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氏八骏的母亲
母亲黄赓(1870-1944)
黎锦熙(1890-1978)著名语言文字学家;
黎锦晖(1891-1967)著名音乐家;黎锦耀(1895-1953)地质矿冶学家;黎锦纾(1899-1954)教育家;黎锦炯(1901-1981)铁路桥梁专家;黎锦明(1906-1999)作家;黎锦光(1907-1993)著名作曲家;黎锦扬(1915-)著名旅美作家;黎锦珈(1893-1968)湖南周南女校早期学生;黎锦皇(1903-1994)天津师大学生,曾在北伐国民革命军任职;黎锦文(1910-2007)农工民主党中央机关工作人员。黎锦熙和黎锦晖是兄弟,湖南湘潭人,他们同胞所生的兄弟另外还有六人,令人称奇的是,他们这兄弟八人在中国近现代文明史上都有过显赫与辉煌,被称作“黎氏八骏”。他们兄弟八人分别是:著名语言学家黎锦熙、著名音乐家黎锦晖、地质矿产专家黎锦曜、平民教育家黎锦纾、铁道桥梁专家黎锦炯、著名文学家黎锦明、著名音乐家黎锦光、著名美籍华裔作家黎锦扬。这“八骏”因为在各自所在领域的建树而驰名中外,其名字分别被载入《辞海》等各种辞典。
八骏的母亲黄庚知书达理,善理家政。是一个通晓诗、史、经、文的大家闺秀,她相夫教子,把持家务,对子女的品德和学业极为重视,故八骏对母之敬重尤甚。
八骏生长在这样一个诗书世家,其教育自然不落俗套。据当地传闻,他们的母亲是一个自主精神极强的女性,思维与众不同,对世上所发生的一切事情有独到的见解,那么在操持家政与教子方面自然有她自己的高招。还传说黄夫人很注重优生学,怀孕时就实施胎教和婴儿营养调配。因此,黎家八子个个成为国内外有名望的专家、学者、教授,超过了《三字经》里所说的“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窦禹均。老人不但乐善好施,经常救济和收养孤儿。黎锦晖曾在自传中这样说:“我母亲黄氏,生子女十一人。我们受‘母教’的影响更多且大。她一直反对用苟且行为去谋名利,反对不近人情的迷信,富于正义感和爱国心。对于子女们的学业和品德都很认真。因她从小入学,通经、史、诗、文,所以能帮助子女们进步”。
“黎氏八骏”的八兄弟,在语言、音乐、教育、文学、地质等领域卓有建树,成为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段佳话。一门八子,成名成家,除了有父亲的熏陶,母亲的严教以及家庭良好的学习条件外,当地浓厚的湖湘文化氛围,更为处在青少年成长时期的八兄弟文化和性格建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赵志超《黎氏八骏的母亲》
黎石城
黎氏八骏简介
黎锦熙语言学家。在70年的教学实践研究工作中,他进行了广而深的学术探讨。他在语言、文字、训诂、语法、修辞、文学、史地、教育、哲学、拂学和目录等学科,都有着丰富的著述,据不完全统计约有400多种,成为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和教育家,并在文字改革、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和辞典编纂三个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黎锦晖音乐家。创作儿童歌舞剧12部和儿童表演歌曲24首,音乐一般喜爱选用民歌小调和戏曲曲牌等加以改编。1929年创办“明月歌舞剧社”,带领黎明晖(大侄女,当时有无声电影小明星之称)、王人美和黎莉莉等演员赴东南亚各国演出《麻雀与小孩》、《月明之夜》、《葡萄仙子》和《三蝴蝶》等节目,向侨胞介绍祖国的艺术,普及国语,促进他们和祖国的语言交流。代表作《小小画家》(根据其六弟黎锦明短篇小说《小画家》改编),讽刺了陈旧迂腐的读经教育,艺术上也有较高的成就。
黎锦耀矿业家。湖南高等工业学校采矿冶金科毕业。解放前,曾任南京中华矿学社主事和《中华矿学杂志》主编。为发展家乡的采矿工业,曾花掉大量家产在故乡开采盐矿、煤矿。
黎绵纾湖南高等工业学校机械科毕业。早年留学德国,回国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对于促进全国平民教育的普及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黎锦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共党员,铁道部专业设计院总工程师。他与中国其他桥梁专家设计并建成了中国北方第一座大型的铁路大桥——滦河铁桥。
