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首创
级差地租是城镇化建设的资金来源
《为什么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王玉铁王舜泽
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城镇化建设。这是中国继城市化和工业化完成一个阶段性进程之后,把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从城市化和工业化,转移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上来。是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达到中国经济保持可持续增长的重大战略选择。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钱从哪里来?这个答案,要从中国自有住房产生--城市自有住房改造动迁和增值--农村自有住房自我改造,这一系列经济发展过程中,找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有的内在规律,城镇化将和城市化一样,钱从级差地租上来。这是西方市场经济没有的,只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才会产生的经济规律。让我们揭示、掌握和运用这一规律,去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一、从自有住房说起
中国自有住房与私有制市场经济国家自有住房,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自有住房是公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一种创新的实现形式,具有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特征。是相对平等、均匀分布在13亿人民手中最大的财富积累,这些应该追溯到中国革命和改革的成功历程。
是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政权,发展建设了国家;是邓小平同志发明创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让全体人民具体的分享了革命和建设的成果;是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两代领导人,成功推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让全体人民过上了富裕幸福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体现是,让城市居民住房全面实施了动迁改造,住上了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让农民住房完成了自我改造,住上了明亮宽敞的砖瓦房;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人,确立了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其中又一个重要体现是,努力推进城镇化建设,让农民砖瓦房,像城市化一样,再一次全面改造动迁和增值,住上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使中国的城乡住房全面更新换代,是实现收入翻两番和财富积累,最重要的表现。是缩小贫富差距,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
1、自有住房隐匿在官方统计和经济运行之外
在国家统计局“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第十部分,人民生活—10.16表中,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每年现金消费支出(2011年),在续表3中,住房为451.29元(358页),其中房租费99.21元(表外数据)。经过与国家统计局反复确认,这个住房消费支出,仅是租赁住房人的消费支出,不包含自有住房人的消费支出。由于全国自有住房率在90%以上,是居民消费中的重要部份,却漏项在统计之外。违背了联合国SNA国民账户体系中,关于自有住房属于生产和消费统计核算范围,并且应该按照市场等价房价和租费,进入统计核算的规范。故此,目前国家统计核算居民消费支出数据,与世界其他国家数据没有可比性,也与中国人民实际生活发生脱节。
由于自有住房收入和消费隐匿在官方统计数据之外,在经济运行中,凡是没有进入市场交易,自有住房存量和流量的边际变动量,本来是经济运行中的重要部分,却都被排斥在统计数据和经济运行主导之外。
2、自有住房的隐匿,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
根据各种数据估算,中国自有住房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1/3左右,可是隐匿在统计核算之外,致使国内外人们对中国经济发展和居民实际生活产生了误解,以下是典型的例子:
A.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与GDP相比,呈现连年下降的态势。
B.我国最终消费率,呈现逐年下降,大大低于世界平均70%的水平。特别是居民消费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60%的水平。
C.民间调查发现,中国每年有10万亿元的隐性收入,其中把5.4万亿元引导到灰色收入上。
D.恩格尔系数(2011年):城镇36.3%,农村40.4%,属于世界上刚刚进入温饱的社会。
E.基尼系数:0.474,位于世界公认的贫富差距0.4警戒红线之上。
F.国内外著名学人,在传媒上用全新的西方话语体系,分析预测中国经济:通货膨胀…房地产泡沫…房地产崩盘…经济硬着陆…连篇累牍的警告,人们并没有甄别这些分析和预测的正确性,却在心灵深处留下了,面临危机的重重疑云。
综上的数据分析、预测和判断,产生的舆论影响,使人民过上了从来没有过的幸福时生活,也都心存忐忑不安,很多人过着杞人忧天的日子。
文汇网2011年11月30日,发表了一篇“统计出差让国人失去幸福感”的文章。醒目的标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官方的数据和学人的分析判断,引导着人们的思维,在幸福的生活中,不敢说幸福。最具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中国经济,腰杆子不硬。一直前行在正确道路上,呕心沥血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人,总是遭到质疑。
3、自有住房在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中有多大作用?
