ度者外阴部有肿物脱出,Ⅱ度走路时变大,休息后可缩小,用手可回纳。Ⅲ度者可影响正常行走,卧床休息用手都不能还纳,脱出物有溃疡形成。Ⅱ度以上者常有尿频、尿急、甚至排尿困难,出现尿潴留、泌尿系感染、尿失禁等。临床通过妇科检查根据症状表现即可确诊。
子宫脱垂属中医"阴挺"范畴,又称为"阴脱"、"子宫脱出"。主要机理是冲任不固,提摄无力。《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妇人趋产,劳力努咽太过,致阴下脱,举重房劳,皆能发作。"《医宗金鉴》:"妇人阴挺,或因胞络伤损,或因分娩用力太过,或因气虚下陷,湿热下注。"常见的分型有气虚、肾虚,治宜补虚升举。本方适用于肝气虚证,治以升补肝气。
升肝舒郁汤加减:生黄芪20克,升麻5克,柴胡5克,桔梗5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川楝子10克,生麦芽15克,桂枝5克,甘草6克。
临床运用,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加减。宫颈糜烂,带黄味腥者,可加半枝莲、、+土茯苓、蒲公英等;表现为肝气虚者,加知母,山萸肉以实肝肾,防全方升散过度或化热;若营血瘀滞,可香、没药;胆怯、失眠多梦者,可加朱砂、生龙骨、生牡蛎、郁金。
(1)根据《中医研究》,1995,8,(1):37,赵一峰报道:仿张氏升肝舒郁汤自拟升补肝气汤,经数年的实践证明,治疗子宫脱垂疗效颇佳。处方:生黄芪30克,升麻5克,柴胡5克,桔梗6克,桂枝5克,川楝子10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生麦芽15克,仙鹤草60克,土茯苓30克,甘草6克。
(2)根据《中国民问疗法》,2000,8,(12):25,孙彦民报道:用升肝舒郁汤配合针刺治疗子宫脱垂10余例,取得很好疗效。处方:生黄芪18克,当归9克,知母9克,柴胡5克,生明乳香9克,生明没药9克,川芎5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另服复方阿胶浆10毫升,每日3次口服;配合针刺百会、长强、三阴交、子宫、气海等穴。
2.乳腺增生瘸
乳腺增生病是以乳腺内纤维增生为主,伴有不同程度的乳管上皮增生。乳管可扩张呈囊状,故又称纤维囊性乳腺病。在青中年女性中本病多于其他乳房疾病。迄今对本病的治疗效果尚不够满意,因此值得继续研究。'
本病的病因未明,但据临床所见,其症状与月经周期相关,病人有较高的流产率,考虑与女性激素改变相关。突出的临床表现有二:即乳房胀痛和乳房内出现肿块。肿块可单发或多发,多数发生于一侧,也可见于双侧。肿块大小不一,韧而不硬,与皮肤和深部组织之间无粘连,而可被推动,但与周围组织的分界并不清楚。在皮下脂肪较少者,可触知肿块表面有结节(腺体增生)。本病在临床多见,诊断一般容易。但仍需重视鉴别诊断,特别是乳癌。
本病相当于中医的"乳癖",中医认为乳癖由于肝郁致脾失健运,或肾虚致冲任失调,结果痰湿内蕴成结,聚于乳房。本方适用于肝郁导致的乳癖。
升肝舒郁汤加减:黄芪30克,当归19克,知母1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炮山甲10克,柴胡6克,芎6克,夏枯草15克,甘草5克。
肝阴不足者,加白芍;肿块较硬者,加牡蛎、海藻、浙贝母等;肿胀较重者,加瓜蒌、天门冬。
根据《实用中医药杂志》,2001,17,(12):15,冯学贤等报道:用升肝舒郁汤加味治疗乳腺增生病60例,治愈17例,显效4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7%。处方:黄芪30克,当归19克,知母1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炮山甲10克,柴胡6克,川芎6克,夏枯草15克,白芍15克,瓜蒌15克,甘草5克,淫羊藿12克。水煎分3次口服,每日1剂,3个月为1个疗程。
【方歌】
升肝舒郁用柴胡,并用乳没肝气疏;再加芪芎补肝气,还有当归与知母。
二十七、张锡纯的化血丹
【组成】花蕊石9克(煅存性),三七6克,血余3克(煅存性)。
【用法】共研细,分2次,开水送服。
【功用】化瘀止血。
【主治】咳血,兼治吐衄,理瘀血,及二便下血。
【方论】世医多谓三七为强止血之药,不可轻用,非也。盖三七与花蕊石同为止血之圣药,又同为化血之圣药,且又化瘀血而不伤新血,以治吐衄,愈后必无他患。此愚从屡次经验中得来,故敢确实言之。即单用三七12~15克,或至30克,以治疗吐衄及大小便下血,皆效。常常服之,并治妇女经闭成癜瘕。至血余,其化瘀血之力不如花蕊石、三七,而其补血之功则过之,以其原为人身之血所生,而能自还原化,且煅之为炭,而又有止血之力也。
【验案】曾治一童子,年十五,大便下血,数月不愈,所下者若烂炙,杂以油膜,医者诿谓不治。后愚诊视其脉,弦数无力。俾用生山药轧细作粥,调血余炭1.8~2.1克服之,日2次,旬日痊愈。
【今用】
1.支气管扩张咯血
支气管扩张症的特点为长期反复咳嗽、咯痰、咯血,本病是常见的慢性支气管化脓性疾病,大多数继发于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阻塞,尤其是儿童和青年时期麻疹、百日咳的支气管肺炎,由于破坏支气管管壁,形成管腔扩张或变形。其发病主要因素为支气管一肺组织的感染和支气管阻塞。感染引起管腔粘膜的充血、水肿、使管腔狭小、分泌物易阻塞管腔,导致引流不畅而加重感染,而支气管阻塞又会诱发肺部感染,故二者相互影响,促使支气管扩张的发生和发展。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体征,再结合童年诱发支气管扩张的呼吸道感染病史。必要时应结合特殊检查明确诊断,选用x线、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支气管造影,即可确诊。其中,咯血为本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反复咯血,血量不一。
支气管扩张症属中医"咳嗽"、"咯血"、"肺痈"等范畴。其咯血究其本源,总属于本虚标实之证。咯血时,宜清热泻肺、祛瘀止血为主,重在治标。症状改善后,当从滋水涵木、养阴润肺人手。若咯血后,出现口干舌燥,即用养阴之药,重在治本。止血多以化血丹加减治疗。
化血丹加减:花蕊石15克,三七粉3克(冲服),血余炭3克(冲服),茜草9克,仙鹤草15克。
兼有风热者,加桑叶12克,菊花12克,白茅根30克,芦根30克;咽干者,加天花粉12克,黛蛤散9克(包),川贝母,玄参12克;郁怒伤肺,心烦易怒者,加白茅根10克,荷叶梗10克,牛膝10克;大便于结者,加杏仁10克,瓜蒌15克,生地15克。
(1)根据《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0,(4):95,张恩树报道:运用化血丹和宋代医家钱仲阳的泻白散为基本方,组成泻白化血汤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106例,疗效显著。经治疗后咯血等症状消失者102例。其中服药最少5剂,最多15剂。处方:桑白皮15~20克,地骨皮10克,甘草5克,粳米5克,花蕊石15克,三七粉3克(吞服),血余炭10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症状较重者,每日2剂,每6小时服药1次。如出现风热证,伴有发热、咽痛,上方去地骨皮,加桑叶10克,菊花10克,牛蒡子10克;若兼有燥火,症见鼻干、呛咳、舌红少津、脉细数,酌加沙参10克,麦冬10克,天花粉10克;若肺热较重,症见发热、痰多黄稠,酌加鱼腥草10~15克,金荞麦10-15克,炒黄芩10克;若木火刑金,症见烦躁易怒、胸胁引痛、脉弦数者,酌加黛蛤散15。20克(青黛、蛤蚧比例为口0,布包入煎),山栀子10克;大便干结者,酌加大黄5~10克(后下)。
(2)根据《宁夏医学杂志》,2000,(4):203,戴莉萍报道:运用化血丹加味治疗咳血疗效显著。其治疗肺被火刑,血去阴伤,金水不相施化者处方:田三七5克,煅花蕊石10克,血余炭3克,北沙参30克,葶苈子15克。每日2剂,冰冻后服,并用米醋湿敷颈项。
2.鼻出血
鼻出血是鼻腔疾病常见症状,也是某些全身性疾病或鼻腔邻近结构病变的症状之一,但以前者多见。由于可引起鼻出血的原因很多,故临床表现也多变化。多为单侧出血,亦可双侧;可表现为问歇反复出血,亦可持续出血;出血量多少不一,轻者仅鼻涕带血,重者可大量出血而休克,反复出血可导致贫血。青年患者出血部位大多在鼻中隔下方,中老年患者多见于鼻腔后部出血。该病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即可确诊,但必要时要诊断该病是因鼻腔疾病出血,还是因全身性疾病或鼻腔邻近结构病变而出血。
鼻出血属于中医"鼻衄"范畴,有燥证、火证、气虚证、阴虚证之分。无论何种类型的出血,均可以化血丹加减应用,以化瘀止血。
化血丹加减:三七粉3克(冲服),血余炭3克(冲服),花蕊石15克,藕节12克,生石膏30克,牛膝15克。
若热郁不解,脉弦滑有力者,加黄芩15克,芦根30克,前胡9克,栀子9克;若舌苔垢腻,胃热较重者,加知母5克,大黄5克;食少纳差者,加焦三仙各15克,鸡内金12克。
根据《宁夏医学杂志》,2000,(4):203,戴莉萍报道:运用化血丹加味治疗鼻出血疗效显著,'其治疗燥火烁金、灼伤阳络致衄如涌泉,处方:田三七10克,花蕊石10克(煅存性),血余炭3克,石膏30克(先煎),白茅根30克。日_2剂,药成后冷服,并外用米醋湿敷额项。
【方歌】
化血丹治吐衄方,花蕊三七血余尝;共研细末开水送,二便下血亦能当。
二十八、张锡纯的理 饮汤
【组成】白术12克,干姜15克,桂枝尖6克,炙甘草6克,茯苓片6克,生白芍6克,橘红4.5克,川厚朴4.5克。
【用法】水煎,分2次温服,每日1剂。
【功用】宣通阳气,利痰化饮。
【主治】痰饮证。治因心肺阳虚,致脾湿不升,胃郁不降,饮食不能运化精微,变为饮邪,停于胃口为满闷,溢于膈上为短气
【加减】气分不足者,加生黄芪;黎明泄泻者,去厚朴、白芍,加鸡内金4.5克,补骨脂9克。
【方论】方书谓,饮为水之所结,痰为火之所凝。是谓饮凉而痰热也。究之饮证亦自分凉热,其热者,多由于忧思过度,甚则或至癫狂,虽有饮而恒不外吐。其凉者,则由于心肺阳虚,如方名下所言种种情状。且其证,时吐稀涎,常觉短气,饮食减少,是其明征也。
方中用桂枝、干姜以助心肺之阳而宣通之;白术、茯苓、甘草理脾之湿而淡渗之;用厚朴者,叶天士谓"厚朴多用则破气,少用则通阳",欲借温通之性,使胃中阳通气降,运水谷速下行也;用橘红者,助自术、茯苓、甘草以利痰饮也。《本经》谓芍药苦平,后世谓芍药酸敛之性,可制虚火之浮游。又取其凉润之性,善滋肝胆之阴,即预防肝胆之热也。况其善利小便,小便利而痰饮自减乎。
【验案】一妇人,年四十余。上焦满闷烦躁,思食凉物,而偶食之,则满闷益甚,且又黎明泄泻。日久不愈,满闷益甚,将成鼓胀。屡次延医服药,多投以半补半破之剂,或佐以清凉,或佐以收涩,皆分毫无效。后愚诊视,脉象弦细而迟。知系寒饮结胸,阻塞气化。欲投以理饮汤,病家闻而迟疑,似不敢服。亦俾先煎干姜数钱服之,胸中烦躁顿除。为其黎明泄泻,遂将理饮汤去厚朴、白芍,加生鸡内金4.5克,补骨脂9克,连服10余剂,诸病皆愈。
【今用】
1.胸腔积液
正常情况下,胸腔内有少量液体起润滑作用,胸液量保持稳定。病理情况下,胸腔内液体过多,表现为咳嗽、胸痛,胸闷、气促、畏寒、发热等症状,检查患侧胸廓饱满,呼吸活动减弱,叩诊浊音,语颤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中量积液时在浊音界的上缘有时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及"哮呜音"。气管和心脏向健侧移位。通过胸部X线检查可以确诊,超声检查可以帮助诊断和定位。进行诊断性胸穿和(或)活检可以区别积液性质,明确病因。西医治疗本病主要是采用抗感染和B超定位下抽液等方法,但因为胸部纤维等包绕,有时难以抽出。中医治疗本病,常常收到满意的疗效。
本病属于中医"痰饮"的范畴,治疗时以化痰蠲饮为主要目的,但是胸为清阳之府,内有痰饮蒙蔽胸阳,必须通过通阳利水的方法达到蠲化痰饮的目的。理饮汤宣通胸阳,化饮利水,本病属于胸阳不振、心肺脾肾阳虚者皆可以加减用之。
理饮汤加减:白术10克,干姜15克,桂枝12克,炙甘草12克,茯苓30克,生白芍12克,枳壳15克,桔梗10克,生黄芪15克,橘红6克,川厚朴6克。
咳嗽剧者,加紫菀12克,款冬花12克,杏仁9克;胸闷喘促者,加苏子15克,莱菔子15克;倦怠懒言者,加太子参12克,黄芪量加倍;纳呆者,加鸡内金15克,焦三仙各15克。
根据《时珍国医国药》,2001,(2):146,郑强报道:运用理饮汤治疗顽固性包裹性胸腔积液,中医辨证属于心肺阳虚,脾失健运,饮停胸胁者疗效显著。处方:白术12克,干姜15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茯苓15克,生白芍6克,橘红12克,川厚朴12克,生黄芪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2.肺气肿
