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摘录——08年8月,俄格冲突。 08年柬泰边境冲突

时事摘录——08年8月,俄格冲突。 08年柬泰边境冲突

俄格冲突

  俄格冲突是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冲突的简称,指发生在2008年8月份由于格鲁吉亚首先使用军事措施对付国内南奥塞梯民族分裂势力而演变成的邻近大国俄罗斯军事干预所爆发的俄罗斯与格鲁吉亚两国间一定规模的武装冲突

资料:南奥塞梯冲突回放

  2008年3月,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曾经提出过一个关于给予阿布哈兹“无限自主权”的自治方案,但是,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居民均不同意,认为这是在北约峰会召开之前为了解决加入北约的问题而故意做出的宣传姿态。

  今春以后,格鲁吉亚加入北约的努力不断升温,而格鲁吉亚内部,特别是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两地与中央政府之间动荡局势的报道也不断见诸媒体。

  8月初,俄罗斯外交官和西方外交官多次沟通,通报了格鲁吉亚正在积极准备9月份之前在两地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的信息,而格鲁吉亚官方则以南奥塞梯武装分子开展军事袭击活动为由,直接诉诸武装对抗。

  8月6日,格鲁吉亚方面宣布,当日早上,格政府军已经出动,开始炮轰,并且占领了若干军事要地,直至8月7日深夜和8月8日凌晨,政府军大规模集结,宣布采取“恢复宪法秩序的军事行动”,并攻入南奥塞梯首府和占领了周围的地区。经过12个小时的战斗,南奥塞梯首府变成了一片废墟,约2000至3000名平民在战火中丧生。

  当日中午,俄罗斯维和部队在飞机的掩护之下,在短短五个小时之内开赴前线,以闪电般的方式发动进攻。9日,俄罗斯第58集团军宣布,已经占领了南奥塞梯的首府。俄罗斯武装部队和格鲁吉亚政府军发生激烈战斗。俄罗斯第58集团军司令赫鲁列夫受伤,总理普京也亲飞前线督军。格方报道,俄罗斯空军曾经袭击格首都第比利斯。8月12日美国总统布什发表声明,谴责俄罗斯此举是“21世纪所不能够容忍的入侵”。而普京则反唇相讥,“俄罗斯的行动完全符合国际法准则”。
 

 11日俄罗斯总统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表示,“俄罗斯结束了迫使格鲁吉亚保持南奥塞梯地区和平的大部分行动,茨欣瓦利现已处于俄罗斯维和人员的控制之下”。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当天则表示,击落了80架俄罗斯飞机,打死数百名俄罗斯人。他同时对严重的人员伤亡表示遗憾。俄新网的消息说,梅德韦杰夫在同俄罗斯国防部长阿纳托利·谢尔久科夫会谈时说,“我们结束了迫使格鲁吉亚当局保持南奥塞梯和平的大部分行动。茨欣瓦利现已处于俄罗斯维和人员的控制之下”。

 

 直到8月12日,欧盟轮值国主席、法国总统萨科齐先赴莫斯科,后飞第比利时实行调停并达成6点初步协议,方使冲突停息。(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冯绍雷教授)
2008年8月9日格鲁吉亚宣布进入“战时状态”电视画面显示的是8月9日,俄罗斯士兵驾驶坦克在格鲁吉亚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附近行进。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9日说,由于“俄罗斯侵略格鲁吉亚”,他决定签署命令宣布国家进入“战时状态”。

  18日,俄军开始从南奥塞梯冲突地区撤军。22日19时50分,俄罗斯按计划顺利完成从格鲁吉亚撤军的任务,部分军队撤到南奥塞梯境内,部分军队已返回常驻地,俄维和人员已进入安全区哨所履行维和使命。

  26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承认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独立。南奥塞梯领导人科科伊季27号在茨欣瓦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会有其他国家跟随俄罗斯承认南奥塞梯独立,而俄罗斯将是第一个在南奥塞梯设立大使馆的国家。

  8月27日,格鲁吉亚外交部针对“俄罗斯此前一天宣布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一事作出正式回应,宣布将降低同俄罗斯的外交关系级别,撤回格鲁吉亚驻俄使馆的绝大部分外交人员。格鲁吉亚外长特克舍拉什维利对当地电视台说,格鲁吉亚外交部已决定把格鲁吉亚驻俄使馆的外交人员缩减到两人。格鲁吉亚副外长瓦沙泽当天约见俄罗斯驻格大使科瓦连科,向他递交了格外交部的特别声明。此前,格鲁吉亚议会“恢复领土完整”临时委员会主席马拉什西亚曾表示,格鲁吉亚议会正在考虑同俄罗斯断绝外交关系。他说,在俄罗斯正式承认格鲁吉亚分离地区的独立地位后,格鲁吉亚已无法同其继续保持外交关系。

俄格冲突成因详析 

 1991年12月8日,苏联的三个加盟共和国——白俄罗斯、俄罗斯、乌克兰三国的领导人在白俄罗斯的别洛韦日签署了一项关于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定。21日,除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外,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当时的首都阿拉木图会晤,通过了《阿拉木图宣言》和《关于武装力量的议定书》等文件,宣告苏联已不复存在,并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辞去苏联总统职务。苏联正式解体。1993年,格鲁吉亚宣布加入独联体,2008年8月14日,格鲁吉亚议会通过退出独联体的决定,15年格鲁吉亚两易其对待独联体的态度,其直接原因就是从今年8月8日延续至今的俄格冲突。

  一、直接成因

  2008年8月8日开始的格鲁吉亚出兵南奥塞梯,战火一直延伸到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随即,俄总统梅德韦杰夫8日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的联邦安全会议紧急会议上说,格鲁吉亚对南奥塞梯的“侵略”行径是对国际法的严重践踏,俄罗斯不会让杀害本国同胞的凶手逍遥法外。他说,目前格鲁吉亚和南奥塞梯冲突正造成和平民众的伤亡,其中大部分是俄罗斯公民。他强调,“根据宪法和联邦法律,作为俄罗斯联邦总统,我有责任捍卫本国公民的生命和尊严,无论他们身处何地。”俄军越过国境线上的罗科斯基走廊,进入南奥塞梯,直接与格鲁吉亚政府军发生交战。10日,格鲁吉亚被迫撤退出南奥塞梯,13日,俄格就停火原则达成一致,俄罗斯官方宣布开始从格鲁吉亚撤军,并与22日完成撤军工作。26日,俄罗斯宣布承认南奥塞梯独立,格鲁吉亚就此举动迅速做出反应,28日格议会通过决议,授予其行政机关权利,与俄罗斯断交,9月2日,格鲁吉亚正式宣布与俄罗斯断交。