根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按着联合国SNA国民账户体系核算规范,自有住房每年存量的边际变动量,流量的虚拟房租费,可以参照市场等价房价和租费统计核算的规则,推算出统计核算之外的漏项,自有住房在经济中的比重,就会展现出其对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注的页号是“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的页号)
A、中国存量住房等于自有住房和租赁住房的合计数,按现行市场价格计算,中国存量住房财富总价值:
城镇69079万人(104页)x32.7平方米/人均面积(378页)x4993元/平方米单价(213页)=113万亿元
农村65656万人(104页)x36.2平方米/人均面积(378页)x654.27元/平方米单价(379页)=16万亿元
城镇和农村住房财富总价值为129万亿元[113万亿元+16万亿元]。每年动迁、改造、新建等边际变动量,设定为5%,每年住房边际变动增加量为6.45万亿元[129万亿元×5%],这是经济运行中的重量级数据。
B、中国存量住房虚拟房租费(是租赁和自有住房总的房租费)。虚拟房租费参照等价市场房租费,采用很接近的现行市场房价,50年的2%折旧率计算:
城镇房租费:113万亿元x2%=2.26万亿元/年
农村房租费:16万亿元x2%=0.32万亿元/年
全国住房房租费总额为2.58万亿元[2.26万亿元+0.32万亿元],这是中国居民消费支出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两项合计:住房边际变动增加量6.45万亿元,和虚拟房租费2.58万亿元,相加等于9万亿元。扣除“2012年国家统计年鉴”已经统计核算进来的,第二部分,国民经济核算,2-19表中居民消费支出中,城镇居民居住类支出2.2万亿元(63页),农村居住类支出0.58万亿元(63页)。这样计算下来,在国家统计核算之外,需要净增加居民消费支出为6.22万亿元[9万亿元-2.2万亿元-0.58万亿元]。这个数据对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重要指标产生很大的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表现为:
a.占已统计核算的居民消费支出的38%[6.22万亿元/16.5万亿元(63页)]。
b.占最终消费的27%[6.22万亿元/22.9万亿元(61页)]。
c.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6.22万亿元/46.6万亿元(61页)]。
这是隐匿于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之外的重大数据,事实上已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却被人们边缘在视野之外,这个倒置的经济现象,必须从经济运行的实际和理论根源得到纠正。
关于自有住房问题,我们走访过国家统计局,他们对此问题早已经高度重视,这个问题的产生是有历史成因的。国内外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中国实行了市场经济。但是中国共产党没有改旗易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社会主义道路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邓小平同志高度的智慧,把私有制创造的市场经济体制方式,构架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之上,用新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发明创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了公有制和私有制,不同社会经济制度市场经济的共融,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市场中运行自如。
由于一种新的公有制经济制度,创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打破了只有私有制才能搞市场经济的传统格局。两种社会经济制度的共融和差异,市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现象,需要人们有一个认知和梳理过程,国家统计局已经有计划,在按部就班的解决这个问题。
因此,在“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第二部分,国民经济核算,在2.19表中,居民消费支出中(63页),已经包含了自有住房的虚拟房租部分。如果以此居民总消费支出计算恩格尔系数:城镇为29.4%,农村为37.41%。这样与没有纳入自有住房虚拟房租的,第十部分,人民生活,在10-2表中恩格尔系数,城镇为36.3%,农村为40.4%,(356页)两者相比较,前者更符合实际。在“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同一个数据,两个不同部分,宏观统计数据和微观住户统计数据产生了错位,足以说明解决自有住房统计核算问题的迫切性。
在2013年度住户调查中,国家统计局已经正式启动了自有住房调查和统计核算,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和接受,中国特有的自有住房经济现象,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自有住房和城镇化建设有何关系?
自有住房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形成的经济现象,是拉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内在动力。城市化自有住房完成了改造动迁和增值,为城市居民积累了最大的财富。城市居民自有住房改造动迁和增值资金有多少?是从哪里来的?
让我们观察两个表格,表一,房价构成和购房对应资金来源。表二,城乡自有住房对比图
表一
房价构成和购房对应资金来源 | |||||
类别 | 房价 | 房价性质 | |||
建设成本 | 级差地租 | ||||
价格 | 对应资金来源 | 地价 | 对应资金来源 | ||
城镇 | 市场价格 | (V)劳动收入 | 市场地价 | (M)级差地租 | 商品房市场价 |
农村 | 市场价格 | (V)劳动收入 | 零地价 | 零级差地租 | 自建房成本价 |
城乡差别 | 相同 | 有和无 | 商品房和自建房 |
表二
城乡自有住房对比图 | ||||||||
类别 | 总人口(万人) | 人均面积(平方米) | 单价/平方米(元) | 总面积(亿平方米) | 总价值(万亿元) | 人均财富(万元) | 性质区别 | |
城镇 | 69079 | 32.7 | 4993 | 226 | 113 | 16.3 | 商品房 | |
农村 | 65656 | 36.2 | 654.68 | 238 | 16 | 2.4 | 自建房 | |
城乡差别 | 约等 | 约等 | 差7.6倍 | 约等 | 差7.1倍 | 差6.8倍 | 商品化和自建房 |
从表二中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住房完成改造动迁和增值以后,最终形成的经济成果,按现行市场价,积累存量住房财富为113万亿元,人均占有财富16.3万元。
农村和城市比较,人口和居住面积相当,只有自建改造积累的财富,仅16万亿元,人均占有财富2.4万元。
城乡两者人均占有财富相差6.8倍,这是中国的最大贫富差距,产生的根源在哪里?
