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公元59~公元124),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人,年五十,始出仕,累官至太尉。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不受私谒,是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典范。
杨震“四知拒金”的故事,体现了他廉洁自律的高风亮节。这个故事说的是杨震到东莱出任太守途经昌邑(今山东省巨野东南)时,以前经他举荐的荆州茂才王密时任昌邑县令,为答谢杨震以前对自己的举荐之恩,特备十金(“金”是古代计算 铜质货币的单位,后汉时一斤为一金),趁夜深人静欲送给杨震。杨震对王密此举很是生气,毅然拒绝。杨震说:“我和你是故交,关系比较密切,我很了解你的为人,而你却不了解我的为人,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黑人静,是不会有人知道的。”杨震义正词严地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能说无人知道呢!”王密十分惭愧,只好作罢。事见《后汉书·杨震列传》:“(杨震)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
唐人周昙有诗纪之:“为国推贤匪惠私,十金为报遽相危.,无言暗室何人见,咫尺斯须已四知。”.(《杨震》)
杨震“四知拒金”的故事彪炳青史、历代流传,说明廉洁在历朝历代都是官员的重要道德操守,是任何行政文化所追求的基本价值之一。杨震暮夜却金,不受私谒,在于他能“畏四知”。畏者,畏惧、敬畏之谓也。这种敬畏感,归根结底是对法纪和道德的敬畏,是对职务行为廉洁性的敬畏。为官者,只有具有敬畏感,才能抵挡住金钱美色种种诱惑,即使是“暗室”操作,也能敏锐地看到其危害性,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而毅然拒绝,始终做到洁身自好,生活清廉俭朴,为官清正廉明。
杨震为官10余年,生活俭朴,没有给自己置办产业。有人劝杨震为子孙考虑,杨震坚决不肯,慨然说道:“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据《后汉书》记载,杨震的儿子杨秉大有乃父之风,清廉自守。曾对人说:“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任刺史时,“故吏赍钱百万遗之,闭门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