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岛诗中的佛学色彩 题诗后 贾岛

贾岛诗中的佛学色彩 题诗后 贾岛

1 引言

贾岛的诗非常的独特,个性鲜明,一直受到了诸多后代学者的关注。“衰飒”“瘦”“苦”“僻”同时他对于诗创作的执着与虔诚的态度也另人诧异,他自己也曾形容“一日不做诗,心源如废井”,“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由此可见他的创作态度。近年有很多的学者曾经论证过岛诗的特点,但是离开了佛学思想以及佛学思想和儒家思想的碰撞是很难全面的把握住贾岛诗的内涵的。现本文就从贾岛的诗的特点中着手,试论其诗中的佛学色彩。

2 贾岛诗的“苦”

“贫困不得志,使他的诗时时透出一种萧瑟之气来,悲愁苦闷之辞比比皆是。”岛诗之“苦”,有不得重用终朝流离之苦,也有儒家入世与佛家出世的思想碰撞之苦,更有自然灾害和战乱频繁之苦。于是在诸般交集下诗人选择了入世,并许下了“神兮安在哉,永康我王国”的美好宏愿。其诗给人一种荒凉而又凄美的立体映像。丝毫没有那种矫揉造作的样子,当然也有不少烦闷不得志的苦闷。在《朝饥》一诗中,岛诗之苦就直接的表现了出来:

“市中有樵山,此舍朝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乃空然。我要见白日,雪来塞青天。坐闻西床琴,冻折两三弦。饥莫诣他门,古人有拙言。”

在如此艰难困苦的时刻诗人还在苦守着自己的清高,处于无米之境,而还余音绕梁,以一副恬然洒脱出尘的态度对待艰苦生活。不失其本色。正所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贾岛的僧人悠然态度立显。

又如在《咏怀》这一首中贾岛诗的苦的特点有了直接的体现

“纵把书看未省勤,一生生计只长贫。可能在世无成事,不觉离家作老人。中岳深林秋独往,南原多草夜无邻。经年抱疾谁来问,野鸟相过啄木频。”

诗人此时之苦,毫不逊色前作《朝饥》。诗人一生多苦多难,可能在人世间他并没有取得较好的成绩,自己的愿望也没有实现,尘世多灾多难,诸般打击下,他宁与草木为伍,独往深秋树林参禅悟道,让人觉得他比他的诗更伟大,人格高于诗格。而这让他一直都能在浑浊的世道中坚持下去的力量其实就是宗教的力量,佛的力量。

贾岛以苦吟的创作态度被世人熟知,也正是苦吟让他对于诗如痴如醉,世传苦吟名。他的苦在于他替世人承担着痛苦,时势也不得不让他苦,据《全唐诗》记载“贾岛字浪仙,范阳人,初为浮屠。”也正是这段早年出家为僧的独特经历让他的诗多了许多独特的味道,包含了许多深刻的佛禅思想。诗人在《送无可上人》一诗中曾自注“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全诗如下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诗人所描述的两句三年得就是“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在送友之余还不忘记参禅悟道,身行影行,数息树边身。“独行”“谭底影”也相随着,故后人评说:“此等李洞等人皆不能道,非不及其诗,不及其精于禅也。”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文中的烟霞之约指的是贾岛与其堂弟无可上人早年的约定,他们曾约定过贾岛入世以后还要再次来天台出家为僧,到时候再在天台之上共同参禅悟道。后人亦多用烟霞之约形容君子之约。

贾岛之苦,不止是生计贫乏之苦,饥寒交迫之苦,还有一种悟道之苦,觅不到知音之苦。“有琴含正韵,知音者如何。”在《送别》一诗中此意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全诗如下:

“丈夫未得意,行行且低眉。素琴弹复弹,会有知音知。”

人生在世,知音难寻。可是却不得不送别于天涯。素琴谈了一遍又一遍,或许只有真正的知音人才解其中风味。尘世中能有几人解其中味道,可是又不得不与其中的一个作别,从此天下又能有几个人能了解他。诸多情感流露于此时,却又哀而不伤,伤而不过。又如在《投孟郊》一诗中诗人的这种苦闷更是可窥一斑。全诗如下

“月中有孤芳,天下聆薰风。江南有高唱,海北初来通。容飘清冷馀,自蕴襟抱中。止息乃流溢,推寻却冥濛。我知雪山子,谒彼偈句空。必竟获所实,尔焉遂深衷。录之孤灯前,犹恨百首终。一吟动狂机,万疾辞顽躬。生平面未交,永夕梦辄同。叙诘谁君师,讵言无吾宗。余求履其迹,君曰可但攻。啜波肠易饱,揖险神难从。前岁曾入洛,差池阻从龙。萍家复从赵,云思长萦萦。嵩海每可诣,长途追再穷。”

诗中的“孤芳”“梧桐等意象都是诗人的自比。”我知雪山子,谒彼偈句空。这两句中佛学色彩尤其浓厚。尤其是其中的“偈”和“空”更是佛教的常用语,生活拮据,而还苦守清高,以“云”“月”“雪”等高洁之物自比,不改本色,将精神生活与现实生活相隔离,是逃避,也是一种骨气,更是一种洒脱的佛家思想。

