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评说明史“靖难之役” 凤歌灵飞经7 靖难之役

原创杨斌

我之评说明史“靖难之役”

把握人性弱点的朱元璋

人的潜在逆反心理:凡是仇敌拥护的就反对;凡是仇敌反对的就拥护。同理:凡是支持拥护仇敌的就是仇敌;凡是反对仇敌的就是朋友。朱元璋成功地利用了人性中这个弱点,达成了不可告人的目的!表面上看朱元璋大杀功臣的目的是为了朱允文的皇权稳固着想,而如此作为直接导致这些被害者的家人亲朋好友故旧部下最终将全部仇恨的矛头指向朱元璋"竭尽全力扶持的继承人"朱允文!自然而然,燕王朱棣就因此成为众所拥护…

历来皇权之争首防宗室夺嫡!史上最著名的莫过于"玄武门事变"了!朱元璋工于算计,以之心机不会料不到这一点。然而,尽杀干将能臣之后的一个问题是:先不论人心向背,至少真正有才能的人是不敢也不会轻易为用了!而一旦国防有事,将无可用之才!难道凭牛八这货看不到?而历史上最著名的"大风歌"正道出了汉室功臣喋血之后的汉高祖刘邦彼时忧心忡忡的无奈!与刘邦而论,朱元璋这货是一点不担心外族入侵!就算重八这货真的既未看到也不知道,难道在一系列的残害功臣干将的过程中就无一有此见识之人的进言?!若果真如此应是谁的悲剧呢?要知道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开始都是英才济济群星荟萃之际!


贪权恋势的朱元璋

朱元璋这厮官瘾十足,极度沉缅于做皇帝的感觉,因此一直做到死为止。其若是真心为继承人坐稳江山着想,当及早退位而于自己有生之年尽早扶持继承人登位亲政,招贤纳能革弊兴利德泽众生,从而立德取信树威以巩固皇权!何以却反其道而行之!疯狂屠杀功臣、肆意株连、重税京师周边地区【朱元璋虽然分封诸王,但是,对他们的要求一直是很严格的,他在给次子秦王的分封诏书中指出:“关内之民,自元氏失政,不胜其敝。今吾定天下,又有转输之劳,民未休息。尔之国,若宫室已完,其不急之务悉已之。”而后秦王没有能够完全达到乃父的目标,因而在死后被朱元璋责备说:“夫何不良于德,竟殒厥身。”朱元璋在万里之外对诸王的生活小节也异常关注,晋王朱棡因为责罚厨师不当,朱元璋竟然亲自写信相告:“吾帅群英平乱,不为姑息。独膳夫徐兴祖,事吾二十三年未尝折辱。怨不在大,小子识之。”严父兼君王的一番关爱之情跃然纸上。——摘自网络】朱元璋自己这边努力为建文制造京都周边民怨……却是告诫各藩王收买民心!!!…种种行为无不刻意制造民怨!!!【“藩篱多撤去稚子半可哀”——摘自网络】。

朱标父子之死的疑问

依据种种迹象:太子朱标之病及朱标长子夭折应有可能为朱元璋或朱棣下毒算计所致!朱标不死,长兄如父,兼且素来仁厚,为众弟敬服!朱棣如何敢反?!朱标长子如若不亡,或因智慧超群、英武果决,至年岁既长必多识见,自然难以谋夺…也许朱标在临终前终于明白了自身病因及长子死因…因而提醒朱允文…是以,朱允文"不务正业"…只不过是为了自保!而抑郁忧伤则为发自心底…然而,朱允文终究为非凡之才,这从朱元璋死后,建文一朝能够在朱元璋费尽心机所造成的风雨飘摇中挺立长达四年之久看出。虽然如此成就离不开一众正直忠心勤于政事的臣工们竭尽全力扶佐,然而这与朱允文能够力行革除旧弊拨乱返正切实广施德政迅速收回部分人心具有莫大的关联。

