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将领石觉、石芳名轶事
石芳润
一、石觉
石觉,临挂县宛田乡瓮坛村人,一九O六年出生在一个〉时连灶灶连房的贫苦家庭里。少年时代,父亲被征人伍,}~石沉大海,音讯杳无,留下兄弟三人与母亲相依为命, 苦度人生。
石觉从小热爱劳动,上山砍柴,下田撒粪,割茅草,烧 {I从,扶犁掌粗,捞鱼摸虾,无所不能。劳动中,途遇难险,沉着应战,善智斗,不蛮干,博得众人啧啧称道。他家(块田,位于土名"上谷塘"的路底边。田基就是路,人'I踏,又因路基高,水从人口泻下,形如一小瀑布,把田III~一个大窟窿,致使田基屡砌屡塌。石觉见状,决心根治 II '1.一劳永逸。一天,他邀母亲抬了一大堆石头放在田基tL然后便把母亲打发走了。他却上山砍了些竹子木棒、藤N仅之类的东西,搭起架子,做成"天称",然后,掘土 ,'I',利用杠杆的原理把石头"称"到高处,把田基砌得严I)实。七十多年过去,田基至今还安然无恙,有目共睹,H人传为佳话。
一九二一年,年仅十五岁的石觉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宛田崇实小学(今宛田中学校址)。出于寻父团圆和摆脱家庭困境的双重心愿,离乡背井,远走高飞而去。离家时,盘缠不多,仅借得铜钱五十枚,另加干粮一袋和姐夫石成玉及保定陆军学校的同学录一本。可谓是轻装上阵闯天下,赤手空拳打江山。星移斗转,父亲没有找到,石觉却考上了黄埔军校,并博得教宫汤恩伯的器重。毕业后,在汤恩伯的部下任职,做了汤恩伯的襟弟。从此,便踏着汤恩伯的脚印,亦步亦趋,青云直上,官至十三军军长、第九兵团司令,成为蒋介石亲信。解放后,在石觉将军老家的房里,发现了一把宝剑,剑柄上刻有蒋中正赠的字样。当时的儿童团,曾用这把宝剑站岗放哨,保卫土改胜利果实。石觉将军兄弟三人,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也有异。哥哥石铁名,曾在三十年代中期受进步思想影响,在西北地区加人过共产党,从事革命工作。石觉将军得知后,暴跳如雷.坚决反对,后以软硬兼施的方法胁迫哥哥叛党投敌,当上/8义宁县参议会会长,沦为人民的罪人,解放后被人民所镇压。弟弟石兆武,则崇洋媚外,在台北大学任教授,常以讨了个日本老婆而沾沾自喜,盛气凌人。为此,石觉将军常把他骂得狗血喷头。
二、石芳名
石芳名出生于一九O五年,比石觉大一岁,但却是石觉的外甥。他年幼丧父,搭帮伯父爱侄如子,更亏其母含辛茹苦,才把他拉扯成人,并毕业于广西政法学堂。毕业后,他弃笔从戎,投奔石觉将军,先后在石觉将军部下任军需部主任、后勤联防总部四十九支部长等职,属少将军衔。
石芳名从青年时代起,就树立一种出人头地,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从戎之前,他每年写的春联,内容是一样。厅联为"置身需向极高处,举首还多在上人",大门联是:"读古人书,友天下事。"他还练得一手好字,就是“义宁三章”"①对他的书法都崇拜得五体投地。石芳福是石芳名的堂弟,爱好书法,并有一定造诣,旧时,与义宁"三章"曾有较频繁的接触。他曾多次分别请"三章"写些字幅留念,但都遭到他们的婉言谢绝,不约而同地说出这么的一句话:有你家兄芳名将军在上,我怎敢班门弄斧?
石芳名将军的父亲石成玉是李宗仁的故旧,并与张云逸在保定陆军学校同窗。当石成玉在一次回家探亲时因吐血而去世的消息传到他们耳里以后,李宗仁曾在北京为其家属寄来了一副感情十分悲痛的挽联。
联曰:
订交于七八年前,宜把历史数来,肆业于桂林,升学于武汉,从戎于皖北,自此受职烟台,入军保定,跟踪追迹,睦步难离,抱病赴河梁,高山流水停雅调。
行书于五千里外,始识良朋病故,高堂有宣草,绕膝有荆枝,垂帷有慈竹,兼之空房莲步,出地兰芽,仰事俯畜,情缘未了,擎天颓柱石,暮云椿树吊灵魂。
据说,这幅挽联还助石芳名走上将军之路。历史无情人有情。记叙他们的轶事,是为了补救历史,至于他们的功过是非,就由历史来评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