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迷Earmax!附:原机历史简介


最爱的小胆机!

StefanBrocksiper是德国的--一位胆机大师,当然,他的起步与其他音响小作坊差不多,都是从无名电子工程师加上自己的一点点兴趣爱好一步步走过来的。早在上世纪80年代,Brocksieper先生就已经因为在LC807电子管功放上的尝试和一些公开的争论中,被广大德国音响制作者熟知,而他经典的lc807后级在1982年量产后,也逐步被市场接受和认可,成为他家的金字招牌。
同不少德国音响厂商的创始人一样,老先生是一名不错的BASS演奏者,有自己的小乐队,在自家产品展示的时候,偶尔也会给大家live一场,音响之外,他还坚持打了三十年的杨式太极拳。Brocksieper先生的文章写得也不错,和他邮件交流,老先生语气温和措辞优雅,一如其作品的声音表现,让人感到自如和放松。
StefanBrocksieper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在欧洲是很有代表性的,主事者负责设计和营销,自己有本土的小工厂,大多数元件当地采购,数十年如一日,规模虽小,但经营得有滋有味。目前他家的规模在稳步扩大,想联系到他也越来越不容易,除了德国本土,他的产品只在英国,美国和挪威销售,并且一般是先下单再制作,鲜有现货。Brocksieper先生最初的作品是LC807胆后级,与之相应的是同在1982年开始生产的音箱产品,当时他设计的音箱外形也是不规则的,箱体呈椭圆柱形状,和现在不少流行的音响设计相同。之后老先生又制作了一款与这两件产品搭配的胆前级,并在其中集成了可选的唱放模块,这台前级为日后的大受欢迎的phonomax和earmax做好了准备。

有关前后级和音箱不是我们谈论的重点,就不多说了,只介绍一下,后级分四个版本,纯甲25w和75w,ab类60w和200w,音箱则是低端的双分频,7寸中低音,高端的三分频12寸低音,7寸中音。其中60w型号的后级售价3500欧元一对,欧洲前级和后级二手成交价都在15000人民币以内。值得一提的是,他家的前级是双单声道,似乎需要两条电源线而且信号线的接头处于前级正中的空隙处。另外他家还有相应的全套线材。

(以下均为网上照抄评论)2013年4月26修改。

好了,介绍了这么多背景,是时候让今天的主角登场了。
earmax系列耳机放大器始于一段神奇的时间,上世纪的1991年,这一年之所以神奇,是因为在这前后的几年间诞生了无数直到今天依然让人觉得实用甚至瞠目结舌的作品。比如我们熟知的SennheiserOrpheus,hd580,staxomega,AKGk1000。甚至远在相机界的徕卡,也设计了经典的m6相机,和奠定徕卡当代光学基础的351.4ASPHERICAL。当然,与这段时间相关的人文和政治动荡,就更不用多提了。

EarMax是全世界最小型的真空管耳機放大機,1994年年初由德國的St.Brocksieper設計並成功的商品化推出市場,並立即擄獲全球愛樂人以及音響迷極高的評價以及珍藏,其極小化以及特殊且吸引人的機體設計,搭配柔順甜美的音質取向,可以讓喜愛真空管機特有溫暖音質的愛樂友,享有美好以及私密的音響桃花源。
earmax初版正式量产和销售是在1994年,当时设计的初衷是适应数码音源,用来驱动经典的hd580。Brocksieper先生在earmax设计之初是不像今天这么考虑商业化的,因此那个时候的earmax设计和制作都非常自我,做工和质量都不能与现在的earmax同日而语。但要承认,那时候的earmax有着多种涂装和材质可以定制选择,电子管也都是NOS(NewOldStock,意为:未用过的早期库存管),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那时候的earmax多少也算有一点unique的价值。这时的外壳采用树脂灌注,模具非常粗糙,且采用上下两部分通过铜架把上下两层卡主,颜色也有多种,配管采用ecc86,电源也只有一路19v输入,但声音却可圈可点,通透顺滑,并不比后来的ems差,ems的密度感要稍好一些,老版earmax之所以没有继续走下去也是与nos管的供货有很大原因,由于可选择的ecc86管子的短缺,Brocksieper先生不得不寻求新的替代管。


