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听到吴越古道这个名字,我还以为是春秋时期吴国与越国之间的道路,后来查了资料,才知道它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与南唐之间的交通要道。
知道南唐的人应该有很多,它得益于李煜那首催人泪下的“虞美人”。但提到吴越,估计就有点陌生了。其实它原是唐朝的一个地方小国,首府为钱塘(今杭州),唐朝灭亡后,一度附属于后梁。这个仅仅存在了85年的小国,几乎没有什么伟大事迹让后人记住,但却留下了一份家喻户晓的文化遗产-----雷锋塔。
从今天的行政区划来看,吴越国大致在浙江省,南唐是安徽省的长江以南地区。连接这二个国家的通道,现称为吴越古道就位于安徽省宁国市与浙江省交界处。
汽车在进入安徽境内后,就被群山给包围了,到处都是生机盎然的绿色植物和淙淙的流水声。(下图)
////从宁国市区往东行驶约十分钟,右边不远处出现了一座多孔石桥,看上去很有沧桑感。如果时间允许的话,真想到上面去走一走。(下图)
////三个小时后,我们到达万家乡大塔村,也就是古道在安徽境内的起点。本以为这个淹没在深山丛林里的小村,肯定会有许多古老的安徽民居,事实上根本就不见了,都是全国统一着装,而且大部分房子都不做外装修,任由它裸露在风雨之中。
从大塔村进入古道的话,不用担心会走错路,因为这个村实在太小了,而且有路牌指示,虽然上面并没有提到这里是吴越古道的入口处,但一眼就能看明白。(下图)
/////说到吴越古道,很多人可能误以为是一条建设在平缓地带的小路。其实它是沿着一条长长的山涧,穿越崇山峻岭的山道,最高点海拔有一千三百多米。从大塔村看,这条古道就是从那二座山的夹缝之间穿过。第二张照片是在山谷中拍摄的的景致。(下图)
/////这条古道铺设的都是青石板。实在让人难以相信,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到今天路基还保存得那么好。不知当时为了修筑这条道路,流了多少血汗?花了国家多少银子?从工程的规模与难度来看,不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但至少可以作为国家重要文物来加以保护。(下图)
/////踏在这青苔丛生的石板上,让人一下子好象远离了尘世。顺着台阶往上爬,一路上到处都是怪石与瀑布,这也是这条古道最大的魅力之处。(下图)
////古道是沿着山涧而建,为了降低工程的难度,以及旅人行走的方便,道路在山涧的二边不时来回游走,因此,山涧上架设了好几座木制小桥。(下图)
/////据说这条古道长达35公里,这次我们只是走了安徽境内的一段,约十五华里。从上午十点开始攀登,由于体力不同,原有九个人的团最后给分成了三个小队,花了三个半小时,才到达我们的目的地----天池。
一路上建有好多座供人休息的凉亭。坐在凉亭里,畅想着古人行走在这条道上的情景,好不自在。(下图)
////在半山腰上,看到了这个避雨的人工洞穴,里面排列着好几个石凳,不知有多少古人在此作过短暂停留。遗憾的是指示牌上给它起了个现代名字。(下图)
/////随着海拔的不断加深,路旁的景色变得有点象原始森林了。有一段路的植被茂盛得甚至遮住了天空,感觉象接近黄昏,其实只是中午十二点半。(下图)
/////走着,走着,突然一块巨大的石头挡在了我们的面前,原来是号称浙西三大关之一的千顷关。它是由两块巨大而光滑的花岗岩构成。这处天然石门,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据说是当年保卫吴越国首都的重要关口。
我对历史比较感兴趣,所以详细阅读了刻在石头上的介绍。公元913年吴越王派三个能征善战的儿子在此激战淮南杨行密部将,激战中杨行密在“千顷关”活捉吴越兄弟,后实行和亲,也就是说两家儿女通婚,这里的战事才得以平息。(下图)
/////最后,终于到达了传说中的天池,不过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能够从高空往下看,所以并不觉得它象天池。在此,借用一张网上的照片。(下图)
////所谓天池,其实就是一个高山水库。走在天池边,我们看到了很多背着帐篷的驴友,在忙着扎营。
这里也是梅花鹿自然保护区,天池四周的山顶上全部安装着摄像头,以防有人偷偷捕猎。我们在池边的沙地上,看到了许多脚印,起初还以为是野猪来池里喝水呢。(下图)
/////我们发现池中有鸬鱼粘在不知谁放的丝网上,于是捞起来,窜在棍子上,找来一堆枯木,生上火烤了吃,又嫩又香。(下图)
/////三点多钟,我们从原路返回,与上山时来了个剧烈颠倒,一口气下到山底,仅仅用了一小时二十分。
将要与它告别时,看看两面的山形,感觉与我们江苏的也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偶尔有些巨大的岩石错落地耸立在山坡上。(下图)
最后,我想说,对于喜欢户外运动的人,我强烈推荐吴越古道。理由之一:它还没有开发,生态环境保持得相当好,而且游人很少;第二,此道有的地方虽然也陡,但基本上是平坦的,不用在杂草乱树中受罪。如果有时间,最好在天池边架个账篷住一晚。当天的行程可以在我们的基础上,再登天池边上的乐利山。它是吴越古道的最高峰 ,在上面能够俯视传说中的天池。第二天去附近的溶洞群观光。
不过,有一点我得提醒各位,夏天的吴越古道经常有蛇出没,得小心又小心。上山的时候,我只是绕了一个小弯,就遇上了它。下山时也给它挡了道,吓得我朋友的女儿不敢前进。
同时,我也要谴责6月9日下午在我们后面的一批游人,将一大堆垃圾丢在千顷关大石头下面,要知道这条古道还没有开发,不会有工作人员来清扫或收集的,如果你们恰好看到我这篇博文,希望以后注意,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不是口号,得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