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回首 端阳忆旧 往事不堪回首月明中

【往事回首】端阳忆旧 往事不堪回首月明中

端 阳 忆旧

童时盼着过年,也盼着过端阳节。

在我的记忆中,端阳节的天空似乎总是阴沉沉的,甚或下着雨。大人们说,这下雨是因为古代有一个好人被奸人陷害,在五月初五日投河自杀,他受到的冤屈太大,连老天爷也常常为他伤心。后来才渐渐知道好人名叫屈原,也明白了吃粽子的来历。不过,当时我们认为阴天才像过节的样子,有点瑞气氤氲、云蒸霞蔚般的意味。还有一个原因是阴天好玩些,若骄阳高照,晒得人心里烦躁,打打闹闹的容易出汗,沾上尘土,便成了“大花脸”,回家准得挨骂。

家乡的习俗,端阳节前家家要打扫卫生,屋里屋外、门前道路及猪栏茅厕都会清扫得干干净净,家具更是一尘不染。再在门上窗户上及某些特别之处插些菖蒲艾叶,据说这样做能够辟邪。有人还用黄裱纸写上:“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手持菖蒲剑,斩邪归地府。”粘贴在自家屋中,尤其是住房后的猪栏牛栏等杂屋里更是非贴不可的。艾叶菖蒲都是药用植物,具有特别的气味,能够驱杀毒虫、散除浊气、爽心安神,民间把它们当作辟邪物。我很喜欢艾叶的清香,每每摘取一些装到口袋里,衣服便飘动着一股淡淡的香气。

端阳节要吃粽子、咸蛋、大蒜。吃饭时,餐桌上摆放着这些食品,还有鸡鸭鱼肉之类通常难得吃到的美味,平时十分省吃俭用的人家过节时也不惜家底,潇洒走一回。家里若有喝酒的人便会制作一种加雄黄的酒,据说喝了雄黄酒也是能够解毒辟邪,但它令我想起白蛇传的故事,心中觉得怪怪的。母亲不准小孩子喝酒,却又用雄黄酒在我的额头上面画一个“王”字,说是这样我的胆子就会大了,不会害怕任何害人的东西。老祖母则一再劝我多吃蒜泥,说是端阳节吃了大蒜,即使铁在肚子里也能化得烂。

不等家里人吃完,我迫不及待地滑下坐凳,拿上几个粽子,椯上一个咸蛋,找小伙伴们一道跑去看大人“划龙船”。我们居住的小镇没有河流,也就没有真正的龙船。选一个大池塘,将几根圆木捆绑在一起,上面放两块门板当作船,或者用打稻子的木扮桶代替,拿几块窄长的木板做桨。没有指挥,也不敲锣打鼓,在岸上观众热烈的呼喊声中,争先恐后地向前划去,倒也颇为壮观。有时,“船”翻了,落水者奋臂戏水,仍坚持登上彼岸。

划船的都是些识水性的年轻小伙子,是我们这些小观众的崇拜人物。他们身体健壮,手臂鼓起疙瘩肉,划船时,一个个状如我们在小人书上看到过的勇士,汗流似泉,也坦然自若。我们顾不上吃,拼着喉咙为他们呐喊助威,有时也争论着哪只船会得第一。当比赛结束的时候,我们又一致地为优胜者感到高兴。

有一次,同学王君的哥哥笑着问我,愿不愿意坐上“船”去,也当一回“参赛者”,这可是一个从来没有考虑过的问题。没容我想过来,他架着我的胳肢窝,把我抱进了扮桶。

“船”摇晃着,水从没有堵严的缝隙流进来。我紧紧抓着桶边,心“咚咚”狂跳,几乎要从嗓子眼里迸出来。王大哥一边划水,一边鼓励我用不着害怕,叫我双腿叉开,眼睛望着远处。我抬起头,一张张笑脸在眼前晃动,小伙伴们羡慕地看着我,喊着我的名字,要我“加油”。顿时,我觉得轻松起来,仿佛自己确确实实成了“船”上的当然成员。