  格鲁吉亚6.97万(前面谁说的97万)平方公里。位于连接欧亚大陆的外高加索中西部,包括外高加索整个黑海沿岸、库拉河中游和库拉河支流阿拉扎尼河谷地。西临黑海,西南与土耳其接壤,北与俄罗斯接壤,东南和阿塞拜疆及亚美尼亚共和国毗邻,截至2006年1月,国内人口约

460万。2007年,格鲁吉亚GDP约为169.248亿拉里(约合105亿美元),人均GDP折合2297.7美元。俄罗斯国土面积为1707.54万平方公里,虽然由于国内经济问题,人口呈下降趋势,但是截至2008年1月1日,仍然为1.42亿,俄罗斯2007年的GDP约为32.99万亿卢布(约1.35万亿美元),人均GDP接近9500美元。因此俄格两国面积比约为245:1,人口比约为31:1,GDP总量比约为129:1,人均GDP量比约为4.5:1据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2006年版《军事平衡》介绍,两国兵力如下:格鲁吉亚拥有武装力量现役人员21150人,其中陆军17767人,海军495人,空军1310人,国民卫队1578人。此外,还有准军事部队11700人,其中包括边防警卫队、海防警卫队和内务部的部队。其装备为128辆坦克,9架战斗机。而俄罗斯拥有的武装力量现役人员为102.7万人,其中陆军36万人,空军16万人,海军14.2万人,核威慑部队8万人,指挥和后勤支援部队25万人,空降部队3.5万人。此外,还有准军事部队41.8万人,其中包括边防部队、内务和联邦安全部门的部队。俄罗斯还能动员2000万预备役人员。装备:2.3万辆坦克,空军拥有1736架战斗机。此外,俄罗斯四大舰队(北方舰队、太平洋舰队、黑海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还有245架战斗机。就以上所公布的数字,我们可以计算得出,即使不包括俄罗斯可动员的2000万的预备役人员,俄格军队数量比约为44:1,坦克数量比约为180:1,飞机数量比约为220:1。因此不论是从国力还是军力上来说,这都可以说的上是一场蚂蚁与大象之间的冲突。就国力和军力因素来说,未战之前则胜负已分。其次,战争还有政治和道义因素,战争的正义与否有时也能成为决定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之一,于是我们再看这场冲突中,谁能够取得正义性的优势,格鲁吉亚在2008年8月8日出兵其自治州南奥塞梯,违背了奥运期间停止战争的国际惯例,显然其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性大打折扣,而俄罗斯虽然打着保护本国国民的旗号,但是直接出兵进入另外一个主权国家,正义性也未免有所欠缺。抛开其他外在因素的话,谁都无法取得正义性的优势。另外俄罗斯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拥有安理会上的一票否决权。综合以上因素,在暂且不看他国因素的情况下,俄罗斯占有明显优势。那么格鲁吉亚为何会主动挑起了这场冲突?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和格鲁吉亚之间就南奥塞梯与格鲁吉亚境内另一要求独立的自治共和国阿布哈兹的问题就一直争吵不断。而南奥塞梯与阿布哈兹与格鲁吉亚政府军之间也不时擦枪走火,两自治州都拒绝接受格鲁吉亚中央政府的管理。阿布哈兹是格鲁吉亚的一个自治共和国,位于格鲁吉亚西北的黑海之滨,首府是沿海城市苏呼米。“由于阿布哈兹人长期有亲俄倾向,格鲁吉亚在语言文化、民族政策等方面常常对其采取压制政策。苏联解体、格鲁吉亚独立建国后不久,阿布哈兹也于1992年7月宣布独立,格鲁吉亚中央当局派兵进驻,由此引发长达一年多的武装冲突,造成上万人伤亡,一半居民逃离家乡。在俄罗斯和国际社会的调解下,冲突双方于1994年5月在莫斯科签署了停火协定。根据这个协定,俄罗斯军队以独联体维和部队的名义进驻了阿布哈兹地区。从这之后,俄罗斯以各种方式加强与阿布哈兹的联系,如简化阿

俄格军事冲突2

布哈兹人加入俄国籍的手续,重开通往苏呼米的铁路等等。格鲁吉亚则对阿布哈兹施行经济封锁和禁运。直到今天,这里仍是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的角斗场。”(引自新华网)这次俄格在南奥塞梯的冲突过程中,“阿布哈兹也立即宣布进入‘战争状态’,并向科多里峡谷派遣了1000人的部队,开辟了与格鲁吉亚作战的第二战线。阿布哈兹自治共和国总统巴加普什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们已经准备好独立行动,我们已准备好强化当地秩序,如果遭到格鲁吉亚方面的抵抗,我们将采取进一步行动。’”(引自中国日报网站)而南奥塞梯也希望获得独立,并与俄罗斯的北奥塞蒂共和国合并。因此格鲁吉亚与两者之间冲突不断。而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都有俄罗斯的自身利益休戚相关,因此这也直接影响了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的关系。

  “19世纪上半叶,格鲁吉亚人的国家便被沙皇俄国兼并。十月革命之后,格鲁吉亚一度宣布独立,但不久就被苏俄红军占领。1921年2月,格鲁吉亚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3月加入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同年年底作为联邦成员加入

俄格军事冲突3

苏联。1936年12月,格鲁吉亚升格为直属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包括斯大林在内的苏联许多重要领导人出自格鲁吉亚。格鲁吉亚在沙皇俄国时期是被征服者,在苏联时期则是从属者,但是格鲁吉亚人总是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自主情感。因此,在苏联还没有解体的时候,格鲁吉亚就于1990年11月4日发表独立宣言并改国名为‘格鲁吉亚共和国’,1991年4月9日正式宣布独立。为了抹去往日的阴影,格鲁吉亚1995年8月通过的新宪法将国名定为‘格鲁吉亚’。独立后,格鲁吉亚积极靠近西方。”(引自新华网)格鲁吉亚是除波罗的海三国最后加入独联体的国家,其原因也部分在于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的矛盾。

