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有三座文庙。一是南门文庙前街的“成都府文庙”,二是文庙西街的“华阳县文庙”,三是北门文圣街(即文武路)的“成都县文庙”。我这里讲的“文庙街”就是南门的文庙。
南门文庙街分前街、后街、西街,其中有石室巷(曾名何公巷)、骆状元巷(讹为落酱园巷)、里仁巷、孟家巷、上池街等。东接南大街,西临复兴村(现502厂处)。1968年夏,我曾在石室巷一小四合院居住过一段时间。每天读书作文,早晚则在文庙街散步。我惊异此街的宁静幽雅,中式歇山式大院门紧闭,两侧是高大的树木,院墙上爬满各种藤类植物。深闭的院落大门内隐隐传来阵阵琴声。
齐白石的寓所
1936年5月,76岁的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旅蓉,就住在文庙后街他的学生王缵绪家中。王家大公馆似一花园,花木扶疏,亭台古朴,很适合齐白石先生居住。他在这儿画画制印,或会见朋友学生。其间也曾去春熙路购物,在“益大百货店”购汽炉一个。余中英是他的入门弟子,齐特地为余画了一幅长卷《九秋图》(现藏省博物馆),还画了一幅《螳螂爬香图》。
文庙前街还曾住过清代一位大画家――聋道人。文庙街东侧里仁巷深处有一四亩左右的园林式院落――三迟楼,便是聋道人的家。聋道人是著名的指画艺术家,其作品《桂湖春燕图》于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一举夺魁,荣获金质奖章。聋道人本名刘锡玲,1848年出生,1923年逝世,46岁耳重听后号“聋道人”。先生曾在清庭做过官,退隐后便住在文庙前街。三迟楼的寓意是“结婚迟,生子迟,弃笔(以指代笔)迟”。楼为一排三间窗明几净悬于池塘上的草屋,窗外花树繁密,室内布置典雅,先生即长年在此画画吟诗作文。院子中有一方池塘,筑有小桥和草亭。此外,还有“再耐庵”、“瞻圣楼”、“平安草堂”、“天然室”等布局精巧的小庭院。实乃大隐隐于市也。我认识聋道人的孙子刘多敏先生,这些聋道人的故事都是他亲自讲给我听的。
我在研究巴金祖父李浣云在东珠市街的“李家花园”时,曾听到一个老人说起“南唐北李”。“北李”即指“李家花园”,而“南唐”呢,是南门文庙后街“唐家花园”。据说在成都众多私家花园中,这两处名列榜首,简直是“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深宅大院。唐家后人唐振常先生现在上海一大学任历史学教授,写过不少回忆成都故家的文章。他的祖父乃是光绪三年丙子进士,历官知县,学问高深,学生则有大名鼎鼎的赵熙、骆成骧,真是名师出高徒。“唐家花园”几乎占去文庙后街大半,是四进大宅,大小房屋六十余间。最具特色的是它的后花园,堪比邻聋道人的“三迟楼”。唐振常描写道:“园中既有戏台、假山、水池,富中国园林之胜,复有西方园林的开扩的大草地。我们一房住在这个大花园里,住房宽舒之极,活动的 天地极为广阔,有山可登,有洞可入,有水可涉,花木丛中鸟语花香,自然感到快乐”。简直是一处都市桃花源了。后来,唐家日渐式微,无奈将花园出卖。买下唐家花园的,是对门的王缵绪。1938年,张大千先生还曾在文庙后街的“女子师范学校(前身为“淑行女学堂”)”举行过画展。
将军府粼次栉比
我住文庙街时,曾去前街清代名将杨遇春故宅一探。杨遇春的故宅在成都有三处:一在前卫街,二在三圣街,三是文庙前街,而又数此处最大,我去探访时已变成“四川省邮电局”了,从守门的大爷处得知:清朝末年,杨遇春的后裔捐屋建铁道学堂校址,入民国又改设电报局。当年的门楼十分宏大,大门两侧有八个拴马石,大门对面还有气势雄伟的照壁。
抗日名将李家钰的公馆建在文庙前街92号上莲池池畔。2001年3月,我去李公馆参观,原来偌大的公馆群落建筑已被水泥盒式建筑替代,仅剩一幢气魄宏大的中西合璧式两层砖木结构的大楼。楼简朴中透出典雅,大方中显出细腻,特别是楼层间的横梁,雕刻精美,楼栏杆也流畅优雅,院内绿树成阴,而与主建筑连体的亭阁式建筑,颇有变化之美。楼道宽阔,冬可迎晒太阳,夏又避雨浇淋。聋道人的孙子刘多敏先生世世代代居住在文庙前街,他还告诉我:清末成都辛亥风云人物尹昌衡公馆也在此街,刘文辉有一个公馆在前街上池街内,省建设厅厅长向传义的“向公馆”也在前街,讨袁大将军蔡锷在成都的故居也在文庙前街,和刘文辉的公馆比邻而居。刘文彩的公馆在里仁巷口名医曾彦适公馆东边。大邑安仁镇的刘文彩,家有良田万亩,公馆二十八座,府邸成街。他并不满足于在安仁镇享福。在“府文庙”附近又置了一个公馆,还买了一辆福特牌汽车,往返于成都与安仁之间。
在清代光绪二十年地图上,我发现文庙前街“锦江书院”(石室中学前身),前面有两处一大一小的池塘,即上莲池(即古江渎池残存部分)也。地图上还描画出满池荷莲的示意图。足见前街的清幽爽静。
文庙街的深宅大院之多之集中,当居成都之首。其他街道虽也有巨宅豪庭,但不成片也不集中。
骆状元与“江渎池”
为什么将军、富豪、名士都喜欢在文庙街设置宅院呢?
