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棱镜计划?美国棱镜计划目的是什么? 2013-6-13 06:41|发布者: admin| 棱镜计划从2007年开始运作,它被认为是《总统每日简报》(President's DailyBriefing)的最大消息来源,单在去年就有1,477篇文章引用了该计划的数据。据称,NSA(国家安全局)有近七分之一的情报包含了来自“棱镜”计划的数据。NSA有能力从这些公司获取它想要的任何数据,但该机构声称没有试图收集所有数据。“棱镜”计划凌驾于规定公司必须配合政府数据请求的现行法律,因为该计划让NSA可以直接接入每家公司的服务器——这基本上让NSA可以为所欲为。棱镜计划发起的初衷是为了突破NSA眼中外国情报监视法案(FISA)所存在的限制,该法案并不允许NSA利用美国本土拥有大多数互联网巨头所提供的“主场优势”。 微软、雅虎、谷歌等九家公司参与了棱镜计划,并对此完全知情。《华盛顿邮报》获得的文件显示,美国总统的日常简报内容部分来源于此项目,该工具被称作是获得此类信息的最全面方式。一份文件指出,“国家安全局的报告越来越依赖‘棱镜’项目。 |
棱镜门事件泄密者决定留在香港 应对美国引渡
致使“棱镜”等秘密情报监视项目“曝光”的美国中央情报局前雇员爱德华·斯诺登,13日在媒体刊登的专访中披露美国政府更多监视细节。他说,美国政府多年来一直从事针对中国个人和机构的网络攻击。他表示计划留在香港,应对美方的引渡努力。
美长期入侵中国电脑
斯诺登上月20日离开夏威夷后,一直身处中国香港。“棱镜”监视项目经媒体披露后,斯诺登本月9日通过英国《卫报》公开承认自己是幕后消息 源后去向不明。
斯诺登此后在一处秘密地点接受香港《南华早报》记者独家专访,13日通过这家报纸英文版披露美国政府更多监视细节。大约1小时的专访中,斯诺登披露,根据他向美国《华盛顿邮报》提供的机密文件,自2009年以来,美国国家安全局一直从事侵入中国内地和香港的电脑系统。
斯诺登说,美国国安局的攻击目标包括香港中文大学、特区政府公务员、企业和学生的电脑以及位于内地的电脑系统。
斯诺登认为,美国国安局全球范围内的网络攻击行动超过6.1万项,针对内地及香港的此类行动数以百计。
“我们(斯诺登受雇公司以及美国国安局)主要攻击网络中枢,像大型互联网路由器,”斯诺登说,“这样我们可以接触数以十万计电脑的通信数据,而不用入侵每一台电脑。”
爆料为揭露美国伪善
“棱镜”监视项目曝光后,美国政府承受不少外部压力。自曝身份的斯诺登则被国内一些政界人士视作“叛徒”,可能面临“叛国罪”起诉。
斯诺登在专访中说,美国政府“宣称(监视行动)不会针对民间设施”。“棱镜”项目曝光,目的就是揭露美国政府的“伪善”。
“上星期,美国政府还愉快地暗中从事(监视活动),根本不顾及他人同意与否,但现在不会这样了,社会的每个阶层都在要求追责与监督,”斯诺登说,“美国政府不仅这么做了,还如此担心事情暴露,以至于希望用尽一切手段防止信息公开,包括外交威胁。”
他表示,“我既不是叛国者,也不是英雄,我是美国公民。我很自豪我是美国公民。我相信言论自由,公众应该有自己的观点。”
决定留香港应对引渡
斯诺登暗示,美国正利用外交手段“威胁”香港特区政府向美国引渡自己,“我希望各地政府拒绝屈从于美方压力,引渡正寻求政治避难的人”。不过,他将继续留在香港,应对美方的引渡努力。
俄罗斯政府几天前表示,如果斯诺登提出请求,愿意考虑给予他政治避难。对此,斯诺登说:“我很高兴,一些政府拒绝屈从于大国的威胁。”
斯诺登将香港作为避难地的决定遭到了广泛质疑,甚至包括一些香港的激进维权人士。香港政府目前仍未就此发表评论。
斯诺登在接受《南华早报》采访时说:“有些人认为我选择香港是个错误,他们其实误解了我的意图。我来这里不是为了逃避司法程序,而是为了揭露犯罪行为。”
斯诺登表示,他认为自己并未触犯香港法律。“我希望让香港的法院和人民决定我的命运。”他说。
另据美国媒体报道,一位了解香港政府有关工作的人士表示,香港当地政府律师与美国政府律师合作,已经确认了斯诺登的36项罪名,包括泄露官方机密罪。依据引渡协议,这些罪名必须达到可以处一年以上监禁的程度,而且必须达到协议的规定。
分析
斯诺登留港为造舆论攻势
香港人权监察总干事罗沃启在接受《南华早报》采访时表示,斯诺登的选择令他意外。“斯诺登对香港的良好印象已经不再符合现实。”他说。
