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相关散文几篇 外国散文经典100篇

“烛之武”相关散文几篇




永远的烛之武

文章作者:刘明珠 来源:语文报高一版661期 

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国难面前,烛之武临危受命、孤身出城;强秦帐内,烛之武不卑不亢、字字珠玑。终于,谈笑间,干戈化为玉帛。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情操,烛之武义无反顾独闯秦营的英雄气概,虽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依然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
  命运对烛之武并不公允,几十载的饱受冷落,大半生的怀才不遇,满腹经纶的烛之武,只是郑国一个小小的负责养马的“圉正”。在他伏下苍老的身躯拾起艰辛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他仰起斑白的头颅呼出抑郁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
  当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有人想起了他;当大军压境“国危矣”的时候,有人推出了他。就这样,“今老矣”的烛之武,踉跄着,被推到了两军对峙的刀锋前,被推到了生死难测的境地前。
“烛之武”相关散文几篇 外国散文经典100篇
  没有多少抱怨,说的只是谦逊的“无能为也已”;没有怎么推辞,做的只是慨然“许之,夜缒而出”。于是,一个一直模糊的身影,在历史的这一刻,变大、变高、变清晰。当一个须发尽白、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在月隐风高的夜晚,被人用绳子拴着放到围有层层虎狼之师的孤城外;当一个步履蹒跚、牙落齿摇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风里,揉着酸痛的腰肢走进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这该需要怎样的坚定和无畏!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千载之后的我们都该为他的忠诚和勇敢高声喝彩!
  面对雄心勃勃的秦穆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要有智慧。慷慨陈词间,有烛之武对郑国的一片赤诚,还有对局势的准确掌控;寥寥数语里,有烛之武对人情的自如练达,还有对世事的深刻洞明。所以,一场思想的碰撞之后,“秦伯说,与郑人盟”,一场灭国的灾难,就这样化为无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感谢《左传》为我们记下了那位忠勇睿智的老人,纵然隔着千年看去,他依然傲然屹立在历史长河中,那就是烛之武。
  永远的烛之武。

  【思维拓展】
  一、秦晋联军围困郑国,烛之武临危受命、出城游说,他为什么选择了去劝说实力更强也更具野心的秦伯,而不是势力稍弱的晋公?
  二、如果烛之武选择了去游说晋公,你认为他该怎么说?他也会像游说秦伯一样获得成功吗?

烛之武是个胜利者?
张宪峰

烛之武是不是一个胜利者?这要看他退没退秦军。课文的题目《烛之武退秦师》先入为主的告诉读者,烛之武退却了秦军,这就为烛之武的形象定位于一个爱国者奠定了基础。课文的内容到底是不是这回事呢?且听下文慢慢道来。
古人云:“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之上者也。”秦晋围郑这场战事倒是兵不血刃,骤起骤落。然而,究竟是谁“不战而屈人之兵”?肯定的回答是,秦军。秦晋两国以大兵压境之势,逼迫郑国就范,因而秦军并不急于采取军事行动,在静观事变。终于,秦军等来了机会。烛之武作为郑国的全权代表出使秦军,进行政治谈判,欲以和平谈判的方式来解决目前的军事问题。这样的谈判能是平等的吗?郑国可是被逼到谈判桌上的啊,没有军事为后盾的谈判是毫无平等可言的。谈判桌上,秦伯话语不多,然而是一语定乾坤。秦军做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达到了用兵作战的最高境界。
有军事专家说,分析问题的最好切入点是利益。谁从这场战事中取得利益呢?秦军。秦军捞取的好处很多:一是把一个政治上独立的郑国变为一个政治上的一个依附国,在郑国建立了一个东方军事基地;二是一战而改变了国际军事战略格局,形成了对另一个对手晋国造成东西夹攻的战略格局,确立了秦国的大国地位。而晋国呢,不但空手而归,而且战略上已经处于被动地位。郑国呢,虽然免遭战火的涂炭,但是,这暂时的和平却是以丧失国家主权和领土的独立完整为惨重代价的。烛之武的最大“功劳”,是以郑国的独立主权为交换条件,换取了一个腐朽的统治集团对郑国人民的统治权,维护了这个腐朽统治集团的利益。这是一个怎样腐朽的集团啊?当国家利益遭到侵犯时,竟然组织不起了一次有效的抵抗。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哪些军人呢,哪些高官呢?诺大的朝廷竟然空空荡荡。国家无人啊!烛之武,你出来了,可你担当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啊!
烛之武,你痛苦吗?

