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林中百姓,卫拉特人 卫拉特

卫拉特历史悠久,是蒙古最古老的部落之一。卫拉特人,蒙古语意为

“林中百姓”,这个操蒙古语族西部方言的部落,最初的栖息地在贝加尔湖以西叶尼塞河上游,以狩猎为生。一直向西迁徙发展的过程,就是它形成发展的历史。

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将其归附,并将居住在八河流域的斡亦刺惕部众分为四个千户,这个四千户是早期四卫拉特,也是四卫拉特名称的起源,从此成为了蒙古族的组成部分。元朝末年明朝初年,其社会发展迅速,部众人口猛增至四万余户,领地也大有扩张。除了原来的叶尼塞河上游广大地区外,西越阿尔泰山,扩张到额尔齐斯河上游,西南与哈密、别失八里相邻,东南进入扎布汗河流域与东蒙古(鞑靼)相接,北边与乞儿吉思为邻。

卫拉特在广义上指巴尔胡、布里雅特、乌梁海及古代卫拉特蒙古;在狭义上特指厄鲁特。在各个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元朝称翰亦剌惕,明代称瓦剌,清代称卫拉特,亦称厄鲁特、额鲁特或西蒙古、漠西蒙古。国外则称之为卡尔梅克。在准噶尔汗国时期,中国史书称卫拉特部落为“西蒙古”,其势力最为强盛。在明末清初之际,卫拉特蒙古分成杜尔伯特、准噶尔、土尔扈特、和硕特四大部落。

从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们对外战争开始,经过阿里不哥和海都三十年战争以及北元长期内讧而发生多次演变才组成了联盟。它是卫拉特联盟的领导者和奠基者,在其形成发展历史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近代蒙古乃至整个中亚地区各个民族的历史产生过极其重要影响。

十五世纪中叶即1437年形成卫拉特强大的西部蒙古人各部族结盟,又称大四卫拉特联盟,号称四部卫拉特。第一卫拉特为绰罗斯部落、土尔扈特部落、和硕特部落;第二卫拉特为辉特部落、巴图特部落、土默特部落;第三卫拉特为巴尔浑部落、不里雅惕合部落、兀良合惕部落、布喇斯部落、毕尔曼部落、黑勒特部落、吉拉特部落;第四卫拉特为余下的全体西蒙古合并为一个卫拉特。联盟首领也先(1407-1454)曾短暂统一东西蒙古各部,建立卫拉特人统治的国家组织,其势力范围东起大兴安岭,西越阿尔泰山至巴尔喀什湖和葱岭,北起贝加尔湖,南抵大漠,成为元朝灭亡后北方草原少数民族一股强大政治势力。1454年,随也先汗被杀害,大联盟重新分裂。1487年又结成卫拉特联盟,称小四卫拉特联盟。第一卫拉特为额鲁特部落;第二卫拉特为辉特部落、巴图特部落合并为一个卫拉特;第三卫拉特为巴尔浑部落、不里雅惕合部落合并为一个卫拉特;第四卫拉特为绰罗斯部落、和硕特部落、土尔扈特部落合并为一个卫拉特。

1634年,准噶尔部首领哈喇忽剌去世,其长子巴图尔继承父业,不断扩大自己领土,1638年在今博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建成自己的都城,正式建立了准噶尔汗国政权,与俄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互通贸易,被称为巴图尔洪台吉,成为准噶尔汗国奠基者。1640年9月,在塔尔巴哈台召开额鲁特、喀尔喀各部王公台吉会议上,制定了《一六四○年蒙古卫拉特法典》(《察津-必扯克》),“专谈喇嘛教条文在《察津-必扯克》中占有显著地位。这些条文以法律形式规定喇嘛教为全蒙古所有汗国和公国正式国教”。1648年,巴图尔洪台吉授命喇嘛咱雅班第达将老蒙文改造成托沁文字,作为准噶尔汗国统一文字,改进放牧方法,经营农业和手工业,利用外国技术发展制绒业、金属制造业,经济发达,人口增多,当时在中亚地区是最强大的国家。