黎锦明现代文学家。写成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较为全面地反映党领导下的农民运动的中篇小说《尘影》,得到鲁迅先生的充分肯定,并为之作序《〈尘影〉题辞》。曾给茅盾在香港主办的《文艺阵地》和郁达夫在新加坡主办的《星洲日报》等报刊写过很多抗战题材的作品。共有短篇小说集11部,共90多篇,中篇小说4部,世界短篇小说翻译集1个,论文集3个,还有一些剧本。
黎锦光1929年参加“明月歌舞剧社”工作,任乐队队员。1938被聘在上海英商开办的百代唱片公司灌音部工作,担任编辑,写过电影《西厢记》中的插曲“拷红”和《红楼梦》中的插曲“葬花”,并为周璇写过一些流行歌曲,灌成了唱片发行。解放后,一直在中国唱片公司上海分社,担任音响导演。除导演了2000多首戏曲、歌曲录音的音响外,还编写过《接过雷锋的枪》等管乐曲和《送我一支玫瑰花》等轻音乐群众歌曲。是勤奋的音乐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黎锦扬美国现代著名的华裔美籍作家。“黎氏八骏”中唯一在世者。写过《花鼓歌》等9部小说,有的曾被好莱坞公司和百老汇歌剧院改编成电影和舞台剧。
一个人的成功,有许多的偶然性,但是要成大器者或在某一个领域要成就非凡的建树,则必须有他的必然性。所谓的必然性,就是人生大格局。 什么叫人生大格局?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将儒家、道家、释家等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融为一体,积淀内心深厚的文化底蕴,然后在积淀的过程中,知行合一地形成良好的习惯,逐步具备一种优良的品质,蕴养具有大胸襟、大气势的品行与志存高远的境界,从而化为一种任重而道远,勇于担当的人格精神与魅力,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审时度势地对待自己的人生。 黎锦熙(1890 —1978)字劭西,号鹏庵。,湘潭县石潭坝乡菱角村长塘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入县学为附生;次年考入省立中学堂,毕业后,就读于湖南优级师范学堂史地部。宣统三年即1912年,22岁的黎锦熙以第一名优异成绩完成学业。黎锦熙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毕业后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1915年被聘为教育部教科书编员,到北京任职;从1920年开始在大学任教,先后在北京女子师大、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师大等高校担任国文系教授、主任等职。他在从事语文教学70余年,发表研究论文300多篇,出版专著30余部。他的贡献主要突出在三个领域:推广普通话和改革汉字,建立语法体系和语言教学,词典编纂。从1916年开始,他就著文倡导“国语统一”,参与拟订国语罗马字拼音方案,并提倡白话文,推广共同语(即普通话)。新中国成立后,他参与制定汉语拼音方案,1970年还不顾80高龄自创了汉语双拼方案。他这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国语运动史纲》、《中国文字与语言》、《文字改革论丛》等著作中。鉴于他在中国语言学术领域的杰出贡献,被誉为“中国注音字母之父、语言学泰斗”。 黎锦熙之所以成大器,最关键的一步是受益于他的家庭教育,也就是说,为他的人生大格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黎锦熙出生于书香门第。他的祖父黎葆堂是前清举人,曾宦游两粤、鄂、晋、热河、徽等地,先后放任四川学政使、安徽盐运使、热河知县,官至奉政大夫,正五品,选热河知县花翎。公干之余,他还爱好诗书画印,亦爱收藏,有“书家”之称,著有《古文雅正》等书。他的父亲黎松庵也是前清的秀才,娶黄氏夫人,讳赓(1870年-1944年)。著有《楹联大观》、《黎松庵书帖》等。而他的母亲黄赓是黄家的大家闺秀,知书达理。黎锦熙生长在这样一个诗书世家,其教育自然不落俗套。据当地传闻,他的母亲是一个自主精神极强的女性,思维与众不同,对世上所发生的一切事情有独到的见解,那么在操持家政与教子方面自然有她自己的高招。还传说黄夫人很注重优生学,怀孕时就实施胎教和婴儿营养调配。