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闻生与王海容转载~~~ 王海容 唐闻生
1963年毛70岁寿宴上,请了四位湖南老乡,允许各带一名子女。章士钊带的是章含之,王季范带的是王海容。二家都是主席亲近的湖南故旧,章含之在北京外语学院当老师时,王海容是北外英语系进修生。
笔者中学时代,在文革传单上看到《毛主席1964年6月24日与王海容谈话》,因为谈到学生可以逃课、瞌睡而印象极深。其中谈到,北外英语系黑板上发现反动标语“蒋万岁”,毛问王:“还写了什么?”,王海容说:“别的不晓得,我就知道这一条,还是章含之(章士钊的女儿)告诉我的。”可见,她俩那时就有来往。
王海容生于1938年9月25日,湖南长沙人。比章含之小三岁。
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俄语系,后在北京外国语学院进修英语。
1965年11月,调入外交部。
从时间上说,在章进入外交部之前,王海容没有与章含之结仇的环境。
倒是章含之的性格,处处显出与他人格格不入、顾影自怜。就说那次热闹的寿宴,她没有年青人的兴奋和好奇,只是感到被冷落被孤立:
“我坐在那里很不自在。在场的老一辈人自然都是老友,他们在与毛主席热烈交谈。其他的年轻人似乎也彼此熟悉,只有我平日一直住在学校,几乎从来不同父亲朋友们的家庭来往,因而同他们都很陌生,自然也就带着几分拘谨。他们之间谈笑风生无人理睬我,我也只好坐得远远的,听着老一辈和小一辈的高谈阔论。这时,我的那份兴奋与激动早已烟消云散,那种被冷落孤立的感觉使我只想早点结束早点回家。”(《忆主席》)
章含之的书中,类似“我一生从来没有人心疼过我”、“我自幼孤独,没有家庭和亲情的温暖”、“我三十年来从没被别人悉心照料过”、“我从小生活里缺少温情”,这种永远是“别人欠我多”的伤感,书中比比皆是,不要说周边亲人,连同养父母的呵护(不是说是生活在“名门”的独女吗?),也被她一笔勾销。
王海容比章早五年进入外交部。
1971年7月至1972年5月,任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参与基辛格秘密访华和尼克松访华的接待工作。
1972年5月至1974年7月,任外交部部长助理,主管礼宾事务。
1973年,王海容任外交部副部长。
再说唐闻生,还在1970年,毛泽东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国庆登上天安门城楼,当年12月18日清晨,毛在中南海与斯诺进行长达5个小时的畅谈。当时,王海容任记录,唐闻生仍翻译,从此,初步形成“王、唐格局”的雏形。
唐闻生,比章含之小八岁,也是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学生,1962年入学。1965年4月,进入外交部,比章含之早五年,比王海容还早半年。
“自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一直到周恩来、毛泽东辞世以前,王海容和唐闻生,几乎参加了周、毛与来访各国政要、知名人士的所有重要会见,当年相关新闻照片上,唐、王的身影总是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身边出现,可以说她俩见证了70年代中国外交史上风起云涌的重要时刻。”(摘自近年报刊)
唐闻生:“才女翻译”、为中国与世界对话的女人
说到唐闻生,本人忍不住要多写几句。唐闻生当年频频出现在电影“新闻简报”上,她的“清纯少女”的形象,是当时许多年青人心中的“梦中情人”。
(这是实话。就像后来沾了政治是非的庄则栋,留在人们脑中的,还是当年在26届世兵赛上勇夺冠军、为国争光的英姿。)
在构思本文时,恰逢周总理逝世三十周年记念(2006.1.8)。电视重播《周恩来外交风云录》,一眼看到,基辛格历史性访华,紧随基辛格从飞机弦梯走下的,就是唐闻生。《南方周末》刊登纪念总理照片,毛、周会见尼克松、基辛格的那张著名书房合影,坐在中间的女翻译,正是唐闻生。心中不由对当年的“梦中情人”说一声:别来无恙?
