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一套正在热播的“红色”电视剧《江姐》,讲述了江竹筠和她的战友们是怎样为了自己的信仰而同国民党作坚贞不屈斗争的故事。故事慷慨悲壮,引人深思,那是一个信仰至上的年代,革命的理想,光明的未来,照耀着先烈们的人生之路。相比他们,我们是平庸的大众。
但是,江姐江竹筠的“筠”被读成jun,还是让人吃惊的。
“筠”在现代汉语中系多音字,有二音:一读jūn,一读yún。读jūn时,不单用,它是作为地名“筠州”“筠连”的一个语素被使用的。读yún时,“筠”意为“竹皮”或“竹子”。
《礼记·礼器》:“其在人也,如竹箭 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这里,“竹箭之筠”与“松柏之心”,相对而言,前指外皮,后指内里。由“竹子的外皮”引申,又可指“竹子”,如江淹《知己赋》:“我筠心而松性,君金采而玉相。”竹子由于内空有节和笔直不弯的特性,而被人们赋予虚心谦逊、挺拔不屈的象征意蕴,所以“筠”多用作人名。本此,江竹筠的“筠”,无疑该读作yún,“竹筠”也正象征江姐坚强不屈的革命斗志和傲岸伟大的人格。
五代词人温庭筠、当代学者资中筠、花鸟画家赵松筠名字中的“筠”,毫无疑问也都读作yún。1980年代,王蒙与胡乔木相见,对胡乔木把温庭筠的“筠”读作yún而不是像许多人将错就错读成jūn而大为佩服。我也希望观众不受演员影响,不将错就错,还是读对江竹筠的“筠”为上策。
也有人指出,江姐原名“江竹君”,那么“江竹筠”便可以看作“江竹君”的谐音用名,读“jūn”没有问题。这样理解,当然也是可以自圆其说的,只是在语义上有些不合。
顺便说一下,商务印书馆1997年3月1版7印的《辞源》注“筠”,只有yún,而没有jūn这个音。jūn可能是后来增补的一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