罗沃启认为,斯诺登选择香港,可能是因为这里是区域新闻中心。“香港仍是一个全球媒体中心,尤其是因为这里与经济繁荣的南华地区一衣带水,而且很容易接触到其他亚洲城市。舆论攻势可能会令事态更加复杂,导致美国政府在指控斯诺登,并将其遣返回国的过程中遭到阻力。”他说。
背景
棱镜计划始于小布什
据斯诺登爆料,2007年小布什时期,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启动一个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当局通过接入微软、雅虎、谷歌、苹果等9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心服务器,对视频、图片、邮件等10类数据进行监控,以搜集情报,监视民众的网络活动。当局还监视、监听民众电话的通话记录。
棱镜门进展
6月6日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率先披露“棱镜门”。
6月9日斯诺登主动将美国国家安全局关于PRISM监听项目的秘密文档披露给《卫报》和《华盛顿邮报》。
6月10日斯诺登公布自己的身份,接受英国《卫报》视频采访。随后,他离开酒店消失。
6月13日香港《南华早报》证实斯诺登仍然身处香港,并披露美国CIA自2009年以来,一直从事侵入中国内地和香港电脑系统的活动。
中方表态
双重标准无益于解决网络安全问题
在中国外交部6月13日的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问:根据媒体透露,美国多年来对中国实施了网络监控。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回答说:中方多次重申,中国面临着网络攻击的严重威胁,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黑客攻击受害国之一。中方是网络安全的坚定维护者。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网络安全问题,反对任何形式的黑客和网络攻击行为。我们认为,网络安全是个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应本着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原则,进行建设性的对话和合作。
中美双方已同意在战略安全对话框架下建立网络工作组。我们希望双方能本着心平气和的态度,冷静、客观地看待有关问题,通过对话沟通,增进了解信任,加强合作,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我们认为在网络安全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无益于问题的解决。
媒体揭秘
美专设机构“入侵”中国近15年
TAO人数逾千高度保密曾获多项重要情报
随着“棱镜”秘密监视项目大白于天下,美国媒体近期曝光更多美国政府着眼海外的秘密情报搜集行动。美国《外交政策》杂志10日报道,处于风口浪尖的美国国安局旗下设有一个部门,名为“定制入口行动办公室”(TAO),过去近15年中一直从事侵入中国境内电脑和通讯系统的网络攻击,借此获取有关中国的有价值情报。
这家杂志援引国安局前官员的话报道,“定制入口行动办公室”1997年成立,专门从事秘密侵入外国目标电脑和通讯系统,破解密码和安全防火墙,获取和复制目标信息。
鉴于行动的绝密性质,这个部门办公区域与国安局其他下设部门隔离,就连国家安全局内部也只有少数人了解这个部门。
不愿公开姓名的消息人士说,“定制入口行动办公室”旗下的军事和民间“黑客”、情报分析师、目标定位专家、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设计师以及电子工程师总数超过1000名,是国家安全局最大,也是最重要的部门。
消息人士说,1997年以来,“定制入口行动办公室”通过网络攻击行动获得包括有关中国情报在内的多项重要情报,在美国情报界赢得声誉。
不过,《外交杂志》说,美国一直就网络攻击问题施压中国之时,却从不提及美方大范围攻击中国网络的情况。而在中方指出美方动作时,面对媒体的求证,美国政府始终拒绝公开置评。
本版据新华社钟欣外交部网站(责任编辑:UN025)
斯诺登被曝或与中国合作