基辛格第一次秘密踏上中国国土时,便调侃唐闻生“可以竞选美国总统”,因为唐闻生出生在美国纽约。
父亲唐明照,是出生广东的华侨,早年回国就读于清华大学,后赴美国加州大学深造,1931年入党,1940年和同仁在美国创办《美洲华侨日报》,在美国华侨界,很有影响。母亲张希先女士出身华侨世家,读燕京大学时,参加过“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才貌出众,斯诺夫人称她为“最漂亮的姑娘”。大学毕业后去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幼儿教育硕士,后在美国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唐氏家族均在美国。
新中国成立后,唐明照全家回国。二十年后中美建交,女儿唐闻生1971年作为中国第一个派驻联合国的代表团成员、中国首席翻译,来到纽约,一年后,唐明照也来到美国,任联合国副秘书长(1972-1979,1980年后任中联部顾问)。再一个二十年,2000年8月,女儿唐闻生率侨联代表团再次返回自己的出生地,这时,她已是全国侨联副主席。唐家与纽约侨团的渊源很深。
1943年,唐闻生诞生在纽约,童年是在纽约曼哈顿岛上的格林威治村里度过。曾在纽约一所颇有名气的“小红屋小学”读书,(三十年后,章启月等外交部孩子也被唐闻生母亲送到该小学读书),会讲一口流利的中国普通话和有着浓厚美国东部口音的英语。
1952年,9岁的唐闻生随母亲回国(父先回)。小学毕业后,入北京师大女附中。
1962年,进入北外英语系。在一、三年级各跳了一级,用2年半的时间读完了5年的课程。
1965年,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唐闻生,被当时外交部的“首席翻译” 冀朝铸看中,进入外交部教育司翻译处英文组。唐当时22岁。
1970年,唐为国家领导人担任英语翻译,是1971年基辛格秘密北京之行、1972年尼克松访华会谈的主要翻译;任外交部美洲大洋洲司司长。
冀朝铸、唐闻生:名师出高徒,二代英语“国嘴”
说到唐闻生的“师傅”冀朝铸,恐怕是我们这代人第一个叫得出其名字的翻译。
那时新闻照片突出领导人,工作人员都尽量闪在旁边,翻译大都默默无闻。
而毛泽东、斯诺1970年国庆在天安城楼上的那张三人大特写,伟大领袖处在照片右侧,处于视觉中心的,竟然是站在中间的高个儿眼镜翻译,头像大小比例,还与伟大领袖等同,那正是冀朝铸。这种照片布局在当年很不寻常,所以我们记住了他的名字。
冀朝铸,人称“中国红墙第一翻”,从板门店谈判、万隆会议、毛泽东会见斯诺、到基辛格秘密来华,后来邓小平复出后首次访美,他以半百之年仍任翻译。冀朝铸可能是惟一亲眼见过六名访华美国总统的中国人。
冀朝铸后任驻美公使衔参赞、驻英国大使、联合国副秘书长。
冀朝铸是周恩来的五任翻译之一(1956~1973,17年)。周的五大翻译是:黄华、龚澎(乔冠华夫人)、章文晋(夫人是张颖,后面要提到)、浦寿昌、冀朝铸。
周总理又是冀家二代人的朋友。
冀朝铸的父亲冀贡泉,早年赴riben留学,获明治大学法学士学位,曾与鲁迅同事,冀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主事,鲁迅在该司任佥事,结下友谊。后任山西司法厅长和教育厅长,著有《法律学讲义》、《伦理学》、《法理学》等多种。任过北大教授等教职,解放后任山西省政协副主席。
冀朝铸1929年出生在山西太原上马街的大宅门,家中有七八个仆人,还有汽车库和人力车库。当年太原只有极少数人拥有私家车,冀家是其中一个。然而,富家公子先后走上革命。