直到2000年之前,earmax系列放大器都没走出欧洲,大多是在英国和德国销售,当时的售价从1994年的395英镑,一直涨到2000年的435英镑,而与此同时,市面上独立的耳机放大器产品也非常匮乏,其唯一的正面对手是naimheadline,整个市场显得平静和单调。

和很多音响制作者一样,老先生最初对数码音源不置可否,虽然earmax面世之初就考虑到了数码音源,但多年对模拟系统的喜好还是左右了earmax耳放的声音——基调是至今没变的柔顺,但早期的earmax系列还是无可避免的偏向中频表现,同时对逐渐兴起的低阻耳机缺乏适应性。

目前,无法考证earmaxpro(简称emp,earmax系列第二代)是在什么时候开始规划的,但网上能查到的资料大多是从2000年开始,所以暂且认为emp是从2000年开始生产的。
emp的诞生有着多方面的意义,首先是580已经被声音更现代hd600代替,其次是数码音源已经占据了无法忽视的优势,同时,越来越多的低阻耳机也开始逐步受到欢迎,而300欧、600欧甚至更高阻抗的带有一点专业性质的耳机则逐步淡出了主流消费市场,放大器的生产面临着无法抗拒的变革。

自此开始,earmax系列耳放走向了成熟,经过悉心调试,emp系列放大器一改earmax放大器两端延伸有限,动态偏弱,无法驱动低阻耳机等多个劣势,成为了earmax新的继任者,完全代替了曾经的earmax。

emp上市时的定价应该是495欧元,在一个相对合理的价位上,提供了优质的声音和更大的适用范围,同时有着无与伦比的可玩性,但局限于欧洲范围内销售却明显地压制了emp推广的潜力。

就在这时,美国一家代理商AudioAdvancementsLLC看到了earmaxpro的发展潜力,开始将这款产品引入美国销售,并且与正在高速成长的headfi合作推广,自此,earmax系列耳放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引起了全球耳机玩家的注意。
AAC定制的earmax变压器是110v的,美标插头,同时有着特别的涂装,放大器左上角是一个有一个非常漂亮的手写体earmax金色铭牌,代替了欧版朴实的BROCKSIEPER阴刻,配合纯铜的电位器旋钮和铜质电子管管罩,显得古典和华丽。基本上,对于普通耳机发烧友来说,earmax耳放的体积配上如此古典的外形设计是很有吸引力的。而AAC又非常聪明地要求美版earmax系列以同样受欢迎且外形古朴的歌德系耳机较音。就这样,一大堆烧友招架不住,earmax系列耳放开始口口相传,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良好的声誉。

2004年对earmax系列耳放来说是很重要的一年,这一年,earmax系列放大器迎来了十岁生日,为了庆祝十周年,earmax系列放大器推出售价高达1795美金的限量金版earmaxanniversaryedition(简称ema或earmaxae)。

当然,AE什么的最多只是噱头,老先生之所以制作ema,并不是想靠着生日圈圈钱,实际上,Brocksieper老先生由ema开启了earmax系列放大器诞生以来的一次重大升级,其目的是为ems(下一代型号)的推出做好铺垫。
首先,ema相比emp,随机附送了一个制作精良的铝制箱子,手柄采用多层厚牛皮制作,整体看上去不仅结实而且非常上档次。
其次,ema是老先生最后使用nos电子管制作的earmax,从此以后由于nos电子管无法批量提供而导致的品质不稳定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原配电子管的整体声音表现却也打了相应的折扣,所谓有得必有失吧。但仅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终究还是弊大于利吧。
最后,也差不多是升级的核心——更换了更大功率的变压器。earmax系列放大器无论变压器还是电源线甚至插头,都是德国本土采购和制作的,虽然这些配件其貌不扬,但想要完美替换,付出的代价恐怕不低。ema开始,earmax的放大器体积和重量增大了一倍,发热量也明显上升,电源与主机之间的接头从三芯换成了四芯,无法通用,内部电路也因此进行了大幅修改。虽然外观没变,但实际上,两款器材已经无法同日而语。因此,即使价格提高了一倍有余(850美金到1800美金),但簇拥依然趋之若鹜,整个美国市场也只分到了100台产量中的33台,且二手至今罕见。