美国中央情报局前雇员爱德华·斯诺登曝光“棱镜”等秘密情报监视项目,将美国政府的争议做法置于风口浪尖。面对国内外越来越大质疑声,美国政府以及部分政界人士四面出击,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消除“棱镜”争议带来的消极影响。
第一招:论“危害”
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罗伯特·米勒13日出席国会听证会,解释斯诺登曝光监视项目给美国带来的危害。
“棱镜”等监视项目经媒体披露后,斯诺登本月9日公开承认自己是秘密情报监视项目幕后消息源。美国国内出现部分要求以“叛国罪”起诉斯诺登的声音。
米勒说,秘密监控项目在搜集反恐情报、阻止恐怖袭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些项目曝光后,当局不得不调整应对恐怖威胁的策略。
第二招:辩“实效”
监视项目曝光,不仅引来法律制裁泄密者的呼声,而且招致美国国内就监视项目是否侵犯公民宪法权利的争论。对于这一点,美国政府似有意回避,只是接连几天强调监视项目的“实际效果”。
美国国家安全局局长基思·亚历山大12日在国会听证会上说,监视项目已协助防范或挫败数十起恐怖事件,不久将公布更多细节。
美国白宫发言人杰伊·卡尼13日提前披露一起因监视项目而成功挫败的袭击案例。卡尼还证实一些美国官员和国会议员的说法,确认监视项目帮助挫败2009年针对纽约地铁系统的恐怖袭击阴谋。
第三招:泼脏水
斯诺登13日在香港《南华早报》英文版刊登的专访中披露,美国政府更多监视细节。斯诺登说,美国政府多年来一直从事针对中国个人和机构的网络攻击,而美国国安局全球范围内的网络攻击行动超过6.1万项。
一些政治分析师认为,美国一直就网络攻击问题攻击中国等国,如今却因监视项目曝光而尴尬不已,再难以像先前那样“理直气壮”施压他国。
面对这种尴尬局面,美国国会部分议员13日抛出毫无根据的阴谋论,怀疑斯诺登可能受他国指使。
国会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迈克·罗杰斯和委员会资深成员、民主党籍众议员达奇·鲁珀斯伯格13日与国家安全局局长亚历山大举行3小时闭门会谈。罗杰斯会后暗示,斯诺登可能与中国政府“合作”。
第四招:转视线
就在媒体针对监视项目穷追猛打之际,白宫发表声明,确认叙利亚政府去年多次在国内冲突中“小规模”使用包括沙林毒气在内的化学武器,总统奥巴马决定向叙反对派提供包括“军事支持”在内的更多援助。
经过多次事先“吹风”后,美国政府终于正式确认在叙利亚冲突立场上的这一重要变化,其时机选择值得探究。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消息迅速成为当天的重点新闻之一,一定程度上冲淡了主流国际媒体对监视项目的报道氛围。
中国有句俗话:“老虎的屁股摸不得”,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无疑是头大老虎,但却总有人喜欢在这头老虎屁股上摸上一把,甚至踢上一脚。前CIA雇员斯诺登就狠狠的在奥巴马屁股上踢了一脚,然后像朝鲜的“脱北者”一样,离开美国逃之夭夭。这类从“体制内”叛变的美国人如今越来越多,他们的爆料让总统们恨得牙痒痒,有时却很难拿他们怎么样,有的爆料人甚至一炮走红,成了美国英雄。
曝光政府丑闻,美国人前赴后继
丹尼尔-埃尔斯伯格:让美国政府颜面扫地地
五角大楼文件泄密”事件纪录片
1971年,美媒披露了一批描写美国卷入越战的绝密文件。这些文件是由颇有正义感的国防部官员丹尼尔-艾尔斯伯格提供的。在文件公布之前,美国政府曾试图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止文件的发表,但未果。这就是美国政治史和新闻史上著名的“五角大楼文件泄密”事件。这批绝密档案表明,美国政府在越战初期就采取蒙蔽和欺骗公众的行径以获取人们对越战的支持。文件曝光后美民众的反战情绪更加高涨,联邦政府名誉扫地。[详细]
马克-费尔特:把尼克松拉下马的人
水门事件
1972年6月17日清晨,5名男子因闯入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总部办公室安装窃听器、偷拍文件被捕。经调查,5人均是共和党“暗探”。为避免影响连任,时任总统尼克松下令掩盖真相。同年11月7日,尼克松竞选成功。 随后,《华盛顿邮报》得到“深喉”提供的消息,穷追猛打。1974年8月,尼克松被迫辞去总统职务。时隔30年,美国的《名利场》杂志上撰文披露,美国联邦调查局前副局长费尔特便是水门事件中的“深喉”。[详细]
