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之问”问的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面对前来探望的温家宝总理,钱学森多次提出这样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今天,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
咋一眼看去,涌上心头的是一个问号--钱老何须多此一问?以钱老的博知多识与学贯东西如何会不明白问题的症结所在?至少也会提出一些建议。但细细琢磨之下,终于明白钱老的苦心—向一国之总理提出这个问题的这种形式应该说明了钱老关心并担心教育,而且也一定明白--教育变成了这个样子当然不单单是教育本身的过错,教育不可能脱离社会现实而存在,教育体制演变成现在这幅模样很大程度上也一定是在社会整体发展潮流的推动下无可奈何的结果。
“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与“启发式”的教育对孩子成材道路影响的天差地别早已是众所周知,但,有多少家长有胆量让孩子放弃可以在高考中取得高分的机会?我们还能提供多少更好的让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方式?即便是取消了高考或者让大学自主招生,谁敢说就会比现在变得更好?政府当然可以严令取消形形色色的奥林匹克学习竞赛,但杂七杂八的特长班难道不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拔苗助长么?更何况如今这千军万马走独木桥般蔚为壮观的公务员考试不也让这类培训班遍地开花了么?
同样,“嫁人要嫁黄世人”的现象也不会是在校园中课堂上种下的种子,而是“一切向钱看”的社会价值观念对孩子世界观潜移默化的必然结果。当法律诉讼判决可以根据损害赔偿金的多少而进行量刑的时候,当有钱人即便在监狱里面也可享受到普通犯人所羡慕不已的优遇生活的时候,你能理直气壮地告诉孩子们“世界是公平的,只要努力就会有好结果”么?不知道每当周末高校门口花枝招展的美眉们趾高气扬登上前来接她们的香车的时候,这大学教授会手拉手组成一道人墙并用高音喇叭声泪俱下地现场教育么?尽管很多年以前,我们的教授们曾经为了另外的目的这样地做过。
必须要多说一句的是,即便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我们的孩子也并非如此不堪,很多人在另外的环境下在完成了国内高等教育后照样可以取得更加长足的进步和惊人的成就,钱老本身就是1934年上海交通大学的毕业生,曾经获得诺贝尔奖金的李政道、杨振宁也都是40年代西南联合大学的毕业生。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说当年的教育比现在的条件更优越,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比较关系呢?
所以只能说,给新任教育部部长及全国教育界发出公开信的这种形式真的无法与病重的钱老在生命弥留之际以过来人的身份对总理的提问所相提并论,这甚至不是提问,而是一种质问。当网络上社区论坛都因为要防范那一小撮心怀叵测的人煽风点火而需要对所有人的回复进行审核的时候,“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理想或者只能是天方夜谭。
天生我才必有用,人人都是可造之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些话恐怕没有人会反对,可是,这个社会有资格做伯乐的人除了需要任劳任怨的机械劳力、唯命是从的诺诺仆从以及聪明透顶的赚钱机器,究竟还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哪里可以让这些莘莘学子们感受到这种可以让人充满希望与活力的需求?
面对一个雄心勃勃立志长大要做市长的孩子,不知道教育将如何指导他走上一条成功之路?换了另一个环境或者有人会这么说—孩子,当你了解了你所在选区的大多数人的愿望,采取措施让这些人相信你可以代表他们的意愿并对你的领导组织能力有信心的时候,你就有机会了。然而,在我们这个世界里,这一切并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更需要的是上级领导的信任赏识和因此而得来的一纸任命。
不容置疑,教育存在问题一定可以误国误民误未来,可是,是谁耽误了教育?是教育自己么?这或者就是“钱学森之问”的究竟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