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历史上到底是否存在这个人,但空穴总来风,世上从不乏捕风捉影的人,于是这个女人,从浩渺的历史烟云中被人挖掘出来,到小说中,到电视剧里,渐渐为人耳熟。
她叫李金桂。
宫锁珠帘里面有她,甄嬛传里面也有她,只是她从来不是主角,甚至只有一个名字反复被提及,人却杳无芳踪。奇的是无论于正还是郑晓龙,对她的背景描述竟是如出一辙:热河行宫的宫女,弘历的生母,不是雍正喜欢的女人,甚至不肯给一个名位。这样惊人的相似,仿佛历史上真就存在这么一段似的。
李金桂这三个字,从来不是一个飘逸脱俗的名字,恰印证了甄嬛传里面的说法:雍正酒后失态临幸的一个宫女,一夕恩宠竟然就暗结珠胎,最后生子难产而死。是个无福之极的人。但我以为这不是最可悲的,宫女之身本就命不由人,身亦不由人,被皇子临幸是恩宠,亦是不幸。这不幸的最大来源源于这个女人是不美丽的。皇帝与宫女,还是有很多美丽的传说的,例如康熙与良妃。但可惜李金桂不美丽,卫氏却在宫闱秘史中传说“美艳冠一宫,宠幸无比,”而且“体有异香,洗之不去”,即使“唾液亦含芬芳气”。李金桂却被描述为“形貌粗鄙不堪”,故而雍正视之为奇耻大辱,所以将其扔置在热河行宫不管不理,难产生子后,对亲子也不肯多顾。凉幸至此。
可奇的是宫里的其他妃嫔却不作此想,一点物伤其类的感慨都没有。大约是敬妃向甄嬛转述的,语气里连一丝鄙薄指责的口吻都没有,虽然妃嫔是不敢僭越天威的,但是敬妃的语气里却分明听出一点体谅来,大约觉得,尊贵高华的一朝天子,曾经临幸了一个粗鄙不堪的女子,实在不能不说是他人生中的污点。更奇的是康熙还因此训责了雍正,说他行为不检?也许是欲加之罪,康熙应该只是借题发挥,可是临幸宫女实在算不得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九子夺嫡时期,雍正处处谨小慎微、不落窠臼,为此受了皇阿玛的责难,更是引以为恨。这倒可以解释剧中他对四阿哥的狠心无情。
但当每个人都强调李金桂的粗鄙时,就无法不令人侧目了。不知道初闻此消息的甄嬛心中作何想法,但这件事此时并未使雍正在嬛嬛心中的高大形象受损,毕竟是心气高傲的女子,爱慕的又是人中之龙的天子(请忽略剧中人物,书中皇帝还是很玉树临风的),用红楼的比喻来说,甄嬛的生活环境,犹如琉璃冰雪堆砌一般,丫鬟如流朱浣碧之流,都是容色过人,眉姐姐端庄持稳,安陵容弱质楚楚,皇后威严高贵,华妃更是美得张扬跋扈,身遭的每一个女子,都恣意的释放着自己的美丽。不得不说,李金桂还真是个个例。
甄嬛不因此而对皇帝心存芥蒂,因为这个时候的甄嬛,还是少女的烂漫,还有着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她的美好爱情,自然是不掺杂一丝瑕疵,所以连颈上的一道猫爪痕迹,都是一块心病。大观园里的女儿们,就是这样的爱美逐美,大观园里又住着个喜爱女子之美的宝玉,黛玉飘逸风流,宝钗稳沉识体,妙玉孤傲清高,湘云娇憨可爱,丫鬟中也有心比天高的晴雯、无处不在的温柔“袭人”、慧黠聪敏的小红、善解人意的紫鹃、忠诚高洁的鸳鸯……贾宝玉不喜欢出嫁的女子,其实他所不喜的也只是李嬷嬷这类老妇吧,时光老去,损的不只是容颜,还有曾经因年轻而美好的心态。甄嬛当然不会对皇帝有异心,在她的爱情里,她年轻,她美丽。
只可惜这一切只是承他人情、错得帝爱。因为前头,有个更美丽更优秀的纯元皇后。她不光占据了初恋必定美好的位置,还有绝顶的美貌,诗词歌赋、歌舞乐器,样样专美于前。秦可卿字兼美,不过只俱宝钗黛玉之美。而纯元皇后却有安陵容的歌喉、眉庄的谦良和善、甄嬛的才貌——应该说,皇帝宠谁,那人身上必能寻到一丝与纯元皇后的相似之处,甄嬛是与之相像最甚的。华妃的结局不可不说哀凉,隆宠多年,却是被枕边人算计最深,其实她与纯元 是最无相似之处的,她与甄嬛,究竟谁更悲情一点呢?又如皇帝,既有纯元专美于前,芳魂去后,宠妃一个换过一个,究竟是专情如斯,还是终究不过是失去的才最美好?