从表一中可以看到,由于房价构成的不同产生了根本差别,城市实行住房商品化,产生了级差地租,而农村住房没有商品化,只是农民用自己的劳动收入,进行了自我改造的成本投入。
由此,也可以推论出,无论城市和农村,自有住房所用的材料(钢材、水泥、木材等)和用工,全国基本是统一的市场价格。无论是农民,还是城市居民,都是用自己的劳动收入,购买了自有住房的建设成本,不含级差地租的价格。
城市居民所谓自己花钱买的、造的和原有的住房,只是花了当时转化为私有化以前,住房的建设成本部分,而级差地租,是商品化以后产生的。所以说,城市居民存量住房113万亿元的财富价值中,可以分为两部份,一部分是自己劳动收入购买的建设成本部分,占财富价值量很小的部份;一部分是商品化后,级差地租带来的,占财富价值量绝大的部份。
可以破解一个谜团,城镇居民普遍认为自有住房是自己花钱买的,不是国家给的。那么到底是自己买的还是国家给的呢?可以得出一个新的结论,居民花钱买的仅是私有化以前的建设成本部分,而国家改造动迁和增值,自己没有花钱,把级差地租全部返还给居民,变成居民手中的最大财富。人们住着高楼大厦,应该思考一下这些财富是怎么来的!
以上分析,显而易见,城市居民和农民都靠自己的劳动收入,得到了私有化的自有住房,两者是一样的。而区别在于,城市居民获得了商品化住房级差地租部分的收益,农民没有得到,形成两者较大的贫富差距。
级差地租是怎么来的呢?在市场经济国家里,都存在级差地租。而中国的级差地租,则是共产党人发明创造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产生了特有的经济现象,形成了与西方私有制,不一样的运行效果,这是社会经济制度不断进步的表现。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制度,形成自有住房经济运行规律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1、13亿中国人民无偿获得了一份额土地
改革开放以来,把革命获得的土地,一部分相对均等、无偿的分享给了13亿人民。具体地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全面实行住房私有化,在这项政策的实施中,政府把集体和国有的部分土地,零地价无偿的配置到了13亿人民手中。
一是农村农民自建住房的宅基地。全国所有的农民住房,占用的宅基地,都是零地价无偿的为农民占用,转化为私 人所有的住房用地。
二是城市全体居民自有住房,在私有化过程中,其占用土地都是划拨的城市建设用地,无论通过什么渠道获得的私有化住房,所占用的土地都是以零地价,无偿转化为私人所有住房用地,并且住房进入市场的商品化。
在改一代(78年以前出生的人)为首的,没有拆分出下一代的家庭,或拆分出下一代家庭仍然居住在原籍,全国13亿人民,无论在农民建造自有住房的年代里,还是在城市居民住房私有化的年代里,几乎100%的人,都有了私有化住房的份额。
这就是共产党人遵循马克思世界观,无产阶级解放自己,是为了解放全人类。革命的成果没有转化为共产党人自己所有,而是相对均等的分享给了全体人民。同时,执政为民,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共产党人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在供求关系的作用下,把分享的成果,通过级差地租,又转化出巨大的财富分享给人民,使人民生活幸福,践行了共产党人的诺言和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级差地租,成为可以循环增值的原始资本
城市居民住房私有化后,进入商品化,在国家投入启动资金后,在改造动迁和增值政策的支持下,就可以从平房,不花钱,住上了楼房。住房每改造动迁和增值一次,住房的价值就提高一次,增加了财富的积累,为下一次的改造动迁奠定了基础。
农民住房有了宅基地,就可以把土坯房,改造成砖瓦房。农民的砖瓦房由于没有实施商品化的一步,单纯靠劳动收入,还是住不进高楼大厦。现在就是要在党的十八大推进城镇化建设的精神带动下,如何把农民私有化住房,进入商品化,在国家投入启动资金和市场供求关系作用下,也和城市一样,全面实施改造动迁和增值,农民很快就会和城市居民一样,住进高楼大厦。
正是城市和农村每个人(家庭)住房占用的土地,是一个长久的承载体。使自有住房的更新换代,不是单纯靠自己劳动收入,而是靠级差地租一次又一次的溢出,有了一次又一次改造动迁和增值资金的来源,成为可以循环增值的原始资本。
3、需求是根源性动力,钱从级差地租上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住房不断更新换代的需求,也是人自然本能增长的需求,也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是根源性的动力。
有了人本能和社会发展结合的需求,实现这种需求,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有钱,二是有建设能力。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具备了这两个条件。一是13亿人占有自有住房土地,依靠级差地租,形成了可以循环增值的原始资本,有更新换代房子的钱。二是需求拉动着工业化的投入和生产增长,形成不断满足需求的建设能力,建设能力满足市场需求是市场经济必然结果,所以只要有需求就有建设能力的满足。