ema也好,emp也好,使用的管子五花八门,什么厂牌都有,而且也不一定局限于ecc88,还有一些用了pc189等,当然,最后期的emp一般都是西门子、喜万年或宝马的管子,而ema则是西门子和风根的多一些,整体上,ema的管子普遍高档一点,再然后,使用古董管的earmax就绝版了,12at7一般都是德国tad定制,中国代工的管子。
当然,我本人对earmaxae倒是没有特别的兴趣,主要是ae当年很有被代理商赶鸭子上架的感觉,镀金的架子和元件,以及精美的手提箱,特制涂装和nos电子管,十年纪念和限量等等,很多都是奢侈品运营商喜欢采用的噱头和伎俩,这些提不起我的兴趣。事实上,也就是从此开始,北美代理商与BROCKSIEPER的经营理念开始出现分歧,而他们的合作也在ems诞生之后出现裂痕。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我无比欣赏这种和无良js分道扬镳的态度。事实上,经历了这么多限量版啊纪念版啊的耳机耳放,我自己的思维倒是返璞归真,我更喜欢设计师完全放松,出于自我而设计和生产的产品,也就是那些看上去质朴没有任何卖点的量产货。当然,真正买回来之后,相比限量版什么的,设计上配件上做工上确实有所不如,但声音上倒是受益良多。
05年上下,earmax系列产品线有些混乱,首先是在北美地区earmax初版还没有停产,earmaxpro从兰壳改换为黑色钢琴漆外壳,电子管罩和电位器按钮也有金色和银色之分,AE还未销售完毕,全身银色涂装的ems也开始在欧洲出现,再加上电子管配置的混乱,整个earmax产品市场亟待整顿。
经过短时间的思考,brocksieper结束了与美国代理商过于紧密的合作,减少了美国商人的介入,并整顿产品线,彻底停产earmax和earmaxae,同时将earmaxpro定型为黑色钢琴漆外壳,银色管罩和电位器涂装,信号管一律改为tad的12at7,功率管改为ORIONPCC189,相应地,earmaxsilver(ems)除了机身是银色钢琴漆涂装外,外形和电子管配置与新的emp保持一致。当然,内部电路和变压器则不同,ems拥有比emp更大的功率(10mw和50mw)。
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brocksieper的公司开始规范的运营,整个公司的产品划分都更加清晰和专业,而器材的生产也逐步规范,做工和品质一致性开始得到保障。

奥菲斯的帖子发到了俱乐部和大家谈,我当然不会这么厚此薄彼,因此,对我来说最重要的earmax系列玩家俱乐部放在了这里。主要是这儿清净,不至于还没说两句就跑个人过来那什么体积小啊,声音软啊踢场子。

慢慢的,长期的更新,和我在色影无忌的徕卡m8俱乐部一样,把我知道的消息,经验,我的听感和搭配理念,以及其他朋友知道的消息和经验一点一点都汇总在这里。我曾说过,grahamslee的solo和brocksieper的earmax是全球做得最好的两台放大器,一胆一石,一英一德,一个小工厂,一个小作坊,从他们身上,把欧洲人自由,自我,节约,坚持以及享受生活,适可而止的态度体现得淋漓尽致。从他们身上,我能学到许多音响之外的东西,而他们的产品,也给了我音乐之外的启发。