  格鲁吉亚最近几年希望加入欧盟和北约,以换取西方的帮助和支持,对抗来自北方俄罗斯的危险,格鲁吉亚积极向西方靠拢,支持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甚至相应美国号召,派兵参与美国主导下的伊拉克战后重建工作,但是由于本国国内阿布哈兹与南奥塞梯的独立倾向,国内局势动荡,因此欧盟和北约一直以来都未吸纳格鲁吉亚为其成员国。格鲁吉亚想加入欧盟和北约,就必须解决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问题,这也成了格鲁吉亚中央政府的一块心病。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曾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人权学院和意大利佛罗伦萨法学院学习,1994年获美国国会奖学金在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和乔治华盛顿大学学习,毕业后又在美国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这些经历决定了萨卡什维利的亲西方情绪。2003年11月,萨卡什维利作为反对派领袖之一参与了迫使时任总统谢瓦尔德纳泽下台的示威游行并被反对派集体推选为总统候选人,并在2004年1月4日总统大选中获胜。2008年1月,在提前举行的总统大选中,萨卡什维利再次以52.21%的得票率当选为总统。并且在其竞选讲话中宣称,将在新任期内“彻底而轻松地”解决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问题。2007年,格鲁吉亚虽然在年末出现政治动荡,但是国民生产总值仍然取得了12%的增长速度,国力有所增强,萨克什维利推行的军事改革,使得格军军力和现代化程度大大增强,对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的军事优势更加明显。而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近几年积极谋求国际承认的步伐加快,让格鲁吉亚坐立难安。另外据媒体报道,美国在今年1月赖斯访格期间,也曾暗示鼓励萨卡什维利在解决本国国内问题后,支持其加入北约组织,美国在当前科索沃问题、伊拉克问题、伊朗问题、北约东扩以及“反导”问题对俄罗斯的步步紧逼,更加强了格鲁吉亚希望寄托于西方之力解决分裂问题,并且对西方能够威胁俄罗斯,使其不敢出兵阻挠上保持盲目乐观。而且在2005年和2007年围绕俄军事基地撤出问题,格俄也曾一度接近战争状态,但在美国及其北约盟国的坚定政治支持下,俄最终妥协了。在解决格西南部的阿扎尔问题上,萨卡什维利也曾展现了他的强硬姿态,结果俄再度退让,阿巴希泽流亡莫斯科,这些大大增强了萨卡什维利的冒险心态,但是萨卡什维利显然忽视了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问题绝不等同于科索沃、伊拉克问题,其战略地位也远非小小的阿扎尔所能比拟,因为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直接影响着俄罗斯本国自身的安全利益和战略利益,俄罗斯绝不会坐视不管。格鲁吉亚本来就是为了自己的安全才进入苏联,可是苏联解体后,奥赛梯一分为二,南奥赛梯只是格鲁吉亚一个小的自治区,而北奥赛梯是俄联邦一个共和国。南奥赛梯一直想与北奥赛梯合并。

  高加索山脉从西北向东南横亘在黑海和里海之间,构成欧洲和亚洲分界线的一部分。高加索山脉北边称为内高加索或北高加索,现在属于俄罗斯的南方大区,那里有与俄罗斯中央政府关系比较好的北奥塞梯—阿兰自治共和国、印古什共和国,也有与俄罗斯中央政府关系曾经不好的车臣共和国,另外还有卡拉恰伊—切尔卡什共和国、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共和国、达吉斯坦共和国。高加索的南边称外高加索,也称南高加索,分布着三个国家——以东正教为主要信仰的格鲁吉亚、以传统基督教为主要信仰的亚美尼亚和信仰伊斯兰教并与伊朗关系密切的阿塞拜疆。而格鲁吉亚积极支持车臣共和国独立,是当年车臣分裂势力的重要支持者。第一次车臣战争爆发期间,“俄罗斯先是抱怨格鲁吉亚为伊斯兰极端分子提供进入车臣的过境通道,而后指责有大量武器从格鲁吉亚流入车臣恐怖分子手中”(见1999年11月24日的《中国青年报》)而南奥塞梯如果独立并且于北奥塞梯合并成立新的奥塞梯—阿兰自治共和国,非常有利于俄罗斯保持在这一地区的稳定。而阿布哈兹也极有可能日后选择加入俄罗斯联邦而成为其中那个一员,即使成为独立共和国而未加入俄罗斯,由于经济因素、国民情感以及抵御来自格鲁吉亚的威胁,政策上也会完全倒向俄罗斯,成为俄罗斯的卫星国,俄罗斯可在阿布哈兹建立军事基地,这样俄罗斯可以获得曾是苏-27歼击机团基地的古达乌塔军用机场和两端都可起降飞机,并可起降安-124鲁斯兰超重型运输机的其纬度为全球最佳的起降跑道之一的苏呼米机场,控制因古里水电站,而该电站供应着格鲁吉亚近1/3地区和整个阿布哈兹所需的电力,也可以得到苏呼米和奥恰姆奇拉港,并将二者作为黑海舰队基地,从而达到控制黑海东部的目的,可在阿布哈兹的古达乌塔和奥恰姆奇拉以及南奥塞梯的贾瓦建立三个军事基地,并可在苏呼米建立雷达站,从而实现对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俄罗斯南部进行的无线电监控。通过这些举措能够大大增强俄罗斯在黑海海域的军事力量存在,可威慑南高加索诸国,缩短通往土耳其港口以及博斯普鲁斯、达达尼尔海峡的距离,能够打下楔子,进入欧亚大陆核心地区,有利于增强对两伊地区、黑海诸国甚至中东地区的影响力。而通过对格鲁吉亚的军事打击,一方面,对于通过发生“颜色革命”之后而向西方投怀送抱的另一前苏联加盟国——乌克兰起到敲山震虎之效。对北约欧盟积极东扩,吸纳一些列的原东欧国家和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加入,形成对俄罗斯的战略包围,俄罗斯的举动表明了对北约和欧盟东扩的强烈反弹,可能会造成北约和欧盟东扩速度有所延缓。在科索沃问题上,美国和西方盟国提出“人权高于主权”,肆无忌惮地干涉别国内政,强硬分割塞尔维亚,促成了科索沃的独立,俄罗斯此举,也一样大打“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以维护俄罗斯人利益出兵格鲁吉亚,并通过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肢解了格鲁吉亚,而格鲁吉亚违背国际惯例,选在奥运期间,主动挑起与南奥塞梯的战火,使得格鲁吉亚在国际上明显理亏,而美国和欧洲盟国在俄罗斯出兵之初,态度表现含糊不清,动作反应迟缓,也是由于格鲁吉亚自身的冒险动作和俄罗斯抓住的其“人权”与“主权”的逻辑漏洞而显得仓猝不及,直到现在,美国也无法对这一外交逻辑自圆其说,只能通过宣布“科索沃是一特例”而“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的状况,完全不能与科索沃相比”来应付这一伪命题。这使得俄罗斯在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到目前为止,依然有其相当大的主动性。