烛之武,我想对您说
来源:武汉晨报

烛之武前辈,今天我在语文课上学习到了您的英雄故事,真是颇有感触,有千言万语要对您说,但为了不耽误您的宝贵时间,我拣以下关键几点说给您听。

首先,您足智多谋,仅用三言两语就离间了秦晋两国之间原本牢不可摧的亲密关系,兵不血刃地打发走了秦晋百万大军,用现在的话说,您可真是敌军冲入我方大本营——帅呆了!您用金口使得一场血雨腥风得以避免,救千万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有您不仅是郑国人民之幸,也是秦国、晋国那些兵卒的家属之幸啊!若您的事迹晚发生2000多年,诺贝尔和平奖是非您莫属啊!

其次,您在信息传播极不发达的先秦时期,就能了解天下局势,连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这些可谓是秦晋之间的秘密事件您都弄得一清二楚,可能连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特工们都甘拜下风,自叹不如,而您又是一位远离官场的平民,真可谓“不出草庐,便知天下三分”。您与被鲁迅先生称为“多智而近妖”的诸葛亮真有几分神似,令我不得不对您顶礼膜拜,使我觉得您真有些仙风道骨。

再就是您的宽宏大量。您的一身才智早年一直未得郑王的赏识,空有一身经天纬地之才,只能在家里过着凡夫俗子的闲适生活。我知道您并不甘心让您的才华与您一起饮恨入土,于是您在家中更加刻苦地学习,等待有一天郑王能慧眼识珠,委您以重任……但是窗外一次又一次地春暖花开,一次又一次地大雪纷飞……外物什么都没变,变的只有您自己——您已由风华正茂而变得双鬓斑白,您的心也由踌躇满志变得万念俱灰……终于有一天,郑王派人来召见您,您终于脱离了那破旧的草房!您急匆匆地来到郑王面前,听郑王讲述郑国危急的形势。其实您比谁都清楚郑国现在的形势。最后,郑王才有些不大好意思地道出了这次请您来的真正原因……想到这几十年您吃的苦——常人所难以忍受的苦,您的心如刀绞……于是您推辞了。但想到郑国近百万的可怜百姓,您觉得自己的痛苦似乎烟消云散,于是您斩钉截铁地说:“好吧!”不过几个时辰,您便说服了秦军,使秦晋大军纷纷撤退……

烛前辈,我还有许多话要对您说,还是今晚梦中我们再相会吧。到那时,我们可以慢慢聊……

点评:作者运用书信体、呼告手法,畅谈《烛之武退秦师》读后之感,先讲烛之武的“足智多谋”,并结合当今国际形势和现实,阐发自己的观点:“有智有谋,才不会使世界生灵涂炭”;其次讲烛之武的“洞察能力,非同一般”,在此段的论述中,作者仍然联系现实,大发感慨,表达观点,淋漓尽致。全文层次井然有序,有条不紊。但缺乏一点书信规范的格式,略显真情的张力不够。