人本能住房需求为原动力,国家启动投资,拉动级差地租有了钱,钱变为需求,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又拉动级差地租,又有了钱…就产生一个循环的链条。因此,从平房…楼房…高层…别墅…庄园…的更新换代,需求成为产生级差地租的源动力,级差地租产生钱,钱变成住房需求,住房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城市居民住房改造动迁和增值政策,充分体现了公平性,照顾到下一代拆分家庭的需要,不单纯按原面积回迁和补偿,而是按家庭拆分的户数,给了基本住房面积的优惠政策,超过了市场化交易界限,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城市居民获得了级差地租的财富,农民为什么得不到呢?
这是经济发展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是本文要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住房的私有化-商品化-改造动迁和增值,有了成熟的经验。就我国目前的国家财力、制造能力、科技能力,劳动能力等等,已经不是当年城市改造初期的捉襟见肘了,而是有足够的能量,蓄势待发。党的十八大已经确定了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前进方向。现在需要在理论上、政策上、总体规划上,做出具体的安排。已经不是城市化初期的摸着石头过河,而是要做出详实的计划。国家再一次做出启动投资的决策,尽快借鉴城市动迁改造的经验,把农村住房引入商品化,那么城镇化的建设,钱同样可以从级差地租上来。
三、全面启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城镇化建设和城市化建设一样,必须有国家投入启动资金,带动级差地租的产生,有了级差地租以后,从城镇住房私有化--商品化--改造动迁和增值入手。一旦城镇房地产开发业兴起,建设高潮就会不断到来,钢材、水泥、木材等各种建筑材业,各种配套的原材料,各种配套的设备、设施,又会出现一次大幅度市场需求的增加。当农民搬进高楼大厦时,装修、家居、家电、耐用品等,又会拉动制造业的增长。城市配套服务设施、各种服务体系的建设等,迎来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和城市改造动迁一样,进一步拉动工业化的进程,带来经济快速增长。
农业现代化是城镇化的依托,城镇化住房改造动迁和增值,是农业现代化的牵头。这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点,用生活消费拉动经济建设,带动各种资金投入农业现代化。因此,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使国民经济又有了新的扎实增长点。农民工返乡建设家园,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呈现出新的局面,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小康社会的建成水到渠成。
1、憧憬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美国的工业化,形成白天人们聚集到城市里工作,晚上开着汽车回到乡间别墅里生活。
憧憬中国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能否反过来,人们居住在美丽的现代化城镇里生活,而白天开着汽车,到农业现代化的专业工厂和田间生产基地里工作。
实现这样的憧憬,就是要按着党的十八大指引的前进方向,借鉴城市化的经验,拉动级差地租的产生,从农民私有化住房--商品化--改造动迁和增值开始,统筹规划,精心设计,强力推进,全面完成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2、加快政策引导农民住房进入商品化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城市住房的私有化以后,全面改造动迁和增值的商品化,拉动城市化的建设,完成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与此同时,自有住房占有的财富价值,使城市居民和农民,拉大了贫富差距。
消除这种贫富差距,从前面表一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农村住房没有进入商品化是根源。目前,城市化和工业化,完成一个阶段性的进程。推进农村住房的商品化,是解决城乡贫富差距首要的政策前提。国家和社会具备了经济能力,工业化的制造能力,具备了城镇住房改造动迁和增值的各种条件。特别是都市住房价格的强力调控,使很多资金找不到新的投资方向。在这样一个历史的关头,党的十八大又确定了战略重点推进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建设上,转移了投资重点,已经为农民住房商品化的推进,确定了前进方向,到了落实农民住房商品化具体实施政策的新阶段。
3、国家再投入启动资金“4万亿元”,拉动宅基地级差地租的产生
在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期间,国家集中投资4万亿元资金,实践证明,不是银行空发票子,仅仅是城市居民住房零地价的土地,贴现到现行市场地价的兑现。不是通货膨胀和泡沫,是土地价值对称的存在。中国再次集中投资“4万亿元”启动资金到农村,同样的道理,是贴现农村宅基地,从零地价提高到商品化地价的兑现,是发展经济的客观需要。
农村居住人口6.6亿人,而占有自有住房宅基地的人口应该为9亿人。这个庞大的人群,一是有住房进行改造动迁和增值的迫切需求。二是有无偿占有的宅基地资源。这两项固有的条件,只要政府通过投资启动和商品化政策引导,产生出有效的级差地租,农村住房的改造动迁和增值,就会如同雨后春笋般的生长出来。
再次投资“4万亿元”启动资金到农村,同上一次投资一样,不是去为农民建造房子,而是完成产生级差地租的任务。