1653年巴图尔洪台吉去世,其第五子僧格继承汗位,1671年被其车臣和卓特巴巴图尔两个哥哥暗杀。此时,巴图尔洪台吉之子噶尔丹(1644—1697,僧格的同母弟)正在西藏学习佛学,征得老师五世达赖喇嘛同意后还俗,以极快速度回国,在和硕特首领鄂齐尔图车臣汗援助下,擒杀车臣,赶走卓特巴巴图尔到青海,恢复汗国之安定统一,成为准噶尔汗国新一代博硕克图大汗。1690年,噶尔丹汗追击喀尔喀部深入距京师七百里远的内蒙古境内乌兰布通,在这里与清军发生战斗,遁归外蒙古科布多省。1695年,噶尔丹重新组织军队再度进兵喀尔喀,以3万铁骑对抗康熙20万大军失败,于1697年3月13日在阿尔泰省阿察阿穆塔台去世。

1698年至1745年,这一时期,准噶尔汗国是由策妄阿拉布坦与其长子噶尔丹策零统治。噶尔丹策零(1695—1745),又称噶尔丹策凌、噶勒丹策凌,1729年清军与准噶尔汗国发生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1731年在进军途中被清军伏兵围攻大败;1732年,清军及喀尔喀蒙古骑兵联兵于光显寺大败噶尔丹策零;准噶尔汗国受到重大损失;1733年年底,噶尔丹策零和清政府开始谈判;1739年,噶尔丹策零与清朝达成和平协议;这个时期是准噶尔汗国鼎盛阶段。领土范围包括新疆、青海、蒙古西部等广大地区,并数次击败清朝军队。1745年,噶尔丹策零去世,其子策妄多济那穆扎勒即位,称为阿占汗。他年少荒唐不理政务,并且囚禁了替自己管理国家的姐姐鄂兰巴雅尔,致使姐夫萨英博落克秘密拥立阿占汗异母兄喇嘛达尔扎,杀死了阿占汗,汗国陷入长年内乱。1752年,准噶尔汗国开国元勋大策零孙子达瓦齐联合策妄阿拉布坦外孙阿穆尔萨那,最终消灭了萨英博落克和喇嘛达尔扎势力,达瓦齐自立为汗,这又引起阿穆尔萨那不满。1755年,阿穆尔萨那投奔清庭,并作为向导进攻准噶尔汗国,达瓦齐率军抵抗,大小战役数十次,终因寡不敌众而败,达瓦齐被新疆贵族出卖沦为清军俘虏。至此强盛一时的准噶尔汗国在内外交困中灭亡,存世115年。准噶尔汗国后期,额鲁特有21部,最大为达瓦其部和达什达瓦部。当时,准噶尔人口大概有65万至70万左右,仅1755-1757年战争中据《清实录》记载,准噶尔部落遭到清军大屠杀达62万人。为躲避战火和屠杀,一部分人便成了哈萨克人或维吾尔人,一部分人投奔加入阿尔泰乌梁海蒙古,加之遭受流行病袭击,部落人口大减。

除准噶尔部落之外,四卫拉特中土尔扈特、和硕特、杜尔伯特等三部落以及其他部族,因不愿参与同胞之间纠葛,为躲避战乱于17世纪初横越西伯利亚南部向乌拉尔山区南部迁移,再转移到伏尔加河下游地带游牧。1771年,在伏尔加河东岸的17万人东归,途中因战争和疾病,死亡10万人。右岸的人包括部分土尔扈特人、杜尔伯特人、布札瓦人因河水没有结冰不能过河而留居俄国,成了俄联邦卡尔梅克共和国居民。

准噶尔人遭到大屠杀后,土地被征服了但没有了人烟,中国西北边疆有边无防,没了守边能力。于是,清朝在新疆特别是在北疆地区采取了守边固边措施,动用专款从维吾尔人那里赎回一部分额鲁特人,从热河迁回二十一昂吉之一达什达瓦旧部,把他们重新安置于他们的故乡伊犁,西迁了察哈尔蒙古、锡伯、达斡尔等军民,在北疆地区屯垦戍边。

清朝在伊犁设将军府,在昭苏安置额鲁特营左翼即“上三旗”6个苏木,人口为1万左右。在尼勒克县安置额鲁特右翼即“下五旗”安置镶白、镶黄、镶红、正黄、正红、正蓝、正白等10个苏木。在特克斯县安置额鲁特右翼沙比纳尔镶白、正红、镶红、正蓝等4个苏木。

