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菲利普斯曲线
——现代经济学学习笔记之七十
在经济学上,人们把通货膨胀和失业作为两大难题来攻克,希望既无通货膨胀,也无失业,人民安居乐业,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但是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矛盾似乎是天然的,政府在努力减少失业困绕的同时,势必要面对通货膨胀的挑战。菲利普斯曲线形象地刻画了这一矛盾。
一、菲利普斯曲线描述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是经济学上的一个著名的理论,简明易懂。简单地说就是,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呈反方向变动,或者叫负相关;当通货膨胀比较高的时候,失业率就比较低;而当失业率比较高的时候,通货膨胀率却比较低。
20世纪50年代,新西兰经济学家W?菲利普斯(A.W.Philips)(伦敦经济学院教授)根据英国1861—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结论是,在英国,要是保持5%的失业率,货币工资水平就会稳定;而如果保持2.5%的失业率,货币工资增长率就会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从总需求或宏观经济的角度来说,这是比较好理解的。最早,凯恩斯从总需求的角度曾经论证过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但结论过于绝对化,认为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并存。凯恩斯认为,失业产生的原因是实际总需求低于潜在的总需求,而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则是实际总需求高于潜在的总需求。也就是说,一个经济在实现充分就业之前,只可能出现失业而不可能出现通货膨胀;当实现了充分就业之后则只可能出现通货膨胀而不可能出现失业。
萨缪尔森和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同事罗伯特.索洛一起发展了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根据工资与价格的算术逻辑关系:通货膨胀率 =工资增长率 - 生产率增长率,认为既然工资是成本的主要成分,成本上升会体现为价格上涨,那么通货膨胀也应与失业率呈负相关,即通货膨胀率越高,失业率越低;通货膨胀率越低,失业率越高。萨缪尔森说,可以将菲利普斯曲线理解为:当总需求发生变动而总供给却继续按原有比率变动时,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关系。从美国1933年-1958年的数据来看,萨缪尔森确实发现了这么一种平衡交替关系,并且出于对菲利普斯的尊敬,将它命名为“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了这样几个重要的观点:①通货膨胀是由于工资成本推动所引起的,这就是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②承认了通货膨胀与失业的交替的关系。这就否定了凯恩斯关于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并存的观点。③当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时,通货膨胀率为零。④菲利普斯曲线还具有政策指导作用,运用政策对经济进行微调,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具体作法是先确定一个社会临界点,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在此之内政府不用调节。如果通货膨胀率高于社会临界点,这时可以采取紧缩性政策,以提高失业率为代价降低通货膨胀。如果失业率高于社会临界点,可以采用扩张性政策,以提高通货膨胀率为代价降低失业率。⑤菲利普斯曲线反映的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基本符合20世纪50—60年代西方国家的实际情况,根据这种解释提出的政策主张也是有效的。
菲利普斯曲线之所以著名,就在于它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给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相机抉择的理论依据:扩大总需求,能减少失业,代价是通货膨胀加剧,紧缩总需求却带来相反的结果。作为政策选择的工具,就看政府在特定的条件下更关注哪一个目标。
由于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一般具有正向关系,有时也将菲利普斯曲线描绘成经济增长与就业率的正相关关系,这样我们就理解了为什么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其首要目标在于促进就业。
二、对菲利普斯曲线的修正和理论发展
尽管有了菲利普斯曲线,但是经济学家对通货膨胀与失业关系的探索从未停步,追求科学的精神使经济学不断向前发展。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修正并取得重大性突破成果的是埃得蒙.费尔普斯和米尔顿.弗里德曼。前者由于“对宏观经济政策中跨期替代分析”而获得了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弗里德曼所代表的货币学派提出了自然失业率的假定,对菲利普斯曲线提出挑战,弗里德曼认为从长远看失业率终归会会到自然失业率,因此从长期来看,在自然失业率下菲利普斯曲线是条直线。政策制定者想要一直降低失业几乎是不可能的,反而还会加剧通货膨胀。货币主义者在解释菲利普斯曲线时所用的预期概念是适应性预期,即人们根据过去的经验来形成并调整对未来的预期。他们根据适应性预期,把菲利普斯曲线分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是表明在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的短期中,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的曲线。所以,向右下方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在短期内是可以成立的。这也说明,在短期中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是可以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的。这就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短期有效性。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以引起通货膨胀为代价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并不能减少失业,这就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长期无效性。