  二、深层原因

  可以说,由于萨卡什维利对西方态度的错误判断而形成的冒险心态,格鲁吉亚对南奥塞梯的主动攻击,使得俄罗斯抓住了有利时机,得以迅速推动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的独立。但是可以说的是,这次俄格冲突具有其必然性,这是俄罗斯自十六世纪以来一直奉行的对外战略——打通入海口,也符合马汉、麦金德等一批地缘战略政治家曾提出的战略思维模式,也符合俄罗斯的民族思维以及21世纪以来的国家战略。

  1.俄国历来的夺取出海口的国家总体战略

  俄罗斯国家的摇篮是基辅罗斯。它建立于9世纪下半叶,是第聂伯河中游的东斯拉夫部落联合的结果,统一的古罗斯民族就这样形成了,后来在其基础上出现了俄罗斯族、乌克兰族和白俄罗斯族。罗斯占地辽阔,西起韦斯拉河左岸支流,东至高加索山麓,南达塔曼半岛及多瑙河下游,北临芬兰湾和拉多加湖。988年,弗拉基米尔大公在位时,罗斯举行了受洗仪式。13世纪俄罗斯遭到成吉思汗的汗国的侵略,蒙古鞑靼人的压迫长达两个半世纪。自14世纪始,莫斯科公国在罗斯的地位逐渐上升,它成为“收拢罗斯领土”的中心。伊万·卡里塔在摆脱汗国统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政治成就,而他的孙子德米特里·顿斯科伊1380年在库里科沃原野对马麦汗的军事胜利则巩固了这一成就。并于1480年最终推翻鞑靼蒙古压迫。15世纪下半叶,围绕莫斯科开始形成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其成员包括当时罗斯所有的大城市,后来伏尔加沿岸、乌拉尔和西伯利亚的民族也加入进来。莫斯科公国大公伊凡三世宣称自己是拜占庭皇帝的继承人,莫斯科是整个东正教世界的首都,即“第三罗马”。伊凡三世的孙子——伊凡四世,即伊凡雷帝(1547-1584)是第一个获得沙皇称号的大公,他在国内发动严酷的恐怖政策(削藩制),奠定了俄罗斯专制政权的基础,同时他也在国家管理、司法制度、军队和教会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伊凡雷帝死后,开始了王位争夺战。争夺政权的尔虞我诈以及波兰、瑞典的武装干涉使国家陷入危机,即所谓的“混乱时代”。1612年,下哥罗德人米宁和大公波扎尔斯基领导的民兵驱逐了侵略者。1613年,全俄缙绅会议推选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为沙皇,从此开始了罗曼诺夫王朝。该王朝统治俄罗斯整整三百年。(以上俄罗斯历史取自于俄罗斯新闻网)彼得一世(即彼得大帝)统治时期(1682-1725)是俄国历史上的剧变时代,彼得一世早年在隐姓埋名在西方学习,在荷兰、英国、普鲁士、瑞典、奥地利等国,年青时代的彼得一世学习了数学、天文学、绘画、解剖学、印刷、造船、城市建筑学,参观欧洲的艺术馆、音乐厅、博物馆和议会,和牛顿讨论科学,向妇女学习防治技术,参加外科手术,并学习替人拔牙。执政之后,看到了先进欧洲的彼得一世,努力推进俄罗斯的现代化改革,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上全面向西欧的先进国家学习:政治上,建立起一整套的包括枢密院在内的现代政治机构;经济上,引进重商主义经济政策,兴建一系列的现代工厂;军事上,推行常规军政策,组建炮兵部队,开设一些军事学校,并筹建海军舰队,1706年4月俄国第一艘军舰下水,到了1725年俄国已经成为拥有40艘战列舰,其他类型舰船近千艘,海军作战人员28000余人的庞大力量;文化上,推行教育,建立学校,兴建歌舞团、报社等文化设施,引进新日历。这一系列的改革,使得俄罗斯成为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并让原本处于欧洲政治权利边缘的俄罗斯开始逐步走进欧洲政治舞台的中心。同时看到了西欧繁荣的彼得一世,认为俄罗斯的落后在于俄罗斯没有良好的港口,当时俄罗斯仅有的是位于北极圈附近的北海港口,这也是一个季节港,能使用的时间不超过3个月。

  俄罗斯位于欧亚大陆最北端,当俄罗斯早期,是以莫斯科为中心的欧洲小国,其国家远离西欧,是一个完全的内陆国家,面积也仅仅只有280万平方公里。随着伊凡四世推行改革之后,俄罗斯国力得以增强,因此俄国开始奉行对外扩张战略,向西,俄罗斯努力打通去往波罗的海和黑海的入海口,向东,俄罗斯也逐步向太平洋沿岸扩张,向北,国土面积延伸进入北极圈之中,并兴建了进入北冰洋的阿尔汉格尔斯克、迪克森、季克西等港口城市,向南,越过高加索山脉和中亚地区,希望建立通往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的入海口。彼得一世甚至说过:“俄国需要的是水域,没有出海口就不能生存”。从此打通通向大海的出海口就成为了俄罗斯、苏联的战略决策的重要出发点。