大哥冀朝鼎,留美博士,是最早为周恩来担任翻译的地下党员。1916年考入清华,受李大钊的教诲,曾因参加“五四”运动而被拘捕。1924年毕业后赴美,考入芝加哥大学主攻历史,1927年入党,是第一批加入中共的留美学生。1927年,冀朝鼎给参加共产国际“六大”的中共代表团当翻译。嗣后,他又去中国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团工作,任常驻代表邓中夏的秘书和翻译。1940年初回国,直到解放,长期在国民党zf内从事秘密工作,是孔祥熙的亲信,是中共在国民党内部钻得很深、接触很广的人。大哥解放后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主席,活跃在中外交流的国际舞台上。1963年去世时,周恩来当主祭人,在悼词审稿时,周总理亲自加上一句:“尤其在秘密工作时期中,他能出污泥而不染”。
1938年“9.18”事变后,冀朝铸9岁时,周恩来安排冀全家去了美国,说“以后对革命有用”。中学毕业后,冀考入哈佛大学,思想革命,于1949年加入美国GCD。朝鲜战争爆发,冀不愿在敌对国久留,决定尽早回国。1950年,21岁时回到祖国,进入清华大学化学系。1952年入朝鲜参加停战谈判。1954年回国进入外交部。
唐闻生的父亲唐明照,与冀朝铸的父亲冀贡泉,在纽约时是朋友,共同创办《华侨日报》。这是一份中文报纸,前身是中共在华侨中进行宣传的一份小型周刊--纽约的《先锋报》,唐明照任社长。《华侨日报》配合中共主张,展开宣传鼓动活动,国民党在当时的一份报告中说:"中共在美收揽青年之得手,似有显著之成效",他们在华侨中的影响"似占优势"。可见冀贡泉一家赴美,也是周恩来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战略决策之一。
二家关系之融洽,据说唐闻生的名字就是冀老给起的。回国后在北京,二家又曾是邻居。冀朝铸在40岁淡出前(周总理说口译40 岁要开始转),培养唐闻生做接班人,成为外交部新一任的“首席翻译”,冀的评价是“唐闻生英语水平比我强”。
冀朝铸、唐闻生,这师徒二人,一个家里是兄弟外交家,一个家里是父女外交家,家庭背景都是世家子弟、旅美归国的华侨,家中成员又多有中共早期党员的地下斗争经历。这种家庭背景,使二人既具有中西文化浸染的良好学识教养,又具有激进的意识形态信仰、理想主义色彩。
师徒二人先后都任过美大司(有称欧美司)副司长。退出外交战线后,二人都从事联络海外华侨的工作,先后任中国侨联副主席。
70年代末期,唐闻生在当时中国惟一英文大报《中国日报》做副总编。
1986年,唐闻生任铁道部外事局局长,1999年调任中国侨联副主席。
唐闻生,这个被称为“为中国与世界对话的女人”,基辛格在《白宫岁月》回忆录中,盛赞其机敏和魅力。称她是“那个难对付的南希•唐”。报纸称“唐闻生,是在伟人之间复杂的关系中,把政治家之间的智慧较量、两国利益冲突、国际关系问题的讨价还价,连接成一条能让双方领会贯通的思维的优秀翻译。”
“如果说,尼克松把在北京与毛泽东握手,称为是改变世界的一个星期,西方观察家说,那是毛泽东、周恩来的红色二月,那么唐闻生,在改变世界的那个红色二月中,胜任双方最高层艰辛而繁重的谈判翻译,奏响了她少女最华彩的乐章。”(摘自近年报刊文章)
就在,初入外交部的章大姐,在亚洲司“混”,继而沉浸在“主席为我开辟未来新的感情世界”时,
出生于美国的唐小妹,仍然对自己的翻译业务不敢有丝毫懈怠,为在最高层谈判中保持口译的反应与精准,“只有下苦功夫,天天晨读,我坚持了几十年。”
唐闻生终身末嫁,拂去政治风尘后,与一生视自己为掌上明珠的父母生活在一起。
2002年,唐闻生到老家广东侨乡恩平(以碉楼式侨居闻名)寻根,《南方日报》记者趁机采访,据称这是唐第一次接受媒体访谈,后在9月25日发了一篇文章《亲睹历史时刻━访毛泽东周恩来英语翻译唐闻生》。
当记者提到:“有人称您为英语国嘴”时,唐答到:“这不知道是谁说的,不好这么说。出色的英文翻译向来不少,现在年轻的这一代也很强。千万别把我抬得这么高。”
当记者问:“近年来许多名人热衷于写回忆录,还有人成系列地出书。您为什么不大出声?”
