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古咏史诗鉴赏 湘川怀古(清江)

怀古咏史诗鉴赏

请欣赏

.1、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是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写的就是这件事。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2、桂枝香 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故国:指金陵,南朝的旧都,今江苏南京市。天气初肃:天气转为清肃,萧杀。似练:像一条白色的绸带子。如簇:像箭头一样尖削。簇同镞;也可释为攒聚。“彩舟云淡”两句:写的是远景:长江像一条天河,远望彩色的船如在云端,水洲上的白鹭纷纷起舞(南京西南长江中有白鹭洲,这里把地名活用,写成“星河鹭起”的动景)。繁华竞逐:争着过豪华淫靡的生活。“叹门外楼头”两句:隋文帝派大将韩擒虎率兵伐陈,从金陵朱雀门攻入。其时陈后主与宠妃张丽华正在结绮阁上寻欢作乐。门外,指朱雀门外。悲恨相续,是说六朝亡国的悲恨相续不断。“至今商女”三句:用杜牧《夜泊秦淮》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歌女。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歌曲,陈后主所作。诗人指出六朝亡国的教训已被人们忘记了。这三句借古讽今,寓意深刻。(有“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之句,后人把它看作亡国之音。)

王安石是在神宗熙宗宁初出任江宁知府的(府治即今南京市),两年后即入中枢为相。这首词当作于任知府期间。作为一个伟大的改革家、思想家,他站得高看得远。这首词通过对六朝历史教训的认识,表达了他对北宋社会现实的不满,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这首词全篇意境开阔,把壮丽的景色和历史内容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自成一格。

1、定义: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一般以古代遗迹为生发点,以地名或“览古”“怀古”为标题的一类诗歌。

2、情感类型

1)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

题乌江亭 (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士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王安石)有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第一首从兵家用兵的角度。 第二首从民心向背的角度 。第三首从节操(气节)角度。

(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2)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

3)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释]贾生: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宣室:汉未央宫前殿的正室。逐臣:被贬之臣。贾谊被贬后,汉文帝曾将他召还,问事于宣室。才调:才华气格。可怜:可惜,可叹。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

这是一首著名的讽刺诗。诗的前两句,是欲抑故扬,汉文帝名为求贤,而无求贤之实。后两句以“不问苍生问鬼神”的事实,鞭挞文帝不重视人才,感叹贾谊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只是为了满足文帝的好奇心。全诗显然寄寓着作者不能施展抱负的哀叹,感慨深沉。

3、主要手法

1)借古讽(伤)今 (李商隐《贾生》)2)今昔对比 (刘禹锡的《乌衣巷》李白的《越中览古》)

3)以景衬情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4)用典(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议论(李商隐的《贾生》)6)侧面烘托(刘禹锡的《石头城》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等),

汴河曲(李益)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

[注]①汴河: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的一段。②隋家:隋王朝。③水殿龙舟:当年隋炀帝出游时所乘坐的船只。④不较多:差不多。(《汴河曲》第一句就是景物描写,曾经是隋朝宫殿的地方,现已经长满杨柳,着重表现的是昔盛今衰之情。《汴河怀古》以议论起笔,从通常所说“隋亡为此河”说开,认为隋炀帝南巡,仅就开通大运河而言,他的功劳不次于治水的大禹。)

⑴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⑵这两首咏史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别加以说明。

答:(1)李诗重在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喻伤今之意)。皮诗看似为汴河洗刷“罪名”,实则巧妙地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2)李诗以描写为主,触景生情;皮诗以议论为主,欲夺故予,角度独特。(意思对即可。)

4、大致主旨方向:1).缅怀前贤,表达敬仰2).类比,对比,寄托伤感

3).借古讽今,哀叹兴衰4).总结经验,以古鉴今

鉴赏指导

1、弄清史实、了解作者2、分析写法3、揣摩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苏轼被贬黄洲,到过当地一处叫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时的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诗人站在浩浩古战场、滚滚长江边,抒发了对历史、人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易逝,而那潇洒儒雅、指挥若定的周郎,更激起诗人双鬓染霜而功业未就的伤己之情。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报国无门,是诗人引发诗情的现实原因。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他的《石头城》,寄托的是国运衰微的感慨。

总之,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借古伤今、讽今、伤己,抑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

实战演练

1、文天祥《念奴娇》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忽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甲)!堂堂剑气,斗牛空以奇杰。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乙)。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1、(甲)(乙)两处的文句依次是(D)

A、此恨谁雪 细看涛生云灭 B、此恨凭谁雪 看涛生云灭

C、此恨谁雪 看涛生云灭 D、此恨凭谁雪 细看涛生云灭

2、词中的“睨柱吞嬴”,指的是(C)

A、唐睢在秦廷胁迫秦王就范的故事 B、贾谊奋笔着文批评秦皇嬴政的故事

C、蔺相如在秦廷怒斥秦王的故事 D、荆轲行刺嬴政掷匕于柱的故事

2、元曲一首双调·蟾宫曲 咏史阿鲁威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1、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D错在哪里)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2、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的这一转变。

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3、江 城 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4、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此诗系作者于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1.结合颔联分析,诗中的“凤去台空”有什么意味?