我们的“船”划在最前面。不巧得很,偏偏在离岸不远的地方突然翻了,我被扣在“船”里面。我拼命屏住气,双手双脚乱蹬。仅仅一刹那工夫,水底伸出一双手,将我拉离扮桶,举出水面,送到岸边。我缓过气来,才回想起刚刚发生的事情,王大哥在一旁笑吟吟地望着我。水有几分凉意,身子一阵阵颤抖,我竭力咬紧牙关,面带微笑,看着围在身旁的小伙伴们。

回到家,母亲心疼地为我换衣服,一边责备我:“好哇!胆子越来越大了,……”

“胆子大?你不是在我额头上面画过‘王’字了吗?”当然,我只是在心里嘀咕,没有敢说出声来。

端阳节前,家家户户忙着包粽子。

在我的家乡,人们很重视包粽子,还挺有一些讲究。精熟的糯米粒粒晶莹,反复淘洗过,再用清水浸泡到不硬不软的程度。粽叶必须是今年生的,不得过嫩过老,如果用陈年旧叶包出来的粽子会显得很不新鲜,通常少有人如此做。粽叶清洗干净后放入沸水里煮,翠绿变成深黄,张开来晶莹透亮,先就给人一种舒心的美丽。捆扎粽子不用棉线,而是采摘来鲜嫩的棕树叶,去掉叶梗,每个叶片分成窄窄的数条,也在沸水中煮过。用它捆扎出来的粽子有棱有角,外形颜色协调,美观耐看。粽子里面除糯米外,可根据各人的口味与爱好,放些鲜肉腊肉豆类红枣花生果脯之类食品,也都要预先准备妥当,鲜肉必须用盐和酱油腌好,绿豆等豆类则需要泡发。很多人家喜欢在糯米中加一些用稻草灰浸泡出来的水(含碱),煮好的粽子格外松软,还有一股特别的香味。

包粽子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很有技巧。将粽叶卷成漏斗状,倒进糯米,用筷子捣实,然后将上端空出的粽叶折转裹好,凸显出三个角来,再用棕叶“绳”捆扎。其中有两处难点。一是捣米,要求捣紧捣匀,使松散的糯米浑然一体,所以用力必须恰到好处,否则容易戳破粽叶,糯米撒满一地。二是捆扎,粽叶包住的米毕竟还是没有凝聚力,所以捆扎时一只手始终要紧紧握住粽子,另一只手迅捷地用一种专门用作包粽子的特殊绳结将它捆好,这种绳结往往练习许多次都很难得心应手。捆扎同样要求恰到好处,粽子放下锅里煮数小时不散,形体如初,吃时只要将某一个角的“绳”轻轻往外一拨,绳结就松开了。这不下番工夫是达不到的。高手包的粽子往地面一抛,掷地有声,不破不散,那才真的叫做绝活哩。

包粽子是妇女们干的活,很少有男人参与。我见过男人做这个活,笨手笨脚,一会弄破粽叶,一会扯断棕叶“绳”,好半天才包得几个,形态各异,大小不一,难看死了。邻居家大婶大嫂走过来好一番嘲笑,然后毫不客气地将他推向旁边,坐下替他代劳,一边操作一边继续奚落,口里头妙语连珠,双手似劳燕翻飞,不一会桌子上面的粽子堆成了小山,看得我目瞪口呆。包粽子似乎约定俗成地成为妇女们的“专利”,她们也引以自豪。每逢包粽子时节,往往几个人约定好时间,聚集在一起,各显神通,嘻嘻哈哈,热闹异常。先比赛谁手脚利索速度快,快而且还要好,地上不得掉落一粒米,不可以糟蹋粮食。活干完后,大家便评论谁的粽子包得松紧适度,大小均匀,棱角分明,优胜者格外受到尊敬。谁家小媳妇大闺女想学手艺,这是最好的时机。每个人都会反反复复地告诉你要领,手把手地教你每一个动作,不遗余力又不厌其烦。你若是很快学会了,大家都会夸奖,直夸得你脸红心跳乐不可支。你若是学得慢,甚至有点笨拙,决没有人笑话你,会不断受到安慰。不要紧啦,慢慢来嘛,慢工出细活呀,说得你心头暖呼呼的,鼻子却有些发酸。她们还互相打听,谁家缺人手就前去帮忙。到处都可以听见她们的悄悄话和欢笑声,到处都可以看到其乐融融的场面,形成了一道充满人间情趣的美丽风景。