目前,在伊犁州8县1市中,蒙古族约有3.2万人。其中,昭苏县有察汗乌苏、哈喇乌苏两个蒙古自治乡,有蒙古族中学,还有蒙古佛教的圣佑庙,全县约有1.3万蒙古人。尼勒克县有一可克浩特胡尔蒙古自治乡,有蒙古学校,还有喇嘛庙,蒙古族约有8千余人。尼勒克,蒙古语意为“汇合”,因哈什河、巩乃斯河、特克斯河汇合之处而得此名。特克斯县有一个呼吉尔图蒙古自治乡,有蒙古学校,还有喇嘛庙,蒙古族人口约5千余人。特克斯,蒙古语意为“平坦”。

塔城地区有10个苏木额鲁特蒙古人,俗称塔尔巴哈台10苏木额鲁特。主要由明嘎特、巴尔鲁克、察哈尔、哈斯古特等四部分人组成。塔尔巴哈台山地区原为辉特明嘎特部的领地,其部众大部分在战争中被杀害,遗众被清朝编为2个苏木;1765年从乌鲁木齐调迁准噶尔大台吉噶尔藏多尔济部众1千户额鲁特到塔尔巴哈台,编为4个苏木;又将陆续归附的柯尔克孜人编为1个苏木,被称为哈斯克特苏木,现为第十苏木;察哈尔现为第九苏木。后来八苏木额鲁特又被重新划分为10个苏木,史称10苏木额鲁特。其中1、2、3、4、7这几个苏木被称为明嘎特蒙古人,他们是辉特明嘎特人的后裔。5,6,8苏木被称为巴尔鲁克蒙古,他们是准噶尔人的后裔。当地还有一种说法是由于战乱1865年额鲁特人大部分迁居阿勒泰,其中有3苏木的人留居于裕民县巴尔鲁克山牧地躲藏起来,故称巴尔鲁克蒙古。这部分蒙古人成为今额敏、塔城、托里一带蒙古族的祖先。历史上在战乱等缘故,10苏木额鲁特中的一部分迁居别处。如乌苏市巴音沟2苏木额鲁特人就是来自于塔城额鲁特。额敏县有2个蒙古自治乡,县城有一个蒙古中学,蒙古族人口约4千人。

绰罗斯是额鲁特部落中一个姓氏,准格尔汗国领导层的人都来源于这个氏族。准噶尔的称呼是1642年卫拉特联盟军进入西藏时额鲁特部因是左翼而得此名。喀喇沁是由准噶尔汗国内务部队的人组成的姓氏,在清朝吞并准噶尔汗国的战争中,此姓氏的人遭到清朝清洗,所以喀喇沁姓氏人养成一 个习惯,不说自己的姓氏;扎哈沁、明嘎特等部落是当年在准噶尔汗国时期,从军事编制中发展成为部落。这两个部落现在主要居住在蒙古国和中国内蒙古。清朝打败准噶尔汗国给额鲁特乃至卫拉特蒙古社会带来了毁灭性灾难,准噶尔人的传统社会结构被打散。出于瓦解分散准噶尔人领导层的军事目的,将达瓦其部迁之长城一线,有意将他们分散在陕西、内蒙古、河北等地区。

中国境内的额鲁特人主要在分布于新疆、青海、内蒙古阿拉善、内蒙古呼伦贝尔、青海、河北承德市等地。

在清朝时,青海蒙古分29旗和硕特21旗、土尔扈特4旗、绰罗斯2旗、辉特1旗、喀尔喀1旗。

青海左翼盟2部12旗,包括青海和硕特部10旗、土尔扈特部2旗。

青海右翼盟5部12旗,包括青海绰罗斯部2旗、青海和硕特部7旗、青海辉特部1旗、青海土尔扈特部1旗、青海喀尔喀部1旗。

独立翼旗5旗,包括和硕特部4旗、土尔扈特部1旗。

青海卫拉特于康熙37年归顺清朝,道光3年,会盟于查干托罗盖。他们分布于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和祁连县、海南州境内。保留着自己语言文字的有8旗在海西州,主要分布于乌兰县、都兰县、德令哈市、格尔木市、芒崖等地。

境外的额鲁特人主要分布在蒙古国科布多省额尔德尼布仁县,色楞格省泽勒德尔河河谷一带;分布于俄联邦阿尔泰共和国、阿尔泰边疆区的阿尔泰人;俄罗斯联邦卡尔梅克共和国准噶尔人;在哈萨克斯坦和吉萨克斯坦之间地带居住着1万多撒尔特卡尔梅克人,SARTKALMYK是当地突厥民族对他们的称呼。他们是准噶尔蒙古后裔,定期派学生到卡尔梅克共和国学习母语和传统文化,信奉伊斯兰教。