的确,针对有关唐与毛吵嘴、对周总理凶、批邓右倾等等说法,公众很想听听唐闻生本人的回忆。
唐闻生答道:“其实,历史会做出客观的记录,而我本人不愿多说什么,因为我只是伟大事业中的一个工作者。”
王海容的祖父:“没有九哥就没有我毛泽东!”
说过唐闻生,就必定要说王海容。王比唐大五岁,比唐晚半年进入外交部。王比章含之小三岁,早五年进入外交部。
“说起她,如今50岁左右的人也许都不会感到陌生。谁也不会忘记,在那“轰轰烈烈”的年代里,人们几乎每天都可以从报纸的头版上和电视的黄金时段见到毛主席身边的她。一头齐耳短发,乌黑发亮,一副学生时代戴惯了的白边眼镜,别致地装饰在小巧玲珑的鼻梁上;白净娟秀的脸颊,生动红润的双唇,总是挂着浅浅的微笑。她的年轻与风度,她的显赫的身份,她的神秘,使她一时名扬海内,成为举世瞩目的“新闻人物”。她就是王海容。”(“神秘人物王海容”网上热帖,来源《关东作家》)
我当年总是分不太清楚王、唐,她俩有着太多的相同,个头、发型、眼镜、胖瘦、着装几乎一样。像连体人似的,经常同时出现在媒体上。同荣耀、同沉寂、同复出。人称“王唐”、“那二个小人物”。
那年毛70岁寿宴上,别人带女儿,只有王季范带的是孙女。这是因为,王的独子、也就是王海容的父亲,早--年壮烈牺牲,海容姐弟,是革命烈士后代。
祖父王季范(1884.11~1972.7),是毛的二姨妈文六妹的次子,与毛是同一个外婆的亲姨表兄弟,比毛大九岁。毛两岁多起便寄养在外婆家,王也在外婆家读书。外公外婆将他俩与自己的孙子们并列排行,王排行第九,毛排行二十三,所以毛称王为“九哥”。孩子们在八舅文玉钦的督导下学习,九哥常在课堂内外教幼年毛泽东读书识字背诵诗文。可以说,九哥对毛表弟的手足情,始于学步的启蒙时代。
后王进入湖南长沙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多次出面劝说毛父让儿子读书。毛泽东15岁时要离家读书,父亲以没钱雇工为由加以阻止,毛最后向王季范借来够雇一年长工的钱,才得以走上求学之路。
王季范教书清苦,但对表弟的关怀,从小就胜于同胞,关键时刻又出手大方,后来多次在节骨眼上使毛柳暗花明。怪不得毛泽东要说:“九哥对我的一生影响极大,可以说,没有九哥,就没有我毛泽东的今天!”
毛泽东从此走出偏僻山区,学费、住宿、饮食起居,都受到九哥照顾,挤在王家两年多。毛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王在该校任学监。既是表兄弟,又是师生。毛“闹事”革命后,王季范联络杨昌济、徐特立等,为学生鸣不平,并多方出面保护或秘密掩护毛,教育工作清苦,但仍赞助进步师生。
当时湖南流传“此路走不通,去投毛泽东;此处无人要,延安去报到。”王季范拥护表弟的革命,把唯一的儿子王德恒,送到延安毛泽东身边,进入抗大。后回湖南桃源搞地下工作时,不幸被特务杀害,留下一对遗孤王海容、王起华姐弟。
1950年仲秋,毛泽东电邀九哥王季范进京,在中南海洗尘晚宴上,毛对九哥说“你把德恒交给我,可我没有照看好他,自当难辞其咎啊!”,王季范说:“家人以他为荣,夫复憾哉?!”毛闻言,发自肺腑地说:“九哥,你说得极是哩!德恒是个好伢子,这也是你当父亲的教育之功!人民是忘不了的,我毛泽东也是忘不了的!你要节哀,多多保重,还要照顾好他的一双儿女,他们是烈士遗孤啊!”