  打通通往波罗的海入海口一直是俄罗斯的主要战略方向,打通这一入海口,俄罗斯就能通过海上贸易与西欧、北欧诸国进行贸易,而不用经过波兰和德意志诸邦。早在伊凡四世时期,俄罗斯就忙于通过战争打通通往波罗的海的入海口,在1558年到1583年的二十多年里,俄罗斯先后对瑞典、波兰等国作战,然而夺取波罗的海入海口的目的没有实现,到了罗曼洛夫王朝时期,在十七世纪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中,又与瑞典、波兰等国作战,但是通往波罗的海入海口的目的依然无法打开。1700年11月,西班牙继承战争爆发,这时期的法国、奥地利、荷兰、英国、丹麦、德意志诸邦等当时西欧、北欧主要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彼得抓住时机,希望打败瑞典,获得波罗的海出海口。1700年8月19日,俄国向瑞典宣战,规模逐渐扩大,后被历史学家称作“北方大战”,战争持续21年,1721年,俄国与瑞典签订《尼斯塔得和约》,俄国占领芬兰湾、里加湾、卡累利阿、爱沙尼亚,以及拉托维亚大部分,终在波罗的海获得了出海口。

  而同时彼得一世也通过对土耳其的战争,希望获得通往黑海的出海口,1695年和1696年,彼得一世两次发动对土耳其的远征,第二次远征占领亚速海,但是出海口刻赤仍在土耳其掌握之中,俄国仍然没有打开通往黑海的入海口,更严重的是,在北方战争期间,土耳其趁俄国忙于与瑞典作战,在瑞典国王查理十二的教唆下,土耳其于1710年10月向俄国宣战,俄国为了防止两线作战,1711年与土耳其媾和,交还亚速海给土耳其。18世纪后半期,土耳其境内巴尔干地区开始反抗土耳其统治,争取独立。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打着解放东正教臣民的旗号插手土耳其事务,1821年1月,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两公国爆发反对两国大公的起义,四月希腊本土莫雷亚爆发反对土耳其苏丹统治的奇异,1822年1月13日,起义者在皮达鲁斯召开国民议会,27日宣布希腊独立,并通过宪法。土耳其立即予以镇压。1825年土耳其苏丹马赫穆德二世军队在莫雷亚登陆,英俄联合舰队为了自身利益,帮助希腊起义军,并于土耳其爆发了纳瓦里诺海战,土耳其海军几乎全军覆没。1828年4月26日,尼古拉一世宣布俄国对土耳其开战,1829年俄军占领亚得里亚那堡,进逼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土耳其被迫开始媾和。1829年9月14日,俄土签订《亚得里亚那堡和约》,北高加索地区和土属亚美尼亚地区划归俄国,俄国商船可自由通过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1833年7月8日,俄国再次同土耳其达成《安吉阿尔—斯凯莱西条约》,规定俄国军舰可自由通过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当俄罗斯与第三国交战,土耳其需封锁达达尼尔海峡,从而就保证俄国在黑海的安全。1853年9月26日,土耳其对俄宣战,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在英法的直接参与下,由于俄国政治、军事体制的落后,俄国惨败,尼古拉一世服毒自杀。1856年3月30日,俄国被迫与英、法、奥、土签订《巴黎和约》,和约规定黑海中立化,禁止各国军舰通过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禁止俄土在黑海沿岸修建和保有兵工厂。1877年俄国对土耳其宣战,土耳其被迫在1878年1月26日与俄国签订休战条款,在俄国保护下建立大保加利亚公国,俄国也获得一些领土,从而使得俄国直接通过保加利亚获得爱琴海沿岸地区,但是这受到了来自英法的反对,俄国被迫放弃。为此俄国与土耳其和英、法就黑海问题来回交锋了1个多世纪,直到1915年,作为共同与德国作战的协约国,英、法与俄国签订一系列备忘录,英、法放弃阻止俄国走出黑海海峡的传统政策。1917年苏俄十月革命爆发后,英、法、美等国支持高加索地区的邓尼金和南高加索对抗苏维埃政权,1920年苏军进入高加索,彻底击溃邓尼金部队,1920年10月,红军挺进克里米亚半岛,消灭邓尼金残部弗兰格尔白卫军。1922年,苏联成立,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四个加盟共和国第一批加入苏联,苏联再次得到了南高加索地区。

  在向东和向南的方向上,俄国通过签订一系列的条约和武力争夺,其领土扩张到太平洋沿岸,占领海参崴这一天然良港,二战中,占领日本北方四岛,并希望租借旅顺港从而获得直接跳过美国组织的美国、加拿大、韩国与日本形成的对苏联南下太平洋的封锁链条,直接进入太平洋。对于印度洋,俄国通过在1804—1813年和1827—1828年两次俄伊战争,占领伊朗的外高加索地区,伊朗北部逐渐变成俄国的势力范围,俄国对中亚展开一系列战争,侵占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1885年,俄军占领阿富汗班吉,英国与俄国达成《伦敦议定书》,规定了对俄国有利的俄阿边界原则。苏联于20世纪70年代末爆发对阿富汗的侵略战争,加强与印度关系,从而通过这一系列的举动,进入印度洋。

  因此可以说,贯穿俄国和苏联的历史,俄国和苏联所发动的一系列扩张战争都是以希望打通通往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的入海口为其战略目标和动力,而俄国对高加索地区的追求也是这一战略的基本组成部分。

  2.地缘政治影响

  地缘政治学关注的是国际交往中最稳定的因素——地理因素,认为领土因素是国家制定政策方针的一项主要因素,而那些有较远距离投放能力的政治实体将在工业时代占据支配地位,权力与其到权力中心区的距离呈反比关系。正如詹姆斯·多尔蒂和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合著的《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五版)中所提到的“在抽象层次上,地理和权力之间的关系(地缘政治)体现在这样一种能力上:一个国家有能力在任何时候运用权力去影响或控制它视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领土。在地缘政治经济或地缘经济的世界里,地理和权力之间的关系体现为运送能力,把货物、服务和信息最有效和最迅速地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早期持有这一理论的包括亚里士多德和孟德斯鸠,在《雅典政制》和《论法的精神》中,他们都详细探讨了地理、气候对某个国家政体建设的影响,而近代的地缘政治学代表人物主要是倡导“制海权”美国海军军官和历史学家阿尔弗雷德·塞尔·马汉,提出“大陆心脏说”英国地理学家哈尔福特·麦金德,提出“制空权”的意大利吉乌利奥·杜黑及强调人类和环境关系的斯普劳特夫妇。

