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奴碌碌:周伯仁母冬至举酒赐三子曰:“吾本谓度江托足无所,尔家有相,尔等并罗列吾前,复何忧!”周嵩起,长跪而泣曰:“不如阿母言。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识暗,好乘人之弊,此非自全之道。嵩性狼抗,亦不容于世。唯阿奴碌碌,当在阿母目下耳。”
——《世说新语·识鉴》
一、倦鸟归巢,人老还家
南渡以后的周家跟那些妻离子散、普通寻常的人家相比,毕竟是有相的。周家的有相,之 于周家三兄弟而言,那便是入朝为官,为国为民尽些绵薄之力;周家的有相,之于周母而言,那便是经历一番颠沛流离之后,漂泊无依的身心终于有了归宿,三个儿子都在自己的身旁,此生足矣。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美丑善恶,纵横交错,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诱惑,而这诱惑之于广大年轻气盛的青年人来说,有时却是致命的。
在他们看来,外在世界丑与恶的属性被其美与善的属性所遮蔽了,整个世界呈现出一派灵动、祥和的景致,热情地敞开怀抱,拥抱你的到来。也正是基于这份认知(也有不少青年知道外在世界的险恶),广大青年们自信满满、昂首阔步地走向了年轻的战场,背井离乡,闯荡江湖去了,或为了内心的梦想,或为了功名利禄,发誓要建立一番大事业才肯返乡。一直到最后,事实证明:有的人的确做到了,韬光养晦,一举成名、名利双收,衣锦还乡、荣归故里;有的人则是碌碌无为、饱经风霜,碰壁而还、销声匿迹了;有的人更甚至是把自个的命都给搭上了,穷困潦倒、客死他乡。结局究竟如何,那就要看个人的造化了。其实,不合时宜的经验之谈是没有必要的。毕竟有的事儿只有切身经历过了,才能真正懂得个中滋味究竟如何,才会更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才能真正懂得长辈们的一片良苦用心,才不会觉得长辈们总在那倚老卖老,啰哩八嗦一大堆的,惹人厌。所以说,年轻人出去闯荡未必就是件坏事。
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诱惑的外在世界之于那些年长的人来说,远不及回家的诱惑来得更强烈些。
年长的人,该经历(不该经历)的都经历过了,什么样的事儿、什么样的人没见过。至于功名利禄也许曾经拥有,也许不曾拥有,活到如今这份上,这一切都已经像浮云般无足轻重了。只有家,无论何时,你身处何地,永远都是你灵魂深处最无法忘却的想念。没有了青春的热血,又怎么谈得上沸腾呢!一切浮华与喧嚣总归会归于朴实、平静,回复到原始的状态,生命最初的起点。倦鸟归巢,人老还家。老有所养,子孙满堂,承欢膝下,一家人团团圆圆、和乐美满的,算是晚年最大的安慰了。一家人平平安安,儿子们承欢膝下,这就是周母最大的安慰了!要是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看到自己的儿子们一个个成家,为周家开枝散叶,这恐怕就是周母此生最大的奢求了!
二、“豆腐渣”人才
如果把“才”比作杯子,把“志”比作水,那么也就是说多大的杯子装多少的水,水的容量是由杯子的体积所决定的。多余的水如果没有安放之处,从杯子里溢出来,跟废水又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志大而才短”恰好处于这种尴尬的状态,多余的“志”毫无任何的存在价值,形同虚设罢了。所谓“名重而识暗”,大致就是这样的,有一幢大房子,外观装潢地非常华丽,看起来很气派,一走进去看,什么都没有,徒有漂亮的外壳,名不副实罢了。兼备了这两大特质的人,用时下最流行的词语来形容的话,非“豆腐渣”人才莫属。其实,做人做到豆腐渣这一水准也就算了,碍不到别人什么事的,坏就坏在还要出来祸害他人。将他人的过失当成达到自己目的的筹码,毫无负罪感地踩碎他人的尊严。如此算计别人、损人利己之人,必定树敌众多,一旦失势,墙倒众人推。落井下石的事儿干多了,到最后反成了被落井下石的人,果然是出来混的迟早是要还的。其实,人和人的相处是相互建构的过程,你怎么对待对方,对方也会怎样对待你。如果你身处高位的时候,真诚地对待自己的下属,爱民如子。那么,即便你被贬谪甚至是被罢官了,那些曾经被真诚对待的人自然仍旧会打心眼里念着你的好,有的人甚至会抽空拜访、问候一下你。有的时候,人走茶并不一定就凉了......
(“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识暗,好乘人之弊,此非自全之道。”是周嵩对自己哥哥周顗人品的定位,与十九目前所掌握的周顗人格品性的信息大相径庭,因此本小段就单纯地阐述了下文字本身所蕴含的意义,没有将这段文字的叙述同周顗的品性对号入座,以免断章取义,抹黑了周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