单以朱元璋心性而论,其会选择什么样的继任者呢?愚以为非朱棣莫属了。何以见得呢?就看这父子行为残暴恶毒穷凶极恶古今罕见就不难理解了。

蓝玉案蓝玉之死

【二十一年(1388),朱元璋拜蓝玉为大将军,统率15万兵马征伐北元脱古思帖木儿。该年四月明军抵捕鱼儿海(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贝尔湖),大破北元主力部队,获其次子地保奴、妃、公主以下百余人,男女7.7万余人,并宝玺、符敕金牌、金银印诸物,马驼牛羊15万余。脱古思帖木儿投奔蒙古旧都和林,至此,北元一蹶不振。捷报传至京城,举国欢呼,朱元璋在大喜之下,本来打算封蓝玉为梁国公,后因为听到蓝玉有逼奸元妃的劣迹,改梁为凉。然而朱元璋仍然在其谕中,赞誉蓝玉可比汉之卫青、唐之李靖。洪武二十四年(1392)元降将月鲁帖木儿在建昌起兵反,蓝玉擒月鲁帖木儿父子,封太子太傅。

但是爵封国公的蓝玉自恃有大功,行为开始暴戾,很多作为皆触犯明朝的律法,此外他又在皇帝面前有损人臣之礼,令朱元璋心中对蓝玉越发感到不满。——摘自网络】

【太子朱标在日,蓝玉与太子有戚谊,尝相往来。自北征还军,语太子道:“臣观燕王在国,举动行止,与皇帝无异。又闻望气者言,燕有天子气,愿殿下先事预防,审慎一二!”太子道:“燕王事我甚恭,决无是事。”蓝玉道:“臣蒙殿下优待,所以密陈利害,但愿臣言不验,不愿臣言幸中。”太子默然。及蓝玉趋退后,未免有人闻知,传报燕王,燕王衔恨不已。及太子薨逝,燕王入朝,即奏称:“在朝公侯,纵恣不法,将来恐尾大不掉,应妥为处置”云云。这句话,虽是冠冕堂皇,暗地里却指着蓝玉,请太祖按罪严惩。。但是蓝玉等将领依旧桀骜不驯,完全不察觉朱标的逝世已使得政情大为丕变,因为雄猜的朱元璋这时已有再大狱功臣的准备了。但是洪武二十五年九月朱元璋册立嫡长孙朱允炆为皇太孙时,仍然命蓝玉兼太子太傅以示隆宠。

……自蓝玉以下,没一个不拿到殿前,先由明太祖亲讯,继由刑部锻炼成狱,无论是真是假,一古脑儿当作实事,遂将他一并正法,并把罪犯族属,尽行杀死。甚至捕风捉影,凡与蓝玉偶通讯问的朝臣,也难免刀头上的痛苦,因此列侯通籍,坐党夷灭,共一万五千人,所有元功宿将,几乎一网打尽。比汉高祖待功臣,还要加惨。明太祖意尚未足,过了年余,颍国公傅友德,奏请给怀远田千亩,非但不准,反将他赐死。定远侯王弼,居家叹道:“皇上春秋日高,喜怒不测,我辈恐无噍类了。”为这一语,又奉诏赐死。宋国公冯胜,在府第外筑稻场,埋甔地下,架板为廊,加以碌碡,取有鞺鞳声,走马为乐。有怨家入告明太祖,讦胜家居不法,稻场下密藏兵器,意图谋变云云。明太祖遂召胜入,赐酒食慰谕道:“卿可安心!悠悠众口,朕何至无端轻信?”言下,甚是欢颜。胜以为无虞,尽量宴饮,谁知饮毕还第,即于是夜暴病,害得七孔流血,数刻即亡。可痛可恨!

总计明朝开国功臣,只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汤和、邓愈、沐英六人,保全身名,死皆封王。但徐、常、李、邓四公,都死在胡蓝党狱以前,沐英留镇云南,在外无事,得以考终。汤和聪明,见太祖疑忌功臣,便告老还乡,绝口不谈国事,所以享年七十。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评价“胡蓝之狱”:汉高谋杀功臣固属残忍,然其所必去者,亦止韩、彭,至栾布,则因其反而诛之。卢绾、韩王信,亦以谋反有端而后征讨。其余萧、曹、绎、灌等,方且倚为心膂,欲以托孤、寄命,未尝概加猜忌也。(朱元璋)藉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举取天下之人而尽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未有!

