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床前明月光的床指什么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床前明月光的床指什么
——古人作诗与改诗给我们的启示

唐代诗人贾岛在谈到自己吟诗作对的艰辛时,专门写了一首五言绝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你看,诗的产生何其艰难,两句好诗三年才能觅得;诗的情感何其浓郁,一声吟唱竟然泪流满面。诗与情到了如此这般,假如还得不到欣赏的知音,作者说那么只好回家去洗了睡算了!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虽然带有艺术夸张性,但诗人所表达的那种呕心沥血、一丝不苟的艺术创新精神是值得今天的文学爱好者们学习借鉴的。据说贾岛刚到京城长安的时候,有一天骑在驴背上得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句子,但对诗中第二句的“敲”又想换成“推”。继而在驴背上做反复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在了时任京兆尹韩愈的马头上,当即被侍从扭送到韩愈面前。韩愈问清楚事情的原尾后,不但没有怪罪贾岛,还帮他修改。韩愈说,还是用“敲”字好。敲字不但如见其形,而且如闻其声。一个“推敲”典故就这样诞生并沿用不息。今天,人们不但用“推敲”来形容文字方面的斟酌,而且用“推敲”来形容生活中对各种事情的反复琢磨和思考。
清人袁枚曾有过“改诗难于作诗”的感慨。他说:“作诗兴会所至,容易成篇,改诗则兴会已过,大局已定,有一二字于不安,千力万气求易不得……刘彦和所谓立于万篇,窘于一字,真乃甘苦之言。”他在一首题为《遣兴》的诗中写道:“爱好由来落笔难,新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疏成不许看。”这首诗不仅道出了写诗与改诗的甘苦,更加妙在以阿婆梳妆为喻,决不把不成器的东西轻易地公诸于世。
文不厌改,诗贵推敲。这是古人在诗文创作中的一种优良传统。许多字斟句酌的改诗佳话流传至今。唐代有个诗僧名叫齐己,写的诗清逸隽永,耐人寻味,在当时的诗坛上享有盛名。有一回,他写了一首题为《早梅》的诗,其中有这样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恰巧诗友郑谷来访,看后认为梅花数枝开不能算早,就提笔将“数枝”改为“一枝”,突出其独在百花之先绽开。齐己看了,佩服得五体投地,连称郑谷是“一字师”。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任两浙观察使时,路过杭州青风岭,在一僧房墙上写了一首诗:"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角竹房。”高适写诗后就出巡去了。正好途经钱塘江,又时值月落。他仔细观察江水,只见月落时江水随潮而退,只剩下半江,才发觉自己的诗写得不够确切。巡察返回途中他又来到僧房准备改诗。不料诗已被改好。和尚说:有一官爷经过,读后称此诗佳矣,但他说”一”字不如“半”字,于是他改后便去了。后来高适终于得知改诗的人就是骆宾王,两人遂结为至交。
 诗歌的写作要达到如杜甫所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钦佩下笔千言、出口成章的才子,不喜欢摇头晃脑、捻须苦吟的学究。在如今的网络诗歌时代,临屏应对,临屏唱和,诗联的生产速度大大地提高了。一首诗一副联,分分钟即可搞定。“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在一些网友看来可能已经是天方夜谭了。当然,不能否认文苑诗坛上确有“七步成章”的曹子建、“八叉成韵”的温庭筠式的人物,但那毕竟只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人还是要脚踏实地下苦功,才能写出写被公认的好诗来。否则,脱口而出,辞不达意;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搞得读者一头雾水不说,最后受伤的还是作者自己。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16617.html

更多阅读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送无可上人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绝笔平生报国惟忠赤,身死从人说是非。—— 严嵩临死写写情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张先《千秋岁》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二首其二》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推敲

心动,对我来讲从来都不是一瞬间的事儿。走着走着,偶然就成了必然,平行也注定相交。是生活?是琐碎?其实是一颗炽热的心,让一个人如此优秀,让一个身影如此迷人。多年的清新与放肆,突然有了重量,于是迫不及待的付出。曾经以为没有谁能让我流泪,直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两句话连得上吗? 气息奄奄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语出李密《陈情表》。李密父亲早亡,母亲随即改嫁,他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对祖母非常孝顺,侍奉祖母的病,日夜不脱衣睡觉。蜀国亡,晋武帝要征他去任太子洗马。多次下诏书,当地的官吏也逼迫他去上任

声明:《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床前明月光的床指什么》为网友最温暖的墙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