我的母亲也是包粽子的好手,受到邻居们夸赞。她包的粽子饱满壮实,个个一般大,像是用同一个模型铸制出来的,特别漂亮,经常有人前来观摩。每年端阳节,母亲都要包好多粽子,有自家的,还有别人家的。母亲喜爱竖立起一条长凳,将棕叶“绳”缚在凳腿上,再把粽子一个一个捆上去。粽子下垂着,很有一种果实累累的大气,令我常想起结满梨子的梨树。母亲包粽子时,我坐在她的身旁充当助手,用调羹舀糯米,等到母亲裹好粽叶,立即拉过一条棕叶“绳”给她。街坊邻居称赞母亲的手艺时,常夸我聪明懂事,使我异常快乐。

有一次,母亲放下正包着的粽子,去邻居家办事。我早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技术,很想亲自动手,这下机会来了。便学着母亲的样子,卷叶、装米、捣实、裹紧,捆扎时却怎么也打不好绳结,只好横三竖四地绑几道。此刻我完全忘记了看见过的男人包粽子的尴尬,忘了自己也曾经在旁边哄笑。母亲回家时我正忙得满头大汗,总算包好了五个,大的大,小的小,最大的一个也只有母亲包的一半大。我高兴地指给母亲看,她摇了摇头笑着说,包得太松,这么捆法也不行。原以为母亲会夸奖一番,却不料浇了一瓢凉水,我勾着脑袋噘着嘴巴,一声不吭。母亲看出我的情绪,摸了摸我的头,轻声说,好吧,煮熟便知道了。

晚上,揭开锅盖,我忙不迭地寻找自己的“杰作”。果然松松垮垮,拿剪刀剪了半天才得以解开,吃起来寡淡,还有一股水腥味。母亲没有吱声,只是望着我微笑。当教师的父亲意味深长地说,百事皆有技巧,不虚心学,难哪。

父亲的话,我当时理解并不很深。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鲜活在我的脑海里,经常给我以警示。

念小学五年级那年,班上转来一位女同学,是学校教音乐课的朱老师的妹妹。

小镇的学生个个土头土脑,言行穿着都显得很土气。来了这么一个衣服大红大绿,头上扎着鲜艳大蝴蝶结的女孩子,自然成了大家注目的人物。同学悄悄议论自不用说,就连大人们见到她从街上走过,都要注意地看上几眼,互相打听着谁家来了个俊俏的闺女。她很大方文静,清秀的脸上总是露着甜甜的笑容,一双大眼睛黑亮清澈,好像会说话似的。我还发现她的眼睫毛很密很长,班上其他女同学没有哪个的眼睫毛有这么好看。

那时,我们的脑瓜里还很有些封建遗毒,学校里存在着严重的男女界限。谁要是和女孩子打交道,或是男女同学之间说句话,就会遭到“攻击”,甚至会有人向你抛过来不堪入耳的痞话。顽劣的男孩还以欺负女孩子为荣,经常搞些恶作剧,弄得女同学哭哭啼啼,其余的人跟着哄闹,自以为开心。老师教育批评惩罚皆无济于事,便想出一个让我们处境尴尬而被我们背地里痛骂过不知多少回的办法:将一个男同学和一个女同学编坐在一起,共用一个课桌,共坐一条板凳。这一来还真没辙了,女孩子们脸上开始露出得意之色,男生们只好偏过头去,装作没有看见。后来有人挖空心思生出个馊主意,在课桌正中处画一条界线,倘若女同学不小心,胳膊肘越过了界线,“啪”的就是一下。很多男生跟着仿效,聊以“报复”,不过这已经近乎强弩之末了。老师煞费苦心,在控制男同学这种不良行为上终于取得了某种效果,但我们的思想依然如故。