肺气肿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早期仅重劳动或剧烈运动时出现呼吸困难,以后逐渐加重,甚至静卧时亦可出现)、咳嗽、咯痰及反复呼吸道感染。一般可见桶状胸,肺部叩诊过清音,听诊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通过辅助检查如血常规、肺功能、动脉血气分析以及X线检查可以确诊,慢性支气管炎多发展成为本病。西医治疗以对症治疗、控制感染为主,适当配合吸氧、体质和呼吸锻炼,加强营养。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具有预防发作和良好控制的作用。
本病相当于中医学"哮喘"、"肺胀"等范畴。痰是本病发展的病理产物之一。常因痰阻气道、气阻痰壅,则咳喘不已。对于痰饮多者,多属于阳虚所致,因为饮为阴邪,心脾阳虚,则痰饮内停。张锡纯之理饮汤具有通阳化饮的作用,临床可加减运用。理饮汤加减:白术12克,炙甘草6克,桂枝6克,茯苓15克,橘红6克,厚朴9克,白芍6克,干姜6克,细辛3克,半夏6克。
痰黄粘稠难咯者,加浙贝母6克,瓜萎15克,黄芩9克,生石膏15克;心悸气短者,加太子参15克,麦冬30克,五味子10克;动则气喘者.,加紫石英30克,补骨脂15克。
根据《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0,(1):20,阎治达报道:运用理饮汤加减治疗慢支性肺气肿疗效显著。处方:桂枝、炙甘草、茯苓、橘红、厚朴、白术、干姜、杏仁。每日1剂,水煎服。作者认为本方可以温阳健脾,化饮止咳。
【方歌】
理饮汤中术姜配,桂枝甘草茯苓备;白芍橘红加川朴,通阳化痰效验最。二十九、张锡纯的清 肾汤【组成】知母12克,黄柏12克,生龙骨12克(捣细),生牡蛎9克(炒捣),海螵蛸9克(捣细),茜草6克,生白芍12克,生山药12克,泽泻4.5克。
【用法】水煎,分2次温服,每日1剂。
【功用】清热通淋,固肾止遗。
【主治】治小便频数疼涩,遗精白浊,脉洪滑有力,确系实
热者。
【方论】龙骨、牡蛎敛正气而不敛邪气,凡心气耗散、肺气息贲、肝气浮越、肾气滑脱,用之皆有捷效。即证兼瘀、兼疼或兼外感,放胆用之,毫无妨碍。
【验案】一叟,年七十余,遗精白浊,小便频数,微觉疼涩。诊其六脉平和,两尺重按有力,知其年虽高,而肾经确有实热也。投以清肾汤,5剂痊愈。
【今用】
1.慢性前列腺炎
慢性前列腺炎可以分为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两种,是青壮年、中老年男性的常见病。本病主要表现为尿次增多,排尿时尿道内有烧灼感及尿不尽感;可有骶部、会阴、下腹部、腹股沟区、尿道或睾丸不适或胀痛。有时合并虹膜炎、关节炎或神经炎;尿道口有粘性分泌物,多在尿末或便后,量多少不等;有的患者伴有性功能紊乱,如性欲减退、早泄、遗精等。检查:前列腺指诊可正常,也可表面不平,硬度不均等,可有局部压痛。长期慢性前列腺炎症可使前列腺体积缩小、质硬。前列腺按摩液镜检:白细胞或脓细胞每高倍镜视野超过10个,卵磷脂小体减少;前列腺液细菌培养有助于区别是否有细菌感染,为治疗提供敏感抗生素。本病容易反复发作,中医药治疗有很大优势和良好的效果。
本病相当于中医"遗精"、"早泄"、"阳痿"、"淋证"、"精浊"等范畴。此类疾病以膀胱湿热兼肾阴亏虚者居多,精浊蕴热,阻滞溺窍,或肾阳虚衰下元不固,气化失职,脂液凝结致淋浊之证。故清肾汤泻火固肾并治,攻邪而不伤正,清热而能去湿浊之邪,又可固肾。临床随证加减其效益彰。
清肾汤加减:知母12克,黄柏12克,生龙骨12克,生牡蛎12克,海螵蛸9克,茜草5克,生白芍12克,穿山甲6克,青皮6克。
少腹疼痛,加乌药12克,川楝子12克,没药6克;阳痿,加蜈蚣1~3条,当归15克,仙灵脾15克;虚火上炎,加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遗精自浊严重,加薏苡仁24克,败酱草18克,制附子3克。
根据《吉林中医药》,1994,(6):21,陈立群报道:运用清肾汤加味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疗效满意,经1个疗程(用药20天)治疗,膀胱湿热证15例中有10例治愈,占66.6%,肾阴虚证13例中有8例治愈,占61.5%。经1.5个疗程治疗,另5例膀胱湿热证者治愈,另5例肾阴虚证者好转。肾阳虚患者6例中有2例治愈,4例好转。经1.5个疗程治疗,共治愈25例,占73.5%,好转9例,占26.4%。处方:知母12克,黄柏12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茜草15克,白芍10克,怀山药10克,海螵蛸9克,泽泻9克。膀胱湿热明显者,加瞿麦、败酱草、蒲公英、苦参。肾阴虚证明显者,加生地、女贞子、旱莲草、山萸肉。肾阳虚证明显者,加肉桂、巴戟天、仙灵脾、菟丝子。精浊阻窍不畅者,加王不留行、桃仁;尿道涩痛者,加木通、车前子、琥珀;血尿者,加阿胶、大蓟、小蓟;舌质偏暗者,加乳香、没药、红花。前列腺指诊变硬者,加三棱、莪术、炮山甲。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20天为1个疗程。
2.精囊腺炎
精囊腺炎是指精囊腺的非特异性感染性疾病,也是男性的常见疾病。临床上分急性精囊腺炎和慢性精囊腺炎两种。其主要临床特征是精液中混有血液,因为精囊与前列腺、泌尿道、直肠等器官相邻,当这些器官有炎症时,很容易蔓延到精囊引起发炎,因炎症刺激,精囊壁出现肿胀、充血、微细血管损伤而致出血,随着射精动作精囊腺收缩,血随精出,形成血精。本病的诊断要点是:①性交、遗精、手淫时射出的精液呈血性。②射精时会阴深部疼痛;或会阴、下腹、直肠胀痛不适。③肛指检查精囊腺肿大触痛。④精液检查可见大量红细胞、脓细胞。西医治疗主要是抗菌治疗、止血治疗,若精囊腺脓肿形成者,可经直肠会阴穿刺抽脓,注入抗生素;或从直肠、会阴部切开引流。
本病属于中医"血精"范畴,中医药治疗本病主要从湿热下注、阴虚火旺人手,辨证结合辨病治疗,对于阴虚火旺,相火妄动,精室被扰,损伤血络所导致的血精,治以滋阴固肾,清热凉血的清肾汤,疗效显著。
清肾汤加减:知母15克,黄柏15克,白芍12克,茜草6克,生龙骨12克,生牡蛎12克,泽泻12克,白茅根15克,旱莲草15克,小蓟12克。
遗精盗汗者,加五味子10克,五倍子10克;口渴舌燥者,加石斛15克,玄参18克;午后低热者,加白薇12克,地骨皮12克。
根据《湖北中医杂志》,1995,(6):16,袁福茹等报道:运用清肾汤加味治疗血精症疗效显著。共治疗34例,其中治愈30例;好转4例。多数患者于服药3。7天见效。处方:知母15克,黄柏15克,白芍12克,乌贼骨12克,茜草12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泽泻30克,山药30克,女贞子30克,白术12克。
【方歌】
清肾汤中知柏泽,龙牡茜草山药合;再加白芍海螵蛸,善治遗精与白浊。三十.张锡纯的十全育真汤方中台参以培元气之根本,知母以滋阴,而山药、元参以壮真阴之渊源,丹参以化瘀血之渣滓。至龙骨、牡蛎,若取其收涩之性,能助黄芪以固元气;若取其凉润之性,能助知母以滋真阴;若取其开通之性,又能助三棱、莪术以消融瘀滞也。三棱、莪术既善破血,尤善调气,补药剂中以为佐使,将有瘀者可徐清消,即无瘀者亦可借其流通之力,以行补药之滞。R--棱、莪术与参、术、芪共用,大能开胃进食。至于疗肺虚之咳逆,肾虚之喘促,山药最良。治多梦之纷纭、虚汗之淋漓,龙骨、牡蛎尤佳。
【验案】弟长男媳,年24岁,于本年正月问患寒热往来,自因素畏服药,故隐忍不肯言。至4月初,家人来迓弟,言儿媳病剧。回家视之,虽未卧床不起,而瘦弱实难堪矣。诊其脉,弦而浮数。细询病情,言每逢午后先寒后热,时而微咳无痰口夜作泻10余次,黎明则头汗出,胸间绵绵作疼,食一下咽即胀满难堪,而诸虚百损之状,显然尽露。筹思良久,为立逍遥散方。服2剂无效。因复至沧取药,适逢张××自津来沧,遂将儿媳之病细述本末。张××日:"以弟之意,将用何方以治之?"答日:"余拟将资生汤、十全育真汤二方,汇通用之,可乎?"张××日:"得之矣。此良方也,服之必效。"弟遂师二方之义,用生怀山药24克,生白术、净萸肉、生鸡内金、生龙骨、生牡蛎、鲜石斛各9克,丹参12克。连服4剂,诸证皆大轻减。又于原方加三棱、莪术(十全育真汤中用此二药者,因虚劳之证多血痹也)各3克,粉丹皮、地骨皮各6克。又连服8剂,诸病悉退,饮食增加,今已完全成功矣。
【今用】
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凡临床具备以下特点者为球疾病:肾小球性蛋白尿(以清蛋白蔓)伴管型尿和(或)肾小球源性血尿;肾外表现为高血压病及水肿;肾小球滤过功能损害先于并重于肾小管功能障碍。本病分为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隐匿性肾小球肾炎、A肾病及肾病综合征。此类疾病诊断包括:临床诊断、病理诊断和功能诊断三方面。以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例,临床诊断标准:①起病缓慢,病情迁延,临床表现可轻可重或时轻时重。随病情发展,逐渐出现肾功能减退、贫血、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后期可出现视网膜病变及尿毒症。②可有水肿、高血压、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表现中的一种或数种。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有时可伴有肾病综合征或重度高血压。③病程中可因感染(如呼吸道感染)诱发类似急性肾炎之表现。有些病例可自动缓解,有些病例病情逐步加重。与其他慢性原发性肾小球肾病一样,此类疾病病程较长,迁延难愈。本病属于中医"水肿"、"虚劳"、"腰痛"、"尿血"、"关格"等范畴。中医药治疗有很大优势。
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证属气阴两虚、瘀血内阻者明显增多,此与病程迁延不愈,久病人络有关,中药治疗方选十全育真汤加减。
十全育真汤加减:党参12克,生黄芪30克,生山药15克,知母12克,玄参12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丹参5克,三棱5克,莪术5克,益母草15克。
腰痛明显者,加寄生30克,杜仲15克,菟丝子15克,枸杞子12克;血尿,加茜草6克,白茅根15克,小蓟12克,炒槐花9克,阿胶12克(烊化);血压偏高不降者,加车前草30克,赤芍15克;水肿明显者,加泽泻12克,茯苓皮12克,猪苓9克,滑石12克。
根据《中医药学报》,1998,(5):9,郝丽莉报道:运用十全育真汤加减治疗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以蛋白尿为主的气阴两虚型病人,对于调整其机体免疫状态,消除蛋白尿,改善肾功能均有较好的作用。处方:人参20克,生黄芪20克,生山药20克,知母20克,玄参20克,生龙骨20克,生牡蛎20克,丹参10克,三棱7克,莪术7克,车前子6~30克,白花蛇舌草15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方歌】
十全育真治虚劳,三参知母芪山药;三棱莪术龙牡合,止嗽除蒸敛汗高。三十一、张锡纯的健 运汤【组成】生黄芪18克,野台参9克,当归9克,寸麦冬9克(带心),知母9克,生明乳香9克,生明没药9克,莪术3克,三棱3克。
【用法】水煎,每日剂,分早晚2次温服。
【功用】益气养血,行痹止痛。
【主治】痹证。因气虚所致的腿痛、臂痛、腰痛等。
【方论】方中用生黄芪、野台参健脾益气,脾气旺盛则一身之气充盛,当归乃补血之要药,使一身之血旺盛,寸麦冬、知母滋阴,阴液旺盛而血亦不虚,生明乳香、生明没药配伍应用以活血化瘀止痛。三棱、莪术乃血中之气药,行血中之气,能使一身之气血畅通,而瘀、滞尽去矣。
【今用】
1.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是指以坐骨神经通路及分布区域的疼痛为主的综合征。可由多种病因引起,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主要是坐骨神经的间质炎,多因牙齿、副鼻窦、扁桃体等病灶感染,经血流而侵及神经外衣而致。继发性主要因坐骨神经通路遭受临近组织病变影响。临床表现:疼痛限于坐骨神经分布区,大腿后部,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坐骨神经支配肌肉的肌寥减里。,甚至瘫痪。诊断依据其症状及查体跟腱反射减低或消失甚塞妻氏征阳性,常见压痛点:坐骨切迹、臀中点、胭窝点、腓点、登苫:腰椎摄片常见腰4、5椎间隙狭窄。治疗应注意休息,篓警菜卧休2~4周,局部热敷。服用镇静止痛药。必要时可用牵引、丰术治疗。
坐骨神经痛属中医''痹证''范畴,有行痹、痛痹、着痹、热痹、久痹(气亏血虚证)之分。病理机制多由机体正气不.足矗、寒、湿、热之邪得以内侵于肌肉、经络,本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调之,须配以扶正药物。健运汤适用于气亏虚的久痹。