我叫烛之武

烛之武绝对是个人物,可以说是个英雄,短短几句话就消弭了一场事关郑国存亡的战争。真真的了不起!
  正史上对他的记述除了《左传》的这些文字外,似乎再难找到他的名字了。《史记》里有简单的几句:“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人”“使”二字让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还是小说里的描写更具体鲜活清晰,蔡元放《东周列国志》里说:烛之武“须眉尽白,佝偻其身,蹒跚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无不含笑”;佚之狐对他的评价是“口悬河汉,舌摇山岳”。佚之狐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这让人实在不敢苟同。佚之狐了解烛之武是不假,但为什么不尽早在其“壮也”时向郑伯举荐?以我小人之心度之,恐怕还是担心一旦烛之武灿烂了发光了,自己就要黯淡了。嫉妒,红眼病,恐怕从大禹哪会儿就从兔子传到了人身上。
  其实,“说”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郑国太宰叔詹颇有知人之明,他举荐“佚之狐”绝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佚之狐也未必不能说退秦师;只是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性太重了。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动秦穆公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地钉在历史的柱子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可落个“伯乐”的美名。好一条精明的狐狸!
  至此,我们就不难理解烛之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背后的牢骚与怨气了。壮士不遇,英雄末路,人生虚掷,那份悲哀,那份感伤,与老杜的“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嘘叹是何等的神之契合!
  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读这段文字,我总会想到那个夷门抱关者——魏国的隐士侯赢。只是侯赢比他更幸运些而已,在“和平年代”就能受到魏公子的礼遇。但他们的那种“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的胸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情景:一个青年,默默注视着厩里的骏马,心好像骑在了马背上,翱翔于天地间;一个壮夫,沉沉面对草地觅草咀嚼的良驹,心里一定在问,马呀,你何时才能尽情飞驰一展雄姿;一个老者,目光深邃,圈里的老马也垂缨默嘶。我们还可以想象:烛之武向多少人探问过天下的分分合合,路人、行商、政客(其中可能就有佚之狐);可以想象出多少个日夜他翻看竹简的手势与眼神;想象出多少次他侧耳细听能从王宫里传来征召自己的声响时的焦急与渴盼。
  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
  “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我又常常慨叹,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郑伯做了四十多年的国君,基本上也算个比较清醒的君主(当然,未能尽早让烛之武们“人尽其才”让郑国“野无遗贤”,他是负有一定的“领导责任”的)。所以,有时我又免不了天真地发问,烛之武,你为何不在“臣之壮也”的时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样,大胆地“自赞”于郑伯的驾前呢?
  在推销自己这点上,春秋之“士”远不如战国之“士”放得开。商鞅、冯谖、范睢、苏秦,哪一个不是在竭力运筹、想方设法(有的甚至不择手段)去干谒王侯,以期受到垂青授以大任,创出一番功业而名垂史册呢?我觉得,在烛之武、侯赢们的心里,更多的还珍藏着做为“士”的标志之一的清高与孤傲。“士为知己者死”,如果碰不上一个敬贤礼士、思贤若渴的开明君主,宁可老死家中、默默无闻,也绝不涎皮赖脸的去求人家赏给自己一个板凳、弯腰低头地做一个平庸的官僚。他们人生最年富力强的岁月在磋砣中消磨逝去,我们可以为他们惋惜,但我们必须向他们那高傲的灵魂敬礼。同时,我愿穿过时空的隧道,不自量力地对他们说:还是学学稍晚一些的孔子吧,尽管孔子早已明白“道之不行”,但他仍然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态度去诠释人生,因为占据他肺腑的更多的还是一个人对 国家、对社会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11713.html

更多阅读

《夙缘番外》:薛婕妤之第一回,几番离散三十龄

薛婕妤之第一回,几番离散三十龄大唐永淳元年六月初,临川长公主薨逝的消息传到了京城,今上震悼。特命葬仪从厚,中使赴幽州都督府慰劳驸马周道务及诸子。夏末的雨,淅淅沥沥的下着,湿漉漉的地面让行人不得不放慢脚步,长安城西面最深处有一小

《文艺十七年》之1959、1960年篇 崇祯十七年

《新文学史料》继续发表《王林日记·文艺十七年》之1959、1960年篇。编录者按:(1960年)1959年初政策有所缓和,作家们似乎有了一些希望,但没过多久,一场新的政治风暴已经显露出种种迹象。到了1960年,政治风暴果然

现代文阅读专项辅导之·记叙性散文(含答案 记叙性散文

现代文阅读专项辅导之·记叙性散文一、阅读辅导(一)知识积累  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自由灵活的文学样式。描写见闻、表达感悟,是就散文的内容而言;自由灵活,是就散文的形式而言。所谓记叙性散文,就是通过记人、叙事来表达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译文|注释 离骚原文注释及译文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 外国诗歌经典100篇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像本词条主要介绍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相关概况。诗歌全文表述了一种积极乐观而坚强的人生态度,亲切和蔼。阅读节奏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

声明:《“烛之武”相关散文几篇 外国散文经典100篇》为网友丑男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