投资要集中到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上,如:机场、铁路、公路、港口、供电、供水、供燃气、供热、通讯、网络、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环保设施等等。
投资要集中到城镇服务体系建设上来,如:社区的商业服务体系,社区生活服务体系,城镇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社保等各种服务体系。
当这些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都达到现代化水平,软硬件条件俱全,级差地租自然生成,住房的改造动迁和增值,就有了资金的来源。农民也和城市居民一样,不花钱实现住房改造动迁和增值,就变成农民自觉自愿的迫切需求,自我追求的市场化行为,像当年城市居民盼望改造动迁一样,集屯并镇,把屯的土地腾出来,搞农业现代化的专业工厂和生产基地,把镇的土地集中搞城镇化建设,会形成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高潮。
4、统筹规划,科学设计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已经从城市化摸着石头过河的必然发展阶段,走向了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统筹规划,科学设计自由发展阶段。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在国家有计划,有步骤的统筹规划,科学设计指导下,在市场供求关系作用下来完成的。
统筹规划,科学设计,城镇化市场化体系网络布局,与全国和全世界市场网络对接。引导投资到农产品集散地、产地市场、交易中心的建设上。
统筹规划,科学设计,城镇化市场流通服务体系和制造业服务体系的布局和建设。引导投资到物流园区、物流通道、商务服务中心区的建设上。
统筹规划,科学设计,农业产业化的工业园区建设,形成各地特色的产业链加工基地。
统筹规划,科学设计,各地具有本地优势的农业种植、养殖的生产基地建设,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中央2013年1号文件要求,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建立健全农产品供给机制,进一步夯实现代化农业物质基础。
5、农民工回归故里,知识分子上山下乡创业
农民工为城市化和工业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不但付出了辛勤劳动和汗水,更重要的是增长了知识、技能和才干,懂得了现代化社会的含意。当国家宏观调控,有意识的抑制城市房价的过快上涨,放缓了城市化的发展步伐。把战略发展的重点转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上来,农民工将怀揣绝技,回归故里,建设家园。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有了一批训练有素的生力军。人才、技术、思想有了非常充分的准备。
40多年前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知识分子接受工农兵再教育,使一代知识分子接受了工农兵的洗礼,建立了同工农兵深厚的情感,今天使党和国家发展大业后继有人。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更需要一批有识之士,年轻的知识分子,上山下乡创办产业,国家要给足够的政策,发挥每个人的才干,广阔的天地大有作为,发财致富有了新的平台,培养一批具有坚定马克思世界观,现代化知识和技能,经过社会实践培养造就的接班人。
6、城市房价调控住,农村房价炒起来
房地产经济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都市房价调控住,经济发展的速度就可以放缓。这样一个眼睁睁的事实,人们不敢认知。自有住房是房地产市场需求的核心部分,却隐匿在经济运行和居民消费之外。
城市房价调控住,不是为了降低到用工资买得起,而是降低城市级差地租的增长速度,暂缓城市住房更新换代的速度,让落下的农村住房更新换代撵上来。这是经济发展的战略转移,是平衡经济发展的客观选择。反过来说,城市的房价不涨,农村的房价不炒,消费需求在哪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建立起来的,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不就人为的抑制下来了。
把农村房价炒起来,就是投资启动,住房商品化产生级差地租,全面实施改造动迁和增值,拉动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从根源上消除城乡差别,消灭过大的贫富差距。
城市住房的改造动迁和增值前后用了20年,有了完整的政策和丰富的经验,当前我国资金实力雄厚,都在积极寻找新的投资方向,制造业能力强大,技术人才齐全,掀起城镇房地产开发的新高潮,完成农民住房改造动迁和增值,拉动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比城市化至少可以节省一半的时间。
四、级差地租是回归劳动创造剩余价值最有效的途径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城镇化农民住房商品化改造动迁和增值完成,全国13亿人都从单纯有劳动收入,转变为又有了级差地租收入,获得了住房财富的积累。也就是说城市居民得到级差地租富了,农民得到级差地租也富了,贫富差距缩小了,实现了共同富裕。难道不劳而获发财致富,却变成社会主义的先进性吗?