健运汤加减:生黄芪20克,党参15克,当归9克,寸麦,9克,青风藤9克,知母9克,乳香9克,没药9克,三棱3克,菸术3育.秦艽9克。
2.严后身痛
产后身痛指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肢体麻木、酸痛、重着者,亦称"遍身痛"、"产后关节痛"。类似于西医的风湿、类风湿引起的关节痛。本病发生多与产时、产后血去过多,产褥期汗出不止,当风感冒,居处潮湿阴冷等有关。症状可见:肢体关节酸痛,恶风畏寒,关节活动不利,甚者肢体肿胀。体格检查:关节活动度减低,或关节肿胀,病久不愈者可见肌肉萎缩,关节变形。诊断依据:病史、症状、结合体格检查,必要时参考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气分析、血钙、红细胞沉降率、抗链"0"、类风湿因子等。
产后身痛有血瘀、血虚、外感之分。病理机制与产后营血亏虚或风、寒、湿邪稽留有关。辨证重在辨其疼痛性质,肢体酸痛、麻木者,多属虚证;疼痛按之加重者,多为瘀;疼痛游走不定者,为风;冷痛而热敷痛减者,多寒;肿痛灼热者,为热;重着而痛者,多湿。治疗应依其疼痛性质,辨证论治。血瘀、血虚者可选用健运汤加减治疗。 。
健运汤加减:生黄芪30克,党参15克,当归15克,麦冬15克,知母9克,乳香9克,没药9克,三棱6克,莪术9克。若身痛较甚,脉络青紫者,酌加红花、鸡血藤以增活血行瘀、宣络止痛之功;若关节疼痛较重,兼有外邪者,酌加穿山龙、威灵仙、羌活、独活以疏风活络止痛;若血虚伤精,症见腰背疼痛,胫膝酸软,足跟痛,加熟地、杜仲、续断、山茱萸益肾填精、强壮筋骨。
根据《河南中医》,2001,(4):46,郭世卫报道:健运汤治疗产后身痛125例,取得了满意疗效。125例中95例痊愈,22例有效,8例无效,总有效率93.6%。处方:黄芪30克,党参15克,当归15克,知母6克,麦冬15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三棱6克,莪术6克。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 1周为1个疗程。
【方歌】
健运汤中生黄芪,台参'-3归麦冬齐;知母乳香与没药,三棱莪术效堪奇。三十二、张锡纯的白根汤【组成】白茅根500克(取鲜者,去净皮与节间小根,细切)。
【用法】将茅根用4大碗水煮一沸,移其锅置至炉旁,候十数分钟,视其茅根若不沉水底,再煮一沸,移其锅置炉旁,须臾视其根皆沉水底其汤即成。去渣温服多半杯口服五六次,夜服二三次,使药力相继,周十二时,小便自利。
【功用】利水消肿,通腑泻热。
【主治】水肿证,可见肌肤发热,心内作渴,小便甚少等症。
【加减】咳嗽痰中带血加鲜藕片,兼有虚热者,加鲜小蓟60克。
【方论】此水肿,乃阳虚不能化阴或有湿热壅滞,以致小便不利,积为水肿。茅根其性微凉,味甘而且淡。为其凉也,故能去实火;为其甘也,故能清虚热;为其淡也,故能利小便。且其根不但中空,周遭爿上有12小孔,像人十二经络,故能宣通脏腑,畅达经络,兼治外感之热,而利周身之水也。茅根善清虚热而不伤脾胃,藕善化瘀血而兼滋新血,合用为涵养真阴之妙品,且其形皆中空,均能利水,血亦属水,故能引泛滥逆上之血徐徐下行,安其部位也,小蓟能清血分之热,血热之妄行,故用以治吐衄。
【验案】一媪,年六十余,得水肿证。医者用药,治愈3次皆反复,再服前药不效。其子商于梓匠,欲买棺木,梓匠固其亲属,转为求治于愚。因思其证反复数次,后服药不效者,必是病久阴虚生热,致小便不利。细问病情,果觉肌肤发热,心内作渴,小便甚少。俾单用鲜白茅根煎汤,频频饮之,5日而愈。
【今用】
1.急性肾炎
急性肾炎,即急性肾小球肾炎。是起病急,以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为主要表现,并可有一过性氮质血症的一组疾病。常发生于p-溶血性链球菌A组12型等"致肾炎菌株"感染后,常为上呼吸道感染或皮肤感染,导致机体免疫反应引起肾炎。前驱感染后常有1-3周潜伏期,呼吸道感染者潜伏期较皮肤感染短。本病有自愈倾向。诊断以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甚至少尿及氮质血症,血清补体下降等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为主要依据。
本病属中医"水肿"范畴,有阳水、阴水之分。阳水中又有风寒、风热、湿热之分,病理机制为外邪致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膀胱气化不利,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而成水肿。利水消肿,清热凉血为其主要治法。白茅根汤对风热,湿热者效佳。
白茅根汤加减:鲜白茅根500克,小蓟60克。
肿势严重者,合五苓散加杏仁、防己、木通,以泻肺行水,上下分消。
根据《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4,(3):27,刘加宽等报道:采用白茅根汤治疗急性肾炎40例,治愈32例,显效5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处方:鲜白茅根800克洗净(干者500克),捣烂,加水2000毫升,煎一二沸,滤去渣,取汤1000毫升,加白糖20克和匀。每次10岁以下服150毫升,10~15岁200毫升,15岁以上250毫升,每日4次,20天为1个疗程,并发高血压病者,酌用20%甘露醇、速尿等。
2.慢性肾炎
慢性肾炎即慢性肾小球肾炎,指原发于肾小球的疾病所引起的一组免疫性炎症。临床以水肿,高血压,蛋白尿,血尿及肾功能损害为基本表现。本病绝大多数起病即属慢性肾炎,与急性肾炎无关,仅少数慢性肾炎由急性肾炎发展而来,慢性肾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中、青年为主,男性居多。临床诊断依据:水肿及高血压病史达1年以上,有慢性肾炎综合征(高血压、血尿、蛋白尿、水肿、肾功能损害),除外继发性肾炎。非典型慢性肾炎作肾活检病理检查对确诊意义很大。
慢性肾炎属中医"水肿"范畴,有脾肾不足、湿热内阻、气滞血瘀等不同。多为感受湿热之邪致病,病情反复发作,湿热久留,耗伤气阴,肾脏渐虚,转为慢性。益肾利湿,补气活血为其主要治法。湿热较盛者,白茅根汤较佳。
白茅根汤加味:白茅根50克,黄芪20克,赤小豆20克。
血尿明显者,加小蓟20克;瘀血重,加桃仁10克,红花10克。
根据《黑龙江医药科学》,2001,(6):10,丁桂清等报道:加味白茅根汤治疗慢性肾炎疗效观察26例,24例临床症状消失,尿常规检查连续3次正常,治愈率92.3%,2例显效。处方:白茅根汤50克,薏苡仁20克,赤小豆20克,党参30克,黄芪20克。1日1剂,分早晚2次服。
【方歌】
白茅根疗水肿证,单味独用效奇特;清热利水又养阴,止血更宜藕相合。三十三、张锡纯的来 复汤【组成】山萸肉60克(去净核),生龙骨30克(捣细),生牡蛎30克(捣细),生白芍18克,野台参12克,甘草6克(蜜炙)。
【用法】水煎,分2次温服,每日1剂。
【功用】补益元气,回阳救逆,敛汗固脱。
【主治】寒温外感诸证,大病瘥后不能自复,寒热往来,虚汗淋漓;或但热不寒,汗出而热解,须臾又热又汗,目睛上窜,势危欲脱;或喘逆,或怔忡,或气虚不足以息,诸证若见一端,即宜急服。
【方论】方中以山萸肉用为主药,萸肉有救脱之功,较参、术、芪更胜。盖萸肉之性,不独补肝也,凡人身之阴阳气血将散者,皆能敛之。故救脱之药,当以萸肉为第一。生龙骨、生牡蛎敛正气不敛邪气,若煅之则其性过涩,亦必于外感有碍也。白芍与甘草同用,甘苦化合味近人参,合以野台参共奏补益元气、回阳救逆固脱之功。
【验案】一人,年二十余,于孟冬得伤寒证,调治10余日,表里皆解。忽遍身发热,顿饭顷,汗出淋漓,热顿解,须臾又热又汗。若是两昼夜,势近垂危,仓促迎愚诊治。及至,见汗出浑身如洗,目上窜不露黑睛,左脉微细模糊,按之即无,此肝胆虚极,而元气欲脱也。盖肝胆虚者,其病象为寒热往来,此证之忽热忽汗,亦即寒热往来之意。急用净萸肉60克煎服,热与汗均愈其半,遂为拟此方,服2剂而病若失。
【今用】
充血性心力衰竭
充血性心力衰竭为各种心脏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心脏虽有足量的负荷,但心排血量仍不能维持人体需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临床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三种,左心衰竭主要是肺静脉回流受阻引起肺瘀血所致,以呼吸困难、咳嗽、咯痰及紫绀等症状为主要表现。右心衰竭主要是体静脉回流受阻,引起脏器瘀血及缺氧所致,以尿量减少、右胁肋不适、食欲不振或伴有呕恶为主要表现。全心衰竭是左、右心衰临床表现的综合。临床根据症状、体征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可以明确诊断。西医对一般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防治主要是休息,限制钠盐的摄人,应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增强心肌收缩力药物和辅助循环等方法。
充血性心力衰竭属于中医"咳喘"、"水肿"、"心悸"等范畴,中医分为气虚血瘀、气阴两虚、心肾阳虚、阳虚水泛、心阳虚脱、阴阳两虚等证型。中医药治疗有很大优势,尤其是在治疗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方面疗效卓著,运用来复汤可以治疗心阳虚脱型充血性心力衰竭。
来复汤加减:山萸肉3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生白芍15克,野山参6克,黑附子10克,炙甘草6克。气虚血瘀加丹参、赤芍、川芎、青皮、黄芪;心气阴虚加西洋参、麦冬、五味子;心肾阳虚加肉桂;水肿明显加茯苓、泽泻、葶苈子、寄生。
根据《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9,(1):2,詹青报道:运用来复汤加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显著。主要加减:温阳补肾加淫羊藿、补骨脂、桑寄生;活血通脉加丹参、川芎、赤芍;活血利水加益母草、白茅根、泽兰;强心泻肺平喘加葶苈子、大力子、紫苏子;清化热痰加芦根、桃仁、冬瓜仁、薏苡仁、鱼腥草、蒲公英;醒神开窍加菖蒲、郁金、天竺黄;利水消胀加五苓五皮饮;痰热结胸加小陷胸汤或改用陷胸汤(全瓜蒌、川黄连、法半夏、葶苈子、生大黄)。
【方歌】
来复萸肉固虚脱,台参芍草龙牡合;外感久病致极虚,急煎服之勿耽搁。三十四、张锡纯的加味苓桂术甘汤【组成】白术9克,桂枝尖6克,茯苓片6克,甘草3克,干姜9克,人参9克,乌附子6克,威灵仙4.5克。
【用法】水煎,分2次温服,每日1剂。
【功用】健脾渗湿,温阳化饮。
【主治】治水肿小便不利,其脉沉迟无力,自觉寒凉者。
【加减】肿满之证,忌用甘草,以其性近壅滞也,惟与茯苓同用,转能泻湿满,故方中未将甘草减去。若肿胀甚剧,恐其壅滞者,去之亦可。服药数剂后,小便微利,其脉沉迟如故者,用此汤送服生硫黄末0.12~0.15克。若不觉温暖,体验渐渐加多,以服后移时觉微温为度。
【方论】人之水饮,非阳气不能宣通。上焦阳虚者,水饮停于膈上。中焦阳虚者,水饮停于脾胃。下焦阳虚者,水饮停于膀胱。水饮停蓄既久,遂渐渍于周身,而头面肢体皆肿,甚或腹如抱瓮,而鼓胀成矣。此方用苓桂术甘汤,以助上焦之阳。即用甘草协同人参、干姜以助中焦之阳。又人参同附子名参附汤(能固下焦元阳将脱),协同桂枝更能助下焦之阳(桂枝上达胸膈,下通膀胱故肾气丸用桂枝不用肉桂)。三焦阳气宣通,水饮亦随之宣通,而其通利之性,又能运化术、草之补力,俾胀满者服之,毫无滞碍,故加之以为佐使也。若药服数剂后,脉仍如故,病虽见愈,实无大效。此真火衰微太甚,恐非草木之品所能成功,故又用生硫黄少许,以补助相火。诸家本草,谓其能使大便润,小便长,补火之中大有行水之力,故用之,因凉成水肿者尤良也。脉沉水肿与脉浮水肿迥异。脉浮者,多系风水,腠理闭塞,小便不利。当以《金匮》越婢汤发之,通身得汗,小便自利,若浮而兼数者,当是阴虚火动,宜兼用凉润滋阴之药。脉沉水肿,亦未可遽以凉断,若沉而按之有力者,系下焦蕴热未化,仍当用凉润之药,滋阴以化其阳,小便自利,惟其脉沉而且迟,微弱欲无,询之更自觉寒凉者,方可放胆用此汤无碍,或但服生硫黄,试验渐渐加多,亦可奏效。特是肿之剧者,脉之部位皆肿,似难辨其沉浮与有力无力,必重按移时,使按处成凹始能细细辨认。
【今用】
前列腺肥大
前列腺肥大是老年男性比较常见的疾病,大多数发生于50~70岁之间,在50岁以前也可发生,但较少见。可能与内分泌和前列腺慢性炎症等有关,本病的症状起初多不明显,逐渐加重。其主要症状有:①尿频,尤其是夜间排尿次数增加。②排尿困难,初期表现为排尿不能立即排出,需要等待一会儿才能尿出。逐渐加重后出现尿流变细,排尿无力,尿液射程缩短,甚至排尿时点点滴滴,淋沥不尽,排尿后仍有尿意。有的病人在气候突然变化、劳累或饮酒后,产生急性尿潴留,尿液点滴不出;有时可以见有尿失禁,尿液经常性地自尿道外口溢出;有的病人可见血尿。严重者导致肾功能衰竭、酸中毒。这些症状表现主要是肥大的前列腺梗阻尿道造成的。