  麦金德认为,陆权与海权之间的较量是贯穿历史的一条主线。在人类历史上,麦金德所说说的海权和陆权的较量一直存在着,希罗多德《历史》中所描写的希波战争可以说是第一场有详细记载的陆权大国和海权大国的争斗,而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描述的斯巴达和雅典的争斗可以说对国际政治影响最大的海权和陆权国家质检的战争。此外还有罗马与迦太基的三次布匿战争、奥地利继承战争、七年战争、拿破仑战争、克里米亚战争、英德海军竞赛、日俄战争、美苏争霸,这些都是海权国家与陆权国家的战争。1904年,麦金德在伦敦的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宣读了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了自己的“大陆心脏说”理论。在一战后出版的《民主的理论与现实中》提出了:国际政治的中枢地区是从东欧平原至西伯利亚的广阔地区。麦金德将欧亚大陆和非洲看成是一个“世界岛”,在此基础上,将整个世界看成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心脏地带、内新月地带和外新月地带。心脏地带是指从东欧到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平原这片内陆地区,这与沙俄和苏联曾经控制的地区大致上一致。在它的外围是由德国、土耳其、印度和中国这些欧亚大陆边缘的国家所包围,它们为内新月地带,而内新月又被整个世界岛外围的英国、南非和日本所包围。心脏地带地理位置优越,人力、物力资源也比较丰富,可以轻易发动对边缘地带的攻击,其本身由于海权国家无法进入而可以保证自身安全,因此心脏地区是世界政治的轴心。麦金德也提出了地缘政治陆权理论的著名论断:谁统治了东欧,谁就能控制大陆心脏;谁统治了大陆心脏,谁就能控制“世界岛”;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能统治全世界。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随着交通的发展,内新月国家由于处于心脏地区的陆权国家和“世界岛”边缘的海权国家之间,一群新的工业和交通中心得以建立,美国的尼古拉斯·斯拜克曼和斯蒂芬·琼斯对麦金德理论予以修正,认为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区即出于内新月地区的破碎带在战略上会比大陆心脏地带更为重要,而他们所提出的陆权理论是美国在冷战时期推行的冷战政策的主要理论基础,为美国积极控制边缘地带的政策提供直接基础,而作为最强大的海权国家美国与最强大的陆权国家苏联以及现在的俄罗斯的主要争取对象也是内新月地区的国家,展开的角力的主要战场也是位于“世界岛”边缘的破碎带,而处在东欧地区的高加索山脉以南的格鲁吉亚位于内心月地区和心脏地区的交界处,自然成为了美俄角力的主战场。更需要强调的是比麦金德的“大陆心脏理论”更早提出的“海权论”,这一理论的创立者就是美国的马汉。1890年,马汉发表了自己的第二本著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这是马汉“海权论三部曲”的第一部,也是马汉所撰写的20部著作、137篇论文、一万多封信件中最出名的一部。

  在马汉的“海权论”理论里,马汉强调了海权对于国际政治和国家权力地位的重要意义。马汉认为,控制海洋特别是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狭窄航道,对大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海洋权力与国家的实力和繁荣密切相关,一个国家获得海洋权的能力取决于它的地理形态、陆地形态、领土范围、人口、民族特性和政府形式,马汉指出“如果一个国家占有这样的地利,使它不必再陆上保卫自己,也不可能存在从陆地上扩张其领土野心,那么,同一个拥有陆上疆界的国家相比,由于它的目标是一心一意地指向海洋,它就占有一种优势。”而“影响海权发展的领土范围,不只是指一个国家总面积的平方英里数,而且还包括它的海岸线的长度和将要被考虑的港口的特点。”在马汉生活的年代里,世界海权头号强国是日将西下的大英帝国,美国通过内战和1899年的美西战争,国力迅速增长,正才成为新的世界强国,马汉希望美国能和英国联合起来,然后加上日本和德国,来共同对抗陆权强国,特别是俄国的威胁。不过让马汉未曾料想到的,德国以及30年代日本的积极扩张政策,导致了美英日德的联合构想没有实现,而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实力大跌,美国取代了英国而成为了世界头号海权强国,但是马汉这一想法,深深影响了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从而罗斯福总统大力发展美国海军,为美西战争以及20世纪的强大打下深厚的基础,同时对于冷战后美国所采取的包围苏联的政策也提供了理论依据。马汉在1900年3月发表的一篇关于亚洲的文章中提到,陆权国家由于在陆地上占有巨大优势,因此会竭尽所能的尽自己最大努力发展自己的海权力量,就俄国而言,“幅员辽阔、连绵不断的俄帝国版图在领土上的连续性上绵延伸展,从西部小亚细亚的顶端一直向东延伸,直至跨过日本的顶端。在这一巨大的空间跨度内,没有任何政治上的障碍可以干涉,阻止可调配力量的集中军事行动。在俄罗斯控制的版图内,只有距离本身的阻碍以及由自由条件形成的阻碍——这些阻碍无疑既程度巨大且种类多样——制约了其运动的自由度和充分性。在这一力量因素——中心位置——之外,还有其领土嵌入亚洲内部的楔形轮廓,在其一边有高加索山河内陆里海的强大支持——两者都完全在其控制之下——在其另一边又绵延山脉的强大支持,山脉从阿富汗向东北,沿着中国东部边境延伸。而且后者尚未对它造成任何值得顾虑的严重威胁。”但是“俄罗斯领土中只有一些部分,以及那些相对于整体领土而言面积很小,没有影响的部分,享有海洋贸易带来的益处。因此,就俄罗斯的利益来说,不仅要在更多地方到达海洋,享有更高的独立性,而且要通过占领和控制来获得其他广泛海洋区域的使用权,其回报会有助于全部帝国的整体繁荣。”(1900年3月)