继续更新:
剩下的就简单了,earmax系列精简为了两条产品线,earmaxpro和earmaxsilver,两者的区别就像hd600和hd650一样若即若离,相似的是二者都采用了相同的电子管组合,不同的是二者的声音除了一些说不清的“感觉”外,几乎没有特别清晰的共同点。
emp的声音显老派,尤其是兰壳emp的声音,完成度极高,无比的宽松和柔顺,无论后面接什么样的耳机,乍一听都是让人迷醉的靡靡之音,声音非常的柔软和松弛。可以说,原配电子管的老emp拥有我听过的所有耳机放大器里最强的乐感。在这个声音下,你是无法注意所谓的解析啊,频宽啊,甚至底噪啊等一些干扰素质评判的因素的,音乐就是那样从容和优雅的流淌,不需要任何夸张的形容词去描述,非常的直接和简单。
但遗憾的是,要体会以上这一切,你必须将音量控制在八点半以下,事实上,8点钟音量对于绝大多数耳机都是我能接受的极限,尤其是对于300欧600欧阻抗,96~98db灵敏度的上一代旗舰耳机来说,低于8点的音量,就几乎没办法听清楚了。但如果电位器打到接近9点的位置,emp的声音就会出现变化,声音会越来越硬,对耳机的控制也越来越没有章法,显得有点燥和乱,如果达到12点音量,emp则出现明显可闻的失真,你能感觉到耳机已经显得声嘶力竭,无法应对从容的演奏场面。当然,如果达到3点钟音量,则出现破音等完全无法使用的状况,失去听的价值。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其实很简单,emp的输出功率只有10mw,而且是在比较理想的状态下。事实上,我一直说emp是黄金5mw,对付高阻高敏耳机,能呈现出无与伦比的细腻音色,细节被交待得非常清晰和湿润,各个元素间的过度显得不动声色,很自然。但如果耳机阻抗偏低(150欧或以内),或者灵敏度偏高及偏低,都会有相应的问题。比如驱动古老的hd1000,120欧96db,显得略干;驱动最新的hd700,150欧,105db(需换算)声音虽好,但有低噪,另外还可以感觉到两头的频宽已经达不到hd700的要求,显得能量分布不够平均。但如果是200欧以上阻抗,97db左右灵敏度,无论是难推的600欧的990,或者好推的300欧的650,甚至比较新的hd800,emp的优美音色都会得以充分展现。如果你真的只是欣赏音乐,那么应该很容易被emp打动。

因为功率太小,导致emp最精华的部分被严格地限制,8点到8点半音量对于大多数耳机来说,只能是在非常安静的环境下欣赏一些小编制作品,超过这个范围,或者在聚会等场合,emp的价值会打不小的折扣。(在我认识的烧友,以及聚会见到的烧友中,很少有音量比我开的还低的,那些喜欢一下扭到12点以后的朋友,恐怕只能与emp的优美音色绝缘。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emp的适用群体其实比较小,这也是我更推荐ems的原因。)
与此同时,emp更换电子管之后的声音变化,也不及ems明显,因此,在我看来,emp最大的价值其实是原配电子管基础上,用hd600(或类似耳机)做纯音乐欣赏之用。而且,毫无疑问的是,在这个他能够最大限度发挥的范畴内,emp几乎没有对手,无论是强调乐感的rpx33/35,还是自家更换古董电子管的ems。当然,如果你负担得起价格贵出几倍的hp4,并且能全面接受hp4的音色,则另当别论。
以往,按照我的个性,在emp和ems的对比中,我一定会推荐前者。因为我玩耳机的理念是,声音达到标准,省钱省心为上。在这一点上,emp显然做到了极致。而相应地,ems是在emp已经几乎成熟的基础上,回应玩家要求的一次挑战。但在现实中,二者之选我推荐ems,主要的原因其实简单——买earmax只能从德国邮购,而这么大费周折地弄个小东西回来,当然要挑高级的买。如果brocksieper人在国内,那我觉得都买emp挺好,省钱,安逸,ems就像hd800,一个很棒的平台,日后少不了折腾。



图中是去年一次聚会,用emp驱动的hd540g得到意料之中的一致好评,这一点儿都不难理解,如果你只是抱着听听小曲儿的心,很难想象你会对这种体积这种表现的器材不满。