前列腺肥大依据症状和直肠指检,残余尿测定,膀胱镜检查,膀胱造影等可以确诊。
本病属中医"癃闭"之范畴,临床上常分为膀胱湿热、肺热壅盛、肝气郁结、尿道阻塞、脾气不升、肾阳虚衰等证型。凡是浊瘀淤积于下,久蕴不散,凝结成块者,均可用加味苓桂术甘汤治疗。
加味苓桂术甘汤加减:白术9克,茯苓6克,桂枝6克,甘草3克,于姜15克,人参9克,乌附子6克,炮山甲8克,威灵仙6克。
若小溲灼热,短赤,口干13苦,舌红苔黄脉数,则去桂枝,加黄柏、栀子;若小腹胀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则加红花、川牛膝等。
根据《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5,(12):1,王继升报道:采用加味苓桂术甘汤治疗前列腺增生42例,治愈9例,好转2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8%,处方:自术、桂枝尖、茯苓片、甘草、干姜、人参、乌附子、威灵仙、橘核、荔枝核、川牛膝、黄芪。若小溲灼热、短赤、口于日苦、舌红苔黄脉数,则去桂枝,加金钱草、黄柏、栀子;甚或小溲点滴而下,小腹胀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则加乌药、小茴香、王不留行子等。
【方歌】
加味苓桂术甘汤,添加参附灵仙姜;温阳化饮又健脾,湿盛水肿效力强。三十五、张锡纯的荡 痰汤【组成】生赭石60克(轧细),大黄30克,朴硝18克,清半夏9克,郁金9克。
【用法】水煎,每1剂,分早晚2次温服。
【功用】理痰降逆,镇肝安神。
【主治】治癫狂失心,脉滑实者。
【方论】方中重用赭石,借其重坠之力,摄引痰火下行,俾窍络之塞者皆通,则心与脑能相助为理,神明自复其旧也。朴硝咸寒属水,为心脏对宫之药,以水胜火,以寒胜热,能使心中之火热消解无余,心中之神明,自得其养,非仅取朴硝之能开痰也。大黄味苦,气香,性凉,能人血分,破一切瘀血,为其气香故兼入气分,少用之亦能调气,治气郁作痛。其力沉而不浮,以攻决为用,下一切积聚。能开心下热痰以愈疯狂,降胃肠热实以通燥结,其香窜透气之力又兼利小便。《本经》谓其能推陈致新,因有黄良之名。半夏味辛,性温,有毒,凡味辛之至者,皆禀秋金之收降之性,故力能下达,为降胃安冲之主药。为其能降胃安冲,所以能止呕吐,能引胃中、肺中湿痰下行,纳气定喘。郁金以行气解郁,消痰涎。诸药合用共奏降痰之功。
【今用】躁狂症躁狂症是以情绪高涨为主症,伴有相应的思维及行为改变等
精神障碍的疾病,表现为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数日不食,妄言骂詈,不避亲疏,毁物打人等。
本病属于中医的"癫狂"的范畴,本病主要原因系七情内伤,肝肾心脾受损,加之禀赋不足以致阴阳失调,气郁痰盛,心神被扰而成癫狂。本病分为痰火内扰、心脾两虚、阴虚火旺等证型。荡痰汤适应于痰火内扰型。
荡痰汤加减:生赭石60克(轧细),大黄30克,朴硝18克,清半夏9克,郁金9克,胆南星15克,石菖蒲15克。
若狂躁不已者,加生铁落、石决明;舌尖红、不寐者,加栀子、淡豆豉、酸枣仁;痰少粘稠、面色潮红者,加麦门冬、鳖甲、五味子、生地。
根据《浙江中医杂志》,1994,(2):78,张再康等报道:运用荡痰汤治疗躁狂症收效满意。处方:生赭石60克(轧细),大黄30克,朴硝18克,清半夏9克,郁金9克。若服药后,大便未畅通者,大黄可加至60克;若仍未畅利者,可用荡痰汤调服甘遂末6克,则可泄出大量臭秽难闻的粘痰稀便。同时配合用过梁针针刺经外奇穴:针刺主穴用过梁针。该针全长182毫米,体长156毫米,直径1.0毫米。刺配穴用一般毫针。主穴为天灵(腋缝前线直上1寸,向内旁开5分,稍向外斜刺5~6寸)。腋灵(肘腋前线直上5分,肌腱下缘处,直刺5-6寸)、屈阳委(屈肘横纹端稍外方约7-8分处,直刺4~5寸)、中平(膝下5寸,胫腓小骨间,即小腿腓侧腓骨小头与外踝高点之连线髌骨中线下5寸处,斜刺3-4寸)、平顶(膝下3寸,内斜刺6~8寸,余同中平)、阴委(股外侧胭窝横纹上1寸处,直刺6。8寸)、阴委2、阴委3(分别为阴委上1寸和2寸处,屈膝取,宜刺6~8寸)、四连(阴委3上1寸,大腿腓侧胭窝横纹外侧端上4寸处,直刺6~8寸)、五灵(四连上1寸,股二头肌外侧缘处,直刺6-8寸)、灵宝(五灵上1寸,直刺6~8寸)。配穴为涌泉、人中。手法均取强刺激泻法,一般以4天1次为好。若病重者,亦可1日1次或隔日 1次,但应尽力避免强迫扎针。
【方歌】
荡痰汤善治癫狂,'赭石朴硝与大黄;半夏郁金清痰郁,痰火内扰急煎尝。三十六、张锡纯的加味黄芪五物汤【组成】生黄芪30克,白术15克,当归15克,桂枝尖9克,秦艽9克,广陈皮9克,生白芍15克,生姜5片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功用】健脾益气,活血散风。
【主治】治历节风,周身关节皆疼,或四肢作疼,足不能行步,手不能持物。
【加减】热者,加知母;凉者,加附子;脉滑有痰者,加半
夏。
【方论】《金匮》桂枝芍药知母汤,治历节风之善方也。而气虚者用之,仍有不效之时,以其不胜麻黄、防风之发也。今取《金匮》治风痹之黄芪五物汤,加白术以健脾补气,而即以逐痹(《本经》逐寒湿痹)。当归以生其血,血活自能散风(方书谓血活风自去)。秦艽为散风之润药,性甚和平,祛风而不伤血。陈皮为黄芪之佐使,而其里白似肌肉,外红似皮肤,筋膜似脉络,棕眼似毛孔,又能引肌肉经络之风达皮肤由毛孔而出也。广橘红其大者皆柚也,非橘也。《本经》原橘柚并称,故用于药中,橘柚似无须分别(他处柚皮不可入药)。且名为橘红,其实皆不去白,诚以原不宜去也。
【今用】产后身痛妇女产褥期间,出现肢体酸痛、麻木、重着者,称为"产后
身痛",或称"产后关节痛",亦称"产后痛风"。见于《经效产宝》等妇产科专著。本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产后血虚,经脉失养。亦有因肾虚而致胞脉失养者。本病特点是产后肢体疫痛、麻木、重着,局部无红、肿、灼热,临症时应与风湿热相鉴别。产后身痛与一般风湿身痛不同,因产后气血俱虚,虽夹外邪,亦当以调理气血为主。《沈氏女科辑要笺正》云:"此证多血虚,宜滋养,或有风寒湿三气杂至之痹,则养血为主,稍参宣络,不可峻投风药。"当辨证为气血两虚,风寒阻络时加味黄芪五物汤可作为首选。
加味黄芪五物汤加减:生黄芪30克,熟地20克,白术15克,当归15克,桂枝10克,秦艽9克,木瓜9克,生白芍15克,怀牛膝15克,陈皮10克,生姜5片。
血虚明显加阿胶10克(烊化)、鸡血藤15克;风邪偏盛加独活10克;血瘀明显加三棱6克,莪术6克。
根据《时珍国医国药》,1999,(2):135,程术芹报道:运用加味黄芪五物汤治疗产后身痛106例疗效满意。其中治愈97例,好转9例,有效率为100%。处方为: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桂枝15克,白芍12克,当归12克,熟地15克,山萸肉12克,杜仲12克,附子10克,秦艽12克,陈皮6克,生姜9克,大枣10枚(去核)。
【方歌】
加味黄芪五物汤,桂枝白芍大枣姜;秦艽陈皮配白术,历节身痛此方当。三十七、张锡纯的益 脾饼【组成】自术120克,干姜60克,鸡内金60克,熟枣肉250克。
【用法】上药4味,白术、鸡内金生用,每味轧细焙熟。再将干姜轧细,共和枣肉,同捣如泥,作小饼。木炭火上炙干,空心时,当点心,细嚼咽之。
【功用】温中散寒,健脾化湿。
【主治】此方治脾胃湿寒,饮食减少,长作泄泻,完谷不化。
【方论】白术健脾胃,消痰水,止泄泻;于姜温中助阳,驱寒除湿;枣肉性甘温,可守中益气,强健脾胃,固肠止泻;鸡内金能运化药力以消积,无积亦可行术、枣之壅。药4味共奏健脾化湿,温中散寒之功。
【医案】一妇人,年一许,泄泻数月。用一切治泻诸药皆不效。其脉不凉,亦非完谷不化。遂单用白术、枣肉,如法为饼,服之而愈,此证并不用鸡内金者,因鸡内金虽有助脾胃消食之力,而究与泻者不宜也。
【今用】
1.慢性腹泻
腹泻是消化系统多种疾病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系指排便次数增多,粪成糊状,稀薄,甚至水样便,有时脂肪增多,带有不消化食物残渣,或含有脓血。腹泻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病程超过2个月者称为慢性腹泻。腹泻在中医称为"泄泻",本证在《内经》称为"泄",有濡泄、洞泄、飨泄、注泄之称。《难经》有胃泄、脾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等称。宋代以后统称泄泻。其主要病变在脾胃与大小肠。关键是脾不能运化水湿,小肠不能泌别清浊,大肠失其传化所致。
临证有食滞、湿热、肝郁、脾虚、肾虚、水饮、瘀血之分。临床上凡属脾虚泄泻可选用益脾饼治疗。
益脾饼加减:白术120克,干姜60克,鸡内金60克,熟枣肉250克,山药粉60克,面粉500克。
气虚者,加人参、黄芪;腹胀甚者,加厚朴、木香;食积者,加山楂、莱菔子;脾湿者,加藿香、佩兰;脱肛者,加黄芪、升麻;久泻不止者,加赤石脂、诃子、禹余粮。
根据《药膳食疗研究》,1998,(1):18,陈志春报道:采用益脾饼治疗老年人慢性腹泻,收效良好。处方:熟枣肉250克,鸡内金10克,干姜60克,生白术120克,分别用文火焙干,研成细末,共和枣肉,同捣如泥,制作小饼,放烤炉烘干,空腹当点心,细嚼慢咽。
2.慢性结肠炎
慢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主要症状有腹泻,粘液脓血便和腹痛等。病情轻重不一。病程长,常反复发作。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为多见,男稍多于女。
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属中医"泄泻"、"痢疾"的范畴,临床有湿热滞肠、食滞肠胃、肝气乘脾、瘀阻肠络、脾胃虚弱之分。在脾胃虚弱时可选用益脾饼治疗。
益脾饼加减:白术120克,干姜60克,鸡内金60克,熟枣肉250克,山药粉60克,山楂50克,面粉250克。
有湿热者,热重于湿者,加银花、连翘;湿重于热者,加薏苡仁、扁豆、茯苓、车前子;气虚者,加人参、黄芪;气滞者,加陈皮、砂仁;腹胀甚者,加厚朴、木香;食积者,加莱菔子;;阳虚者,加肉豆蔻、五味子;脱肛者,加黄芪、升麻;久泻不止'者,加赤石脂、诃子、禹余粮。
根据《广西中医药》,1994,(总185):41,黄芩汉报道:采用益脾饼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结肠炎,收效良好。处方:白术30克,干姜6克,红枣200克,鸡内金15克,面粉500克,菜油、食盐各适量。锅中加水1000毫升,放入红枣及纱布扎好的白术、干姜,以武火烧沸后,再改为文火煮1小时左右。除去药包。将枣捞出,去枣核,枣肉捣如泥。另将鸡内金粉碎过筛,与面粉、枣和匀。加水和面,文火烙成薄饼。每次空腹食饼50~100克,每日2次,常食效佳。
3.小儿厌食
小儿厌食是指小儿长期食欲不振甚至完全不想吃东西的一种病症。本病的表现是食欲不振在2个月以上,开始是吃的少、吃的慢、吃的东西没有味道,较重时'连平时最爱吃的东西也不想吃,甚至拒食。由于吃的少,营养不够,可伴有消瘦,面色不红润等。小儿厌食的常见原因有:零食过多,暴饮暴食,油腻太过,精神压抑,睡眠不足,偏食等。
中医认为厌食属脾胃虚弱或胃有食积。采用药膳进行调理可获得理想效果。
益脾饼加减:白术120克,干姜60克,鸡内金60克,熟枣肉250克,山药粉60克,山楂50克,面粉250克。
气虚者,加人参、黄芪;气滞者,加陈皮、砂仁;腹胀甚者,加厚朴、木香;食积者,加莱菔子;有湿热者,热重于湿者,加银花、连翘;湿重于热者,加薏苡仁、扁豆、茯苓、车前子。
根据《药膳食疗研究》,1996,(4):20,陈志春报道:用益红枣泥50克,鸡内金10克,面粉200克。将白术、干姜装入纱布袋,与枣泥(预先去核)同入锅,加水煮1小时后去药,枣肉再用小火煮半小时,压成枣泥,和人鸡内金粉和面粉,揉成团并制成薄饼,以小火烙熟即可食用。
【方歌】
益脾小饼口味香,白术内金和干姜;另外加入红枣肉,食疗止泻不寻常。三十八、张锡纯的毒 淋汤【组成】金银花18克,海金沙9克,石韦6克,牛蒡子6克(炒捣),甘草梢6克,生自芍9克,三七6克(捣细),鸦胆子30粒(去皮)。
【用法】上药8味,先将三七末、鸦胆子仁开水送服,再服余药所煎之汤。
【功用】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主治】治花柳毒淋,疼痛异常,或兼白浊,或兼溺血。
【加减】此证若兼受风者,可加防风6~9克。若服药剂后,其疼瘥减,而白浊不除,或更遗精者,可去三七、鸦胆子,加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
【方论】今人治毒淋,喜用西药猛悍之品,以其善消淋证之毒菌也。不知中药原有善消此等毒菌,更胜于西药者,即方中之鸦胆子是也。盖鸦胆子味至苦,而又善化瘀解毒清热,其能消毒菌之力,全在于此。又以三七之解毒化腐生肌者佐之,以加于寻常治淋药中,是以治此种毒淋,更胜于西药也。
【今用】淋病