谁也不曾想到,自从我们的这位新同学朱西应来了以后,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竟然慢慢发生着变化。老师的妹妹是学校里的公主,谁也不敢欺负,我们虽然不懂人情世故,但亦知晓师道尊严,老师是招惹不得的。何况她的姐姐,那个歌唱得非常好听又长得十分好看的音乐老师,和蔼可亲,一直受到我们爱戴。究其实,这还不是她受到尊重的主要理由,即使是的,也主要表现在她刚刚转来那阵子。真实原因是,她太可爱了,而且又很有性格。她对任何人都特别有礼貌,脸上总是甜美的笑,说话轻声细气,眼神充满信任和友善,不像班上一些女孩子,一开口吵架似的,眼睛鼓起像牛眼。面对这样天使一般可爱的人儿,谁还会产生出促狭的念头呢?又有谁能够抗拒她那震撼心灵的人格魅力呢?现在若还有人欺负女同学,她就会挺身而出进行制止。也不说话,凛凛地直视肇事者,眼睛里闪烁着愤怒和不满,平时天不怕地不怕的小男子汉被盯得心里发毛,只能低着脑袋落荒而逃。于是,这种从来禁而不止的现象在我们班上很快绝迹了。

她无形中成了女同学的核心。慢慢的有些男同学也开始红着脸嗫嗫嚅嚅地同她打开了交道。我自小顽皮,尚不顽劣,学习成绩特别优秀,她经常向我问习题,同我讨论学习上的事。起初我很害羞,又担心别人嘲讽,不敢同她说话,她宽容地笑一笑,下次仍然大大方方来找我。我看到别的男同学与其打交道没事,才发觉自己的担心太多余,感到非常愧疚,就大胆地与她主动交往了。同她交往实在令我极其快乐,她心眼好,人相当聪慧,小小年纪竟很善解人意。从她身上,我们学到很多东西,以致后来回忆起来,心中总是存有几分感激。大概受她的影响吧,同学们都变得懂礼貌变得文明起来,男女界限也就基本得到了破除。处在混沌初开时期的少男少女其实并不排斥异性的存在,相反还有渴望接触和交往的欲求,只是朦朦胧胧,懵懵懂懂,或许还受到传统与习俗的锢蔽,一旦冲破网罗,就会显示出天性。我感觉到自己已将她当作了最好的朋友,越来越喜欢上她了,倘若哪天不见,就会觉得若有所失,烦躁不安。

其时,我的母亲正在上夜校,地点在我们低年级时上课的镇校,也就是朱西应与其姐朱老师的住宿所在地。刚刚吃过晚饭,我就催促母亲去学校,帮着找钢笔,寻课本,显出异常的积极热情。母亲觉得奇怪,年幼的儿子为何如此关心自己的学习来了呢?到了学校,我径直奔向后面的操场,母亲这才知道儿子原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操场非常宽阔,家住附近的孩子多在这里玩耍嬉乐。夜色苍茫,人影幢幢,我能很快捕捉住她的身影,心头立刻涌起一股暖意。人群中常有本班与外班的一些男同学,他们的家都离学校比较远,看来怀着与我同样心情的大有人在。我们唱歌跳舞,做各种游戏,会吹笛子口琴者不时进行一段即兴表演,如果没有月亮,我们便围坐在一起,识星座,辨认星星,讲故事,谈各自的愿望和理想,欢乐的笑声经常飘荡在夜空。朱西应能歌善舞,会讲许多我们从未听过的故事。她的声音清脆甜润,很是动听,尤其那歌声,与其姐姐的歌声一样高亢优美,常听得我们如醉如痴,像喝下一杯浓浓的蜜糖水,甜到了心窝里。那是一些多么美好的夜晚啊!