为了感谢朋友,这里告诉earmax系列的购买方法:
目前购买earmax系列放大器只能通过网购邮寄,除非你亲自跑到德国找brocksieper,否则原厂已经彻底不接个人的订单了。我记得如果是从原厂买,应该能拿到795欧元的优惠价(tad网站是839欧元,当然,也得看人家心情,哈哈)。而相应地,emp是595欧元,这个价格应该从07年之后就没变过了(07年之前欧元值钱,那时候好像是495欧元),ems则一直在涨价。另外还有一台唱放phonomax,这个是用在黑胶唱机上的,暂不详述。拿到国内的价格是原价除以1.19(退税19%),加上运费40欧元,再乘以汇率8.1(实时变化)。但遗憾的是,到了国内很有可能会被收20%的关税,乱七八糟下来ems总价会接近7500元。当然,已经比最早那批五位数买的朋友节约了不少。如果恰巧有没有被税的话,6200元得价格就不仅仅是“超值”了。
目前已经有很多朋友邮购成功,其中一半的人幸运地没有被税,正是由于越来越多的玩家加入我们的队伍,才有了今天这个帖子。可以很明确地告诉朋友们,如果你买不起hp4,那就老老实实听earmax吧,在你买得起的放大器里,已经没什么值得惦记的啦。
具体可参考:http://bbs.headphoneclub.com/vie...77
和:http://bbs.headphoneclub.com/viewthread.php?tid=198265
另外,earmax系列放大器终究还是追求音色的,在大陆也绝对只能是小众范畴,所以,诸位音响生意人,还是放过它,找些更有市场的东西卖卖吧。

earmaxsilver诞生于2005年,设计理念很简单,在emp的基础上寻求突破。初衷虽然简单,但要知道在emp的体积限制和声音基础上想又一个比较明显的改善,难度是不低的。事实也是如此,我对比了07年生产的ems,12年生产的ems,基本上能得出一个结论,这次挑战确实是非常困难的,我想,为了把earmax系列放大器声音提升一个高度,brocksieper老先生怕是想破了脑袋才有今天的结果,可不仅仅是素质上的提升那么简单。
相比emp的十几年如一日,坚持把声音做得如诗如画,不刻意强调什么。ems的声音则是非常时尚的,一直紧贴音像界的大趋势,型号没变,但声音一直在变的。
早期的ems声音和hd650契合度非常高,如果你试过很多耳机与之搭配,就能感觉出这一点。那时候的ems声音上能呈现出与hd650相似的共性,不强调中高频,暗能量丰富,整个声音以一种委婉的,谦虚的姿态涌出。对比emp,除了声音流动感都很强以外,emp显得更古典,更直接,全频都泛出一点金黄色。而ems的声音构成上却显得更复杂,首先是频宽感觉提升了很多,两头延伸和细节比emp处理得更到位,其次是频响曲线时候不像emp那么平直,似乎在一些频段上针对650有一定优化和迎合。ems的中低频明显比emp更有能量感,声音的密度更高,信息量显得“更大”,要知道在emp上,除了两头的极限延伸,声音的元素并没有缺少,而在ems上,这些在emp中被平淡陈述的细节,被更清晰地迎到面前,显得更凸出,声场也更完整。因此如果仅仅是第一耳朵对比,emp的声音相对于ems没有可比性,几乎全盘皆输。但必须要承认的一点是,ems声音上的这种刺激性是现代音响发展的一个趋势。虽然用“刺激性”这样不太中性的词去评价值得斟酌,但现代音响中那种对声音纹理和脉络的无休止细分,把那些不曾注意、不需注意,或者不愿注意的东西更赤裸地呈现出来确是不争的事实。
我并不是要评判现代音响审美的对错,事实上这种审美风格大概是从老派的540g,奥菲斯告别历史舞台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而目前也依然在发展之中,我们看到的状态并非现代审美的成熟,很有可能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审美风格也会逐步分化和进化,把更多更细致更富动感更多变的元素有区别,有节制地对待和呈现,到那时,奥菲斯的地位说不定会易主。
简而言之,ems挣脱了emp在声音成熟度上的束缚,变得更hifi同时更有情绪。ems已经不是emp那样单纯的音乐表达工具,而是成为一个平台甚至一个体系,对使用者自身的审美更宽容,能更清晰地呈现使用者微调的成果,同时也能根据使用者的搭配和调整,变得更迎合使用者自己的胃口——相比emp,ems创造了更多更大的可能,在更高的基本素质上将可变性提高了一大步;而相比其他品牌的放大器,ems完整遗传了earmax最可贵的乐感,流淌的音乐还是那么毒。这是我眼中ems的核心价值,也是我最终推荐earmaxsilveredition的真正理由。