洪武二十六年(1393),明太祖朱元璋借口凉国公蓝玉谋反,株连杀戮功臣宿将的重大政治案件。因蓝玉案被株连杀戮者,当时称之为“蓝党”。该案与胡惟庸案合称为“胡蓝之狱”。经两个案件发生后,明朝元功宿将已屠戮殆尽。——摘自网络】

朱元璋蓄谋朱棣夺取天下,然而朱标姻亲常遇春一系众多忠于建文的武将英才,以及满朝干将,其中以常遇春内弟蓝玉最著。正愁无法一一予以消除……自然以蓝玉在朝中地位之高,人脉之广……一旦牵连起来尽可一网打尽。因而,蓝玉的种种不法行为无疑是大规模屠杀的最好引子。故此,朱元璋对蓝玉益加放纵……

人无完人,不能因为一个人一时之失就一刀砍死,从而抹杀他一生的功绩。要知道朱元璋之劣行比之蓝玉有过之而无不及!对张无忌的背信弃义可是无可抵赖。

在蓝玉逐渐作出这些种种不法行为的过程里,朱元璋有作过应有的告诫警示么?这可是责无旁贷的!!!为上者不能及时指正下属的错误行径,而是采取放之任之的纵容态度,然后等到祸行积累到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地步!!!试问:如此行为是否有谋杀之嫌疑?是一个关心爱护下属的好上级所应有行为?不过是故意杀之而纵之罢了。要知道蓝玉可是忠心耿耿于国家的,尤其是作为太子的亲眷心腹……而又一时武功第一……差不多是朱棣无法抗衡的。蓝玉之死,朱元璋这货负有不可推卸之责任。且因一人之过株连之广!世所罕见。

不得已而为之:朱元璋遗留给建文唯一实用的武力

朱元璋既然计划大规模屠杀功臣,自然会强化京师安防,而屠杀过后为防范死难者亲故前来寻仇刺杀,于京城的防卫更是日益加强…以至遗留给建文如此强大的武力,这唯一的实力实在是朱元璋不得已而为之……

孤军深入千里奔袭的神来之笔

"靖难之役"前后四年之间,朱棣有四败,而其山东境内遇铁铉,被阻长达半年之久,屡屡受挫,终败,欲自刎…最后只能绕道而行!!于此生途渺茫之际,却是突然戏剧性地"逃"来了一个"被虐的太监",而且这个身份地位极低到"被虐的太监"居然能够接触掌握"京师城防空虚"如此天大的机密!且成功逃跑到燕京。可想而知,若无幕后授意操纵,几乎就是不可能的!同时,这个天大的机密还隐藏透露了一个更为残酷的事实:朝庭基本上无法调用除卫戍京师以外全国任何州府蕃王的一兵一卒!这可是薄薄的一层窗户纸啊!这也是朱棣敢于放胆孤军深入的信心底气所在了。事实上,朱棣绕开铁铉之后的一路攻防就是做做样子,顺便借此识别斩除真正忠心建文的臣民…随后就是接受沿途犒劳…是完全不需要驻防,绝无后顾之忧的。。。绝不是先前连想都不敢想的事,因为那会遭至很多勤王之师于后掩杀的绝路。全国二十几个蕃王多少州府节度?!因为朱元璋屠杀功臣,及建文削蕃俱坐观其变。其中势力较强的几个与手握中央军的建文、镇守幽州的朱棣以及镇守大宁(今内蒙古宁城)拥有精悍骁勇的朵颜三卫的宁王朱权无法相提并论,但也差不到哪去,然而并非没有君临天下的野心…自然,坐观其变伺机而动就成为明智的选择了。于军事势力方面唯一能与朱棣一争高下的宁王朱权却是在心机上输的一蹋糊涂,轻易即为朱棣所乘…假如朱棣败了,他们可以继续扛起"清君侧"的旗号;又或建文被杀,则可以讨伐"弑君"的罪名…最好两败俱伤!建文若败逃,必奔几家强势蕃王…可擒可"保",擒来可谓不费工夫,"保"来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建文被俘,则必然软禁终生,自然再无削蕃,可谓无惊无险毋需劳顿地坐享其成!若是朱棣亦是强弩之末,此际尚可有两个选择:一是,出兵勤王…;二是,出兵"协助"清君侧,以生力军坐压朱棣一头…总之,怎么出兵他们都有理由…坐定了赢家的位置。只是万万没有想到中央政府居然弃用能者铁铉、盛庸、徐辉祖、瞿能、平安等,反用一败再败不断丧师辱国之饭桶李景隆…意料之中的旗鼓相当两败俱伤现实中居然出乎意料地以朱棣一面倒地胜出,令众多尚处观望的蕃王坐失良机…而更为出乎意料的是:建文居然会"自焚"?!"出家"?!这是最不可能出现的一个结局,却偏偏就发生了…这使得一直按兵不动,各怀心机坐等渔利的各路蕃王连出兵勤王的借口都没有了!呵呵。如此,朱棣最终夺取皇权最难以逾越的难题忽然没有了!