1、级差地租的概念
马克思把级差地租分成两类,级差地租I:是土地的肥力和位置不同形成的差别地租。级差地租II:是对土地的投入不同形成的差别地租。
土地之间的差别,表现在肥力、地理位置和对本块土地的投入,三个因素影响之外,随着社会进步和技术进步,发展到现在的历史阶段,又产生了许多新的影响因素。表现为土地所承载产品价值量变化而产生差别,而土地承载的产品已经不单纯局限在本块土地所承载的产品,土地之间承载产品的联动作用,互动效应,已经全方位的反应在级差地租中。
特别是现代科技的发展,网络、信息、公路、铁路、航空、航运的发展,城市现代化的时空变化,土地所承载产品和空间千差万别,土地的联动、互动的变化,已经快节奏反应在土地的级差地租中,这也是对马克思级差地租I和II以外级差地租认识的深化和与时俱进。
土地不创造价值,地租是土地承载产品剩余价值的再分配,为土地所有者攫取。土地和资本一样,作为一种攫取剩余价值的手段。级差地租就是土地所有者,攫取承载产品创造的部分剩余价值。
2、劳动者创造剩余价值,建立一种新的回归方式
马克思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理论,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的新纪元,劳动者获得了解放,当家做了主人。在计划经济时期,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除了通过税收的二次分配获得外,还通过国有和集体企业的一次性福利分配,得到了返还。
中国进入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劳动者除了通过税收的二次分配获得外,新的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原来通过企业福利的一次性分配,现在是否还存在?又通过什么途径返还呢?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分水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实践研究中发现,城市居民自有住房改造动迁和增值,就是利用土地相对均等的占有在全体居民手中,等于社会给了每个人一个攫取剩余价值的手段,级差地租就成为,劳动者创造的部分剩余价值,相对平等的回归给劳动者。全体居民通过这笔价值转化为改造动迁和增值资金,不需要拿自己的工资收入,使住房从平房,换成了高楼大厦。随着经济不断增长,这种剩余价值的回归和返还还会循环继续。
通过自有住房级差地租的返还,确实发现是一个新途径。从马克思理论讲,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凝结产生,却要在至少一个以上的交易过程实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没有福利的一次性分配,劳动者在企业劳动过程中,无法获得其余剩余价值。
巧合的是自有住房,使全体人民每个人都占有了一份额土地,只要经济发展,土地就有地租和级差地租产生。级差地租本身就是社会产品平均剩余价值的再分配,所以级差地租作为劳动者创造其余剩余价值的返还,有相对的合理性:一是每个劳动者都有一份相对均等的,自有住房占用的土地,作为攫取其余剩余价值的手段;二是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在多个交易过程中实现的,具有不确定性,而级差地租是社会产品相对平均利润的再分配,通过级差地租可以攫取相对合理的收益;三是级差地租是相对均等,可以循环使用的剩余价值回归手段,是一个社会制度性再分配。
终于劳动创造的其余剩余价值回归到劳动者手中,有了一个全新的途径。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创造的新方式,圆了马克思剩余价值论,一个完整的梦。解决了私有制经济,完全被资本所有者占有的不合理现象。
五、重现消费为主导的马克思两大部类经济理论
城镇化建设处在起步转型阶段,当这个建设高潮的到来,又会迎来一次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笼罩在中国经济上的阴影没有驱散。
中国感谢西方市场经济,提供宝贵的体制、经验和完善的世界一体化市场,西方市场经济为人类进步做出了贡献。然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崛起,社会制度产生中国自有住房的经济现象,不能再熟视无睹了。国内外著名学人,完全用西方话语体系,对中国经济的一些判断,应该做出恰当与否的分析。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实现了马克思的构想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步,在于从制度层面,克服了西方市场经济至今无法克服的,多数人需要消费,手中没有钱(只有劳动(V)的收入,而很少有财产剩余价值(M)的收入),少数人有钱,而生活消费占的比例很少。这样造成一直困扰西方经济,消费不足的矛盾,多少精英至今没有从根源找到解决办法。中国从制度层面解决了,13亿人需要消费,每个人手中有了一块可以攫取剩余价值的土地,就有了工资收入以外,级差地租的财产性收入,就有了在西方国家中,多数人没有的(M)收入,扩大了居民消费资金的来源。另外中国全体农民承包土地地租和级差地租的(M)收入,也可以转化一部分为居民消费资金。因此,社会主义和私有制经济制度,在剩余价值(V)的占有和分布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事实上,中国城市居民住房改造动迁和增值,已成为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力。当把农民住房实行商品化,进行改造动迁和增值,又会推动中国经济新的一轮增长。
中国居民住房消费和衣、食、住、行的消费,已经主导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构造出马克思两大部类经济理论所构想的,多数人既有劳动收入(V),又有剩余价值(M)收入的社会占有方式。马克思以消费为主导的,追求生产和消费平衡的两大部类经济理论,实践中已经主导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重现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科学理论。
中国自有住房特有的经济现象,被隐匿在官方统计之外,被排斥在经济运行主体之外,加上“只有私有制才能搞市场经济”的固有观念,也排斥了对马克思两大部类经济理论认识和应用。