3 贾岛诗的“僻”

岛诗之僻,首先让人联想起来的就是对他的“推敲”“有句无篇”“清高孤寂”等批判,其诗之僻往往有其独到之处,有“一日不做诗,心源如废井”(《戏赠友人》)的自称。他以诗为佛,自以为写诗就是朝圣之道。这其中不免有拣炼的难处。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推敲”的文学佳话。《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朱光潜曾在《咬文嚼字》中对此有独到的见解,原文如下:

“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朱光潜先生的这种独到的见解为我们全面认识贾岛的诗提供了良好的依据,推敲二字在意境之中确有很大的不同,“敲”让眼前景色立活,而“推”又甚有意味,韩愈自认为“敲”字比“推”字佳,也因此可以看到韩贾二人的佛学造诣的高低。

贾岛的“僻”是他心中儒家“主张学而优则仕”与佛家“远离人世,隔绝凡因。”的思想碰撞中所产生的。贾岛的诗风也并非一成不变,如在遇到韩愈时,他的诗风就有所转变,从《卧疾走笔酬韩愈书问》中可见

“一卧三四旬,数书惟独君。愿为出海月,不作归山云。身上衣频寄,瓯中物亦分。欲知强健否,病鹤未离群。”

“全诗语言平实,通俗易懂,但是却丢失了其“苦”“僻”的诗歌特征,后人有诗为证“浪仙作涩语便工,作平语便庸钝,所谓人各有能各有其不能。””诗人以病鹤自比,贾岛的诗没有了“苦僻”的味道,便失去了其独特的韵味。离开了苦僻的特色也就不是他的风格了。

4 贾岛诗的“清奇”

贾岛诗的“清奇”的特点在于他独特的禅意追求,禅意与禅境相辅相成,让人读起来无限的向往。”贾岛交友大都是些方外之人,他们超然物外,随性任缘,在混乱的世界中寻找精神自由,也正是他好结交这些方外之人,对他的诗的风格有了很大的影响。在《早秋寄题天竺灵隐寺》中“人在定中闻蟋蟀,鹤从栖处挂猿猴。”“人在定中”写出了诗人此刻正处于空灵的状态,无我无物。当在定中醒来时一些细微的虫鸣鸟叫入得耳来。如此写早秋,着实神笔也。

在“《雪晴晚望》中的空灵的佛家色彩。全诗如下:

“依仗望晴雪,溪云几万重。樵人归白昼,寒日下危峰。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法门有别,野火炊烟,石路冈草,晴雪白昼,暂聚之行,毕竟万相俱空,是大般若也。”符合禅宗“不立文字,教别外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或许是佛教传入中土不断变化的原因,为了迎合一些士大夫的趣味佛教在中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加入了孝悌君臣等观念。所以当时的禅宗重顿悟,不重坐禅,主张平常心是道,主张随缘任运。“无师禅自解,有格句堪夸。”“身心无别念,馀习在诗章”这或许就是他追求顿悟的真实书写。“有家从小别,无寺不言归。”他对于佛有着苦行僧般的追求态度。他渴望着脱离这尘世的痛苦,但是他同时也想带离许多人脱离这苦海。他所习的应是大乘佛法,渴望着去普渡众生,而不是仅仅自己一人脱离苦海。又如在「送玄岩上人归西蜀」中:
“玉垒山中寺,幽深胜概多。药成彭祖捣,顶受七轮摩。去腊催今夏,流光等逝波。会当依粪扫,五岳遍头陀。”

从中可见其苦行僧般的执着。自己尚且贫困交加,有志难报,还渴望他朝身着粪扫衣,受尽万般苦,替世人纳福。佛家的普世价值观与儒家的学而优则仕在此刻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

贾岛的入世是多般原因交织的结果,但是他在心中还一直追求着僧俗的生活,在给堂弟无可上人的回应诗中说“终有烟霞约,天台做近邻。”表示自己并没有忘记与无可上人的烟霞之约。他的入世或许只是为了给他的诗章寻找题材,也或许是当时执政者对于佛教的苛刻要求,唐朝规定僧尼午后不得外出,贾岛还曾作诗诉说“不如牛与羊,犹得日暮归。”唐朝后期轻佛重道是有原因的,唐朝的李家皇室自认是老子的后代,所以道教在唐朝的发展越来越强盛,而佛教却渐趋没落,或许也与当时的佛教弟子良莠不齐有关,很多人出家只是为了获得免劳役的优待,而不是为了弘扬佛法。这些在唐朝前期并没有突显出来,到了唐武帝时期这种状况才开始突显了出来。唐武帝时期开展了大宗灭佛事件,各大古刹在此次灭佛事件中被摧毁,众多僧尼被勒令还俗。不过此时距离贾岛去世已经有两年之久了。杜牧有诗为证“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贾岛诗的清奇色彩在《寻隐者不遇》中体现的相当的充分。全诗如下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诗在平淡中深沉表达,感情逐层深入,有起有伏,把一个隐者的生动形象与生活乐趣惟妙惟肖地展现了出来,从而引起作者和读者对隐逸的向往之情。并且寻隐者而不直言隐者,通过“松”“云”高洁的景物来刻画隐者,诗平易易懂,但是又与白居易和同时代很多人的诗有很大的不同,诗中所包含的禅境与哲理引人无限的向往。