2013年最新的ems相比之前的,有了什么改变呢?
其实要说也很简单,一般很少有一个厂商能一个型号数十年如一日保持同样的声音,供应商的改变,听音时尚的改变,都会左右厂商的口味,包括diy也是这样,就像国内叶立的器材,早几年的8pr和后期的,声音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当这个变化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型号就会随之而变。
最新生产的earmax虽然没有改名,但相比诞生之初,除了保持emp走小而美,走音乐味路线;ems更强调素质,更有预见性以外,声音还是有了比较大的改变。尤其是最新的ems,变个型号也不是不可以。
当然,催化这一切的,应该都是由于2009年诞生的hd800。
新千年,每一个大行业都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蜕变,比如照相领域从胶片走向数码,pc领域从台机走到移动,音频领域也不例外,越来越多的音响产品脱开了严肃的外表,开始追求一种lifestyle的感觉,声音品质倒是其次,夸张的外形,讨好的声音和变态的价格才是根本。在大的商业环境改变的情形之下,sennheiser(森海塞尔)产品线也经历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如果说650是在追求“好听”的路上一次尝试,那么hd800可称得上是一次实质性的进展。当然,使用一个带有褒义性质的“进展”来评价这个事情对我而言也是不太情愿的。我承认我看到了森海塞尔技术上的变革,比如第一使用巨大的环形单元,第一次尝试单元斜置,第一次使用如此别致的外形,第一次使用镀银线等。巨大的改变背后却缺乏足够强大的调音经验,hd800构架了足够好的平台,也拥有足够强大的素质,但无奈却被放在一个实在算不上高明的染色之下,最终导致hd800拥有无与伦比的卖点和商业噱头,也取得了可观的商业成功,但依然无法与曾经的顶峰奥菲斯相提并论。
与此同时,同在德国的brocksieper老先生恐怕也受到德国经济愈发强势的鼓舞,产品做工上有了不小的进步,不过好在这毕竟只是私人公司,终究和sennheiser的大规模不能比,而且老先生本人有点自信有点封闭,最终在迎合大环境下调音趋势的同时,自身特色得以坚持,没有成为“媚众”的牺牲品。