淋病是由淋病双球菌引起的性传播疾病之一,其主要是通过性生活和其他性行为或密切接触而传播,从而引起泌尿生殖系粘膜特殊感染。临床上常表现为:无合并症者,男性有尿急,尿频,尿痛,尿道口流脓(开始为浆液性分泌物,渐为黄色粘稠性或脓血性分泌物),尿道口红肿以及全身不适等;女性除有轻度尿路刺激外,可有外阴瘙痒,白带增多,宫颈充血,触痛,脓性分泌物等。挤压尿道旁腺有脓液渗出。有合并症者,可出现相应部位或器官病变的临床症状,如男性的淋菌性前列腺炎、精囊炎、附睾炎、尿道狭窄等;女性可见淋菌性输卵管炎、淋菌性盆腔炎、输卵管或卵巢脓肿及其破裂后所致的盆腔脓肿、腹膜炎等。淋病目前在国内外广泛流行,其诊断主要依据接触病史和临床表现及尿道分泌物直接镜检,即可确诊。
淋病可归属中医"淋证"、"淋浊"、"白浊"等范畴。有湿热蕴结下焦和脾肾两虚两型。病理机制与湿毒有关,利湿排脓,清热解毒为原则,而湿热蕴结型可以选用毒淋汤。
毒淋汤加减:金银花18克,海金沙9克,石韦6克,牛蒡子6克,生甘草6克,白芍9克,鸦胆子30粒(去皮另包),黄柏9克,土茯苓9克,车前子9克,木通6克,三七6克(捣细为末),鸦胆子仁用龙眼肉裹服,再将余药煎汤服。
小便涩痛明显者,加琥珀3克(冲服),苦参15克;遗精,加金樱子15克,芡实15克;腰痛明显,加桑寄生24克,续断24克;血尿,加小蓟12克,仙鹤草18克,白茅根30克。
(1)根据《云南中医药杂志》,1995,(4):18,高福泰报道:
加减毒淋汤治疗淋病68例,经过5天治疗,全部症状消失者36例,菌检转阴者21例;治疗10天全部症状消失者66例,菌检转阴者66例,另2例又继续治疗1周后症状消失,菌检转阴,全部病人治愈。处方:土茯苓30克,金银花30克,甘草梢5克,白芍15克,海金沙10克(布包),石韦6克,三七6克(研细吞服),鸦胆子30粒(去皮壳桂圆肉裹服)。湿毒下注型重用土茯苓至50~60克;火炎毒盛型加生地10克,竹叶10克,黄连3克;阴虚火旺型加女贞子10克,墨旱莲10克,知母10克,黄柏10克,生地10克,减海金沙、石韦;阳虚毒恋型加熟附片6克,肉桂3克,减海金沙、石韦。每13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
(2)根据《福建中医药》,1997,(1):25,余惠物报道:应用毒淋汤加减治疗淋菌性尿道炎58例,取得满意疗效。治疗1~2周后,症状消失,58例患者均未发现淋球菌。处方:海金沙15克,牛蒡子6克,石韦10克,生白芍9克,三七6克,银花18克,甘草6克,鸦胆子30粒(去壳取仁另包)。伴血尿者,加鲜小蓟根、茜草。每日1剂,水煎2遍,分3次服,其中鸦胆子仁用龙眼肉包后吞服,每次10粒,1133次。
【方歌】
花柳毒淋痛非常,或兼白浊溺血殃;金沙芍草鸦胆子,石韦银花三七蒡。三十九、张锡纯的薯蓣鸡子黄粥【组成】生怀山药500克(轧细过罗),熟鸡子黄3枚。
【用法】用鸡子数枚煮熟,取其黄捏碎,调薯蓣粥中服之。
【功用】益气养阴,涩肠止泻。
【主治】治泄泻久,而肠滑不固者。
【方论】盖鸡子黄,有固涩大肠之功,且较鸡子白,易消化也。山药之性,能滋阴又能利湿,能滑润又能收涩。是以补肺补肾兼补脾胃。且其含蛋白质最多,在滋补药中诚为无上之品,特性甚和平,宜多服常服耳。陈修园谓山药为寻常服食之物,不能治大病,非也。山药之汁晶莹透彻,粘而且滑,纯是蛋白之质,故人服之大有补益。然必生煮服之,其蛋白之质始全;若炒焦而后入煎剂,其蛋白之质已涸,虽服亦何益哉。
【验案】
一人,年近五旬。泄泻半载不愈,赢弱已甚。遣人来询方,言屡次延医服药,皆分毫无效,授以薯蓣粥方。数日又来,言服之虽有效验,泻仍不止。遂俾用鸡子数枚煮熟,取其黄捏碎,调粥中服之,2次而愈。
河间刘君仲章,久仕鄂,年五十余岁。漏疮甚剧,屡治不痊,后兼泄泻不止,盖肠滑不固,故医药无灵。诊其脉甚小弱,渐已成痨。嘱其用泄泻门薯蓣鸡子黄粥。1剂泻止。3服,精神焕发。
十数日后,身体复原。
【今用】腹泻是指每天大便次数增多和(或)性质改变。腹泻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感染性腹泻除已经有固定名称的像杆菌痢疾、阿米巴痢疾、霍乱、鼠伤寒沙门氏菌等感染外,其他细菌、病毒以及真菌等所致的感染及一些原因不明的感染,都诊断为肠炎。肠炎的特点是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蛋花样便等。西医认为肠炎的主要病因是感染引起,细菌性腹泻主要发生于夏季,致泻性大肠杆菌为最主要病原。病原微生物通过污染的食物、水以及日用品、手、玩具或带菌者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症状。体征主要是脱水,可以根据脱水程度分为轻、中、重度脱水。本病常见并发症是营养不良症、营养性贫血以及各种维生素缺乏症。通过大便病原学检查可以确诊疾病类型。腹泻病因复杂,治疗方法很多,对于有些小儿腹泻,可以通过中药治疗,收到良好的效果。
腹泻可以用薯蓣鸡子黄粥加味治疗,薯蓣脾胃双补,在上能清,在下能固,利小便而止泄泻;鸡子黄既富有营养,又易于消化,且有固涩之功。
二药甘甜无异味,利于小儿服用。消化不良,久泻不止者可单用本方,兼夹他症,随证加减。
薯蓣鸡子黄粥:生怀山药20~30克,鸡子黄1-3枚。
伤食加焦山楂12克,焦神曲18克,砂仁5克;风寒泻加藿香6克,苏叶3克,茯苓12克;湿热泻加葛根7克,黄芩3克,黄连3克,薏苡仁12克;伤阴者,加石斛6克,玉竹6克,生白术6克。
根据《青海医药杂志》,1994,(1):71,周有宽报道:运用薯蓣鸡子黄粥加味治疗小儿腹泻有明显的效果。处方:山药15克,鸡子黄2个,生姜4.5克,半夏4.5克,黄连3克,黄芩3克,干姜1.5克,炙甘草3克,党参10克,大枣3枚。水煎(除鸡子黄外)取汁200毫升,另取熟鸡子黄研散掺人药中,每服30毫升,每日4次。兼有发热,恶寒之表证者,加葛根、薄荷;脘胀甚,嗳气频作者,加厚朴、砂仁;上吐下泻甚者,加儿茶、乌梅;泻下如注者,加柴胡、升麻。合并脱水者予以补液。
【方歌】
薯蓣鸡子黄做粥,泄泻日久是良谋;山药为末以水煎,熟鸡子黄一并投。四十、张锡纯的定 心汤【组成】龙眼肉30克,酸枣仁15克(炒捣),山萸肉15克
(去净核),柏子仁12克(炒捣),生龙骨12克(捣细),生牡蛎12克(捣细),生明乳香3克,生明没药3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功用】益气养血,安神定志。
【主治】心虚怔忡。
【加减】心因热怔忡者,酌加生地10余克。
【方论】《内经》谓"心藏神",神既以心为舍宇,即以心中之气血为保护,有时心中气血亏损,失其保护之职,心中神明遂觉不能自主而怔忡之疾作焉。故方中用龙眼肉以补心血,枣仁、柏仁以补心气,更用龙骨人肝以安魂,牡蛎人肺以定魄,魂魄者心神之左辅右弼也,且二药与萸肉并用,大能收敛心气之耗散,并三焦之气化亦可因之团聚。特是心以行血为用,心体常有舒缩之力,心房常有起闭之机,若用药一于补敛,实恐于舒缩起闭之运动有所妨碍,故少力香、没药之流通气血者以调和之。其心中兼有热用生地者,因生地既能生血以补虚,尤善凉血而清热,故又宜视热之轻重而斟酌加之也。
【今用】心系疾患心系疾患是一个笼统的说法,西医讲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充血
性心力衰竭、心率失常、急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或心脏神经官能症等等。此类疾病有一些共同点,都容易出现心悸、气短、胸闷、胸痛、失眠或周身乏力等表现。具有上述表现者中医称之为"心悸"、"胸痹"、"不寐"等名称。辨证多为心之气血两虚,心神不宁。治疗宜益气养血,宁心安神。可以选用定心汤加减运用。
定心汤加减:龙眼肉18克,酸枣仁15克,山萸肉12克,柏子仁10克,生龙骨12克,生牡蛎12克,生明乳香3克,生明没药3克,丹参12克。
夜寐多梦,加石菖蒲10克、远志6克;口淡无味,不喜饮水,加茯苓15克,白术15克;肢冷畏寒,加制附子6克,干姜6克,炙甘草4克;头晕乏力,腰酸不适,加枸杞子12克,狗脊18克,寄生18克,川续断24克,鹿角霜12克等;大便干结,加大柏子仁、酸枣仁用量。
根据《河南中医药学刊》,1995,(5):48,牛晓亚报道:作者跟随导师孙建芝教授临证中,发现定心汤治疗心系疾患范围很广,应用本方较之归脾汤、四物汤之类,更具有优势疗效。处方:炙甘草10克,红参6克(另煎),桂枝10克,生地10克,寸冬12克,龙眼肉15克,山萸肉15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丹参20克,柏子仁15克,酸枣仁15克,远志10克,石菖蒲10克,白芍12克,延胡索10克。临床根据病情兼痰、挟瘀、兼湿、兼热不同,灵活变通。此外,嘱患者勿劳累,调情志,慎饮食以防宿疾复发。
【方歌】
心虚怔忡定心汤,龙眼柏枣萸肉尝;生明乳没和龙牡,生地可加心热凉。四十一、张锡纯的安 魂汤【组成】龙眼肉18克,酸枣仁2克(炒捣),生龙骨15克(捣末),生牡蛎15克(捣末),清半夏9克,茯苓片9克,生赭石12克(轧细)。
【用法】水煎,每1剂,分早晚2次温服。
【功用】补心安神,化痰定惊。
【主治】心中气血虚损,兼心下停有痰饮,致惊悸不眠。
【加减】若服1~2剂后无效者,可于服汤药之外,临睡时用开水送服西药臭剥瓦,借其麻痹神经之力,以收一时之效,俾汤剂易于为力也。
【方论】痰饮停于心下,其人多惊悸不寐。盖心,火也,痰饮,水也,火畏水刑,故惊悸至于不寐也。然痰饮停滞于心下者,多由思虑过度,其人心脏气血恒因思虑而有所伤损。故方中用龙眼肉以补心血,酸枣仁以敛心气,龙骨、牡蛎以安魂魄,半夏、茯苓以清痰饮,赭石以导引心阳下潜,使之归藏于阴,以成璧睡睡乡也。
【验案】一媪,年五十不能眠,屡次服药无效。诊其脉有滑象,且其身形甚丰腴,知其心下停痰也。为制此汤,服2剂而愈。
【今用】失眠是神衰弱的主要症状。现代医学认为主要是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功能失调,并且主要是抑制功能减弱,相应地引起兴奋功能增强所导致。
中医"失眠",有入睡困难,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病理机制为心胆脾肾的阴阳失调,痰棼内扰,引起心神不安所致。治法在泻实补虚基础上安神定孝。,奎方适用于气血亏虚兼心下停痰饮所致的入睡不很困难,但易在梦中惊恐而醒,醒后难再入睡者。
安魂汤加减:龙眼肉20克,酸枣仁15克(炒),茯神9克,远志12克,生龙骨15克(捣碎),生牡蛎15克(捣碎),清半鄹烹纛巍嘉磊髫蓉弩黧圳栅枣仁腿心中烦热者,加知母泻热除烦;心胆气胫,刀u灭酸蛋仁川里以宁心安神;失眠严重者,加五味子、合欢皮、柏子仁养心安神;脘闷、纳呆者,加陈皮、厚朴以健脾理气化痰。
根据《中国乡村医生杂志》,2001,(3):7,田杰报道:多次用安魂汤治疗因气血亏虚兼心下停有痰饮导致的失眠取得了警好的效果。方药:龙眼肉18克,酸枣仁12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法夏9克,茯苓9克,生赭石12克,若小儿夜睡不宁,多为饮食积滞,稍加蝉衣、钩藤等平肝镇静即可。
【方歌】
安魂汤方治不眠,龙牡酸枣与龙眼;半夏茯苓代赭石,也治心下停饮痰。四十二、张锡纯的宣 解汤【功用】滑石30克,甘草6克,连翘9克,蝉蜕9克(去足、土),生白芍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
【功用】清热解表,利水消肿。
【主治】感冒久在太阳,致热蓄膀胱,小便赤涩,或因小便秘,而大便滑泻。兼治湿温初得,憎寒壮热,舌苔灰色滑腻者。
【加减】若滑泻者,甘草须加倍。
【方论】风温之热,由太阳经人于膀胱之腑,阻塞水道,而阳明胃腑亦将实也。方用滑石性近石膏,能清胃府之热,淡渗利窍,能清膀胱之热,同甘草生天一之水,又能清阴虚之热,一药而三善备。连翘、蝉蜕清热达表,以解未罢之太阳,使膀胱蓄热,不为外感所束,则热更易于消散。自芍滋阴利小便,更使热去而阴存,免散利之过。
【验案】一叟,年六十五,得风温证。六七日间,周身悉肿,肾囊肿大似西瓜,屡次服药无效。旬日之间,求为诊视。脉洪滑微浮,心中热渴,小便涩热,痰涎上泛,微兼喘息,舌苔白厚。投以此汤,加生石膏30克,周身微汗,小便通利,肿消其半,犹觉热渴。遂将方中生石膏加倍,服后又得微汗,肿遂消尽,诸病皆愈。
【今用】小儿腹泻腹泻是指每天大便次数增多和(或)性质改变。腹泻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感染性腹泻除已经有固定名称的像杆菌痢疾、阿米巴痢疾、霍乱、鼠伤寒沙门氏菌等感染外,其他细菌、病毒以及真菌等所致的感染及一些原因不明的感染,都诊断为小儿肠炎。小儿肠炎的特点是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蛋花样便等。西医认为小儿肠炎的主要病因是感染引起,细菌性腹泻主要发生于夏季,致泻性大肠杆菌为最主要病原。病原微生物通过污染的食物、水以及日用品、手、玩具或带菌者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症状。体征主要是脱水,可以根据脱水程度分为轻、中、重度脱水。本病常见并发症是营养不良症、营养性贫血以及各种维生素缺乏症。通过大便病原学检查可以确诊疾病类型。腹泻病因复杂,治疗方法很多,对于有些小儿腹泻,可以通过中药治疗,收到良好的效果。