答:作者用凤凰的飞去象征六朝的繁华不复存在,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三、四句是说吴国昔时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了坟墓,这是对凤去台空之意的进一步书写。

2.分析尾联的修辞效果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日”喻帝王,“浮云”喻小人,比喻修辞的运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了皇帝被奸邪蒙蔽,而自己报国无门的伤痛,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

5、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释】西塞山:三国时吴国的西部要塞。王浚:西晋龙骧将军,建造大型战船以伐吴。王气:帝王所在地有一种祥瑞之气。寻:古代八尺为一寻。铁锁:吴国在长江险要处装置铁锁链。降幡:降旗。往事:这里指东吴和六朝破亡的历史。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四海为家:指国家统一。故垒:指西塞山要塞。萧萧:风声。

1.诗人写王浚攻破南京城时的情景,采用了什么手法?这一情景的描写看似怀古,其弦外之音又是什么?请作具体的分析。

【答】采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其弦外之音是充满了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无情嘲讽,你看“王气”也好,“铁锁”也好,岂能挡住祖国统一的步伐?

2.这首律诗以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发出了悲鸣作结,妙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答:它妙在含有余不尽之意,这破败荒凉的西塞山不就像割据一方的藩镇吗?他们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

6、台 (晚唐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起句不正面描绘台城,而是着意渲染氛围,次句感叹六朝如梦。三、四句通过台城柳色依旧,反衬台城一片荒芜,用柳树的无情,反衬诗人的无限伤感。全诗思想情绪虽不免有些消极,但侧面烘托、虚处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仍可借鉴。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答: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答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表述流畅连贯即可。诗句本身有“六朝如梦”之说,暗示了六朝如过眼云烟之意;台城柳为什么无情,因为它“依旧烟笼十里堤”。要害在于“依旧”上,六朝及其繁华早已破灭,你为什么不随它而去,还要在这里卖弄风姿?这是诗人严厉的责难,也是诗人痛心的缘由。其实,进一步地说,责难台城柳也不过是一个幌子而已,实在是诗人眼见晚唐国势已日薄西山,一天不如一天,痛惜伤感之心溢于言表.)

7、阅读下列两首元曲,回答问题。

[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张可久

(其一)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①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其二)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②。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①金谷名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②将军空老玉门关:指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你认为这两首元曲哪一首的结尾更好?请简述理由。

要求:所答内容不少于80字。

评分参考:如果认为以“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作结好,则从情景交融的间接抒情含蓄特点论,可举“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例。如果认为以“一声长叹”作结好,,则从直接抒情,感情激烈饱满、爱憎分明角度论,可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例。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芒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茂陵不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这是一首吊古诗,是诗人瞻仰苏武庙时所写。诗人见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答:诗人见到了苏武庙的古祠高树。先是想到了苏武“魂销汉使前”的故事,想象当年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景,将其羁留匈奴十九年的种种难以言状的情感,尽写入“消魂”二字。颔联继而追思苏武当年,用工整的句子绘成了两幅画面:一是望雁思归图,二是荒塞牧归图,概写了苏武幽禁在异域的漫长岁月。颈联想到苏武归来,宫殿楼台已非,人亦早已衰老。尾联遥想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本诗“见”是发端,而后全是想象,追思历史。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

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自”、“空”。(2分)碧草春色,黄鹂好音,着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突出了祠堂的荒凉。(2分)而诗人的万千感慨也正是由此而生发的,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体验到诗人表现出来的感伤叹婉的情调。(或字里行间寄寓诗人感物思人的情怀。)(2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赤壁》是一首怀古咏史之作,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是由什么引发“怀古之幽情”的?

(2)有 人认为这首诗的第四句可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你怎么看?

答:(1)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慨。(在那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时光消蚀掉,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之战的遗物,不禁引发了“怀古之幽情”。)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2)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没错,但点诗味也没有了。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的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运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正是此诗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此小题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登金陵凤凰台①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①此诗系作者于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1)结合颔联分析,诗中的“凤去台空”有什么意味?(2)分析尾联的修辞效果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1)作者用凤凰的飞去象征六朝的繁华不复存在,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三、四句是说吴国昔时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了坟墓,这是对凤去台空之意的进一步书写。

(2)“日”喻帝王,“浮云”喻小人,比喻修辞的运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了皇帝被奸邪蒙蔽,而自己报国无门的伤痛,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

12、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牛渚西江液,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烟。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以前两联为例,谈谈“空”字是怎样把写景和抒情联系在一起的?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答:第一联写诗人夜宿牛渚,江夜寂寥,天水一空,这种秋江空寂之景很自然地使李白想到谢尚对袁宏的提携。第二联正面写怀古,一个“空”字使作者知音难觅、怀才不遇之情和上联的空寂之景交融在一起。这首诗既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大志难酬的孤独和寂寞,也表达了自信、旷达、洒脱、豪放之情。

