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
------由郭晓琦的诗歌想到的
作者/张恒玺
诗,作为文学艺术的骄子,以它特有的声情韵律,感染着万千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诗,是心灵的歌,感情的火,思想的光。
1916年8月23日,胡适先生写下中国第一首白话诗《两只蝴蝶》(原题《朋友》),发表在1917年2月的《新青年》杂志。自此之后,一个不同于汉赋、不同于唐诗、不同于宋词、不同于元曲、不同于明清小说的文体开始出现,这就是中国新诗的初始。
新诗走到今天,漫长的九十多年里,涌现出了大量的有成绩的诗人和诗歌作品,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涉取知识和精神财富的途径不光是依靠纸质的书本,网络的介入使人们的阅读习惯和写 作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变。很多快餐式的作品占领了网络这一面积巨大的阵地。于是很多文学作品被速成,成了吸引眼球的东西。匆匆地读过,匆匆地忘记,在脑海中留不下任何印象。
诗歌,这一特殊的分行文字,在一些人眼里,在一些人手中,分行变得很随便,表达变得很随变,毫无技巧可言,毫无知识积累可言。于是,诗歌变得不再纯粹。
近来,读到第六届华文青年诗人奖获得者郭晓琦的作品,一下子想到了很多。感觉这才是真正的诗歌,才是真正的文字,才是具生命力的文字。
郭晓琦是甘肃庆阳人,是我的老乡,我并不认识他。从他的新浪博客可以看出,他已是中国现代诗创作中极有成绩的一个人。郭晓琦博客上的诗歌我都下载打印了,一首一首地看,一句一句地看,一个字一个字地看。由他的诗歌,我想到了许多关于现代诗的东西,想到了,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也许,题目有些大,范围也有点大,但的的确确是我对现代诗的一点不成熟的体会。
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我的观点如下:
一、好诗的意境是纯朴的。
在郭晓琦的诗里,我们看不到多么豪华的词语。他的每一首诗,都充满了农村的气息,农民的气息,土地的气息。他写《东面的冰草梁》,他写《西边的鹞子岭》,他写他“总也描述不好”的故乡,他写《拾荒的老人》,他写许多农村的人和事,场景都是农村生活中的一个细节,一个片断。
我知道,我一直喜欢着村庄东边的冰草梁
它并不高峻,仿佛一头歇晌的老牛
横卧着,裸露出干硬的脊梁
很多个晴朗的早晨,我都会看见一轮血红的朝阳
倏忽一下,从梁顶上跳出来
简单,迅捷
刺眼的光芒,会一直照进潦草的村庄
照进母亲的小木格窗子
我知道,总有一些人,每天都要从冰草梁上翻过去
去不远的镇子,县城
或者更远的远方
也总有一些人,要从冰草梁上翻过来,回到村庄
-------《东面的冰草梁》
在这首诗里,看不到一个现代化的东西,过来过去都是那个长满冰草的梁,潦草的村庄,母亲的小木格窗子,都是土里土气的东西。但是,就是这些土生土长土头土脑的东西,让我们在纯朴中领略到了纯朴的魅力,文字的魅力,诗歌的魅力。
不光是这一首诗歌,他的大部分诗歌都是捕捉农村生活的某一瞬间,某一情景来进行表达。让我们看看他的一些诗歌的题目吧:《牧羊人》、《草原》、《对一座废弃宅院的简单描述》、《记忆:一个村庄的从前》、《弯腰》、《屋顶上有一只布谷鸟在叫》、《牛车缓慢》、《一只葫芦被锯成两半》、《一个吼着秦腔从山上下来》等等。读这些诗歌,就好像漫步于生我养我的村庄,或安静,或不安,到处都充满了诱人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一经诗人的笔,便是一首首绝好的诗歌。
其实,我这里所说的纯朴,是关乎诗歌意境的一个问题。一切优秀的诗篇的意境,莫不是客观生活在诗人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诗的意境,是生活的现象,又体现着生活的本质。诗的意境是新颖的,但较之现实生活更美。而郭晓琦正是将这些具体的生活场景,简单、朴素、纯朴的生活场景美化之后,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幅简单、朴素、纯朴的绘画作品,让我们在那一种纯朴的意境中感受生活的美,这就是诗歌。
我个人认为,关注农村,怀念农村,描述农村,将是未来诗歌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农村,是我们灵魂诞生的地方,是记录每一个人成长的地方,是我们脑海中印象最深的地方。任何时候,我们不能忘记,我,或者我们的祖先,都曾是正儿八经的农民,朴实的农民。曾在那片土地上,流过耕耘的汗水,发出过高兴的笑声,也曾有过悲伤的泪水。关注农村,就是关注生命,就是关注人类生存最本质的地方。而要写好这些诗歌,没有那些最美的意境是不行的。写出来的诗歌,必须是纯朴的,不粘染任何现你的东西。也就是说,我希望在这些诗歌里,看到昏暗的煤油灯,而不希望看到那些特别现代化的电灯。希望看到郭晓琦笔下潦草的村庄,而不希望看到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最朴实无华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东西,这就是纯朴,这就是我们诗歌应追求的东西。