小儿腹泻属中医"泄泻"范畴,小儿泄泻常见证型有伤食泻、风寒泻、湿热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病机为脾胃运化失常,清浊相干,并走大肠。治疗以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为总则,虚中夹实应扶正祛邪,补中有消或消中有补,消补兼施。其中湿热泻或兼伤食者适宜本方加减治疗。
宣解汤加减:滑石12克,连翘9克,蝉蜕6克,白芍9克,山楂3枚,甘草6克。
夹食滞者,加莱菔子、神曲消食和胃,陈皮、半夏降逆;暑热期间有发热,头痛者,加金银花、薄荷清热解表。
根据《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8,(5):22,管利民等报道:用加味宣解汤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疗效显著。100例中,痊愈85例,好转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3%。加味宣解汤组成:蝉蜕、连翘、白芍(或赤芍)、滑石、甘草、扁豆衣、山楂、木香、凤尾草。若兼发热加薄荷、淡豆豉;咳嗽加佛耳草、杏仁、川贝母;大便带粘液或赤白者,加水蓼。每日1剂。
【方歌】
宣解汤用滑石草,连翘蝉蜕加白芍;热蓄膀胱小便赤,大便滑泻服之妙四十三、张锡纯的安 冲汤四十三、张锡纯的安 冲 汤
【组成】白术18克(炒),生黄芪18克,生龙骨18克(捣细),生牡蛎18克(捣细),大生地18克,生白芍9克,海螵蛸12克(捣细),茜草9克,川续断12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功用】补脾益肾,止血固经。
【主治】妇女经水行时多而且久,过期不止或不时漏下。
【方论】《内经》用茜草、螵蛸二药雀卵为丸,鲍鱼汤送下,治伤肝之病,时时前后血也。
二药大能固涩下焦,为治崩之主药也。海螵蛸为乌贼鱼骨,其鱼常口中吐墨,水为之黑,故能补益肾经,而助其闭藏之用。茜草一名地血,可以染绛,《内经》名茹芦,即茹芦根也。蒲留仙《聊斋志异》载,有人欲乌其须,或戏授以茜草细末,其须竟成紫髯,洗之不去。其性之收涩,亦可知也。螵蛸可以磋物,故能消瘀。茜草色赤似血,故能活血。且天下妙药,大抵令人难测,如桂枝能升元气,又能降逆气,山萸肉能固脱,又能通利九窍。凡若此者,皆天生使独,而不可以气味形色推求者也。
【验案】
鄂督王子春将军之如夫人,年19岁,因殇子过痛,肝气不畅,经水行时多而且久,或不时漏下。前服逍遥、归脾等药,皆无效。诊其脉,左关尺及右尺皆浮弦,一息五至强。口干不思食,腰疼无力。乃血亏而有热也。遵将女科调经门安冲汤去芪、术,加麦冬、霍石斛、香附米,俾服之。2剂血止,6剂后食虽增加,口干腰疼皆愈。继将汤剂制作丸药,徐徐服之,月事亦从此调矣。
民国十三年七月,友人张竹荪君之令堂,因筹办娶儿媳事劳心过度,小便下血不止,其血之来沥沥有声,请为诊视,举止不定,气息微弱,右脉弦细,左脉弦硬。为开安冲汤,服后稍愈。翌晨起,忽然昏迷,其家人甚恐,又请诊视。其脉尚和平,知其昏迷系黄芪升补之力稍过,遂仍用原方,加赭石24克,1剂而愈。
家族婶有下血证,医治10余年,时愈时发,终未除根。民国十五年六月,病又作,请为诊视。治以《傅青主女科》治老妇血崩方,遵师训加生地黄30克,服即愈。七月,病又反复。治以安冲汤方,以其心中觉凉,加干姜6克。1剂病又愈。
斯年初秋,佃户李姓之女,年17岁,下血不止,面唇皆白,六脉细数。治以安冲汤,重用山萸肉,3剂而愈。
【今用】
1.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宫血)是指由于丘脑一垂体一卵巢功能失调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除外妊娠、血液病、且检查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量血多,经期延长,属妇科临床常见病。根据卵巢功能障碍的情况.宫血分为无排卵型和排卵型两大类。诊断主要根据病史、体征、症状以及辅助检查如体温测定、诊断性刮宫、阴道脱落细胞检查来确定。
宫血属中医"月经过多"、"崩漏"范畴。病因多端,如气滞血瘀,血不归经,虚热实火迫血妄行等。然气虚不摄,冲任失调引起的崩中漏下,月经过多临床最为多见。张氏安冲汤是治疗气虚型的主方之一。
安冲汤加减:白术18克(炒),生黄芪18克,生龙骨18克(捣细),生牡蛎18克(捣细),大生地18克,生白芍9克,海螵蛸12克(捣细),茜草9克,川续断12克,麦冬10克,玉竹10克。
心中烦热者,加知母10克以泻热除烦;气虚者,加大黄芪10克以益气摄血;中气下陷者,加升麻10克配黄芪升提举陷;纳呆者,加陈皮10克,厚朴6克以健脾理气化湿。
根据《江苏中医》,1994,15(3):7,安峻义报导:采用安冲汤加减治疗宫血61例,痊愈50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7%。处方:黄芪30克,白术15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生地15克,乌贼骨15克,白芍12克,茜草12克,续断20克。
气虚甚者,加党参15克;出血量多如注者,加升麻炭10克,柴胡10克,焦地榆50克;长期少量出血者,加三七粉3克(冲),花蕊石15克,焦芥穗10克;面色苍白少华者,加阿胶10克,鹿角胶15克;腹痛伴有血块者,加炒蒲黄10克,炒灵脂15克。
2.月经过多
月经过多是妇科常见病之一,表现为有排卵的月经周期,但月经量每个周期超过80毫升以上,可出现继发性贫血,其病因尚不清楚,患者的血象、子宫肌层和内膜结构及子宫小动脉、腺体密度等同正常女性。由于本病多发生在流产、刮宫后,多次分娩后或放环后,似其发病和内膜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损伤相关,近代已有相当多的学者发现月经过多患者局部前列腺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妇女,周围血中的前列腺素水平则未有明显的变化。其临床表现:多发生于生育期妇女,常发生在流产、刮宫后或放环后,表现为月经周期规则,月经量明显增多,色暗红,经血中有紫血块,每次经量超过80毫升,经期无明显延长,经前时有心烦、口干,尤其在下肢出现皮下瘀斑,久之出现继发性贫血,但无其他血液异常表现,舌质淡胖或红,脉细或细弦,妇科检查子宫体正常或略有增大,质偏硬,其他无特殊异常,应与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结核相鉴别。
中医认为月经过多的病因是冲任受损,胞宫系于冲任,冲任隶属肝肾,肝肾两虚,如心脬又弱,则经行量多,也有认为是肠胃积热下注冲脉,血海受热而迫血妄行,目前一般认为经量过多的病机主要是瘀阻脉络。如表现经血暗红,舌有瘀点或瘀斑,舌下出现紫斑等。子宫的血脉属阴络,月经过多常起于阴络受损,或有病患,引起血不归经现象,离经之血即瘀血,瘀血阻滞,经脉受阻,所谓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月经过多而积瘀又化热,热迫冲任,经血更多,血去伤阴,最后导致气阴两亏,经血持续增多。
安冲汤加减:白术18克(炒),生黄芪18克,生龙骨18克(捣细),生牡蛎18克(捣细),大生地18克,生白芍9克,海螵蛸12克(捣细),茜草9克,川续断12克,知母10克。
偏于热者,舌苔薄黄腻,加竹茹6克,黄芩10克,茵陈6克,蒲公英15克;偏于寒者,舌质暗淡,舌苔白或白滑,加干姜3克,肉豆蔻6克;脾胃虚弱,加茯苓10克,白扁豆10克;疼痛剧烈,加延胡索10克。
根据《山东中医杂志》,2001,20(4):18,孙秀玲等报道:采用安冲汤治疗月经不调146例,结果治愈110例,占75.3%:显效33例,占22.6%;无效3例,占2.1%;总有效率97.9%。药物组成:自术12克,黄芪2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白芍10克,海螵蛸20克,茜草根10克,续断10克,阿胶1O克,艾叶5克。经血量多,色红,宫内郁热者,加生地30克,侧柏炭10克;阴虚有热,量不多色红者,加女贞子10克,旱莲草10克;色暗有块,伴少腹痛有瘀滞者,加益母草10克,三七粉3克(冲服)。水煎服。服药时间于月经来潮的第3天始,日1剂,5剂为1个疗程,经净停药。若不愈,可连续服用2个疗程,下次月经来潮,经血恢复正常可停药,如仍不正常,可按上述方法继续服用,此方可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
【方歌】
安冲汤中地龙牡,白芍芪术螵蛸伍;茜草续断须掺入,止血固经见功夫。四十四、张锡纯的安 胃饮【组成】清半夏30克(温水淘洗2次,毫无矾味然后入煎),净青黛9克,赤石脂30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每剂煎2次,每次各煎取清汁1大碗,调入蜂蜜60毫升,徐徐温饮下。一次只饮一,半口服尽。
【功用】降逆止呕。
【主治】恶阻。
【加减】若服后吐仍未止,或其大便燥结者,去赤石脂加生赭石30克(轧细);若嫌青黛微有药味者,亦可但用半夏,赭石。
【方论】《神农本草经》谓赭石能坠胎,此方治恶阻,而有时以赭石易赤石脂,独不虑其有坠胎之弊乎?答日:恶阻之剧者,饮水一口亦吐出,其气化津液不能下达,恒至大便燥结,旬余不通。其甚者,或结于幽门(胃下),阑门(大小肠相接处),致上下关格不通,满腹作疼,此有关性命之证也。夫病既危急,非大力之药不能挽回。况赭石之性,原非开破。其镇坠之力,不过能下有形滞物。若胎至六七个月,服之或有妨碍;至恶阻之时,不过两三个月,胎体未成,惟是经血凝滞,赭石毫无破血之性,是以服之无妨。且呕吐者,其冲气、胃气皆上逆,借赭石镇逆之力,以折其上逆之机,气化乃适得其平,《内经》所谓"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半夏力能下行,为降胃安冲之主药,能止呕吐,降胃气之厥逆。盖胃气不降,则肝脾之气不能升发,而郁滞化热,更加横逆犯胃,加剧呕吐,故加用青黛泻肝而散郁火。
【今用】妊娠剧吐妊娠剧吐是指在妊娠期间所出现的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的证候群。临床上表现有很大差别,严格讲,妊娠剧吐是导致妇女脱水及酸中毒的剧烈恶心与呕吐。孕妇在妊娠早期,通常是6周左右常有食欲不振、挑食、头晕、倦怠,或者轻度恶心欲吐等症,在清晨空腹时较明显,但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且多在妊娠12周左右自然消失,不属妊娠剧吐范围。若上述反应严重,孕妇呈持续性呕吐,不能进食进水,甚至食入即吐者,则称为妊娠剧吐。
本病证在中医称为"妊娠恶阻?,也有"阻病"、"病儿"的称谓,是妊娠早期常见的病证之一。分为脾胃虚弱、肝胃不和、痰湿内阻3型。安胃饮为治疗肝胃不和证之常用方剂之一。
安胃饮加减:清半夏10克,青黛10克,赤石脂30克,竹茹10克,陈皮10克,苏叶10克。
如呕甚伤津,舌红口干者,加沙参15克,石斛15克。
根据《湖南中医杂志》,1996,(2):39,宋先仁报道:安胃饮加减治疗重症妊娠恶阻1例,收效良好。处以张氏安胃饮原方:生赭石30克,清半夏30克,青黛10克,煎汁调蜂蜜徐徐饮之。用药1剂,当天未吐,次日晚又呕吐1次,纳差,拒绝输液,要求继服中药,又虑其呕吐,但降其胃气,不升肝气,非其治也,故处方加减为:石膏20克,山药30克,代赭石30克,麦冬18克,清半夏12克,竹茹12克,玄参12克,柴胡6克,甘草6克,生麦芽6克。服药6剂,呕吐未作,饮食大进,患者甚喜,要求带药出院。遂处以上方去代赭石加党参15克,5剂。后顺产女,体健,现已上小学4年级。
【方歌】
衷中参西安胃饮,安冲降逆止恶阻;青黛半夏赤石脂,或加赭石轧细服。四十五、张锡纯的镇 逆汤【组成】生赭石18克(轧细),青黛6克,清半夏9克,生白芍12克,龙胆草9克,吴茱萸3克,生姜6克,野台参6克。
【用法】水煎,分2次温服,每日1剂。
【功用】清胆和胃,降逆止呕。
【主治】呕吐,因为胃气上逆,胆火上冲者。
【方论】从来呕吐之证,多因胃气、冲气并而上逆。半夏为降胃安冲之主药,故《金匮》治呕吐,有大、小半夏汤。镇逆汤用半夏、生姜,佐以吴茱萸增强降逆止呕之力。野台参培养胃中之气化,以和胃气。代赭石其质重坠,善镇逆气,降痰涎,止呕吐.通燥结。生白芍味苦微酸,善滋阴养血,退热除烦,为其味苦,故能人胆而益胆汁;为其味酸而兼苦,且又性凉,又善泄肝胆之热,此用之以降胆火。龙胆草熊降胃气,坚胃质,泄肝胆之热,故凡胃热气逆,胃汁短少者,服之可以开胃进食;肝胆之热上炎者用之皆能治愈。青黛凉血,清胆火。全方降逆、止呕、和胃、清胆以治疗胃气上逆,胆火上冲之呕吐。
【今用】
返流性胃炎
返流性胃炎是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十二指肠内容物( 包括胆汁、肠液和胰液等)大量返流人胃,使胃粘膜遭到消化液的损伤,从而产生糜烂、炎症和出血等病变。其主要症状是上腹部灼痛,汁性液体,甚至出血。病因是十二指肠内容物使胃粘膜产生炎症、糜烂和出血等,减弱胃粘膜屏障功能,胃腔内的氢离子弥散人胃粘膜内,刺激肥大细胞,使组胺分泌增加,引起胃壁血管扩张,炎症渗出增多和毛细血管瘀血,使慢性炎症持续存在;而长期慢性炎症,使屏障功能进一步降低,造成恶性循环。目前纤维胃镜的广泛应用给本病的诊断增添了依据,对于本病的治疗,尽管方法不少,但是疗效尚不能令人满意。
