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粟一生最爱黄山,一生最重要的作品也多以黄山为题材,可以说黄山是海粟艺术的源泉,海粟给黄山增添了艺术内涵。从1918年第一次跋涉黄山到1988年第十次登临黄岳,跨度达70年之久,几乎包括了刘海粟一生的艺术实践活动。单就70年来十上黄山的壮举,就破了历代画家的登临纪录。而他以黄山为题材创作的作品,包括速写、素描、油画、国画,总量蔚为壮观。他在十次登临中体现出来的不断攀援、不断超越的品格精神,更可令人敬佩,引作启迪。
刘海粟(1896年3月16日-1994年8月7日),原名槃,字季芳,号海翁。祖籍安徽省凤阳,1896年3月生于江苏省常州。擅长油画、国画、美术教育。历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名誉院长、教授,上海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英国剑桥国际传略中心授予“杰出成就奖”。意大利欧洲学院授予“欧洲棕榈金奖”。出版有《刘海粟画集》、《刘海粟油画选集》、《刘海粟国画》、《学画真诠》等。
黄山劲松镜心1983年作
黄山狮子林朝晖镜心丁卯(1987年)作
刘海粟一生十上黄山,以黄山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形式多样,包括素描、速写、油画写生、册页小品、巨幅山水,尤其是形成风格之后创作的泼墨、泼彩黄山图最有代表性。横式的《黄山狮子林朝晖》是刘先生1987年创作的重要作品,作品自下而上,层层推进。画的下部表现了山的近景,大面积使用了特具个性的亮蓝绿色,山峰用淡墨稍稍勾勒轮廓,然后大胆泼墨,浩茫汹涌,云雾氤氲,韵味十足,几次泼墨交叠画面层次分明,互相渗透。在山谷背阴之处,墨色加重,形成浓淡、干湿、虚实等多方面对比,表现了黄山多变的意境。前景松石用焦墨铁线勾出,笔笔中锋,傲岸多姿,强调“骨法用笔”,景物交代具体,画面的云雾既是描绘的主体,也是画面的亮点所在,画家在此使用了传统书画特有的“飞白”方法,给画面留出了亮丽轻盈的空间关系,空灵而富有变化,作品用线用墨,完全不失传统风味。远景采用了逐渐虚化的方法,淡墨晕染,烟雾迷漾,给人以云天浑茫、山势高耸、笔墨交融的独特效果。整幅作品大量泼染的蓝绿色彩,更增加了作品的亮丽,成为画家风格成熟期标志性的颜色。同时着重渲染黄山奇诡变幻的色调、云烟的聚散升落和浓淡远近,参借了油画的部分方法,可以明显看出作者对中西绘画融合的态度,也反映出他强调主观表现的创作原则。这幅作品书写的不仅仅是黄山具体而微的一处风景,而是表现一种特殊的“黄山”精神,有一种交响乐般的壮美效果。
黄山万古镜心水墨纸本 1988年作
黄山云海长幅设色纸本 1983年作
黄山镜心设色纸本 1988年作
黄山奇峰镜心设色纸本 1988年作
泼彩黄山图横幅设色纸本
龙华写真镜心纸本 1977年作
黄山松云镜片
黄山烟云镜芯
泼墨狂扫风云壮
泼彩山水黄山云烟立轴
黄山青龙潭
黄山青龙潭黄山白龙潭1981年作
黄山青龙潭1980年作黄山人字瀑1982年作
黄山天下无
黄山五龙潭
黄山白龙桥1979年作
黄山图
黄岳人字瀑
可以横抱西海巅
雷瀑奔腾1982年作
万古此山此风雨
临江仙
忆写黄山白鹅岭观瀑图
黄山天都峰立轴朵云轩旧藏
黄山云松立轴1975年作
莫干山剑池
庐山五老峰雪霁1966年作玉涧流泉
庐山青玉峡立轴1975年作
庐山青玉峡1956年作
桃花溪蜂蜂削出青芙蓉
溪流中断石1966年作
风雨图1969年作泼墨山水图1976年作
仿石涛山水 临董其昌没骨山水1969年作
仿古山水渔父图1976年作
返照入江翻石避
没骨青绿山水重九雨霁试笔
云岭苍原立轴1962年作山水
松瀑图立轴1987年作
山间清流立轴乙丑(1925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