资本生产为主导,追求资本利润最大化的凯恩斯经济理论体系,和马克思消费为主导,追求生产和消费平衡两大部类经济理论,分别是私有制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经济制度,形成共融的市场经济的两种指导理论。中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原因,在凯恩斯理论中找不到答案。两大部类平衡的经济理论,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发现的,他的目标不只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更重要的是创造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实现两大部类的平衡,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初步实现了马克思设想的,人民应该具有的(V+M)消费收入结构,消费为主导,实现生产和消费的平衡,经济持续保持着高速增长,验证了马克思两大部类经济理论的科学性。
2、消费主导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
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无论是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都没有脱离一个主旋律,就是高的社会积累,是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无论是资本家的高度积累,还是国家的高度积累,把人民的消费,都是作为捆绑的前提条件。西方发达国家,有较高的社会福利和劳动者充分就业,是保证追求GDP增长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人民当家作主人,但是要勒紧裤带,把国家建设的强盛起来。
谁都没有把人民消费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恰恰马克思两大部类经济理论,把人民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却被人们误读误解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功发展的历程,让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重新找到了答案。
中国市场经济是摸着石头过河,把握住了前进方向,取得了成功。能否从完成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总结出一个发展的轨迹来呢?
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就是从城市居民住房的改造动迁和增值开始。改革开放,人们对住房饥渴般的需求,在不知晓手中已经有了私有化住房是原始资本的朦胧中,城市居民更新换代住房屡屡得手,大家都在沾沾自喜自己的能力,并没有感知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力量,为我们带来的财富。
特别是有了自有高档住房后,住房不花钱,房子还涨钱,换房有本钱,新房花小钱。人们的工资收入,就放心去掉一块最大的住房消费,使其它的消费水平迅速提高。特别是一些“有识之士”,充分抓住住房改造动迁和增值机遇,充分运用差价,努力发财致富,有几套自有住房,就可以通过租赁、买卖,倒串出大量的财产收入,转入消费、储蓄、投资等。中国城市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远远超过工资收入水平,汽车消费、旅游消费、耐用品消费,教育消费、医疗卫生消费,并非是少数有钱的消费,而是居民的普遍消费,工资以外哪里来的钱?很多都是自有住房级差地租,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腾出来的钱,也是民间调查隐性收入的重要部分。农民虽然没有得到住房级差地租的收入,但是农民还有承包土地地租和级差地租的收入,在此不再赘述。
中国的工业化,确切地说,城市大规模住房建设的拉动下,工业化项目的投资建设此起彼伏,工业制造业门类齐全,产能提高,制造服务业兴起,拉齐了中国工业化和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启动,同样,农民住房更新换代的迫切需求是龙头,继续拉动工业制造业水平的提高,更会拉动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轨迹,从根本上改变了,用资本生产为主导,社会生活消费为辅的旧格局。正像十八大指出的,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使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化为,消费为主导,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人们应该从投资拉动中国经济的误区中走出来,纠正把重要的自有住房经济现象排斥在外,应该清醒认识到,邓小平同志改革确定的经济制度格局,已经注定了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需要进一步稳定和提高居民消费支出的比例,这就是中国保持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新模式。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图
1、需求拉动
2、资金投资
产生级差地租
产生级差地租
1、需求拉动
2、资金投资
(循环)满足人民日益
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此图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消费为主导,生产和消费平衡两大部类经济理论)
六、为什么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城镇化建设,准确的把握了发展方向,开始转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上,完全可以继续保持我国经济可持续的增长,有了切合实际的投资方向和保障。当城市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都走完一个阶段性进程后,中国经济还会可持续发展吗?