返流性胃炎属于中医"PEl"、"胃痛"、"吐酸"、"嘈杂"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为肝胆失于疏泄,胃失和降,胆气上逆引起。治疗时应该清胆和胃,降逆止呕。常用镇逆汤加减治疗。镇逆汤加减:生赭石18克,青黛6克,清半夏9克,生白芍12克,龙胆草9克,吴茱萸3克,党参9克,生姜3片。
偏于热者,舌苔薄黄腻,加竹茹、黄芩、茵陈、蒲公英等;偏于寒者,舌质暗淡,舌苔白或白滑,去生姜,加干姜、砂仁、肉豆蔻;脾胃虚弱,加白术、茯苓、白扁豆;疼痛剧烈,加延胡索、丹参、炒蒲黄、五灵脂等。
(1)根据《北京中医》,1995,(1):27,张连城报道:运用镇逆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20例,平均治疗71天后,显效12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5%。处方如下:代赭石20克,青黛6克,半夏12克,白芍15克,龙胆草9克,吴茱萸6克,党参9克,生姜3片。每日1剂,水煎2次,药液混合后,分2次服。若胃痛明显,白芍用量加倍;脾胃虚寒明显,倍加吴茱萸;脾胃虚弱者,党参量倍增;热象明显,龙胆草量加大。
(2)根据《山西中医》,2000,(4):28,牛豫洁报道: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返流性胃炎60例,并与单纯采用西医药治疗60例作对照,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显效42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显效28例,有效17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75.00%。总有效率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中药治以平肝利胆、和胃降逆的镇逆汤,药用:生赭石18克,青黛9克,半夏9克,白芍12克,龙胆草9克,吴茱萸3克,生姜6克,生晒参6克。偏热者,加竹茹9克,栀子9克;偏寒者,加丁香3克,苏叶9克。每日1剂,复煎,分2次空腹顿服,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
【方歌】
镇逆止呕赭夏芍,参姜黛萸龙胆草;胃气上逆胆火冲,清胆和胃效果好。四十六、张锡纯的升麻黄芪汤【组成】生黄芪15克,当归12克,升麻6克,柴胡6克。
【用法】水煎,分2次温服,每日1剂。
【功用】提转胞系,利尿消肿。
【主治】转胞,小便淋漓不通,偶因呕吐咳逆,或侧卧欠伸,可通少许。
【方论】三焦之气化不升则不降。小便不利者,往往因为气化下陷,郁于下焦,滞其升降流行之机也。故用一切利小便之药无效,而投以升提之药恒多有效。是以拙拟此汤,不但能治转胞,并能治小便癃闭也。用升提药,提其胞而转正之,胞系不了戾,小便自利。古方但重用黄芪治疗小便不利、积成水肿者,盖黄芪实表,表虚则水聚皮里膜外,而成水肿,得黄芪以开通水道,水被祛逐,胀自消矣。水肿之证,有虚有实,实者似不宜用黄芪。然其证实者甚少,而虚者居多。至其证属虚矣,又当辨其为盏虚,或阴阳俱虚。阳虚者气分亏损,可单用重用黄芪。阴虚者其血分枯耗,宜重用滋阴之药,兼取阳生阴长之义,而以黄芪辅之。至阴阳俱虚者,黄芪与滋阴之药,可参半用之。医者不究病因,痛诋为不可用,固属卤莽,至其连用除湿猛剂,其莽尤甚。盖病至积成水肿,即病因实者,其气血至此,亦有{损。猛悍药,或一再用犹可。若不得已而用至数次,亦宜以补左血之药辅之。至今之医者,不知阴虚者,多用利水之药则伤阴阳虚者,多用利水之药亦伤阳。夫利水之药,非不可用。然贵薯究其病因,而为根本之调治,利水之药不过用做向导而已。本)黄芪既善补气,又善利水,当归养血活血,柴胡、升麻升提左机,以为佐使,俾三焦气机升降流通,胞系不了戾,则小便利11水肿消。
【验案】一妇人,产后小便不利,遣人询方。俾用生化汤力白芍,治之不效。复来询方,言有时恶心呕吐,小便可通少许愚恍悟日:此必因产时努力太过,或撑挤太甚,以致胞系了戾是以小便不通。恶心呕吐,则气机上逆,胞系有提转之势,故/便可以稍通也。遂为拟此汤,1剂而愈。
【今用】
产后尿潴留
产后尿潴留为产科临床所习见,西医认为本病与滞产时长,运用胎吸产钳等器械助产或临盆努责屏气过度,复加失血1关,产后身体虚弱,腹壁松弛,产妇怕疼不敢用力排尿等也为{见原因。本病属于中医"癃闭"的范畴,小便不通,点滴不出:闭;小便不通,点滴而出为癃。临床上中医将癃闭分为上焦气4不利、中焦气化不利、下焦气化不利、膀胱湿热蕴阻、肝郁2滞、尿路阻塞及肺脾气虚等证型。妇人产后体弱,多伴有气短力,少气懒言,排尿无力症状,临床辨证以肺脾气虚为主要{型,用药治疗以升提中气,宣发肺气为主,升麻黄芪汤为临床{用。
升麻黄芪汤加减:升麻9克,生黄芪30克,当归30克,!胡6克,冬葵子12克。
气虚明显者,加党参15~30克,白术12克;阴虚明显者,加麦冬15克,五味子6克;会阴切日感染者,加蒲公英30克,通草6克,生甘草12克。
根据《中医药研究》,1996,(3):36,连生堂、孙金山报道:运用升麻黄芪汤治疗产后尿潴留疗效显著。对于产后尿潴留,一般行针灸治疗可以缓解,中药治疗分为膀胱湿热型、膀胱瘀阻型、命门火衰型和肺脾气虚型4类。其用针灸补命门法、用五苓散等不愈者,根据两脉弦而无力,而右寸尤甚,重按似无,辨证为肺脾两虚,用升麻黄芪汤治愈。处方:生黄芪30克,当归30克,升麻6克,柴胡6克。2剂合煎后,分4次,每6小时1次口服。
【方歌】
升麻黄芪汤升提,当归补血柴胡集;可治水肿与癃闭,胞系了戾亦相宜。四十七、张锡纯的加味四神丸组成】补骨脂180克(酒炒),吴茱萸90克(盐炒),五味子120克(炒),肉豆蔻120克(面裹煨),花椒30克(微焙),生硫黄180克,大枣81枚,生姜180克(切片)。
【用法】先煮姜10余沸,人枣同煮,至烂熟去姜,余药为细末,和枣肉为丸,桐子大。
【功用】温肾暖脾,固肠止泻。
【主治】黎明腹痛泄泻。
【方论】"黎明腹泻",系肾阳虚衰所致,"火为土之母,命火一衰,脾土当弱,不可腐熟水谷,而作泻也,此时若恪守通利健运之信条,势必偾事,务需改弦易辙,从温补肾阳人手,方选四神丸(或作汤)以治之。然此药病轻者可愈,病重者服之,间或不愈,以其补火之力犹微也,故为加花椒,硫黄之大补元阳以助之"。
本方中,用补骨脂以补命门,吴茱萸以补肝胆,此焙火之基也。然泻者关乎下焦,实又关乎中焦,故又用肉豆蔻之辛温者,以暖补脾胃,且其味辛而涩,协同无味之酸收者,又能固涩大肠,摄下焦气化。且姜枣同煎,而丸以枣肉,使辛甘化合,自能引下焦之阳,以达中焦也。加花椒、硫黄之大补元阳者以助之。而厉药力能胜病也。
【今用】虚寒便秘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每2.3天或更长时间排便1次,
粪便于硬,且常伴以排便困难感觉,有急、慢性之分。
中医便秘有热秘、气秘、虚秘、冷秘之分。其中冷秘是由于下焦阳虚,阳气不运,传送失职而阴凝于下。临床表现为:大便艰涩,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苍白,四肢不温,喜热怕冷,腹中冷痛或腰脊酸冷,舌淡苔自,脉沉迟。加味四神丸加减治疗冷秘收效良好。
加味四神丸加减:补骨脂180克(酒炒),生姜180克,花椒30克(微焙),吴茱萸80克,炒五味子120克、肉豆蔻120克(面裹煨),硫黄18克,大枣80枚。
久泻中气下陷者,加党参、白术、黄芪、升麻以益气健脾;滑脱不禁者,加赤石脂、禹余粮、石榴皮、罂粟壳以固涩止泻。根据《中成药研究》,1989,11(4):45,余惠民报道:用加味四神丸治疗虚寒便秘62例,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40-50岁8例,51~60岁39例,60岁以上者15例;病程在5年以下者38例,5年以上者24例,临床疗效较满意。处方:补骨脂180克(酒炒),生姜180克,吴茱萸80克,炒五味子120克、肉豆蔻120克(面裹煨),川椒30克(微焙),精制硫黄18克,大枣80枚。先煮沸生姜,后入枣同煮至烂熟,去生姜及枣核,余药研成细末,用枣肉和匀成条,手工为丸,阴干贮瓶备用。每丸重10克,每服1丸,日服3次,服时用米汤送下。以上药1料为1个疗程,服完病愈则停药,如仍未痊愈,可续服1料。治疗结果:痊愈18例,好转32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81%。
【方歌】
四神丸中加椒黄,温阳之力有加强;温肾暖脾治肾泻,黎明不用如厕忙。四十八、张锡纯的滋乳汤【组成】生黄芪30克,当归15克,知母12克,玄参12克,穿山甲6克(炒捣),路路通大者3枚(捣),王不留行12克(炒)。
【用法】用猪前蹄2个,煮汤,用以煎药更佳。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功用】补气养血,通经下乳。
【主治】少乳,其乳少由于气血虚或经络瘀者,服之皆有效验。
【方论】方中用黄芪大补脾胃之气,当归、知母、玄参养血滋液,猪蹄宣络通乳,穿山甲、路路通、王不留行疏通气血而通乳。
【今用】产后缺乳产后缺乳又称产后乳汁少,指产后乳汁甚少或全无。
产后缺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母亲营养不良,一般健康状态比较差,身体虚弱,乳汁分泌不足。②生活没有规律,睡眠不足,导致过度疲劳,影响乳汁的分泌。③着急生气,情绪过于激动,精神过于紧张,导致乳汁分泌不足或完全没有。④哺乳方法不对,或由奶头内陷、奶头破裂,婴儿不能很好地吸吮奶头,因而乳房内的乳汁经常不能排空,分泌越来越少。
中医认为乳汁缺乏是由气血虚弱或肝气郁结造成。其中气血虚弱常见症状为:乳汁甚少而乳房无胀痛感,面色苍白,头晕耳鸣,心悸气短,食少,大便溏薄,舌色淡,舌苔少,脉虚细。滋乳汤适用于气血虚弱型。
滋乳汤加减:生黄芪30克,当归15克,玄参12克,穿山甲6克(炒捣),路路通3枚(捣),知母12克,王不留行12克(炒)。
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纳少,气血两虚者,去知母、玄参,加党参、陈皮;寡欢多虑,两乳胀满作痛,肝气郁结者,加柴胡、青皮、桔梗、丝瓜络;纳少便溏者,加自术、茯苓、山药;乳房胀硬结块,局部生热,触痛者,加败酱草、蒲公英、赤芍。
根据《浙江中医杂志》,1996,(1):8,王乃汉报道:用滋乳汤加冬葵子治疗缺乳症100例,服药3剂见效者46例,服6剂见效者32例,服9剂见效者14例,无效者8例。92例见效者中,药后乳汁下如涌泉者48例,下乳中等者32例,下而不爽不够婴儿食量者12例。处方:炒冬葵子30克(研碎),生黄芪30克,当归15克,知母12克,玄参12克,炒王不留行12克,炒穿山甲6克(捣碎),路路通3枚(捣碎),丝瓜络1枚作引。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纳少,气血两虚者,去知母、玄参,加党参30克,陈皮10克;寡欢多虑,两乳胀满作痛,肝气郁结者,加柴胡6克,青皮6克,桔梗3克。
【方歌】
滋乳芪归知母玄,路通穿山留行全:补气养血通乳汁,猪蹄汤煎方更验。四十九、张锡纯的定风丹【组成】生明乳香9克,生明没药9克,朱砂3克,全蜈蚣大者1条,全蝎3克。
【用法】共为细末,用药1克左右,置小儿日中,乳汁送下,每日服药5次。必要时根据病证煮汤剂送服此丹。
【功用】平肝熄风,化瘀止痉。
【主治】初生小儿绵风,其状逐日抽掣,绵绵不已,亦不甚剧。
【方论】乳香、没药行气化瘀,配伍朱砂、蜈蚣、全蝎镇惊熄风。《巢氏病源》:"小儿惊者,由气血不和,寒热内生,心神不定,所以发惊。''小儿发惊,盖由气壅致瘀,痰饮内停所致,唐容川:''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但毒瘀血则痰饮自消。"故本方用乳香、没药行气化瘀,荡涤痰饮,除惊风之原由。加以熄风之虫类药,治疗惊风、绵风有效。
【今用】小儿惊风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危重病证,以临床出现抽搐、昏迷为
主要症状。发病年龄以1~5岁为多见。来势凶猛,病情危急,发病率高,四季皆有。西医学称之为小儿惊厥。本病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两种,急惊风来势急骤,以高热伴抽风、昏迷为特征,多有接触疫疠之疾,或暴受惊恐史。慢惊风来势缓慢,以反复抽痉、昏迷或瘫痪为主症,多有呕吐、泻、解颅、佝偻病等病史,预后差。急惊风属于神经系统感染,脑脊液检查有阳性改变,神经系统检查出现病理性反射;属于细菌引起的脑膜炎、脑炎,周围自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慢惊风病儿也应该根据不同的证候,结合血液生化、脑电图、脑脊液、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等检查,明确原发疾病。