5贾岛诗的“瘦”

苏轼在是一个几乎在文学艺术方面全能的存在,其在诗词书画方面无所不精,而且还是一个文学评论家。我们今天熟知的“郊寒岛瘦”就是出自他的金口。贾岛诗的瘦,是一种对已知世界的赞美,而同时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身同感受。他教会了人们如何在乱世中寻找精神的自由。他的诗难以离开自己的独特感受,总是显得太瘦,达不到王国维提出的“以物观物”的意境,可是也正是这种掺杂着佛学的和个人感受的诗却曾在晚唐甚至五代引起了“贾岛热”,他的诗被人竞相模仿。

从现代的角度看,由于古时的科技不发达,对自然界的认识不够,他们热爱自然,同时又畏惧着自然,古时名士寄情山水是有条件的,他们在已知的世界中尽情的放纵,可是同时又对于未知的世界充满着恐惧。他们总是把未知的世界归结到妖魔鬼神怪物的身上,贾岛也不能例外,他总是将未知的世界归属到佛学的范畴。也正是这些畏惧让诗人的感受更加的敏锐。如其在《客思》中:

“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著旅人心。独言独语月明里,惊觉眠童与宿禽。”

短短几十字,书写出了万般的愁绪。全诗之 感受,概诗人一人之独特感受也。也只有他才能写出这么冷艳的诗,“刺著旅人心”更是形容出了游子心中所想。独身一人在明月中自言自语,惊醒了书童与眠禽,如此美诗怎么会腻。其诗虽瘦,但是他个人的感情与思想却并不瘦。

他诗的瘦的特征,也有其独特的诗创作观念的原因。如在《客喜》中“客喜非实喜,客悲非实悲”。诗的开头这两句饱含着佛法的空灵色彩,无悲无喜,超然物外。将表面与内心相隔离,造成一种无悲无喜的意境。尤其是这首诗中的“百回信到家,未当身一归”虽然是诗人个人独特的感受,但是流传千年来却不知感动了多少个背井离乡的游子。又如他在《渡桑乾》中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离家在外,久未归乡,可是心却一直在思念着家乡,在归途中恍惚间竟然认错了自己的家乡,山依旧是山,却不是故乡的山,但是这又有什么,外界条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不可以改变的,只要可以修行哪里都是家乡,家乡与此地又有何种区别。全诗并未用典故,依旧是其惯用的涩语,但是却也简单易懂,非常地打动人。

他的诗很少有李白那样的刚健之气,也很少有婉约的那种阴柔之风,他的诗饱含着人生的哲理与不畏惧苦难的精神,这正是他的长处,也是他的短处。

6 结语

贾岛的诗如果离开了苦僻清瘦的特点,就会索然无味,他的诗歌的题材略显不

足,但是他的一些禅理诗却非常的独特。其诗中的佛禅思想更是吸引人。在《全唐诗》卷572中收录了贾岛107首诗,其中直接与佛有关的诗竟然有45首之多。诗中与佛有关的意象更是不可类举,空,苦,禅,云,松,风,雨,舟,等含有禅意的意象。简直成为了他独特的法门。结合其早年出家的经历,如果离开了佛禅思想去认识贾岛的诗,只会是管中窥豹,难见全容。

参考文献

[1]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陈伯海主编.唐仕汇评[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3]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版.

[4]柳东林,王树海.贾岛诗风与佛禅思想[M].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7(4).

[5]刘向阳.禅诗三百首[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

[6]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13000.html

更多阅读

邵雍“一去二三里”诗中的典故 一去二三里古诗

邵雍“一去二三里”诗中的典故翟智高邵雍的诗,有的看似简单,然意蕴深刻,他特别善于用历史典故。邵雍年轻时胸怀大志,《闲行吟》中,“欲为天下屠龙手,肯读人间非圣书。否泰悟来知进退,乾坤见了识亲疏”。“屠龙手”指大手笔,典出《庄子·逍

红楼梦中的建筑系列之一奇怪的贾赦院 红楼之贾赦的逍遥人生

奇怪的贾赦院:历来读《红楼梦》的人,无不对贾赦在荣国府的地位感到奇怪。荣国府内贾赦、贾政兄弟二人,贾赦是长子,又“袭了官”,而贾政是次子,只是蒙皇恩“额外赐了个主事之衔”,应该说贾赦的地位要比贾政高,但是荣国府正府确是由次子贾政

浅析台湾乡愁诗中的家国意识 台湾人讲乡愁往事

游子的呻吟——浅析台湾乡愁诗中的家国意识内容摘要:台湾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与母体大陆的长期分离,使台湾乡愁诗人强烈地感受到离愁别绪、愁肠百结的心灵伤痛,因此而创作的大量乡愁诗根

声明:《贾岛诗中的佛学色彩 题诗后 贾岛》为网友我与众不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