得知果郡王噩耗,甄嬛决意回宫复仇,捍卫自己的家族和腹中骨肉。众人都道皇帝对甄嬛情意难忘,令人唏嘘泪下,甄嬛却漠然一句:“当真情深一片么?这样总把别人当做影子的情深,伤了自己又伤了别人,有什么可要落泪的。”这时的甄嬛,已经从从前的大观园里走出来了。大观园里的女孩子,总带着点对事物的浪漫主义,爱情,还是心灵上的一缕依托。华妃是如此,所以即使被贬为答应,满门被灭的时候,也终究没有知道欢宜香的真相时来得绝望。皇后亦是,因此在新帝登基、自己终于失却和先帝同伴陵寝的资格时生无恋栈。叶澜依其实和华妃很像,张扬、怒放的鲜花一样的生命,原就不该禁锢在高墙荫蔽下的宫殿,她其实是那么渺小而卑微的暗慕着她的恩人,一心只求君身安健、笑颜常驻,即使那样自由愉悦的笑是为了其他女子,她甘之如饴。当她最终亲手复仇,确保果郡王钟爱的女子和孩子都安全无虞后,亲手了结了自己的生命——这个结局比书中其实更加哀婉,书里的澜依不顾一切驭兽弑君,落个碎尸万段、弃尸荒野的下场,不是不凄凉,只是她自觉死得其所。甄嬛其实比她们理智得多,所以在果郡王死而复生回来时,她并没有不顾一切的与之远走,他们之间,除了错过,其实更多的是情之已尽,甄嬛大部分的情与爱,都已经死在了那句“莞莞类卿”上面,她与允礼,只有在远隔人烟的凌云峰才能两心相许,沾惹一点世俗,都是千山万水的阻隔。回到世俗,甄嬛摇身一变,就是精明强干的熹妃娘娘。
电视剧里的甄嬛比书里所写似乎还要心硬,看着回宫做了熹妃的甄嬛和果郡王的互动,实在替果郡王的一腔深情抱憾。甄嬛几乎不在人前失态,唯独的那一次却为果郡王招来杀身之祸。甄嬛对雍正也许重要,却没有重要到为之冲冠一怒的地步,他的怒来自果郡王与甄嬛的互通款曲,针对的却是果郡王对甄嬛这个“天子之物”的觊觎。如果没有果郡王的死,甄嬛或许仍旧可以同雍正做一对貌合神离、举案齐眉的人生伴侣吧。果郡王的死,何尝不是导致了甄嬛对皇帝的真正绝望呢?如此心胸狭窄、手足相残之人,哪里还是自己的良人?
果郡王的死,多少总令甄嬛生了些兔死狐悲之心,皇帝不单不是可以托付终身的良人,甚至是一颗不得不提防的毒瘤。倘若在这个时候再有人提及李金桂,甄嬛大约会冷笑一声吧。从前眼里只见美好,其实早该见微知著,皇帝的心胸狭窄、凉薄无情,在那时盲目单纯的眼中,是看不见的。甄嬛自己感同身受,也该明白,李金桂不过是个再无辜不过的可怜女子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