蕃王出生的朱棣又怎么可能不提防再有蕃王将故事重演呢?更何况当自己与建文的中央军生死浴血之际,这些哥们可是在观望…如果仅仅是观望也就罢了,事实是,他们不是在观望而是在等待他们预计的机会!只不过是阴错阳差罢了。

【太子朱标在日,蓝玉与太子有戚谊,尝相往来。自北征还军,语太子道:“臣观燕王在国,举动行止,与皇帝无异。又闻望气者言,燕有天子气,愿殿下先事预防,审慎一二!”太子道:“燕王事我甚恭,决无是事。”蓝玉道:“臣蒙殿下优待,所以密陈利害,但愿臣言不验,不愿臣言幸中。”太子默然。——摘自网络】“燕王在国,举动行止,与皇帝无异。”什么意思?

【燕王召集将土,誓师起兵,以“清君侧”、“诛奸臣”为名,自称“奉天靖难”。——摘自网络】

建文削藩,朱棣是反对的。然而当朱棣夺得天下后即行削藩,如此行为等同于明白无误地昭告天下:建文削藩是正确的!!!那么,当初朱棣反对削藩的用心无疑是怀有不臣之心的了!!!不是谋反是什么?!


建文削蕃

建文"削蕃"既非清初"三蕃之乱"可比!亦非汉武"七国之乱"可较!"三蕃之乱"坐定汉奸之名!稍有节气的汉人俱与之划清界限,何况仁人志士!兼且明朝末期官僚腐败统治暗无天日,广大人民长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严重民不聊生…除了仁人志士,一般人已是无所谓谁主江山了。而汉武"七国之乱"可是有"文景之治"的基础,文臣武将群星闪耀英才济济…

“大清封藩”是汉奸叛国的筹码,舍此就得花费更为巨大的代价征伐,换做你会作何选择呢?“大周分封诸侯之乱及汉武七国之乱”此二者发生皆距建国初期有了很长一段时间,是逐渐累积而成的。而反观明初的“藩王之乱”其形成时间之短形势之险峻实为蓄意而为包藏祸心!!!

建文之削蕃实是无可奈何避无可避不可拖延迫在眉睫之举!蕃王势大,假以时日,必然与中央分庭抗礼……事实上,朱元璋一死就已经是的了。久之,利益纷争矛盾使然竞相并吞…则重陷中国于周朝末期的春秋战国时代,以至战火纷飞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即行削蕃又无此实力基础!然而,心怀万民苍生的建文决定以天下为重,惟望能以亲情仁爱打动朱棣,故告诫诸将:“毋使朕负杀叔父之名”。若能感化朱棣,则各地蕃王必然随之自愿削蕃…遂天下安定,四海清宁,自能开创太平盛世!只是,朱棣铁了心要做皇帝…如若不然,纵然灭绝朱棣,只是众蕃岂会轻易放弃既得利益?!必定会出第二个朱棣,甚至诸蕃联手举国陷于内战的局面…而与朱棣一战已然伤筋动骨的朝庭又怎么能够再有余力对付其它蕃王?这是一场皇权的捍卫与争夺!是一家之事!然而却要连累普天之下无数平民百姓家破人亡…以建文的仁者心怀既然不能感化朱棣,与其杀之之后置中华大地亿万众生再于水深火热的煎熬之中面临比驱除蒙元、平定统一各方势力更为残酷的搏杀…不如成全一人之欲,以全天下大局。真的不是朱棣有多能耐,诚为历史的必然选择。事实上,最终如愿以偿的朱棣事后终于明白了侄儿建文的苦心,遂励精图治…终成永乐盛世!其中组织编著"永乐大典"以及"郑和七下西洋"为后世中华发展以及全世界的大同奠定了非同寻常的意义!朱棣寻访建文的真正目的郑和是知道的自然我也是知道的。

"靖难一役"最实际的是建文,看清了身边许多人和事,最大的赢家是郑和,最自以为是者朱元璋。【当时的朝廷户部侍郎郭任就公开说过:“今日储财粟,备军实,果何为者?乃北讨周,南讨湘。”可见,朝廷把周王和湘王看作是燕王的两个羽翼,必须斩之而后快。从郭任透露出来的信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建文帝本意就是先把燕王的两翼砍掉,再关注一下燕王的动静,如果燕王识趣的话,满可以自解兵权,仍旧享受藩王的生活待遇,倘若燕王继续顽固,那么也只有像以上那几位王爷那样,或死或贬。所以,建文帝他们不惜打草惊蛇。