居住于俄罗斯阿尔泰边疆区戈尔诺阿尔泰共和国的阿尔泰人旧时一直称为“阿尔泰卫拉特人”,自称“卫拉特人”,属蒙古准噶尔部落。清朝时被称为“阿勒坦乌拉乌梁海,意为阿尔泰山乌梁海人,现在仍然被俄罗斯人称为“额鲁特人”。准噶尔汗国与清朝发生战争,当时正值沙俄向西西伯利亚扩张,于是沙俄边防当局于1756年迫使阿尔泰人归属俄国。1922年6月1日在阿尔泰人土地上建立了额鲁特自治州,1948年1月7日改为戈尔诺阿尔泰自治州,属俄罗斯联邦阿尔泰边疆区。1992年改为独立共和国。1938年前,阿尔泰人一直使用托忒蒙古文。从1938年开始使用俄文,从1922年开始用蒙俄两种文字发行《阿尔泰启明星报》至今。阿尔泰人信奉萨满教,现部分改信东正教。

俄联邦阿尔泰人分为南北两支,北支阿尔泰人在沙俄时代被称为黑鞑靼人,包括土巴拉尔人、切尔坎人、库满金人。南支阿尔泰人曾被称为白卡尔梅克人、阿尔泰卡尔梅克人、山地卡尔梅克人等,包括纯阿尔泰人、铁连基特人和铁列乌特人。北支的族源是由突厥、萨莫迪和乌戈尔等部落长期混合形成;南支主要由6—8世纪分布于当地的古突厥部落与13世纪、15—18世纪移入该地的蒙古部落混合而形成。因历史上长期与突厥语民族和俄罗斯族杂居而受其影响很深,语言偏向多讲突厥语和俄罗斯语,但山水地名、畜牧业术语以及生活习惯,还是保留着蒙古语及蒙古族特点。现在的阿尔泰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吉尔吉斯奇普恰克语支,使用俄文字母。阿尔泰人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很快,1992年,共有191所普通中学、3所技校、5所专科学校和1所大学。

阿尔泰共和国是俄罗斯联邦主体之一,属西伯利亚联邦管区,位于欧亚大陆中心、西西伯利亚南部的阿尔泰山地,东邻图瓦共和国,南与哈萨克斯坦、中国和蒙古接壤,北与科麦罗沃州搭界,西北是阿尔泰边疆区。首府为戈尔诺—阿尔泰斯克。据2002年统计,其面积9.26万公里,人口为20.2947万人。其中,俄罗斯族占60.4%,阿尔泰人占31%,哈萨克族占5.6%,其余为乌克兰族和德意志族。

在卫拉特蒙古人当中,出现了不少杰出人物,如顾实汗、巴图尔洪台吉、咱雅·班第达、噶尔丹汗、渥巴锡汗等。

顾实汗(1582-1654)名图鲁拜琥,和硕特汗。1605年,他23岁时成功调解了卫拉特与喀尔喀两汗国关系。其兄拜巴噶斯汗死后,继承和硕特汗位和卫拉特汗国总汗职位。当时,占据青海的喀尔喀却图台吉、西藏地区的藏巴汗、甘孜地区的白利土司联合起来迫害黄教派。达赖五世的司库索南群培前往准噶尔向顾实汗求助。他应请于1637年率领1万卫拉特联盟军进攻青海,消灭了却图台吉,占领青海。1639年,进攻后藏,消灭了藏巴汗,建立了统治青藏高原的和硕特汗廷。顾实汗身居布达拉宫的狮子宝座上,统领青海和全藏的行政、军事,任命第巴行使权力。汗廷里,达赖和班禅管理全藏的宗教和寺院经济。从此,黄教在藏传佛教中占领了神圣地位。1654年,顾实汗病故。

