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火药的发明者
火药由我国古代著名的炼丹家葛洪发明,他和孙思邈曾在洛阳长期逗留过,他们生活在隋代和唐代早期,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他博涉经史百家学术,通达道经佛典,总结了唐以前的临床攻理论,收集方药、针炙等内容,编著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书,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被后世尊为"药王"。他不仅是伟大的医药学家,而且是著名的炼丹家,自号"孙真人"。他是总结以前炼丹家经验基础上收集河洛地区和关中地区炼丹家的配方,最后提出硫磺伏火法这种较为管用的配方。他老人家有一天不晓 得抓了些什么硫、硝、炭的东西就爆炸了,所以我们今天才有了火药。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丹过程中发明的。人类最早使用的火药是黑火药,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一千多年前发明的。它的发明,闻名于世,被称为我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之一,在化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总之,火药的发明与传播,和孙思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丹过程中发明的。但是,在探讨这一历史时,由于引述文献时出现张冠李戴的失误,以致长期以来不仅将唐代孙思邈误奉为火药的发明人,而且武断在唐代以前不会有火药及火药武器,从而使这一重大发明的历史研究徘徊不前。火药的最主要成分是作为氧化剂的硝石。成书于秦汉之际的《神农本草经》中已把硝石列为上品药,即在此之前已经具备了发明火药的物质基础。秦汉之际也是炼丹术开始盛行之时,方士们为了炼制仙丹妙药,把各类药物彼此配合烧炼。五金、八石(各种矿物药)、三黄(硫磺、雄黄、雌黄)、汞和硝石都是炼丹的常用药物。其中汞与三黄合炼而得丹砂是炼丹家们的得意之作。但若用硝石与三黄共炼必将燃烧爆炸,导致火药的发明。
虽然早期的炼丹家们必曾作过这种尝试,但在现存的寥寥无几的早期丹书中却找不到有关记载。后汉魏伯阳研究了大量汉代火法炼丹的记录,把有关的经验归纳总结在《参同契》中。他用阴阳-雌雄、龙虎-龟蛇等隐语来论述化合的原理,并且排列出三大类情况:一是雌雄配偶,顺利化合,二是"二女同室",永不化合;三是"若药物非种,名类不同,分剂参差,失其纪纲",那就会"飞龟舞蛇,愈见乖张",这是指发生了难以控制的激烈反应。显然,火药的发明不会迟于东汉时期,否则魏伯阳是不可能归纳出这一大类爆炸反应的。《参同契》中强调指出,即使是"八公捣炼,淮南执火"也没法避免"飞龟舞蛇"的发生。八公是西汉淮南王召致的八位方士,现传下来的有八公(三十六水法)。在这部西汉时期的丹书中有五十八个丹方,其中有三十三个配方中用硝石,而其中又有六个是硝石与三黄共炼。但这部是水法炼丹,不用火烧炼。是否由于硝石火炼后发生危险而又设计的水法呢?能否认为淮南王时期就已掌握了火药的秘密呢?这也有所传闻。
南北朝时,萧绮在录《拾遗记》时引述《淮南子》云:"含雷吐火之术,出于万毕之家"(今本《淮南子》中此文已佚)。萧绮还论述了"方毳羽于洪炉,炎烟火于冰水"是"书籍之所未详"。这说明在淮南王时期,已有将火药用于幻术的传闻。可能在已失传的《淮南万毕术》中会有更详细的记述。炼丹家们发明了火药,最初是用于戏术或恶作剧,后来才逐渐转用于军事。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陈仓:魏明帝遣将军太原郝昭筑。陈仓城成,诸葛亮围之……亮以数万人攻昭千余人,以云梯冲车地道逼射昭,昭以火射连石拒之,亮不利而还。"这场战争发生在公元223年,郦道元是经过实地考察而编写的《水经注》,"火射连石"当是根据陈仓当地居民所传颂而记载的。鱼豢在《魏略》中也有记述:"亮……起云梯冲车等以临城,昭于是以火箭逆射云梯,梯然,梯上人皆烧死。"二者记载虽有不同,但都说明了当时郝昭试用了新式的火器。"火射连石"可能是魏明帝宫中的巧匠马钧所设计制造的。史书记载,马钧曾复制了指南车,发明了灌溉翻车,还曾改造了诸葛亮的连弩,设计制造了离心发石车等等,确实是一位高超的兵器设计师。曹氏父子曾招致大批方士,包括炼丹家左慈等,马钧从炼丹家处得到火药的秘方而用来设计制造"火射连石"是可能的。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说:"魏马钧制爆仗,隋炀帝益以火药为杂戏。"这并不是无稽的传闻。过去,一直认为《九国志》记载唐哀帝初年(公元904年)郑燔攻豫章时用"飞机发火",是火器应用的最早记录。这比郝昭用的"火射连石"晚了近700年,不过这时已从防御性武器发展为进攻性武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