  为了防止俄国打开通往各个大洋的入海口而在享有巨大陆权优势的基础上,减少与海权大国的海权差距,因此海权国家必须阻止俄国的这一举动,正如两次世界大战中,美英对德国海岸线的封锁一样。然而“由于俄罗斯在政治上的统一及其地理上的连续性,可能对其施加的对抗性影响虽然多种多样却分散在各处。”因此海权国家必须联合起来,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利益而找到某种统一各方的动机,既有毫无保留的商业贸易,也有在所涉及地区的畅行无阻。”(1900年4月)“那么以何种方式和在何地才能对俄罗斯的领土要求作出让步呢?还剩有两个地区,也只有两个;两者都不是完全符合要求的,也正是这一事实确定了斯拉夫民族在本质上远离海洋。……首先是波斯湾,从里海海岸经由陆地穿越波斯可以到达那里;其次是中国沿海地区,穿越西伯利亚可以到达。”(1900年5月)而格鲁吉亚就处在马汉所说的第一个阻止俄罗斯进入海洋的地方,而海权国家这样做的目的“达到一种平衡,从而使每一方都能通过自然选择而找到自己的适当位置。”(1900年3月)对于格鲁吉亚,美俄双方的角力,在地缘政治看来,是陆权大国和海权大国的角力。而处于海权大国和陆权大国之间的格鲁吉亚自然也就成了战场。

  对于俄罗斯来说,格鲁吉亚的意义还在于,尽可能的恢复俄罗斯在黑海的海权力量。布热津斯基在他的《大棋局》中指出,苏联解体,对于俄罗斯来说最麻烦的是乌克兰的独立,“一个独立的乌克兰国家的出现不仅迫使所有俄罗斯人重新思考他们自己的政治和民族特性的性质,而且也是俄罗斯在地缘政治上遭受的重大挫折。……乌克兰的独立也使俄罗斯失去了它在黑海的主导地位。”“即使失去了波罗的海诸国和波兰,一个依然控制着乌克兰的俄罗斯仍可争取充当一个自信的欧亚帝国的领袖,……但丢掉了乌克兰……,莫斯科任何重建欧亚帝国的图谋均有可能使俄罗斯陷入在于民族和宗教方面已经觉醒的非斯拉夫人的持久冲突中。”“俄罗斯失掉其在波罗的海的主导地位的一幕在黑海重演,不仅是由于乌克兰的独立,也是因为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这些新独立的高加索国家,为土耳其恢复其一度失去的本地区的影响增加了机会,1991年以前,黑海是俄罗斯海军力量进入地中海的出发点,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俄罗斯在黑海仅剩一小条的沿岸地带。”在乌克兰经过“颜色革命”,亲俄罗斯的前政府被推翻,亲西方的尤先科加紧了乌克兰向北约和欧盟靠拢的步伐,如果没有重大变故的话,俄罗斯已经失去了乌克兰, 苏联解体后,根据乌俄签署的有关政府间协议,俄黑海舰队将继续驻扎在乌克兰克里米亚半岛的塞瓦斯托波尔军港,驻扎期限至2017年。最近一段时间,两国多次就黑海舰队驻扎期限届满后的安排问题发生争执。俄罗斯希望到期后续租,乌方则表示坚决反对,尤先科8月13日签署命令,规定俄罗斯黑海舰队进出乌克兰国境及在乌境内驻地以外调动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程序。因此格鲁吉亚的阿布哈兹自治共和国的苏呼米和奥恰姆奇拉港对于俄罗斯的作用就日显重要。俄罗斯最近恢复了包括波罗的海舰队和黑海舰队在内的例行远洋航行,可见俄罗斯希望恢复苏联时期在远洋的海洋军事力量存在。对于一个渴望恢复昔日海上强权的苏联来说,希望获得一个可靠的和安全的港口就不足为奇了。

  虽然随着飞机的发明,地理因素对国家权力的制约较以前有所下降,意大利杜黑和美国米切尔在各自的《制空权》和《空中国防论》中都提到了制空权的巨大作用,但是对于希望成为能与美国平起平坐的俄罗斯来说,获得远洋海军投送能力是它必须要做的,而格鲁吉亚对于俄罗斯进入黑海以及地中海、印度洋的战略来讲,都是俄罗斯必须要克服的,俄罗斯绝对不会允许格鲁吉亚投入美国和西欧的怀抱,而成为阻止俄罗斯进入大洋链条上

新的一环。

俄格冲突后评

  冷战后欧洲地区发生的每一次武装冲突,都会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不过,这次南奥塞梯军事冲突与以往有所不同。

  第一,这是在奥运开幕之际发生的一场军事行动,与国际社会“奥运休战”的通行规则严重背离。

  第二,这是发生在前苏联两个国家俄罗斯与格鲁吉亚之间的一场军事抗争,这场战争深藏的复杂背景更加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切和不安。

  第三,南奥塞梯冲突是新世纪以来在外高加索地区大国间错综复杂形势的一次阶段性的总结算,所以,南奥塞梯问题今后的走向将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今后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的关系,影响到整个欧洲,乃至于整个国际局势的稳定与发展,值得关注和思考。

  1 外高加索居战略要地 各方势力聚焦争议区

  问:南奥塞梯问题的起因是什么?

  答:位于俄罗斯疆界的南部,土耳其的疆界之北,在黑海和里海之间、高加索山脉以南的一块丘陵起伏的狭窄地带,历史上被称为“外高加索”或者“南高加索”地区。这是一处多样性的历史文化交织地带,有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这三个各具特色的国家。

  当下令世人瞩目的南奥塞梯冲突就是发生在这一地区的格鲁吉亚境内。

  15世纪之前,这一地区曾经是波斯帝国、罗马、拜占庭、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以及后来的奥斯曼帝国之间犬牙交错的必争之地,因为这一地区连接着小亚细亚、东欧以及黑海、里海两大海域,是欧亚大陆纵深地区的战略要地。

  15世纪之后,俄国的实力上升,加强了对当地的影响,16-17世纪之际,和俄国同样信仰东正教的格鲁吉亚诸王国曾经要求获得俄国的庇护。特别是在1783年叶卡德琳娜女皇时期,格鲁吉亚承认俄国为其宗主国。此后,为了取得对外高加索地区的主导权,沙皇俄国还与土耳其奥斯曼支持下的穆斯林各民族进行过多次战争。

  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这三个高加索地区国家正式并入苏联。

  1991年底苏联解体之后,格鲁吉亚等南高加索三国先后宣布独立。但是,位于格鲁吉亚境内的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这两个地区居民多数是俄语居民,并且持有俄罗斯护照,因此多次表示从未宣布脱离过苏联,并要求从格鲁吉亚独立,为此也曾经多次爆发武装冲突。与此同时,美国1997年宣布,里海和黑海是与美国利益攸关的地区,特别强调不能让俄罗斯卷土重来。

  2004年格鲁吉亚的“颜色革命”以后,美国加紧对外高加索地区施加影响,格鲁吉亚也积极准备加入北约和欧盟,俄罗斯南部地区的地缘政治形势骤然激化。

  格鲁吉亚国内的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这两个俄语居民多数地区就成了各方势力的聚焦之点。

  2 俄罗斯坚称“选择正确” 西方媒体:格先越红线

  问:目前南奥塞梯局势正朝什么方向发展?西方对这一冲突有何评论?