也正因为基于这种考虑,在建文元年二月到四月之间,燕王朱棣曾经一度奉召入京师朝觐,而后安然返回北平,期间没有任何不利于燕王的举动发生。然而,在建文君臣的一再暗示的情况下,燕王仍旧没有丝毫的举动配合朝廷的指示,因此,建文帝在得到燕王府的燕山护卫百户倪谅上变之后,毅然杀掉燕王的亲信于谅、周铎。指责燕王棣,逮捕王府官僚。而燕王朱棣呢,则伪装疯颠避祸,暗中密为筹划。——摘自网络】

“特别是当近臣黄子澄请求诛杀李景隆以谢天下时,建文帝不知出于何种目的居然没有答应,黄子澄痛哭说:“大事去矣,荐景隆误国,万死不足赎罪!”李景隆一战损失大军二十万之众【摘自网络】”建文不杀李景隆,是因为李景隆作为一名军队统帅除了表现愚蠢迟钝,而外并无可以对之军法从事的证据,杀之就是劈掉一个蠢材。更为重要的是:建文已觉察到李景隆的不忠……为了尽快结束这场祸国殃民的悲剧,觉得留之作朱棣的内应……完全是出于废物利用考虑。

湘王柏之死

【湘王柏,封藩荆州。好读书,尤喜道家,自号紫虚子。建文帝以王府擅杀人等罪,遣使拘捕。湘王惧祸,在王府自杀。——摘自网络】建文对坐实谋反罪的周王朱橚的处罚仅是“贬为庶人,革去王封,迁置云南蒙化了事。那么,何来“湘王惧祸,在王府自杀。”???

【湘王是建文帝于燕王之下最忌讳的一个王爷。史书上说这位湘王“开景元阁,招纳俊乂,日事校仇,志在经国。喜谈兵,膂力过人,善弓矢刀槊,驰马若飞”是一个文武备足的人才……——摘自网络】试问:建文削藩刚刚开始,还有二十几家藩王在后面,如此的一个让“建文帝于燕王之下最忌讳的王爷”会这么轻易就自杀了???岂不搞笑。就算湘王柏对即将面临的“贬为庶人,革去王封,迁置……了事”的处罚结果难以接受,至少也得等燕王朱棣及一众藩王俱都被“贬为庶人,革去王封,迁置……了事”之后,所有翻盘的希望尽皆落空了吧?!

湘王柏之死显然是很蹊跷的!然而,湘王柏之死造成了一种“滑稽悲情”,即:一些别有用心之人高呼的:“建文逼死了叔叔”!!!事实上能够“逼死”湘王柏的,只有两个:朱元璋及朱棣。朱元璋与太监勾践狼狈为奸,谋杀湘王柏很简单,理由:湘王柏“史书上说这位湘王‘开景元阁,招纳俊乂,日事校仇,志在经国。喜谈兵,膂力过人,善弓矢刀槊,驰马若飞’是一个文武备足的人才……”是二十几家藩王里智谋野心能力唯一与朱棣不相上下的一个藩王,而这个湘王柏竟然甘心屈居朱棣之下为其左右手!?或许有继朱棣之后的打算吧,只不过是叫朱元璋、朱棣给看破了。

【湘王是建文帝于燕王之下最忌讳的一个王爷。史书上说这位湘王“开景元阁,招纳俊乂,日事校仇,志在经国。喜谈兵,膂力过人,善弓矢刀槊,驰马若飞”是一个文武备足的人才,当时的朝廷户部侍郎郭任就公开说过:“今日储财粟,备军实,果何为者?乃北讨周,南讨湘。”可见,朝廷把周王和湘王看作是燕王的两个羽翼,必须斩之而后快。从郭任透露出来的信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建文帝本意就是先把燕王的两翼砍掉,再关注一下燕王的动静,如果燕王识趣的话,满可以自解兵权,仍旧享受藩王的生活待遇,倘若燕王继续顽固,那么也只有像以上那几位王爷那样,或死或贬。所以,建文帝他们不惜打草惊蛇。
也正因为基于这种考虑,在建文元年二月到四月之间,燕王朱棣曾经一度奉召入京师朝觐,而后安然返回北平,期间没有任何不利于燕王的举动发生。然而,在建文君臣的一再暗示的情况下,燕王仍旧没有丝毫的举动配合朝廷的指示,因此,建文帝在得到燕王府的燕山护卫百户倪谅上变之后,毅然杀掉燕王的亲信于谅、周铎。指责燕王棣,逮捕王府官僚。而燕王朱棣呢,则伪装疯颠避祸,暗中密为筹划。——摘自网络】