我不知道自己在她的心目中有着什么样的印象,但似乎觉得她同我的友谊(也就是在这时,我们才开始真正懂得“友谊”一词的含义)比她同别的同学要更加深厚些。上课,我回答问题得了满分,她微笑着冲我点头,眼睛里闪耀着欢快。班上成立课外活动小组与课外学习小组,她向老师要求同我一个组,让我高兴并脸红了大半天。夜晚,她拉着我的手一起跳舞,常坐在我的身边对大家讲故事,边讲边注视着我,好像很在乎我听得是否专心。大家“啦”她唱歌,她有时邀我和她一起唱,说这叫什么“男女二重唱”。她还经常放学后上我家,带来《儿童时代》和其它杂志或课外书,让我叫上附近的同学一起阅读,一起谈读后感……有时我一个人傻傻地想:她为什么不早是我的同学呢?要是我们从开始读书时起就是同班同学,该有多好啊!这年端阳节的前一天,她邀我节日那天同她一块去距小镇十多里的大坪学校看望一位老师,我立刻高兴地答应了。

第二天,我起得格外早,特意换了一套干净衣服,匆匆地吃了几个粽子后,便急忙向学校跑去。老远就看到她站在学校门口,胸前的红领巾和花裙子在微风中飘动。她也看见了我,兴奋地招了招手,轻捷地朝我跑过来。

天气睛朗,蓝蓝的天空中飘荡着一朵朵白云。前两天下过一场大雨,雨后的山林田园格外亮丽,喷发出勃勃生机。和风徐徐吹来,令人觉得非常清爽和舒坦。她边走边说,问这问那,快乐得像一只小鸟,轻盈得像一只蝴蝶。第一次同女孩子相伴远行,我还是有些拘谨,默默地走着,听着,尽自己所知地回答她的问话,间或冲她笑一笑。突然,她停了下来,双手藏在身后,头歪着,小嘴微微上翘:“你猜,我手里拿着什么?”我茫然地摇了摇头。“给,你一个,我一个。”她伸出手,原来是两个大鸭蛋。她告诉我,她最喜欢吃咸鸭蛋,早晨姐姐为她选了两个最大的,但她没有吃,悄悄留了下来。见我拿着鸭蛋发愣,她惊讶地问:“怎么不吃啊?你不喜欢吃鸭蛋?”“不—啊,喜欢,喜欢。”我有些慌乱,忙不迭地回答,心头滚过一阵热浪。“那你快吃呀,快吃!”在她的催促下,我只好把鸭蛋吃了。啊,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咸鸭蛋!她扑闪着眼睫毛,红喷喷的脸蛋笑得像一朵花。

乡村的道路坎坷不平,时而田间小道,时而上坡下坡,走起来挺费劲。她似乎一点不觉得累,蹦蹦跳跳,还跑向远处摘回一把野花,递给我几朵闻花的清香。她说世界上的东西只有花儿最美丽,接着报出好多好多花名,有些是我从来没有听见过的。她还说常常梦见自己置身在花的海洋里,变成了鱼儿,在花蜜汇成的海水中轻快地遨游,醒来还觉得满室充盈着甜蜜蜜的花香。我被这神奇的想象诗一般的描述迷住了,竟傻呆呆地对她说:“你变成鱼,那一定是一条美人鱼。”美人鱼也是听她讲故事才知道的。她甜甜地笑了,拉着我的手向前飞快地跑去。

不巧得很,我们扑了个空,要找的老师去了别的地方。乘兴而来,扫兴而归,她面显失望之色。我安慰她说,没关系的,过些日子我一定再陪你来,肯定会能够找到老师的。回家途中我们迷了路,在山野间兜了一个大圈。她一定累了,步子明显地慢了下来,却多次关心地问我累不累。我想你一个女孩子都不说累,我能叫累吗?就朝她摇摇头,打起精神,挺了挺胸膛,做出一副男子汉的模样。时间已过中午,肚子不讲情面,“咕噜咕噜”提起了“抗议”。她好像能猜透我的感觉,在一颗大树下停了下来,关心地说:“你饿了吧?把它吃掉。”啊,咸鸭蛋,原来她自己没有吃。不行!无论如何也不能这样做。我急忙走到一旁,口里嚷着:“我一点也不饿。你自己吃!”“怎么会不饿呢?男孩子饿得快嘛。”她硬是将鸭蛋塞到我手里,“快吃吧。不吃,我会不高兴的。”