当我们运用以消费为主导,追求生产和消费平衡的马克思两大部类经济理论,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就可以揭示,中国经济在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中,始终保持可持续性发展。
其根源在于,有住房循环增长的消费需求做保障。居民消费除了衣、食、住、行外,又有了一个中国特色的,住房循环增长的消费需求。自有住房的消费,是居民消费的重要部分,而又是一个特殊的消费方式。中国自有住房经济现象:一是人类自然本能对居住的需求,自有住房就会不断地更新换代,是一个循环更新的消费需求;二是每个人都有通过自有住房占用的土地,攫取级差地租的资金来源。随着经济增长,级差地租不断增长,资金来源也随住房更新换代的要求不断增值。两者合起来转化成,既有消费需求,又有资金来源的市场消费,就会产生不断更新,不断增值的循环消费需求,成为循环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主导力量。这种主导力量从具体数据计算是否可以循环拉动经济可持续增长呢?
做一个静态计算,先设定以下参数:农民住房改造动迁10年完成;‚每年完成10%,;ƒ城镇化后商品房价设定为现在城市房价4993元/平方米;④城镇住房改造完成后,城市和城镇今后每年改造动迁变动量为5%。按以上设定参数推算自有住房为每年居民消费贡献价值是多少?
1、农民住房改造动迁十年中,每年居民消费支出净增加值:
A、改造动迁和增值费为:11.9万亿元[238亿平方米×4993元/平方米×10%]
B、商品化住房房租费为:0.24万亿元[11.9万亿元×2%]
以上,在十年城镇化期间,在原消费基础之上,每年净增居民消费支出为12万亿元[11.9万亿元+0.24万亿元]
2、十年后,完成农民住房改造动迁和增值,农民住房财富价值增加到119万亿元[238亿平方米×4993元/平方米],加上现有城市居民住房财富价值113万亿元,全国人民自有住房财富总价值232万亿元,每年城市和城镇自有住房消费支出为:
A、,改造动迁和增值边际变动增加值为:11.6万亿元[232万亿元×5%]
B、自有住房虚拟房租费为4.6万亿元[232万亿元×2%]
以上,全国自有住房每年居民消费支出为16.2万亿元[11.6万亿元4.6万亿元]
综上,在城镇化的十年期间,农民住房改造每年净增12万亿元的居民消费支出。十年后,全国居民每年自有住房消费支出为16.2万亿元。有了这两个在现行统计外核算之外的数据,再加上统计核算之内的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支出,形成的最终消费支出,显然,可以构成足够的动力,在很长的历史阶段中,拉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特色住房循环增长的消费需求,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龙头,具有鲜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住房循环增长的消费资金,来源于商品房的价格,房价取决于国家发展投资走势和级差地租的产生,级差地租的增长,房价增高,超过改造动迁和增值成本,住房就机会可以实现一次更新换代。
房价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调控经济的杠杆,国家通过确定发展规划和投资重点,控制房价的走向,就可以实现,控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平衡,控制经济发展的速度节奏。
一是国家调控房价,保持城乡、地域间消费收入的平衡性。城市化第一轮住房改造动迁完成,国家调控转移到农民住房第一轮改造动迁上。农村完成后,国家调控放开城市房价,开展第二轮城市旧房的改造动迁…这样不断的循环消费,缩小城乡差别,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
二是国家调控房价,控制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节奏。
商品化住房的房价,主要取决于级差地租变化,国家确定每个时期发展战略性重点和投资方向,可以合理控制级差地租和房价的增长速度,保持经济的良性发展。就可以从住房改造动迁和增值的更新换代入手,同步拉动,级差地租的增长,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增长,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就可以有效控制社会经济发展的节奏,保持社会生态发展的平衡。所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做保障,在较长的历史阶段中,始终保持经济可持续和平衡健康发展。
2013年2月16日于哈尔滨
王玉铁:黑龙江省经济学会副会长
黑龙江省政治学会副会长
黑龙江省理论经济学会副会长
联系方式:地址哈尔滨市香坊区民生路171号亚麻广场
手机13945673498
邮箱wangyutie2003@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