  答:8月12日,法国总统萨科齐和俄罗斯格鲁吉亚双方达成的初步协议内容主要是:第一,双方不诉诸武力;第二,敌对双方彻底休战;第三,同意人道援助自由通行;第四,格鲁吉亚军队必须撤回到冲突发生前的位置;第五,俄罗斯联邦的军队必须撤回到冲突发生前的位置,但是,在国际机制正式建立之前,俄罗斯维和部队将采取相关的补充维和措施。第六,举行关于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地位问题的国际讨论。

  按照法国总统萨科齐在记者招待会上的正式补充,对于国际机制正式建立之前由俄罗斯方面所采取的维和措施须受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的委托。

  在记者招待会上,各国记者提出了尖锐的问题,萨科齐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的回答则耐人寻味。当有记者问,为什么有关格鲁吉亚主权问题的条款没有出现在达成的协议中时,萨科齐答道:“首先,我们是在形势紧急的情况下,是为了解决危机和实现停战而来。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问题是南高加索所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格鲁吉亚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而主权国家的含义和原则要比领土完整的问题广泛得多。我们今天不可能为了讨论一个主权问题而放弃了解决当前紧迫问题的时间和机会。”而梅德韦杰夫则干脆反问道:“什么叫做主权?没有任何疑问,俄罗斯承认格鲁吉亚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就像格鲁吉亚明确承认这一点一样。但是,主权国家不等于它可以做任何它所高兴做的事情。每一个主权国家必须对它的行为负责任。”

  当有记者问,解决南奥塞梯问题是否还有比现在俄罗斯的态度更好的选择之时,梅德韦杰夫总统明确表示:“当手无寸铁的公民被杀害时,俄罗斯的行动是非常必要的,而从当前形势发展的情况来看更加证明了俄罗斯的选择是对的。”

  最近几年来西方对于俄罗斯的强烈批评一直不绝于耳,这次俄罗斯出手反击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引起了西方媒体的激烈反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正如《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许多西方大报评论所指出的,这次是萨卡什维利首先越过了红线,而这样的出手显然是寄希望于能够得到美国的同情和支持。

  不少西方评论提出,美国方面在缠身于伊拉克战争而根本无法施予援手的情况下,也向格鲁吉亚发出了含混不清的信息:美国坚决地支持外高加索地区的民主。但是实际上美国根本没有下一步如何行动的具体预案。

  3 两方背后有大国“撑腰” 留余地法国成“和事老”

  问:南奥塞梯冲突背后有什么样的深层原因?法国为何能够在这次冲突中斡旋成功?

  答:当前在南奥塞梯地区所发生的这场冲突应该看作是这一地区近年来大国间地缘政治较量的一个鲜明体现。

  从战略角度看,格鲁吉亚背后无疑有美国的撑腰,而格鲁吉亚内部的阿布哈兹、南奥塞梯的背后自然与俄罗斯的支持密不可分。先有“颜色革命”一类的政治变动,然后在格鲁吉亚期望急速加入北约,真有所举动之时,才有俄罗斯今天的出拳反击。

  从经济上看,本来格鲁吉亚是一个无论在能源供应方面,在劳务市场出口方面,甚至于在葡萄酒销售方面根本离不开俄罗斯的国家,而近年来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支持下,格鲁吉亚俨然已经摆脱了经济上的困境,包括国防力量也的确大有长进,但是更为根本的一个因素是格鲁吉亚是欧洲土地上唯一绕开俄罗斯领土向欧洲输送油气的管道所在地。因此,俄罗斯对此是不可容忍的。

  至于政治上,格鲁吉亚以“颜色革命”为标榜,以所谓“民主国家联合体”与俄罗斯对抗,也是惹起俄罗斯政治精英反感的一个重要背景。

  但是,军事行动毕竟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不光俄罗斯周边地区依然对于当年的俄罗斯大国主义怀有深深的戒心,而且,对于俄罗斯最为关切的与欧洲的合作问题来说,也还是需要留有余地。

  看来,法国总统萨科齐这一次是较为成功地当了一回“和事老”,不光使美国相形见绌,而且也为未来欧洲外交战略格局下与俄罗斯发展关系留下了可以讨论的空间余地。毕竟,南高加索对于欧洲来说,虽近在咫尺但又不敢造次。

  从俄罗斯国内来看,固然在对外军事行动时的爱国主义情绪有所提升,但最近的民意调查表明,依然有一部分国民对此持有不同看法。可见,从根本上说,还是协调和合作才是解决此类冲突较为有效的办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14087.html

更多阅读

2010年8月,京藏高速公路堵车持续了20多天 十一高速公路堵车

交通运输部:2月9日至15日小客车高速免费通行转播到腾讯微博今年中秋国庆期间各地高速大堵车(资料图)【2月9日至15日小客车免费通行】人民日报记者左娅今天从交通运输部了解到,春节期间全国收费公路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时间已确定,为2月

2016年自主品牌销量 2013年8月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分析

     自主8月销量增长22.8% 快于德日美韩等派系  根据盖世汽车网整理的数据,面临“金九银十”的到来,今年8月乘用车(不含微客)市场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走势,销量125.04万辆,同比增长13.5%。其中,自主品牌(包括合资自主)在7月表现不及市

国产生化分析仪品牌 2013年8月国产外资品牌销量分析

     外资品牌8月增速不及市场均速 更远低于自主品牌  根据盖世汽车网整理的数据,国产乘用车(不含微客)市场中,继7月表现好于市场之后,8月外资品牌销量增速再次不及市场均速。今年8月,外资品牌乘用车销量83.77万辆,同比增长9.4%,不及

声明:《时事摘录——08年8月,俄格冲突。 08年柬泰边境冲突》为网友年少无知随便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