新ems相对老ems最大的改善与800相对650的改善是完全一致的。首先声音的基础架构并没有根本上的转变,还是最初那样追求乐感的同时尽量提升整个平台的素质。将ems本身的个性尽量缩小,增强其作为一个“放大器”的透明度。实际的结果就是声音的线条变得更细,颗粒也变得细腻,虽然功率相比emp增大了5倍(10mw到50mw),但同样电位器下音量反而变小了不少,你能明显感受到ems相对emp,功率输出变得更节制和控制得更仔细。而除此之外,新ems大幅度提升了乐器之间的分离度,与hd800配合时,乐器齐奏时那种样样都清晰的感觉让人难忘。同时,为了配合hd800非常大的声场,ems的空间感变得突出,不再像emp那样“不经意”地把空间展现出来,而是努力地营造出一个有高低,有前后左右的立体空间,配合优秀的乐器分离度和更充沛的功率,将交响回放水平提高了很大一个层次。
另外一个方面,新ems的个性由于现代电子管的加入变得更淡,再配合相对比较“透明”的hd800,整套系统的风格就像一台数字显微镜,对前端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仅从听感上来说,这套系统相对emp+hd600和ems+hd650来说,显得非常灵动,声音很富于变化,是一种流动的,跳跃的感觉,但究竟声音怎样流动,怎样跳跃,却取决于前端,整套组合似乎自己并不持“立场”。
当然,如果你对这套系统足够熟悉,还是能从声音上寻找到“美化”的蛛丝马迹。如果用时下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有一种“人文关怀”,一种“知遇之美”。用这些词并不是故弄玄虚,而是确实有感而发。就好比emp+hd600的声音是很直接的,虽然“做得”很温暖,香醇的感觉,但其实只是对某些频段比较敏感,所以听起来有一些情绪。相应地ems+800的线条就平直了很多,无论低频还是极高频,响应起来都非常平均,在整个频段范围内没有厚此薄彼的感觉。但同时,在声音表面上覆盖了一层雪白色的织物,有些人说像抛光的金属,有些觉得像抹上了椰蓉奶油,而我觉得像一种溶解了特殊溶质的水。和传统上人为的频响曲线上的调整不同,这种染色是制造业的艺术,用耳罩、外壳、过滤网等多种升学材料复合而展现出来,好的一点是没有以前那种音染的做作感。差的一点就是如果对这种“材料散发出的声音”不太喜欢,那么除了放弃这个耳机以外,没有其他弥补手段。显然,造成这个感觉其引导者是sennheiser,ems则是追随,二者在声音上的追求有着比较明显的“契合”,所以我相信新ems对hd800有针对性调音。
这种非常文艺的对于声音的美化在hd800上相当明显,而hd700也得到了继承(甚至发展)。我从来没有对hd800那些广受非议的“空”“没感情”有多大认同,我对新森海的不满只来源于这个特殊的染色,我认为这种调整方式还不成熟,有很大改善空间。
另外,值得一提的一点是,所有的earmax器材都需要最少5分钟热机才能发出正常的声音,而一般至少半个小时才能展现真实实力。而最新的ems在我看来甚至是到了半小时声音突然变得好听,非常神奇。我想这可能和tad电子管本身的工作特性不无关系。另外,hd800佩戴也非常讲究,需要试验出一个相对舒适和稳定的姿势,头梁一定要把hd800的重量尽量多得承受,从而减小两边耳罩与脸部接触而支撑耳机重量所需要付出的摩擦力。另外,你需要耳罩稳定五分钟左右,尽量贴合面部。耳机单元与耳孔的相对位置会对声音有比较明显的影响,你需要找一个比较合适的位置(我是尽量对着环形耳罩的中央)。最后是把耳机线拿着或者放着,耳机线比较重,不要让它垂下去影响耳罩底部与面部的结合。到了这个层次的器材对很多微小的因素都相当敏感,不注意细节并不会影响声音的走向或者品质,但会让你听得比较容易疲劳,如果你不想这套东西没过多久就进二手区,那么烦请注意。

类似地,hd700也是这样,hd700的耳罩比较厚,而且内部似乎有一些支撑物,带上耳机需要最少五分钟稳定时间。这个比hd800要更明显,5分钟之后声音才能达到应有的水平,而聚会和试听中很多朋友可能带上hd700的时间都不超过5分钟,对于hd700的评价恐有偏颇。
高价器材反而比低价器材需要更多耐心,很多精妙之处需要慢慢发掘,earmax也好,hd800也好,对整套系统的各个环节要求都非常高,对用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觉得声音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好,恐怕很大程度上说明自己调试音响的功力还有所欠缺。
欧版earmax的插头是两根圆棒,无法适用于美标插座上。一般情况下不推荐自己改插头或更换电源线,有实力的可以考虑购买abl的欧标插座,没实力的可以买便宜的mk英标插座,拆掉插座内部的防儿童触电挡板,然后直插使用(如果太紧可以考虑用小刀给两个插孔内侧内壁刮一刮,增大插孔间间距)。mk英标插座价格便宜,且比普通的美标工业或医用墙插声音要好。
最后,ems之所以性价比高主要是brocksieper经营公司的方式导致,如果搭配hd800使用,需要实力相当的音源,因为经济实力有限,对此我没有太好的推荐。我个人是使用一台清澈的入门唱机,从我的经验来看,LP相对低档cd和pchifi的优势在ems+800下会比emp+700更明显。如果选择ems,请对后期的投入做好充分准备,总体预算可能至少要达到三倍ems的售价。