因此,黎家八子个个成为国内外有名望的专家、学者、教授,超过了《三字经》里所说的“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窦禹均。 正因为黎锦熙在这种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加上深受中国儒家等传统文化影响与修养,他的思想品质、正值性格以及眼光很不寻常。所以,他勤于思考人生意义,很重视自己人生发展的大方向。 1912年,22岁的黎锦熙以第一名的成绩从优级师范毕业后,就担任了湖南省督军谭延闿的秘书。这个工作按常理来说,是个非常了不起差事,可以说青云直上有望,丰衣足食无忧,但是,当他看到当时官场上复杂、诡秘,认为这不是我立身之地,也不是我发展的方向,断然辞去这份美差,到长沙办起了《长沙日报》与《湖南公报》,不久,因为自己的政见有悖于当局,或被改组或被查封,又一次勇于放下,于1913年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任教,其时,毛泽东在该校就读。 其实,黎锦熙这次的选择,凸显出了他的大智慧,开始彰显出他人生大格局的雏形。从先天八卦的理论上讲,人生定位是有其先天性的,换句话说,熊掌与鱼是不能兼得,关键看你能否知道自己的天性而得到熊掌。黎锦熙由于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形成了一种正值的品格,知道自己的天性所在,与其说不能做或做得不好,还不如放弃,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或行业发展。从此,他开始了教书育人与做学术研究工作。 实际上,一个人的人生大格局并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而是在具备优良品质的前提下,通过自己多年立身处世的环境变化,产生出新的思维与敏锐的眼光而铸就的。当年黎锦熙到达北京之后,感受到了五四运动期间的中国现状以及中国新旧文化的碰撞,产生出了新的思想,使他的眼光开阔许多,放远了许多,于是乎,一种浩然之气总是在胸中滚滚激荡。 俗语云:时势造英雄。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因时势而成为英雄,而是英雄的大格局适应了时势,从时势中去寻找,去发现。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清末民初时期,五四运动中提出的新文化口号,似乎给中国或中国文化带来一种新的希望。此时的黎锦熙不愧具有大格局的男儿,他完全看到了新文化运动是一种势不可挡的必然趋势,这对全民族的文化普及是有百益而无一害,是中华民族崛起与国家强盛的根本。因此,他在北京所作的一切,都是站在一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高度来对待。他认为,新文化运动的文学和史学,是离不开文字学基础的,这是发源。中国繁难的语言文字学搞不好,文学、史学等文化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但是,这不是一般的难题,是很少有人走过的荒地,尽管前人马建忠、康有为等人研究过或主张过,但由于历史的局限尚未被广大国人的认同和所掌握。这是一个巨大的文化系统工程。可见黎锦熙的民族概念、国家概念、平民意识以及创新意识是多么的强烈。正因为如此,他担起了“耕别人不暇后顾的这块荒地”,没有过多地考虑自己的利益,甘于“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寂寞,无怨无悔。这就是担当,这就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佛家自我牺牲精神,也是湖湘文化中“勇为天下先”的精髓体现。 人生的大格局并不只是大的概念,它必须用慎密的工作思维,严谨的工作作风,甚至需要一种超凡的勇气来完成自己所既定的远大目标。 虽说黎锦熙的选定是大手笔,但要实现它,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所以,他的每一件细微的工作都必须付出了艰辛,甚至还要顶住来自社会的精神压力。因为这是中国几千年以来,第一次较为彻底的文化革新。在当时,文言文还占据统治地位,封建卫道士们在惊慌之中,指责白话文作品虽有“文学”,却无“文法”,有“文”无“法”,终将无以为“文”,并且在大学课堂曲解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毫无文法可言的白话等。