布拉德利-曼宁:不给国防部留面子的上等兵
泄密士兵曼宁
2010年4月,美军在伊拉克滥杀无辜的一段视频被曝光。在这段拍摄于2007年7月的绝密视频中,两名驻伊美军飞行员驾驶直升机,对手无寸铁的伊拉克平民开火,造成12名平民死亡。飞行员一边开火,一边还在与地面联络人员大开玩笑。视频曝光后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国际社会纷纷谴责,反对美英联军占领伊拉克的声音再次响起。美国防部和国务院对这段视频被泄露大为光火,下大力气追查,终于查出了泄密者正是布拉德利-曼宁。[详细]
曝光者的“下场”:多数人无罪,有些反而成了英雄
“棱镜计划”曝光者斯诺登俨然成了“美国英雄”
斯诺登将美国政府伸向民众的“黑手”公之于众,让奥巴马麻烦缠身,自己却俨然成了不折不扣的英雄。在白宫请愿的网站上,已经出现了要求特赦斯诺登的信息,截至13日下午17:30,已经有近7万人签名。(10万签名以上,白宫就要进行回应)。著名的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也表示,他曾与斯诺登有过“间接联络”,并对他的行为称赞有加。“爱德华-斯诺登是英雄,”阿桑奇说,“他把近十年最恶劣的事情之一公之于众。”[详细]
马特-德拉吉:让总统丢尽脸面 如今如鱼得水
克林顿“拉链门”曝光者德拉吉
1998年1月17日,互联网上出现了一篇文章,由这篇文章引发了一系列美国总统性丑闻。莫妮卡-莱温斯基这个名字开始闻名全球。随后的1年中,克林顿否认、作证再到说出“我撒谎了”三个字,在世界面前丢尽了脸,差点丢掉总统宝座。克林顿“拉链门”最初爆料人是有“博客之王”之称的马特-德拉吉,他的爆料让他一夜之间名声大噪,成了美国新闻界的红人。2007年德拉吉竟然传奇般的当起了克林顿夫人希拉里的竞选助理。[详细]
丹尼尔-埃尔斯伯格:专门给政府找麻烦
1971年“五角大楼文件泄密”事件让时任尼克松政府大为光火。艾尔斯伯格随后被捕,气愤的尼克松对同僚称“让我们将这个狗杂种投进监狱”,并指示要“整死”他。不过,人算不如天算,尼克松因不久后的“水门事件”下台了,在各方压力下,法官宣布对艾尔斯伯格无罪开释。至此,艾尔斯伯格重见天日,成了美国人民心中的反战英雄!从那以后,他不断吹起对不义之政和暴行的哨声,至今被拘留70多次,每次总能全身而退。[详细]
“单挑”美国政府,他们的勇气何来?
法律替谁说话?要保卫国家安全,也要保护知情权和言论自由
维基揭秘曝光美国丑闻
政府的行为并不总是正当与合法的,正因如此,阿桑奇事件、斯诺登事件总能成为舆论的热点。以国家安全为由,对公众言论自由与知情权的限制的正当性基础是需要审视的。这构成了现代宪政与法治的一个尴尬与困顿。如何构建在宪政框架下合法、有效启动对政府行为合法性与正当性审查机制,从而把基于国家安全需要的保密制度,奠基于政府行为合法性与正当性之上,保护公众对政府不当行为的知情权与言论自由,并对政府公权力的运用形成监督与反制,是阿桑奇事件对现代宪政与法治提出的时代主题。
独立的司法:该不该“法办”总统说了不算,还得法院拍板
2003年7月14日,美国专栏作家抖搂出美国前驻伊拉克大使威尔逊的夫人普拉姆是CIA秘密特工。威尔逊认为,这是小布什政府故意所为,目的在于对他进行报复。因为一周前,威尔逊曝光称小布什在国情咨文讲话中使用的情报不实。美国司法部2003年9月底开始正式对这一事件展开调查。之后,包括副总统、国务卿、白宫发言人等一众高官均接受了调查人员的质询。2004年5月,时任总统小布什更是接受了长达70分钟的质询。独立的司法力量,让曝光者心里有谱,不用担心被政府操控的法院打击报复。
媒体和公众的声援,让举报者更加大胆
美国民众冒雨声援斯诺登
路透社的调查显示,31%的美国民众认为斯诺登是爱国者,有23%的人则认为他是叛国者,46%的民众认为斯诺登不应受到指控,35%的民众认为他应受指控。可见,斯诺登在美国拥有相当数量的支持者。而美国媒体也站到了斯诺登一边,纽约时报编辑部也撰文批评政府侵犯公民自由。在法律方面,现在也有很多的国会议员站出来为斯诺登说法,要求重新审视《爱国者法案》。斯诺登个人的命运已上升到制度层面,在法律、道义和民意层面上,奥巴马政府已经感到非常难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