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岁末,想起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观刈麦》中的这几句话。生活在封建传统里的官员,有如此的意识,实属难能可贵。甚至足可以让人肃然起敬。
他所处的年代,血统世袭的官官相传,是一种全民都接受的文化理念,是天经地义的真理。江山是皇上的,臣民也是皇上的。百姓盼着好皇帝,恨着大贪官。普天下的命运系皇帝与一身。悠悠万事,皇是为大。大一统下,形成了一系列的围绕皇权的理念和仪式。君君臣臣等级森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还要谢主隆恩,怀感激心情赴死,对人性的扼杀已经无可理喻。这种理念治理下,各地涌现着大小不一的土皇帝,把皇室的传统做外套,装进自己的私货,捆绑着百姓,阻碍着历史。
照葫芦画瓢,君臣规矩风调雨顺地跑到寻常百姓家,变成了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家庭也有小朝廷,上下合力,顽强地维护着封建大家庭僵化的秩序。越有金钱,越有地位,越有文化,传统的执行力度越大、原版版本的程度越高。在这种密不透风的封建专制下,吃皇粮的白居易能从农夫刈麦中体味农家的艰辛,抒发自己带有忏悔与内疚的感触,不易的。他可能做不到什么,但这种意识,可以阻止他做蠢事。
我们生活在新的时代,就社会的大环境和人心所向来讲,我们已经远离了封建。但是从历史上隧道走来的历史,总会带有自己的不足,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体制我们的人际关系行为准则,总是还残留着一些与历史方向相悖的不足。前行的道路艰难而任重道远。
封建樊笼里的官员乐天先生尚有亲民情结,作为现代社会的官员,人们理应提出更高的要求。多年来,贪官已经出了不少,干群关系也存在着不少令人焦虑的方方面面。在不断推动改革的同时,公仆们必须认真明晰自己的位置,你是人民的一员,也是人民中担任重要任务的一员。体制需要改革,这是最根本的,但在体制不完善的当今,你总不能总是以体制不健全放任自己。同样不完善,我们不是仍然有不少勤政廉政的模范?越是在体制不完善、不健全的情况下,越是在个人说了还有效的情况下,公仆们个人的思想、修养、文化理念、价值观、思维模式乃至整体素质越发显得重要。值得担忧的是,呼吸着当代新鲜空气的一些官员,脑袋里却充斥着破离残缺的封建理念。这种理念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是体制改革中一种无形的超强阻力,并且必然会自觉顽固地不断开发体制中的弊端。
从根本上讲,我们必须寄希望于制度,人是靠不住的。这是小平同志晚年的一个重要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精华。他自己坎坷的 三落三起,也触发着他对制度重要性的感触。
改革三十多年,大面积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改革的成效,值得我们自豪。但与历史的要求,与我们社会制度的性质比,差很远。改革任重道远,阻力大,路艰难,有阵痛,也有长痛。这些在改革初期我们就意识到了。但今天我们面对复杂的现实,面对反腐形势的严峻,在历史前进的路上,官员的素质应走在时代的前面,如果大家都守得住自己,改革的路会平坦的多,顺利的多,这虽然是一种愿望,但这种愿望是一种真理,轻视不得。
由白居易的诗引发出这一段感慨,虽然是微弱之音,但仍然是一种热血使然,是一种热爱生活、充满光明的情结。其实白居易并没有什么,我们理应比他做得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