老款的earmax,驱动580表现最佳,比emp和ems更合适。

(earmax,emp,ems就是580,600,650的关系,对应的)

其他评论:

earmax最初是1994年成型并上市的,作者是德国人brocksieper,老先生年纪已经不小了,在德国胆机界也算是有名的人物,他是为数不多用lc807管子做胆功放的人,而且坚持研发很多年了,所以江湖地位不低。
brocksieper先生主要是做胆机,earmax算是他唯一一款在全球打开知名度的产品,他设计的音箱和音源也有,整体来说他的器材值得推荐。earmax当初的设计主要考虑驱动580等300欧的耳机,所以一般不推荐用于低阻器材。网上关于老款earmax的资料很少,但大多认为是森海塞尔耳机最优秀的解决方案之一,而我自己试用emp和ems也能感觉到,这个型号的放大器是有能力归于hiend领域的。

earmaxpro在earmax上针对低阻有了小幅度校调,作者本人也喜欢用于驱动歌德的耳机,而ems则更像是一款重新设计电路的升级产品,也算是ema纪念版的平价普及款,我个人认为算是emp的现代强化版,综合素质水准很高。
earmax和emp都是功率很小的胆机,所以无论如何也听不出排山倒海的气势,即使驱动120欧甚至更低阻的耳机,也显得缺乏低频和力气,当然,这些也不是brocksieper先生所追求的。earmax在于用最小的体积和很低的功耗,或者说比较低的代价,作出了一种优雅精致而饱含感情的声音,不输石机的透明度及速度,同时有着极强的感染力,是一款代入感很好的器材,而国外的评价“tubemagic”则很形象地对其进行了描述。
我认为earmax系列是耳机界为数不多值得一听并需要细细品味和思考的产品,这件器材应该很能刷新你对声音的理解,并改善你的发烧观。从我和brocksieper互通的邮件上,我也能从他的文字中感受到出色的个人气质,他的理念和器材搭配并不简单。
虽然美版emp电压有些不便,但外形确实比欧版好看一些,尤其是那个金色的小铭牌,很有档次。同时美标的插头也比较方便(有些earmax美版也是欧标插头),而且这么好的器材,给它单配一个电处也未尝不可。
总之,earmax是值得品味的器材。

附:emehttp://shop116844402/?spm=a230r.7195193.1997079397.2.VuNgwI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14155.html

更多阅读

韩寒赵卓娜婚外情考评原题:韩寒畸恋附:初恋Susan

韩寒畸恋(附:初恋Susan)9月30日更新:看到有些论坛转载了这篇文章。欢迎转载传播,不标明原博客链接或作者都可以,说成是你自己写的也可以。这篇文章确实太长了,很难看完,做个摘要(摘要也够长的)。√ 韩寒近两三年来多次对各家媒体暗示性地

瑜伽体位招式大全附:热瑜伽经典十招式及中国瑜伽网百科

瑜伽体位招式大全 瑜伽体位招式大全本文引用自小白菜《瑜伽体位招式大全》你想塑形美体和健身吗?但又没时间去瑜伽馆,没问题!就跟着这里的体位招式练吧!坚持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哦!附:热瑜伽经典十招式作者:泥公仔 来源:中国瑜伽网

兰思月分享:动感单车正确的调整方法!附视频教程

兰思月分享:动感单车正确的调整方法!附视频教程文/兰思月哈喽,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思月。最近因为“天兔”台风的原因,天气有些凉,靠近南方的朋友们注意身体哦。自从思月在前面为大家分享过如何组装动感单车后,很多朋友都能够正确的

声明:《情迷Earmax!附:原机历史简介》为网友不薈彈琹的詩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