黎锦熙对于这些没有理会,在照样实施自己的教学、著书的同时,义正言辞地发出震撼国人的呼声“……大多数国民不通文义之故,于国家政治绝无所知,一二人操纵之,虽有亡国之祸,弗能喻也。”阐述了白话文对普及全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与意义。这种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不就是黎锦熙的人生大格局的非凡气势所在么?从另一个角度讲,完全体现了湖南人的独特的“霸蛮”性格。正因为这种“霸蛮”与非凡气势所驱,黎锦熙在全体同仁的努力下,白话文的教学与普及逐步得到社会广大老百姓的认同和接受。从此,文言文也慢慢推出了历史的舞台。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白话文的成功,标志了中国文化语言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在中国文化史上树立一个新的里程碑,对全民族的文化普及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奠定了黎锦熙在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地位。需要说明的是,人生大格局使黎锦熙在“无为而无不为”中造就了现代中国注音字母之父与语言学的泰斗,折谢出了他流芳千古的精彩人生大格局。 成大器者,人生大格局也。 注:本文参考了陈韵秋《国语运动的先驱黎锦熙》 赵志超《黎氏八骏的母亲》 黎石城 |
黎锦熙和黎锦晖是兄弟,湖南湘潭人,他们同胞所生的兄弟另外还有六人,令人称奇的是,他们这兄弟八人在中国近现代文明史上都有过显赫与辉煌,被称作“黎氏八骏”。他们兄弟八人分别是:著名语言学家黎锦熙、著名音乐家黎锦晖、地质矿产专家黎锦曜、平民教育家黎锦纾、铁道桥梁专家黎锦炯、著名文学家黎锦明、著名音乐家黎锦光、著名美籍华裔作家黎锦扬。这“八骏”因为在各自所在领域的建树而驰名中外,其名字分别被载入《辞海》等各种辞典。
我们眼前的这本《湘潭黎氏族谱》是“黎氏八骏”后人新近修编的,是从“八骏”的祖父黎葆堂定居湘潭写起,“黎氏八骏”则是湘潭黎氏第三代。祖父黎葆堂是清朝光绪年间的举人。他们的父亲黎松庵则是晚清秀才,一生不仕,但诗画书印堪称一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湘潭黎氏祖居坐落在南岳衡山支脉晓霞山下的中路铺菱角村。这里离湖湘文化的发祥地隐山不过20公里。湖湘文化的深厚积淀,孕育了一代代英才。晓霞山东麓不远的湘潭县白石铺乡,有艺术大师齐白石的故居。作为隐居山野的文人隐士,黎葆堂、黎松庵在当地无疑是备受推崇的。在1900年前后,那里的人们经常会看到,长袍飘飘的齐白石徒步登上晓霞山,然后沿弯弯的山道来到位于晓霞山西麓的长塘,走进“黎氏八骏”的父亲黎松庵先生的家门,和黎家人一起作画、刻印、作诗。黎家对这位艺术天才也礼遇有加,常常煮茶相邀,一起畅谈书艺文史。
黎氏八兄弟出生在书香门第、更幸运的是他们所在的是一个开明家庭。父亲黎葆堂在乡间办有杉溪学校,传统古文和民主新学兼而施教。八骏的母亲知书达理,善理家政。黎松庵和大他一岁的妻子从1890年到1915年,一共生育了8个儿子4个女儿,全都入学读书,一视同仁。除一个女儿幼年夭折,其他孩子全都成名成家,特别是被称作“黎氏八骏”的八兄弟,在语言、音乐、教育、文学、地质等领域卓有建树,成为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段佳话。一门八子,成名成家,除了有父亲的熏陶,母亲的严教以及家庭良好的学习条件外,当地浓厚的湖湘文化氛围,更为处在青少年成长时期的八兄弟文化和性格建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采访著名作家、黎锦炯之子黎白:虽然是官宦人家,但主要是书香门第,封建王朝的宗族礼法这一套观念比真正的封建家庭要薄弱得多,相对地说,民主气氛就比较地多。所以我祖父在家里办了一个学堂,包括我大伯也是这个学堂毕业的。开始是私塾,后来到了民国初年,就加进了一些新的课本,包括现在的算学,以至于《天演论》这样一些东西。我觉得我祖父和我祖母偏严,但是他们两人都是民主第一的,在教育方面要求的是博和广。]
湘潭黎氏(一)