有文章载:“1951年春节,毛泽东在中南海丰泽园住所,握着一位老人的手,向家人和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我九哥,没有他,就没有我。”这种亲切的称呼,深情的语气,质朴的语言,使在场的家人和工作人员都深感惊讶。”
1952年,经周总理亲自提名,毛泽东同意,王季范从湖南进京,受聘任国家政务院参事。寓京20余年间,尤其是“文革”以前,王季范一直是毛泽东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的座上宾。
毛泽东对王季范这个在自己蹒跚学步、彷徨求知时期起,就一直无条件支持自己的兄长加师长,那份亲情是流淌在血液中的。
1972年7月, 88岁的王季范在北京去世。毛泽东送的花圈,飘带上写着:“九哥千古.毛泽东敬挽。”
王海容:毛泽东家中的“编外成员”
王季范壮年失子,哀痛化作对遗孤的眷爱,他取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名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海容”为孙女命名。
毛泽东对王海容姐弟,也有着一份特别的疼爱。在那次70岁寿宴上,毛说:“海容啊,我这大门一直是朝你敞开的,什么时候想来就来,来了也可以住下来不走,就算是我们家庭中的一员,你看要不要得哇?只是不晓得你爷爷舍不舍得,放不放心罗!”
王海容与毛的次女李讷年龄相仿(长李两岁),性格爱好相同,加之常随乃祖作客中南海,日久与李讷成为亲密朋友。因是毛至亲,加上与李讷不同一般的友情,王海容不仅可以随意进出中南海,有时还能在丰泽园住上一阵,无异是毛泽东家中一名“编外成员”。([1])
在10岁前,王海容生活在湖南祖父身边,抗战胜利后在长沙开始初级教育,直到她追随祖父应召晋京。入京后,先后在师大女附中、北京女五中就读。高中近毕业时,毛泽东对她说:“你可以去报考大学嘛!建设需要人才哩!”王海容回答:“我的学业平平常常,不一定考得上。眼下国家是建设时期,培养一个大学生国家要花不少钱呢!如果考不上,我就去当工人、农民……” ([1])
王海容一心要当化学工程师,1957年报考清华失利,家人要她在家复习,她瞒着家人,满街奔走寻找工作,偷偷办妥手续进了北京化工厂,做了二年学徒工,认真向师傅们学习,颇有心得,署名徒工王波,在《中国青年》上刊登了一篇题为《我的经验》的文章,对知识青年当徒工是不是屈才、青年徒工如何正确认识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关系等,发表看法。毛泽东欣赏侄孙女自己选择道路的倔强,认真帮她修改文章,二代人促膝谈心,笔名还是主席取的。([1])
后来,王海容还是靠着自己的成绩于196O年秋考人北京师范学院俄语系。后又到北京外语学院英语系进修,有文章说她是“正门”进,“后门”出,因为人学时没有走“后门”,毕业分配时却走了个大“后门”。
1965 年11月,由周恩来指示,安排在外交部办公厅工作。开始,主要是负责总理、部长的文电收发等文秘工作。其后,“文革”乱了三四年,她出人中南海毛的身边,虽无特别名位,但其“活动的权力”则等同于高干。
1970 年夏天,由周恩来直接提名,委任王海容担任外交部礼宾司“负责人”, “负责人”不是职衔,但权力在握。
1971 年7 月,王被正式任命为礼宾司的副司长。第二年,1972年,接着又一道任命下来,王海容被提为外交部“部长助理”。二再过一年多一点,王海容被任命为外交部副部长了,任职4年多,直到她失势倒运。
1984 年,在销声匿迹了六年后,与唐闻生同时复出,任国务院参事室的副主任(保留副部级)。
复出后的王海容,回归普通人的生活,仍像当年尚未腾飞时的化工厂学徒,认真而倔强。
