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这两者都有。如果从用词要准确的角度说,这两个成语各有各的用法,不宜互相代替。
按词语出现的年代分,“唾手可得”在前。《后汉书·公孙瓒传》中有“瓒曰:‘当此之时,谓天下指麾可定。’”之语。李贤为这句话作注时引了《九州春秋》中公孙瓒说过的与此语有关另一句话“天下兵起,我谓唾手而决。”“唾手”是往手上吐唾沫,准备动手的样子;“而决”就是“解决”。全语的意思是:稍一动手即可解决。公孙瓒说的这“唾手可决”指的是他以前“驱逐叛胡”“横扫黄巾”的时候,那时候公孙瓒认为“天下”很容易得到平定。由于《九州春秋》中的“唾手而决”在《百衲本》中作“唾掌而决”。这样后来就出现了“唾手而决”“唾掌而决”和“唾手可得”三个近义词语,只不过是前两个指“解决什么事很容易”,后一个指“得到什么很容易”。从后来的用例看,后一个以及和后一个同义的词语用得比较多。如《杨家将演义》第一卷:“业领一军袭蔚,朔二州山后,则大辽九州唾手可得矣”。此书即用的是后一个成语。再如《新唐书·褚遂良传》:“但遣一二慎将付锐兵十万,翔旝(kuài,古代的一种旗子)云輣(péng战车),唾手可取”。《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回:“灵王自谓天下可唾手而得,日夜宴息于章华之台。”这后两个用例都是用的与“唾手可得”同义的词语。
“垂手可得”是两手下垂就得到了,连往手上吐唾沫的动作都没做,因此与“唾手可得”是不同的。如元明时期作品《水浒全传》第五十八回:“只除教呼延灼将军赚开城门,垂手可得。”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如果说过去日寇差不多不费一点气力垂手而得东三省,现在就非经过血战不能占领中国的土地了。”这两文中的“垂手可得”则指“不动手即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