理性预期学派所采用的预期概念是理性预期,其特征是预期值与以后发生的实际值是一致的。这样就对菲利普斯曲线给出了另一种解释。在这种预期的假设之下,无论在短期或长期中,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总是一致的,从而也就无法以通货膨胀为代价来降低失业率。所以,无论在短期或长期中,菲利普斯曲线都是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的垂直线,即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由此得出的推论就是: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中,宏观经济政策都是无效的。
1968年,费尔普斯(Edmund.S.Phelps)对菲利普斯曲线提出挑战,得出的结论是证明了菲利普斯曲线不是曲线,俗称“菲利普斯不曲线”。费尔普斯从微观个体可能的实际行为出发,融会了理性预期对经济政策做出的反应。他认为,个人会预测政府宏观调控的目的,进而反向应对。人是理性人,预期是理性预期,从长期来看,提高通货膨胀率并不能解决失业问题。也就是说,失业率与货币政策无关,菲利普斯曲线就是一根笔直的直线。
他说: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坐“跷跷板”只在短期成立,对长期而言,通货膨胀预期会起作用,使无论通货膨胀率为多少,失业率终趋于一个由劳动力市场状况决定的自然率。于是,菲利普斯曲线被一分为二,短期、长期的样子不同。
弗里德曼和费尔普斯不约而同地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长短期的修正,虽然分析方法不同,但结论是相同的,这样的修正似乎更加接近真理,对经济政策的制定更有帮助。
萨缪尔森综合了各派的观点,提出了非加速通货膨胀失业率的概念,类似于自然失业率。他认为,从长期来看,存在一种与稳定的通货膨胀相一致的最低失业率,称为非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是指那些作用于价格和工资膨胀的向上或向下的力量得以平衡时的失业率。经济处在这种失业率时,通货膨胀是稳定的。在短期内,总需求的增长使失业率降至非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水平之下,从而导致通货膨胀率的上升;与此相对应,需求的减少将会使通货膨胀率降低。在短期内,当菲利普斯曲线处于稳定状态时,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一种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菲利普斯曲线会逐渐适应现行的通货膨胀率,如果某一时期出现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不断上升的情况,人们会预计将出现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并且倾向于将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上移动。根据非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理论,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位于非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处的垂直线;只要失业率低于非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水平,通货膨胀就会保持不断上升的势头。
这套理论似乎很拗口,不好理解,实际上,是在承认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具有替代关系的前提下,研究曲线的动态变化以及变化中所形成的长期趋势,将该理论的研究更加系统化、更加综合化。
理论的发展不能解释所有的经济现象,反倒是实践的不断出新推动了理论的发展。一条简单的曲线凝聚了几代经济学家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也正是我国经济学研究领域最缺乏的东西。不久前,萨缪尔森提出的“20世纪90年代的通货膨胀之谜”,再次将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
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经历了一个宏观经济繁荣、稳定的特殊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美国产出迅速增加,失业率急剧下降,通货膨胀率保持了30年以来的低水平。宏观经济学家对工资和价格的不寻常表现却感到迷惑不解。早期经济学研究表明,当失业率低于非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时,工资和价格将会上升,就会发生通货膨胀。一般认为,非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是5。5%,然而从1997年开始,虽然失业率连续3年低于5%,通货膨胀在此期间却在下降。许多古典学派和供给学派的经济学家都认为,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情况是菲利普斯曲线棺木上的又一根铁钉。另外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这是由某些特殊因素而造成的。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通货膨胀保持如此之低的水平呢?下面是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的观点:
由于订交货 期间缩短、价格水平下降、可置换劳动的设备和软件日益容易获得,最近一些年中我们可以说,(美国)企业的定价权已经基本上丧失殆尽。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在促成通货膨胀的下降。许多前苏联集团成员国的市场逐步向西方开放,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不断增加等,所有这些都极大地释放了全球经济的能量。美国用于冷战的财政支出削减,全球资源更多地投向了私人部门。另外,在许多国家,尤其是美国,放松了管制,解除了经济瓶颈问题,从而使供给更加灵活,这些也极大地制约了价格的上升。最后,1997和199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也降低了能源价格和其他生产和消费主要投入品的价格,从而使通货膨胀几年来一直保持着较低的水平
。
2009年6月2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