认真的是,对分管工作,事无巨细,都爱亲自过问,一次有外宾来访,她亲自检查各个环节,后发现马桶还有黄斑,随手拿起抹布动手擦洗,一丝不苟,不以为丢面子,人称这是受周总理每事躬亲的工作风范熏陶。([2])
倔强的是,“她把以往经历默默地锁闭在她的心里,凝结在她的记忆之中.深藏不露,从不肯向外界披露。据说,迄今为止,已有数十家报刊找她约稿,海外有些出版社还许以高稿酬,请她写回忆录,她都婉拒了。
是思考的果实还没成熟?是不愿将心中的隐忍披露于世?还是觉得为时尚早,时机未到?所有这些,我们外人都不得而知。”([2])
王海容至今独身,但她生活在一个温暖热闹的家庭中,与母亲、弟弟一家在一起,家在中南海旁,原是某外国使馆的一部分。一条僻静的小巷,隔开了繁华的闹市,一座欧洲风格的雅致小楼,显得格外清静、幽雅。([2])
王海容、唐闻生,本不愿出名,也不喜欢抛头露面,至今都保持着谦和的低调,要找张年青时私人照片都很难。她们本想靠着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出力。历史把她们推到外交领域,并推到政治舞台的聚光灯下。在七十年代风云激荡的我国外交战线,她俩正值青春年华,她们为国家尽力了,其贡献世人有目共睹。从诡谲多变的政治舞台上走下,二位姑娘,把是非评说,交给历史,本人不愿多说。
文章评说王海容:“她的与众不同,就在于她能坦然地、乐观地承受生活赐给她的幸运与不幸。她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屑怀着感伤情绪回味昨天,她的气量一如她祖父王季范先生当年给她取名时所寄予她的期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就是海容,一个始终有勇气面对现实的人,一位平凡又具有独特气质的女性。”([2])
而我则为唐闻生这句话而感叹:“我,只是这伟大事业中的一个普通工作者。”
(本段内容综合摘自:[1]宗道一《“文革”前王海容与毛泽东的交往》《大地》2003年 第24期 [2]“神秘人物王海容”《关东作家》)
更多阅读
张栋梁做客向粉丝告白坦言与王心凌有点来电 王心凌演唱会张栋梁
2009年09月15日14:05 騰訊娛樂名人坊腾讯娱乐讯 睽违2年,张栋梁继《王子》之后,再度推出全新的国语专辑《沉默的瞬间》。9月15日,张栋梁携新专辑做客腾讯娱乐名人坊,现场向一直以来支持他的粉丝真情告白,带来一封他亲笔写的信,感谢五年来
红军妇女先锋团团长:与王首道结为夫妻失散60年再重逢
红军妇女先锋团团长:与王首道结为夫妻失散60年再重逢
转载 明代南赣巡抚的设置与王阳明巡抚南赣对赣南的历史影响 明代巡抚分区
原文地址:明代南赣巡抚的设置与王阳明巡抚南赣对赣南的历史影响作者:南埜居主人明代南赣巡抚的设置与王阳明巡抚南赣对赣南的历史影响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是中国古代少有兼具事功的文人士大夫,“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
王天林生前与王晶十大经典瞬间图 韩国综艺十大经典瞬间
王天林生前与王晶十大经典瞬间(图)文:潘左秋右就在刚刚,我在新浪微博无聊的时候。新浪娱乐的微博突然出现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2010年11月16日晚,著名导演王天林晚上与世长辞,儿子王晶发表声明,宣布父亲离世的消息:我们敬爱的父亲王天林,今晚
李双双与王小麦——看《王小麦进城》有感(程显荣) 小麦进城下载
李双双与王小麦——看《王小麦进城》有感程显荣 多年没看到反映农村妇女故事的影视,今天算如愿了,这就是电视剧《王小麦进城》。三十四集的电视剧我从头到底,一集也没有落下。看完后,很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