巴图尔洪台吉 (?-1653)绰罗斯氏,名和多和沁,父哈剌忽剌。巴图尔洪台吉于1616年离开父亲,居住在额尔齐斯河流域。其父离世后,从达赖喇嘛那里获得了“洪台吉”的尊号和“额尔德尼巴图尔”的封号,雄踞卫拉特总汗之位。内蒙古被后金征服后,他致力于仍保持独立的卫拉特、喀尔喀汗国的和解。在他的努力下,于1640年9月在塔尔巴哈台召开了卫拉特、喀尔喀僧俗领导人会议,制定了《卫拉特喀尔喀法典》,建立了卫拉特-喀尔喀联盟。他倡导农业和手工业,招徕维吾尔人、中亚布哈拉人、俄罗斯人,在和布克赛尔、伊犁、科布多等地耕种。又从俄罗斯招徕能工巧匠发展手工业,在卫拉特出现许多小城镇。巴图尔洪台吉在任期内,与清朝、俄罗斯有频繁的使者来往。

咱雅·班第达 (1599-1674)语言学家、佛学家、翻译家,和硕特部人。17岁去拉萨学佛学,获拉布札木巴学位。1639年返回卫拉特。他调解卫拉特汗国内部、卫拉特和喀尔喀汗国上层领导人之间的矛盾,防止了蒙古民族内部的封建混战。并在卫拉特、喀尔喀各地进行传教活动,是蒙古地区的早期宗教活动家,为在蒙古地区传播藏传佛教起了积极作用。1648年,他创制托忒蒙古文,拼写卫拉特方言。1650-1662年,用托忒蒙古文翻译藏文佛经172部。

噶尔丹汗 (1644-1697)巴图尔洪台吉第六子,卫拉特汗国杰出的领导人之一。早年赴藏为达赖喇嘛弟子,授予“忽图克图”尊号,后任准噶尔汗。1677年,任卫拉特汗国总汗。1679年7月率兵3万征服吐鲁番、哈密,其势力伸展到甘州(今张掖)一带。1680年,率兵占领察哈台后裔统治下的南疆。其夏都在伊犁,冬都设在额敏。他重视农业和手工业。不仅鼓励蒙古人从事农业和手工业,而且还招徕畏兀儿等族种植农作物和从事手工业。下令霍屯人(当时对畏兀儿人的称谓)可设立自己的法庭,禁止南疆的奴隶买卖。他与清朝和俄国有频繁的使臣来往。1688年,他以喀尔喀诸部不尊敬达赖喇嘛使者为由率师3万经喀尔喀向漠南进军。1690年6月败于乌兰布通(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南)撤回科布多。1696年,二次进兵喀尔喀,止兵昭莫多(今乌兰巴托南),并于次年5月病故。
【原创】林中百姓,卫拉特人 卫拉特
渥巴锡汗(1742-1778) 土尔扈特汗。1761年1月,袭父职为本部汗。1768-1769年,迫于俄国政府压力,率领2万士兵赴高加索参加俄国与土耳其战争。在他统治时期,俄国政府采取限制卡尔梅克汗权力的措施,汗属下的札尔忽赤(断事官)、宰相都由俄国政府任命,汗不能单独决定军政大事、不能断案。1755年,清朝屠杀准噶尔后,策仁太师率领1万户卫拉特逃至伏尔加河。策仁太师劝他“东归收复被占领的土地”。于是他召集僧俗首领协商,决定东归。1770年1月,带领33000户近17万人从伏尔加河东岸出发,经过1年时间历尽艰辛,于1771年春来到伊犁附近的塔麻干地方。中途遭到俄军追击、哈萨克人抢夺,又有传染病流行,人畜损失三分之一。他与诸那颜商议,不能武力夺取准噶尔,只能做大清皇帝的属民。同年秋,赴热河承德觐见乾隆皇帝。乾隆皇帝赐给他“绰力克图汗”号,将东归的土尔扈特人安置在阿尔泰、天山南路,设乌讷恩苏珠克图盟。该盟分东、西、南、北路,各设盟长。渥巴锡保留汗号,授札萨克,领南路,汗号及盟长职务世袭,游牧地在珠勒都斯河流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13082.html

更多阅读

好用的浏览器,排行榜,chrome最多人用 google chrome浏览器

好用的浏览器,排行榜,chrome最多人用——简介 浏览器最好用的是那一款,很多人肯定各有各的答案,不过,分析一款浏览器到底好不好用,不单看自己的使用习惯,还要注重浏览器的强大性能和良好的兼容性。由于不同内核的浏览器可能有一部分属性并

声明:《原创 林中百姓,卫拉特人 卫拉特》为网友四野细雨春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