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战国时期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够区分各家的主张;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各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各家各派主张的异同,认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具体状况,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
教学重点:孟子的仁政思想;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法家的思想;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讨论式、探究式、讲授法
教学过程:
导课:
《三国演义》二三:(曹)操怒曰:“汝有何能?”(祢)衡曰:“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九回:“原来董平心灵机巧,三教九流,无所不通,品竹调弦,无有不会。”究竟什么是三教九流?泛指宗教和学术中的各种流派,后指社会人物复杂多样。三教:儒教、释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今天我们就一起接触三教九流的各色人等,了解他们。
一、了解“百家争鸣”——各家的主要思想主张、影响
“百家争鸣”的涵义:春秋战国时期,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他们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1、儒家学派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相关内容,介绍孟子其人并归纳孟子的主要观点
由一名学生对孟子的生平进行简介
学生讨论回答孟子的思想主张,师生共同总结
(1)仁政学说——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2)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性善论——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4)人的修养和义利观
探究一:孟子的主张中继承了孔子的什么思想?又有何发展?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仁政”学说是孟子对孔子“仁”的继承和发展,关注的是人民生存的权力。“仁政”的主要内容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轻徭薄赋,征发徭役不违农时,给农民以土地,有利于劳动人民,有利于封建统治,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相关内容,介绍荀子其人并归纳荀子的主要观点
由一名学生对荀子的生平进行简介
学生讨论回答荀子的思想主张,师生共同总结
(1) 仁义、王道
(2) 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3) 性恶论
(4) 朴素的唯物思想
探究讨论二:当时有学者认为荀子非儒者?你的看法如何?阐明理由。
——通过这个题目,使学生能够区分孟子和荀子。
探究讨论三:孔孟荀思想之比较
孔子 | 孟子 | 荀子 | ||
同 | 仁的思想 | 爱人 | 仁政 | 仁义 |
民本思想 | 为政以德 | 民贵君轻 | 君舟民水 | |
异 | 人性论 | 性相近 | 性善论 | 性恶论 |
2、道家学派
师:请同学介绍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和基本主张。
探究讨论【】四:何谓齐物?怎样能做到逍遥?有什么意义?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他的代表作《庄子》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3、墨家学派
师:请同学介绍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及主张
学生总结:墨家学派的思想主张
(1)主张“兼爱”、“非攻”
(2)尚力、尚贤、尚同:
(3)节用、节葬:反对统治者的铺张浪费。反对儒家的厚葬和守孝三年。
探究讨论五:墨子的思想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哪个主张可以体现?墨子思想有什么进步性?后来为什么不受重视?
墨家的墨子生活在战国初期,代表了平民的利益。当时,社会经历划时代的变革,封建经济初步形成,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不断扩大。“兼爱”反映了地位低下的小生产者受剥削和压迫,要求摆脱贫困,渴望得到统治者的体恤,能够温饱富裕;“非攻”反映了各诸侯国为掠夺土地和人口混战不已,生灵涂炭,生产遭破坏,广大小生产者厌恶战乱,渴望安定;“尚贤”反映了小生产者对世袭制用人制度的不满,对社会政治清明的渴望。虽然战国时代封建经济日渐繁荣,小生产者的队伍日渐扩大,墨家思想有着广大的群众基础,“兼爱”、“非攻”有利于发展生产和社会进步,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但它却不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更不能使统治者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生存并完成统一,所以也不可能被当时的封建地主阶级所采纳。
4、韩非子与法家学派
师:请同学介绍法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1)国家要富强 ,要靠耕战 ,耕是搞好农业生产 ,战加强战备。
(2)法治比德治更适合于当时社会 ,因为社会发展变化了,一切事物也随之变化,因此具体措施也应改变 。
(3)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探究六:法家思想为什么受重视?
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中下层的利益。“今胜于古”的进步历史观为封建统治阶级改造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以法为本”、“法不阿贵”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符合当时的社会需要,具有积极意义;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法家的治国模式是以严刑峻法为根本,以愚民为手段,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韩非子的法家理论为秦王所采纳,成为他灭六国、建立专制体制的理论依据。但单纯化的法家思想导致苛政暴敛,从而促使秦朝二世夭亡。秦汉以后,法家作为一个学派消失,但历代王朝重视“法”的作用,这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制度却在中国延续了2000余年,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其它各家思想简介:阴阳家、农家、纵横家、兵家、杂家等。
二、探究“百家争鸣”的原由
师: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讨论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1、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三、感知“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此后两千多年来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对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起了影响深远的促进作用。其中的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小结:
1、正确认识道、儒、法、墨等派别的阶级性极其主张
阶级 | 派别 | 代表人物 | 主张 | 评价 |
没落的奴隶主贵族 | 道家 | 老子、庄子 | 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 | 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 |
儒家 | 孔子 | 核心思想“仁”“礼” | 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 |
新兴地主阶级 | 儒家 | 孟子 | 主张实行“仁政” | 调整阶级矛盾,以利于封建统治 |
荀子 | “制天命而用之” | 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用自然、发展生产的朝气和信心 | ||
法家 | 韩非子 | 主张加强君主专制,提出以法治国,“法不阿贵” | 体现了新型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 | |
小生产者 | 墨家 | 墨子 |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 反映了广大小生产者要求和平、稳定的愿望 |
2、探究:诸子百家的思想理论,有哪些在二十一世纪还有现实意义,请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