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7日,北大百年讲堂上演2012昆曲名家年度雅集。谢幕时主持人请于丹上台讲话遭到现场观众的嘘声,于丹尴尬被哄。作为媒体人,我能想到这个事件会被放大、热炒,但没想到某些媒体和公知们居然如此没有操守地胡编演绎。(演绎的内容我就不多说了,以免以讹传讹。)看来我有必要将我看到的现场真实情况表述一下。
演出谢幕献花后,主持人说“今天现场来了很多领导和贵宾”,然后请于丹上台。观众的气氛就有些骚动,全然不似之前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而是多了很多不屑的嘘声。于丹上台后说“代表大家(观众)给各位老师深深地鞠一躬。”观众中就发出了“不用你代表”“于丹下去吧”这样的喊声及倒好声。于丹很尴尬地说了一句就从侧幕下台了。
(视频截图,视频待补充)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1.北大百年讲堂是个很商业的演出场所,对外售票。尤其像那天那样高水平的演出,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昆曲爱好者,观众不全是北大学生,甚至更多的不是北大学生。2.当晚的演出现场有十位昆曲表演艺术家,年龄大都在七十上下。最年长的张继青老师已74岁,最小的王芳也年近半百。观众心疼老先生们在三个小时的演出后还要抱着很重的鲜花站在台上,而于教授一般来说会滔滔不绝。3.于丹的着装令很多观众反感,但没有网传的那么不堪。在夜间温度只有零度左右的时节、最讲究含蓄之美的昆曲舞台上,————于老师居然穿了件无袖的黑色连衣短裙,黑丝袜。这样的装束泡吧合适,出现在这样高档次演出的舞台未免有些太不讲究。4.很多观众对于丹表现出的状态是不够友好,但我没有听到“滚”这样的字眼。昆曲的观众整体素质还是相当高的。
就当晚的事件来说,于丹有些无辜。她没有很张扬到让人无法忍受,但确实应变地不是很好,没有有自知之明地表示这个舞台不属于自己。归根结底我觉得还是主办方考虑不周。观众买票是冲着十位国宝级昆曲表演艺术家来的,没有人是因为于丹而来的。且不说昆曲的厚重是否是于丹可以真正理解的,就看岁数也不可能她在这台演出中蹲大轴吧?!并且爱戏之人大都有一种傲气,宁可孤独地仰望星空,也不愿随波逐流、被喧嚣污染。所以,想借所谓的文化名人、娱乐名人来捧昆曲的场子,这恐怕才是现场观众最无法容忍的吧。可能那天换个嘉宾也一样会被哄。
皇家粮仓的厅堂版《牡丹亭》演出了六百多场,但多少昆虫看过这戏呢?它的观众中又有多少是真心爱戏的呢?厅堂版《牡丹亭》是一个成功的商业运作,从这个角度我非常肯定它。但它决不是真正的昆曲艺术。380-1980元的戏票卖的是概念,而不是表演。厅堂版《牡丹亭》在创作之初就邀请了大批文化艺术界名人前来捧场,比如唐师曾、马未都、陆川、于丹等等。来了肯定要说好话。于是这出戏就有了最初的宣传卖点。制作人自己都说这出戏是做给“那些完全不懂昆曲的人”看,“就像从前的自己”,“抱着附庸风雅的态度,身着华服,一脸朝拜的神色,大驾而来。”作为一个喜欢戏曲12年,以此为工作7年的人,我都觉得自己完全不懂昆曲。那帮忙着赚钱的大人物怎么可能因为看了这样一场演出而爱上昆曲,关注昆曲呢?说白了其实这样的演出不过是所谓名流们社交的一个场所、一个工具罢了。因此,为吸引这样的观众(或者说客户、会员)请于丹这样的人来讲演、宣传有效,而真正的昆曲戏迷是不吃这一套的。皇家粮仓搞这样一个年度雅集本来大大提升了它在戏迷心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却因最后安排于丹出场而再次暴露了自己对艺术的无知,可谓功亏一篑。客观地说,刨去于丹,整个年度雅集的策划安排还是相当不错的。看得出是请了懂戏的人策划的。以后还应再找个了解观众的人来做受众营销才是!
一场风波让本就分量十足的演出更加出名了。皇家粮仓也着实为昆曲做了很多。换个角度想想,都不是什么坏事:)
当晚座无虚席的北大百年讲堂,及谢幕后观众请老艺术家签名
很多青年戏曲演员也成了追星大军中的一员
PS:转载征求原作者同意并注明出处这是记者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对各媒体和微博盗用本人微博里的现场图片表示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