“孟母择邻”的故事正好说明了其中的原因。汉王朝在成都创办的学校“石室”(附近还有“尊经书院”)即在此,择学校而且是最古老的办学最好的学校为邻居,于己于子孙都是最佳选择。日日聆听那泮池传来的弦歌之声,该是一种什么境界。另外,“府文庙”、“县文庙”都在此街,日日与孔圣人作伴,享受那千年文脉温馨,那更是文运亨通了。早些年,府文庙前立有一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八个大字,威肃庄严,令人不觉一振。
“府文庙”和“石室”紧挨着,两者后面是挖池塘形成的土山,土山周围是一大片菜地,称“赖家菜地”,一姓赖的老汉搭一草屋在这儿经营着莲花白、青菜、莴笋、海椒、茄子等四季蔬菜。旧地成都,城墙内都有很多空隙地能种蔬菜,“皇城坝”菜地的莲花白又大又白又紧卷,上莲池下莲池的芋儿又细又软又香甜。
清代四川惟一的状元骆成骧就筑屋于文庙西街一菜地旁。清代光绪初,成都县人马长卿以九眼桥回澜塔毁后,而科举中弟衰歇,乃创议在外东薛涛井前造崇丽阁以代之。阁建成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后四川及成都在京中进士者日益增多,时隔5年,光绪二十年(1895年),四川终于出了一个状元――他就是在锦江书院读过书的30岁的骆成骧。所住街巷后来命名为“骆状元巷”。骆一生清廉自守,不求高官厚禄,家无恒产,清贫一世,有“穷状元”之称。1912年―1916年,曾任四川高等学校(四川大学前身)校长。“骆状元巷”也一直显得很僻陋,和文庙街的深宅大院形成鲜明对比,渐渐地,“骆状元巷”被讹呼成了“落酱园巷”,还不知来历是怎么回事。
上世纪50年代,我与父母亲去人民公园看菊展,见原通俗教育馆旁有一尊高大的青铜塑像,塑得十分精美,形象若一个皇室人员。父亲告诉我,这是文庙西街“江渎祠”(现省卫生厅处)里“江渎太子”的塑像,为明代成化七年(1471年)铸造,已近200年历史。“江渎祠”是古人祭江水这神寺庙。据《汉书》:“秦并天下,立江渎庙于蜀”。五代时,祠内池塘就近五十亩。后蜀时,建南北精舍于池上,千梁万栋,备极奢丽。宋代官吏,每于此避暑。陆游有《江渎庙纳凉》诗曰:“雨过荒池藻荇香,月明如水浸胡床。天公作意怜饥客,乞与今年一夏凉。”宋祁《江渎池》诗也吟道:“溪浅容篇短,舟移觉岸长。”可见江渎祠乃一游赏之地。据明代谈迁《枣林杂俎》载:“成都城内西南江渎斋有六树,高十余丈,围约三四寻,挺直如矢,无他柯干,巅生枝叶若棕榈状,肤龙鳞而叶凤尾,实大于枣。岁仲冬,祭而始采。”
文庙街的名胜古迹也很多。周公礼殿、名宦祠、乡贤祠、范文正公祠、韩忠宪公祠、梓潼宫(祀文昌帝)、九曲池、六公祠、何公墓等等皆是前人祭拜游赏之地。更不用说那人人皆知的“石室”了,因“石室”已有不少人介绍过,我就用不着再口罗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