在湖南省湘潭县中路铺镇境内,一个叫“菱角村”的地方。村边环山,是著名的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的“晓霞山”,有“湘中明珠”之美誉。晓霞山主峰为笔架峰,因形似笔架而得名。山高峻险,气势非凡,连绵起伏30余里,山上森林茂密,满目皆翠,群峰竞秀;山峡十里平川,就是菱角村,村边有河名杉溪,蜿蜒曲折,荷花满塘,绕村而过。晓霞山昔为佛禅胜地,有寺庙多座,如圆通寺、中林寺、白衣庵等,香烟缭绕,颇盛一时。笔架峰、白竹坳、鸡公岩、狗头寨、凳子岭、狮子口、罗网山、石屋等景点已成千古传说。登高望日出,晓霞红日,霞光万道。眺望远方,白石故居、南岳衡山、乌石峰和湘江尽收眼底。“湘人语晓霞,云霞明灭或可睹。晓霞起伏向天横,连绵三山掩莲城”。其势其景,令人神怡,仿佛置身仙境。或许晓霞山汲取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这里孕育了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有我们家族的“黎氏八骏”,以及《大公报》主编张平子,前清举人齐葆吾、马瑞图,书法家陈琪等南国俊才。湘潭黎氏家族,历史源远流长。根据考证,在长沙博物馆静躺着的那位马王堆出土的老夫人和湘潭黎氏就有一定的亲缘关系,是黎门的老祖宗。据《湘潭黎氏家谱*长塘支谱》代序中说:“(西汉王朝初期)长沙王的丞相轪(dai)侯黎朱苍是我们黎氏的老祖宗,轪侯夫人辛追是我们的老祖奶奶。”最近我们黎氏后人在回乡祭祖又顺道长沙,瞻仰了辛追老奶奶,虽是一段历史渊源,却也圆了我们马王堆寻祖之梦。我的曾祖黎葆堂为前清举人,当过桂林知府。因避太平天国和清庭战乱,回到湘潭,购置了良田二百多亩,过起了富庶的书香田园生活。祖父黎培銮(松安)是独子,少时考中秀才,奉行“天下有道则仕,无道则隐”的处世哲学,抱定“为善最乐,读书便佳”的观念,终生不仕,潜心居家教育子女”。黎松安早年在乡下教书,不问家事,与诗友组织“罗山诗社”,著有《楹联大观》。他博学多才,擅长书法,当时湘潭商店牌匾,多为他的手笔。祖父与白石同为乡里,经常在一起专研书法金石,黎家许多雕花大床和花架,都出自白石之手。二人莫逆之交,以后每当祖父祖母生日,白石必为二人作画,以为贺寿之礼。祖母黄赓(1870-1944),相夫教子,对子女严格要求,父亲黎锦晖曾在自传中这样说:“我母亲黄氏,生子女十一人。我们受‘母教’的影响更多且大。她一直反对用苟且行为去谋名利,反对不近人情的迷信,富于正义感和爱国心。对于子女们的学业和品德都很认真。因她从小入学,通经、史、诗、文,所以能帮助子女们进步”。祖父祖母育有八子三女,人人成才,在湘中有“黎氏八骏”之美誉。黎锦熙(1890-1978)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黎锦晖(1891-1967)著名音乐家;黎锦耀(1895-1953)地质矿冶学家;黎锦纾(1899-1954)教育家;黎锦炯(1901-1981)铁路桥梁专家;黎锦明(1906-1999)作家;黎锦光(1907-1993)著名作曲家;黎锦扬(1915-)著名旅美作家;黎锦珈(1893-1968)湖南周南女校早期学生;黎锦皇(1903-1994)天津师大学生,曾在北伐国民革命军任职;黎锦文(1910-2007)农工民主党中央机关工作人员。关于黎门兄弟姐妹的成就,《湘潭黎氏》(黎白著,湖南文艺出版社近期出版)有如下简述:“湘潭黎氏一家十一位子女在辛亥革命成功以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后几十年近百年,的确为人民作出过各自的贡献,大多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适当的记载,有的人有极高的学术成就,有的人在祖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尽了自己毕生的努力和贡献。以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中而产生了一代大多有益于人民,有益于民族,有益于国家,在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文学艺术领域里各自都有着相当高的成就和相当大的贡献的人物,在我国近百年历史中是罕见的”。八骏的母亲黄庚,是一个通晓诗、史、经、文的大家闺秀,她相夫教子,把持家务,
对子女的品德和学业极为重视,
故八骏对母之敬重尤甚。
老人们不但乐善好施,经常救济和收养孤儿,
而且具有爱国心,祖母黄庚还曾救助过
美国飞虎队伤员,在乡邻中成为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