我被切切实实感动,热流不可抑制地在心头奔腾。刹那间好像懂得了不少道理,又好像有很多话要说,却一句也说不出来。我将鸭蛋壳剥下,再把蛋掰开,递过去一半,然后情不自禁地拉着她的手,劲头十足地飞跑起来……

我们同学只有一年多的时间,朱老师调往另一个学校,她跟着姐姐走了。

1960年,我在邵阳市某中学念初中,突然收到她的来信,兴奋得几天都无法平静下来。其时她正在双峰县农校读书,我们通了一段时间的信,叙友情,互相鼓励,但又突然中断了联系。以后,再也没有得到她的音讯了。

年龄增长,世事沧桑。许多事情淡忘了,但这位青梅竹马之交的朋友从来没有走出过我的记忆。我常常怀念着她。特别在端阳佳节。1963年(或是1964年)端阳日,曾经作“诗”一首,以志怀念之情。“诗”云:一年一度兮庆端阳,端阳至矣相思长。相思长为故人忆,故人故人兮在何方?

附记:2000年端阳节,又作《水调歌头》一首,兹录之:

每逢端阳节,便忆起少年朋友朱西应。忽忽四十载,竟无缘再得一见。心潮难平,遂成此篇。庚辰端午。

岁岁逢端午,思念涌胸间。不知少友何在,此刻可安闲?曾试频传心语,争奈鱼鸿不逮,毕竟受熬煎。夜半梦芳影,桃面一如先。

光阴逝,华发见,意难全。人生有憾,应悔昔日少寻联。我念君情切切,是否君仍记我,共忆聚时缘。但愿人长久,更盼再并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16230.html

更多阅读

中秋美文欣赏6 月明中秋话团圆 月明中秋话团圆

中秋美文欣赏(6)月明中秋话团圆千古中秋悲明月,一袭相思话团圆。佳节临近,思念浓,归乡情切,心似箭。每逢佳节倍思亲。曾几何时,中秋,以她别样的风韵,赋予人们多少美妙的畅想。临近中秋,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那一轮圆月。看那圆圆的月亮,似乎满

南唐后主李煜诗集欣赏 南唐后主李煜诗词赏析

李煜《虞美人》赏析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

再读李嘉诚老婆庄月明:与首富之间的传奇爱情故事!

庄月明在长江公司出任是:执行董事,只是公司决策层的核心人物之一,但是李嘉诚不少石破天惊的决策,均蕴含了庄月明的智慧和心血。然而庄月明在公众面前始终保持低调,她很少露面,也不接受记者采访。所以人们在谈论李嘉诚的“超人”业绩时,很少

李嘉诚的妻子庄月明 李嘉诚妻子庄月明坟墓

李嘉诚奥运精神的夺妻婚史(组图)2008-08-28 10:07:02 来源: 华龙网(重庆)  进入李嘉诚贴吧   共 417 条 黑马推荐如果没有庄月明,或许今天李嘉诚只是个吝啬的富商 众所周知,在这次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过程中,港澳台五大富豪家

往事不堪回首,但也回味無窮! 回味无穷捕鱼

往事不堪回首但也回味無窮来自:zxcvbnm182该作者是谁无处可查,但是我真地佩服和感激他。他能如此细腻地记载当年“日常生活”的种种“琐事”,生动而准确地再现那“不堪回首”的生活情景,让我们这一代“一路走来”的人情不自禁地陷入

声明:《往事回首 端阳忆旧 往事不堪回首月明中》为网友解倣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