中医治疗本病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定风丹从化瘀熄风人手,治疗小儿惊风、绵风有较好的疗效。
定风丹加减:生乳香30克,生没药30克,朱砂10克,生蜈蚣10克,僵蚕10克,蝉衣15克。共研为末,用乳汁或温开水送服,每服1克,日3次。
若抽搐甚者,加全蝎10克,地龙10克;发热者,用钩藤10克,薄荷10克煎汤代水,送服;消化不良加炙神曲30克;食少倦怠,加鸡内金30克,炒白术30克。
根据《四川中医》,2000,(6):41,许良生报道:作者根据其父许仕扬行医30多年经验,治疗小儿惊风先以定风丹掣其急,再根据临床见证,辨其寒热虚实,配合汤药治疗,效果显著。先取定风71-0.3克冲服,再配以益气熄风汤药,药用:生龙骨10克,怀山药10克,生牡蛎12克,石决明6克,生黄芪6克,西洋参6克,胆南星6克,钩藤5克,山茱萸5克,清半夏5克,薄荷叶5克,羚羊角3克。上药煎汤再调服定心丹0.3克。
【方歌】
定风化瘀止惊风,乳没全蝎砂蜈蚣;诸药研末乳汁服,或加汤剂一并送。五十、张锡纯的振 颓丸【组成】人参60克,白术60克(炒),当归30克,马钱子
30克(法制),乳香30克,没药30克,全蜈蚣大者5条(不用炙),穿山甲30克(蛤粉炒)。
【用法】共轧细过罗,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6克,无
灰温酒送下,日再服。
制马钱子法:将马钱子先去净毛,水煮两三沸即捞出。用刀将外皮皆刮净,浸热汤中,旦暮各换汤1次,浸足3昼夜,取出。再用香油煎至纯黑色,掰开视其中心微有黄意,火候即到。将马钱子捞出,用温水洗数次,将油洗净。再用沙土,同入锅内炒之;土有油气,换土再炒,以油气尽净为度。
【功用】益气养血,活血通络。
【主治】痿废之剧者,可兼服此丸,或单服此丸。并治偏枯,麻木诸证。
【方论】马钱子即番木鳖,其毒甚烈,而其毛与皮尤毒。然制之有法,则有毒者可至无毒。而其开通经络,透达关节之力,实远胜于他药也。配以当归、乳香、没药养血活血,蜈蚣、穿山甲通经活络,更以人参、白术大补元气、健脾化湿,兼制走窜之品伤气,共奏益气养血,活血通络之功。
【今用】
1.截瘫当人体由高处坠下或脊柱受到暴力撞击时,常发生脊椎压缩性骨折或脱位,将引起脊髓不同平面相应的损伤。损伤平面以下神经支配的肢体即发生瘫痪,内脏器官也将发生功能障碍,即称为截瘫。根据脊髓的损伤过程和病理变化可以分为脊髓震荡和脊髓损伤两种。临床通过详细了解病史及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或核磁共振、肌电图等检查可以确定脊髓损伤的程度。本病属于中医"痿证''的范畴。中医认为是督脉受损,经络瘀滞,气血不得温养,治疗采用补督脉,益气血,温通经脉方法为主。
振颓丸加减:红参60克,炒白术60克,当归30克,生黄芪60克,制马钱子30克,乳香30克,没药30克,蜈蚣10条,穿山甲30克,鸡血藤60克。共为细末过筛,炼蜜为丸,每丸重6克,每服1丸,每日2次,温黄酒送下。
热者,加生石膏30克;寒者,加制附子15克,肉桂15克;振颤抖动者,加天麻30克,山萸肉60克;病程久加巴戟天60克,肉苁蓉60克。
根据《中医正骨》,2000,(3):16,吴佩瑾等报道:运用振颓丸治疗痿废效果显著。处方:红参200克,炒白术200克,当归200克,黄芪200克,鹿茸50克,炒杜仲200克,仙灵脾200克,巴戟天200克,肉苁蓉200克,乌附片100克,制。马钱子150克,乳香150克,炮山甲150克,大蜈蚣30条,共为细末过筛,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服1丸,每日3次,温黄酒送下。
2.肌肉萎缩病
肌肉萎缩病是以肌肉松弛痿弱无力,甚至肌腱拘挛,出现肌肉关节、肢体不能随意运动为特征的疾病。临床表现多呈慢性进行性发展,是一种病程较长,治疗上缠绵难愈的疑难病。常见病证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多发性神经炎,小儿麻痹后遗症,癔病性瘫痪,小儿脑瘫,重症肌无力,中风,外伤或无原因的肌萎缩。
肌肉萎缩病在中医属于"痿证"的范畴,"痿"的记载,首见于《内经》。《素问-痿论》日:"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蹙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于,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日:"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以后历代各家对痿证都有精辟的论述,足见"痿症"一名既有渊源,又有临床可资鉴矣。其发病原因主要有"热"和"虚"。外感高热,侵袭于肺,肺受灼热,耗伤津液,肺津输注百脉,津伤则筋脉不得润养,以至筋脉弛缓;或由湿热之邪蕴蒸阳明,阳明主润宗筋,湿热浸淫,则宗筋弛缓,不能束筋骨而利关节;或因久病体虚、房室过度、肝肾精血亏损,筋脉失于濡养,均能引起本症,西医为感染或自身免疫失调或某种药物的副作用或遗传因素或基因突变等。用振颓丸效果满意。振颓丸加减:红参60克,炒白术60克,当归30克,生黄芪60克,巴戟天60克,肉苁蓉60克。制马钱子30克,乳香30克,没药30克,蜈蚣10条,穿山甲30克,鸡血藤60克。共为细末过筛,炼蜜为丸,每丸重6克,每服1丸,每日2次,温黄酒送下。
寒者,加制附子15克,肉桂15克;热者,加生石膏20克,知母15克;振颤抖动者,加天麻30克,钩藤25克,山萸肉60克。
根据《中医药研究》,1995,(5):45,郭腾等报道:采用振颓丸治疗肌肉萎缩1例效果满意。处方如下:人参30克,白术15克(炒),当归15克,马钱子15克(炮制),乳香15克,没药15克,全蜈蚣6条,穿山甲15克。
【方歌】
振颓参术归乳没,马钱山甲蜈蚣末;痿废偏枯麻木证,益气活血又通络。五十一、张锡纯的和血熄风汤【组成】当归30克,生黄芪18克,真阿胶12克(不炒),防风9克,荆芥9克,川芎9克,生杭药6克,红花3克,生桃仁4.5克(带皮尖捣)。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功用】和血熄风。
【主治】产后受风发搐。
【方论】此方虽治产后受风,而实以补助气血为主。盖补正气,即所以逐邪气,而活血者,风又自去也。若产时下血过多或发汗过多,而致发搐者,此方仍可不用,为其犹有发表之药也,当滋阴养血,以荣其筋,熄其内风,其搐自止。若血虚而气亦虚者,又当以补气之药辅之。而补气之药以黄芪为最,因黄芪不但补气,实兼能治大风也。此方乃当归补血汤、荆防四物汤、桃红四物汤、生化汤加阿胶化裁而组成的方剂。黄芪补血且祛大风,当归补血活血,化瘀生新。川芎活血行气,红花、桃仁活血化瘀,共为活血之用,取血行风自灭之意。阿胶、白芍、当归滋阴养血,因产后多有阴血亏虚,荆芥、防风祛风解表。
【今用】
产后感冒头痛
产后感冒头痛多是因为产后体质虚弱,免疫力低下,或由于产程过长,过度疲劳,或出血较多,感受风邪而引起症状。
本病中医分为血虚型、血瘀型、外感型、血燥型、气虚型、毒血型,但临床上多以血虚型、气虚型多见,故此方在临床上应用较多。 '
和血熄风汤加减:当归30克,生黄芪18克,阿胶12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桃仁6克,苏梗10克,羌活10克,生姜10克。
失血过多者,加熟地15克,黄芪加至30克,何首乌15克;气虚甚者,加党参18克。
根据《江西中医药》,1995,增刊:54,崔清权报道:和血熄风汤加味治疗产后2-6天内患感冒头痛者350例,服药2剂,有效率95%。处方:当归30克,生黄芪18克,阿胶12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川芎12克,自芍10克,红花3克,桃仁3克,藁本12克,蔓荆子12克,乌药10克,细辛6克。水煎服,分2次服。顽固痛,加蜈蚣、全蝎或合华佗愈风汤;毒血型,加金银花、蒲公英;不食,加山楂、鸡内金;气滞,加香附。
【方歌】
和血熄风产后尝,当归芍药和荆防;芎芪阿胶与桃红,产后受风自尔康。五十二、张锡纯的咀华清喉丹组成】大生地黄30克(切片),硼砂4.5克(研细)。
【用法】将生地黄1片,裹硼砂少许,徐徐嚼细咽之,半日
许宜将药服完。
【功用】滋阴清火,消肿止痛。
【主治】咽喉肿疼。
【方论】生地黄之性能滋阴清火,无论虚热实热服之皆宜。硼砂能润肺,清热化痰,消肿止疼。
二药并用,功力甚大。而又必细细嚼服者,因其病在上,煎汤顿服,恐其力下趋,而病转不愈。且细细嚼咽,则药之津液常清润患处也。此方愚用之屡矣,随手奏效者不胜纪矣。
【今用】
急慢性咽炎
是由于病毒或细菌感染所引起的咽部炎症。常见病因是病毒,少数是细菌引起的。当有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使全身或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原已存在的病毒或细菌可迅速繁殖,引起本病。临床表现为咽喉发痒或疼痛、常常有发热、咳嗽。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和一般检查,全面进行分析。血象、病毒及病毒抗原的测定等检查可辅助诊断。
咽炎属中医"喉痹"的范畴。病机与邪毒壅盛,气滞血瘀有关。活血消肿,清热化痰为其治法。咀华清喉丹可作为其治疗方剂之一。
咀华清喉丹加减:大生地黄30克(切片),硼砂4.5克(研细),射干10克。
咽中异物感明显加浙贝母10克,咽部红肿明显加黄芩10克。
根据《湖北中医杂志》,1996,(5):45,李秋云报道,采用本方与"清咽利喉汤"分用治疗急性咽喉炎作为治疗组,西药一般治疗作为对照组,结果两组治愈率有显著差异(P<0.O1)。处方:硼砂4.5克,生地12克,玄参12克,麦冬12克,射干12克,知母12克,玉蝴蝶10克,桔梗10克,杏仁10克,山豆根10克,黄芩10克。咀华清喉丹每日嚼服4次;清咽利喉汤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方歌】
张氏咀华清喉丹,生地硼砂细嚼咽;滋阴清火消肿痛,喉痹服此效非凡。五十三、张锡纯的扶中汤【组成】白术30克(炒),生山药30克,龙眼肉30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功用】健脾止泻。
【主治】泄泻久不止,气血俱虚,身体赢弱,将成劳瘵之候。
【加减】小便不利者,加椒目9克(炒捣)。
【方论】龙眼肉,味甘能补脾,气香能醒脾,诚为脾家要药。且心为脾母,龙眼肉色赤人心,又能补益心脏,俾母旺自能荫子也。白术性温而燥,气香不窜,味苦微甘微辛,善健脾胃,消痰水,止泄泻。治脾虚作胀,脾湿作渴,脾弱四肢运动无力,甚或作疼。山药乃平补脾肾之良药,补脾而不温燥,滋肾而止泻,三味合用,健脾祛湿,益气固涩,泄泻自止。
【验案】一妇人,年四十许。.初因心中发热,气分不舒,医者投以清火理气之剂,遂泄泻不止。更延他医,投以温补之剂,初服稍轻,久服则泻仍不止。1日夜4~5次,迁延半载,以为无药可治。后愚为诊视,脉虽濡弱而无弦数之象,知犹可治也。但泻久身弱,虚汗淋漓,心中怔忡,饮食减少。踌躇久之,为拟此方,补脾兼补心肾。数剂酒,而汗则加多。遂于方中加龙骨、牡蛎各18克(皆不用煅),2剂汗止,又变为漫肿。盖从前泻时,小便短少,泻止后,小便仍少。水气下无出路,故蒸为汗,汗止又为漫肿也。斯非分利小便,使水下有出路不可。特其平素常觉腰际凉甚,利小便之药,凉者断不可用。遂用此方,加椒目9克,连服10剂痊愈。
【今用】慢性腹泻慢性腹泻是指持续性或反复性大便次数增多及粪便形状改变
超过2个月以上者,多由过敏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慢性痢疾、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引起。临床以腹泻、腹痛、脓血便为主要症状。
慢性腹泻在中医属于"泄泻"、"便血"、"肠风"等范畴。其临床证型可见脾胃虚弱,脾肾虚弱,肝郁脾虚,肠积湿热等,均导致大肠传导失司。其中,扶中汤适用于脾。肾虚弱型。
扶中汤加减:白术30克(炒),生山药30克,龙眼肉30克,菟丝子10克。
肾虚明显,加沙苑子10克,补骨脂6克;有积滞者,可加大黄6克(后下);脾气不升者,加升麻3克,黄芪10克;胃不降而嗳气明显,加旋覆花10克(布包),寸冬6克。注意调理脾胃气机。
根据《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2000,6(8):367,杜长海等报道:采用扶中汤合四神丸治疗慢性腹泻50例,结果疗效满意。药物组成:生山药20克,炒白术20克,补骨脂10克,吴茱萸3克,肉豆蔻6克,五味子5克,车前子1.5克(布包),茯苓15克,炒薏苡仁15克,炒谷芽10克,炒稻芽10克。随症加减:大便失禁,加诃子肉、乌梅;腹痛肠鸣,加木香、乌药、白芷;湿热盛,加黄连、黄芩。
【方歌】
张氏自拟扶中汤,白术山药合成方;补火生土龙眼肉,缠绵腹泻细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