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高祖刘邦建汉后,施行郡县制与分封制结合的郡国并行制。到了高祖在位末年,已有九个刘姓诸侯国。分封诸侯的初衷是拱卫中央皇室,但诸侯的权力过大,使大诸侯国可以与中央抗衡。对于这个问题,历史课讲的是汉武帝颁发《推恩令》解决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即诸侯要把自己的封地分给每个儿子,而不是由嫡长子完全继承领地,这样诸国权力越来越小,构不成威胁。事实上,在《推恩令》这个明文规定之前,中央对地方的削减就已经存在了,济北国就是削减藩国的产物。
济北国的本源为齐国,汉代齐国是刘邦分封其庶长子刘肥的封地,刘肥是高祖最大的儿子,刘邦还是亭长时就有刘肥。因为是庶子,不能承袭皇位,封其为齐王,王七十城,凡是说齐语的地方都归他管辖,是为齐悼惠王。吕后时,齐国分为了四国;文帝时,四国又合一;齐文王时,因为其死后无子,文帝就把齐国分为七个小国,分给刘肥的七个儿子,济北国就是这会产生的。第一代济北王刘兴居,刘肥子,都博阳,次年谋反,国除。七王之乱后,立刘肥子刘志为济北王,当然这个和汉桓帝差了数百年,并非一人,是为济北懿王。刘志子承袭王位时,改封为淄川王,从此刘肥位下的济北王结束。
上文说了这么多,其实和本文要说的济北王刘宽一点关系都没有,只是介绍了一下济北国的由来而已。刘宽的祖父为济北贞王刘勃,刘勃祖孙三代的济北国和齐国一点关系都没有。后来建立的济北国源自于淮南国,刘勃为淮南厉王刘长之子。淮南厉王为高祖私生子,因谋反而被杀,文帝因同情心而封其子为王,刘勃受封安阳侯,后晋封衡山王,尔后又徙封济北王,刘长位下的济北国就此建立。
刘长位下的济北国共三代国君,要说的是末代济北王。汉代让人匪夷所思的王爷很多,刘宽就是其一,《汉书》记载:子宽嗣。十二年,宽坐与父式王(刘胡)后光、姬孝儿奸,悖人伦,又祠祭祝诅上,有司请诛。上遣大鸿胪利召王,王以刃自刭死。由此,济北国废封。
上世纪末,双乳山村民开山采石时,发现了此墓,当时山东大学教授根据一枚铸造于公元前118年的五铢钱锁定墓主为第二代济北成王刘胡或末代济北王刘宽,又跟据出土的玉覆面而没有金缕玉衣,还有尸体下的碎玉看来,应该是有罪的刘宽而不是寿终正寝的刘胡,于是断定双乳山汉墓墓主为济北王刘宽
几年前,探索发现曾有过一个记录双乳山汉墓的片子,也许是因为探索发现这种节目喜欢故弄玄虚,渲染气氛,济北王刘宽墓在我脑海中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存在,节目中的玉覆面给了我深深的印象,这次山东访古的第二处就安排了双乳山,该墓位于双乳山之巅,本以为山会很高,但平原的山巅与山丘无异。
双乳山汉墓有墓两座,为崖墓形式,均坐南朝北,一王一后,为崖墓形式,这次所见山东地区的崖墓均是在山坡或上开凿一个深深的长方形的巨坑做为墓道,墓道尽头凿山为玄宫。玄宫门外用巨石堵门,而做为墓道的深坑则用土填满,这些土应该算是变种的“封土”。这样时间一长,封土流失,墓道的轮廓就明显的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了,从远处看来,十分壮观。
王墓被发掘,如今仅剩下墓道和被废弃的墓室,虽壮观,却很可惜不能见到玄宫原貌,王墓周围有红砖墙,本————打算建一个博物馆,却已停工十年有余,成了烂尾工程。后墓没有被发掘,但也没有合理保护,掩埋墓道的“封土”没有被保护,很容易再次被盗。
补:(2014年2月13日)
上文对于双乳山汉墓墓室及封土情况描述不够仔细、清楚,下面做个补充。
双乳山汉墓于1995年到1996年发掘,墓室属于“甲”字形石圹竖穴椁墓,开凿于山顶,墓室内为两椁三层套棺。封土为覆斗形,内部为石块和石渣,外为夯土。
草根三品官
NJ原创
http://blog.sina.com.cn/3pinguan
基本信息:
朝代:汉
类型:诸侯王墓
墓主:刘宽
封号:济北王
俗称:双乳山汉墓
汉济北王刘宽墓(双乳山汉墓)墓道,很壮观的
汉济北王刘宽墓(双乳山汉墓)墓道
汉济北王刘宽墓(双乳山汉墓)墓道石壁
汉济北王刘宽墓(双乳山汉墓)墓室的废坑
换个角度,在墓外照墓室位置
墓室墙壁的轮廓
墓室与墓道的连接处
墓室后壁
墓室一角
墓室一角
文保标牌
离济北王刘宽墓不远的王后墓,照片里的就是墓道,左侧的土堆就是用来掩埋墓道的“封土”,这个“封土”原先应该把墓道覆盖,由于“封土”的流失,墓道逐渐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