成也太监败也太监的朱元璋

明朝自朱棣开始受制于太监,实在是太监们掌握了太多的秘密!!!究其根源实为朱元璋为成就朱棣而阴谋颠覆建文朝,与太监们结党营私狼狈为奸所种下的恶果。"靖难之变"乃"背信弃义"逆天而行,稍有不慎即万劫不复!故朱元璋不敢也不可能在正常人中发展心腹。而太监因种种原因导致净身入宫,除了极少部分特殊情况而外基本上皆出于生存需要,可分为两大类:自愿和非自愿,皆为心灵扭曲不正常者。"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珍惜爱护是为孝。"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然,忠者必孝,不孝者必不忠!!!何以言之?大忠者必大孝!!!试问:若国难当前有志儿女是为了孝顺亲长而固守侍茶侯饭承欢膝下…还是辞亲以身报国?要知道没有国哪有家?!要想父母亲人真正平安快乐,就得先有国家的太平,然后才能保证小家的安宁。如此,侍茶侯饭承欢膝下仅为小孝。若有父母违逆天地正道欲作大恶!为人子者对之可禁、可杀。然此非大孝者莫能为。对于连生养教自己如此地厚天高大恩大德大爱的父母都不感恩尽孝的"人",你能指望其忠于谁?其所忠于的唯独其自身的欲望罢了!是一种为了活着而活着的存在,故其为了物质利益必不择一切手段。自愿净身者贪图物欲享受自可利诱;非自愿者被迫残身自然心生怨恨,怨天尤人行为必定偏执从而易被利用。朱元璋一手策划了"靖难之变",也因此注定了最终被太监们覆国的命运。有说因李自成起义,如果不是晚明太监把持朝政黑暗统治逼得广大人民没了活路,李自成一穷人拿什么发动无数人来为他效命???

"靖难之役"敌国无反应

朱元璋处心积虑策划朱棣夺权最终导致的"靖难之役"始末的另一个疑问:
我之评说明史“靖难之役” 凤歌灵飞经7 靖难之役
"屠杀功臣"、朱元璋死亡、"靖难之役"打了四年,其间蒙元居然没有一次乘机反扑(本人所知有限,未知是否属实)?!似乎不合情理。我们知到在中华历史上明朝是个特殊的时段,处于仅有的两次被外族入侵进而统治的之间!八牛与刘伯温在"烧饼歌"的对话中,显然对明亡后的清朝极为关注。"大清八牛用力努",是言"努尔哈赤"?那如今牛八明光头在哪?

"背信弃义"的朱元璋极端自私自利、欲壑难填,为满足一己私欲视芸芸众生若尘埃而肆意践踏!与以色列之父、越王勾践、乱贼黄巢一色,堪为一丘之貉,纵然凌迟亦不足以平众生心头恨之万一。

一家之见,观迎提出不同观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11178.html

更多阅读

于少平书画交流班苏州书法班 ----我之感悟一 书法书画

于少平书画交流班(苏州书法班)----我之感悟(一)这是我第二次聆听于老师的讲课,(罗利,你这半年不画画,干什么去了?光想去当明星了?)这次见到恩师我倒是有点害羞的情分,原因是我跟老师学习山水已经一年了,但是下半年我基本上没有画。惭愧之余,内

我读《蜀道难》 蜀道难原文朗读

No.77我读《蜀道难》1.题外话:看来,有时候,人不得不相信迷信,不得不承认神灵确实存在。这两天真是见鬼了,我在上图中打《蜀道难》时,有三个字怎么也打不上去,贴也贴不上去。想了很多办法,这三个字只显示“?”号,就是不显示字。对此,

我之抗日梦——特战铁血 特战铁血txt

君子堂 - 网络文学门户->我之抗日梦——特战铁血->我之抗日梦——特战铁血目录将《我之抗日梦——特战铁血》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我之抗日梦——特战铁血作者:猪龙者推荐阅读:盘龙 神墓 极品家丁 恶魔法则 琴帝 卡徒 无极

声明:《我之评说明史“靖难之役” 凤歌灵飞经7 靖难之役》为网友老衲善解人衣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