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开篇到此都在讲“仁”的体和用,仁之体就是讲个人内心的修养,怎样做到“仁”;仁之用就是说自己到达了“仁”的境界后,要有宽大的胸怀,用“仁心”照临万物,用行动感化他人,使众人皆归于仁。

孔子接着上面的话继续解释,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真正的仁者,却讨厌、憎恶缺乏仁德的人。喜欢“仁”这种境界的人,除了“仁”这种最高的道德追求,不会再崇尚什么别的了。讨厌、憎恶缺乏仁德之人的人怎么能称作是仁者呢?真正的仁者一定能包容万物,有容人之心,只会用自己的仁心来感化、教化别人,一定不会把不仁加诸到别人身上。其实追求“仁”是很难的,很少有人能在一天之内时时刻刻、所有的用心处事都完全符合仁道。但其实追求仁又很简单,只要你立志去做,就一定能做到。我还没听说有谁因为自身的力量不够而没有达到“仁”的境界,只是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意志不坚定罢了。也许真的有因为自己力量不够而做不到的,但我还没有见过这样的人。

这一段解释起来好像很麻烦,因为“仁”就像“道”一样包罗万象,一句话两句话也说不清楚,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最高的道德,一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其实说白了就是“良心”。

72、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12068.html

更多阅读

6-11、子曰:贤哉,回也!

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凿 [集解]孔曰:“箪,笥也。颜回乐道,虽箪食在陋巷,不改其所乐。”[皇疏]美其樂道情篤,故始末言賢也。所樂則謂道也。[邢疏]言回居处又在隘陋之巷,他人见之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杨伯峻:孔子说:“几个人一块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可以为我所取法的人:我选取那些有点优点而学习,看出那些缺点而改正。”钱穆:先生说:“三人同行,其中必有我师了。择其善的从之,不善的便改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阳货欲见孔子

论语里仁说: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这也是论语中较难为人所理解的一章,因为,用一个时髦的词,他传达的似乎不

声明:《72、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为网友成就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