1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这是作者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答: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

(2)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人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

1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答: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答出“六朝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表述流畅连贯即可。)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答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表述流畅连贯即可。)

1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其后问题。(6分)

咏赤壁 李 白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赤壁诗  杜 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①。

(1)下面对两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3分)

A.这两首七绝都是怀古诗,咏叹的都是周瑜以火攻破曹的史实。

B.李诗宏观地描写了周瑜火攻的气势及曹军战船灰飞烟灭的结果。

C.杜诗从细节入手,将操军剑断戟折的苦战场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D.李诗客观地述说了瑜胜操败的历史,没有明显的褒贬倾向性。

E.杜诗则暗含对操军兵败的惋惜,慨叹偶然因素对历史的影响。

(2)就杜诗的后两句,写一段鉴赏性文字。(3分)

答:(1)CE (C杜诗中未表明剑断戟折的是操军,且没有“苦战场面”的“展现”。E杜诗没有“对曹军兵败的惋惜“)(3分,对一项得1分,两项全对得3分)

(2)示例①从假设角度反思历史,指出如果没有东风的帮助,历史可能改写。见解虽不一定正确,却表现了诗人的智慧与才情,使全诗深沉而有韵味。示例②末句用典兼以借代,将没有偶然因素、历史可能改写的抽象思考表现得形象生动。(3分,抓准角度1分,结合诗句1分,效果分析1分)

有关西施的诗

西施 罗隐【唐】 体裁:【七绝】家国兴亡自有时, 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 越国亡来又是谁?
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罗隐这首小诗的特异之处,就是反对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女人是祸水”的论调,闪射出新的思想光辉。
西施咏 王维【唐】 体裁:【五古】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简析】:以咏西施为题,比喻一个人纵然有才也还需要机遇,也反映出世态的炎凉。结尾两句,可以解作姿色是天生的,并没有用,有什么必要效颦?【注解】: 1、持谢:奉告。 2、安可希:怎能希望别人的赏识。

西施滩 崔道融【唐】体裁:【五绝】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有关昭君的诗

1、杜甫《咏怀古迹》之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悲悯之情,溢于言表。千古遗恨,萧瑟凄凉。
2、白居易《昭君词》:“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可怜的昭君,还在盼着回来。甚至天真地希望使者回报朝廷,现在的我,仍是当年模样。
3、吴雯《明妃》:“不把黄金买画工,进身羞与自媒同。始知绝代佳人意,即有千秋国士风。环佩几曾归夜月,琵琶惟许托宾鸿。天心特为留青冢,青草年年似汉宫。”吴雯虽然是清初人,但他却把昭君的不幸遭遇刻画得淋漓尽致。甚至直至今日,仍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些“不把黄金买画工”的志士,会不会仍有被冷落的悲情和忧愤?
4、欧阳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王安石)》:“……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托长门之怨,立相知之心。欧阳修对皇权的非议,超越了时代的局限。
怀古咏史诗鉴赏 湘川怀古(清江)
5、唐张仲素《王昭君》:“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明莫止《昭君曲》:“但使边城静,娥眉敢爱身。千秋青冢在,犹是汉宫春。”这两首诗,都是赞扬昭君出塞的功效的。的确,昭君出塞功不可没,正如翦伯赞所言:“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通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6、“青家”墓碑上刻有: 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这首诗,包括“和亲果使边烽消,鹿阁何人许共论。”总算对王昭君出塞和亲,有了公允的论断。

你也来动动手,找一找:

1、 有关咏历史人物的诗词曲,如屈原、介子推、司马迁、黄巢、岳飞┅┅

2、 有关咏历史古迹的诗词曲, 如秦陵兵马俑、西夏王陵、布达拉宫、万里长城┅┅

3、 有关咏历史事件的诗词曲,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夫差杀文种、秦始皇焚书坑儒┅┅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15562.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左思《咏史》其二赏析 左思咏史诗的思想内容

共享此文原文地址:左思《咏史》其二赏析作者:lilian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这样一种不

古典诗词鉴赏: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一、咏史诗、怀古诗和代表诗人1、咏史诗: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陈述自己独到的见地而创作的诗歌。——长于议论精辟。2、怀古诗:是指因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咏早梅古诗赏析 早梅阅读答案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咏早梅古诗赏析 川 雪梅花不畏冰雪,凌寒独开,成为寒冷冬天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是古今文人墨客竞相吟咏的主要花卉。有的梅花得地气之先开得早,有的品种本自就是早梅,古人在咏梅时抓住这一特点,描摹形态,抒发

怀古诗主题归纳 边塞诗主要表达的情感

一 咏史怀古诗简介  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

声明:《怀古咏史诗鉴赏 湘川怀古(清江)》为网友深海苏眉鱼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