今天,有些诗人,找不见生活的本来面目,找不到活着的支点。在现代的繁华中骚动不安,写出的文字不是无病呻吟,就是无事生非,读后觉得那些文字其实没有什么意义,觉得不踏实,不牢靠,没有厚重感。这应是现代诗克服的一个毛病。我们渴望那些真正美的诗歌。
二、好诗的语言是安静的。
文学语言,尤其是诗的语言,作为艺术作品,它对于语言使用上美的要求不但在于一般的动听(音美)、悦目(形美)、赏心(意美),而且更在于对魅力的追求和创造。诚如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所言:“一首诗仅仅是具有美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魅力,必须能按作者的愿望左右读者的心灵。”而文学语言这种魅力的创造和呈现,是跟修辞上积极手法的运用密切相关的。
郭晓琦诗歌的语言,最大的魅力就是安静。在他的诗歌里,文字与文字的结合,是那样的天衣无缝,水到渠成,是那样的安静,不喧嚣,不浮躁。仔细阅读他的每一首诗歌,都能感受到安静的气息。在《牛车缓慢》一诗中,诗人描述一个人的死,他的语言竟是出奇的安静:
唱着唱着就累了,就枕着车上的一捆苜蓿
安静地睡了
说是那一天下午,后河湾一带的刺槐树花
一下子全开了,粉白粉白
说是那一天下午,他破旧的牛车缓慢
缓慢……刚好适合他的睡眠
适合那条延伸的久阳里坑坑洼洼的乡村土路
面对一个人的死,诗人语言是如此的安静,但安静之余,也有悲伤,也有思考,也有回味的余地。这就可以了,一首诗做到了这些,我们还乞求什么。
他的语言是平实的,是舒缓的,好像是慢慢的静静的讲述一个故事。但平静的语言之外,给我们传达的东西却很多。
2008年5月12日四川地震以后,作者写了一首《我们都小如蚂蚁》:
爷爷、奶奶,我们都小如蚂蚁
爸爸、妈妈,我们都小如蚂蚁
兄弟姐妹们,我们都小如蚂蚁
孩子们,我们都小如蚂蚁
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祖国西部广阔的大地上
在秀丽的山区
在都江堰、绵阳、什邡、陇南
在汶川、北川、青川
理县、茂县、平武、黑水、文县
在映秀镇、旺秀镇、卧龙镇、汉旺镇、聚源镇、碧口镇
……
但,我们都小如蚂蚁
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蚂蚁一样忙忙碌碌
蚂蚁一样,怀揣着小小的欢乐,简单的爱
我们有蚂蚁一样卑微的命
有蚂蚁一样黑的命
大地,突然摇晃了一下
我们美丽的家园顷刻间垮塌,成为一片废墟
我们死,我们生
相隔两茫茫
但我们都不哭!我们还有蚂蚁一样的
坚韧和力量
在这首诗里,没有直接表达悲痛的句子,但每一句每一节都有悲痛。甚至诗外的悲痛更加沉重。诗人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安静地描述着“小如蚂蚁”的我们,描述我们的生活,描述我们的命运,描述我们的渺小和不堪一击,也描述我们的坚韧和力量。没有一个多余的字,每一个字都落地有声,生机勃勃。
他的诗歌语言,用白描的手法,刻画着生活中的美和丑。而每一个线条都找的极准,极有生命力。在他的语言里,我们看不到豪言壮语,看不到痛苦和悲伤,只是在安静的表达里,看到了不安静的东西,而这种不安静,恰巧是读者的心灵被共振后的产物。朱光潜说:“诗是最精妙的观感表现于最精妙的语言。”
我们的诗歌,缺少的就是这种平淡但并不是无奇的东西。如我前面所说,一些诗人写的东西,简直不堪入目。文字与文字杂乱无章的堆砌,意思表达不清,看完以后不知诗歌告诉了我们什么,要我们想什么,要我们做什么。我有一位博客好友,每天都更新博客,每天都写好几首,但读起来总觉得费劲。有时候,连一句都读不下去。因为很难搞清楚作者想说什么,对理解整首诗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
因此,现代诗的语言在追求精炼、含蓄之外,还得追求安静。
三、好诗是对生活更深入细致的挖掘。
每一种文学形式都离不开对生活的挖掘。而诗歌,不但要挖掘,还要用独到的语言表达,这就要求诗人要用一颗敏锐的心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描写生活,挖掘生活。没有深入的挖掘,就没有真实的感受,没有真实的感受,就没有真实的情感,没有真实的情感,就写不出好的文学作品。
现实生活在每一个人眼里也许都是一样的,平平凡凡,日复一日,毫无新意。但在诗人眼里就不一样了。几乎每一个细小的东西,都能挖掘出一点新意。在农村这个巨大的天地里,能挖掘的东西很多。而郭晓琦做到了这一点,他能在普通的生活里,找到能够诉诸文字的感觉。而且,生命力极强,这就是他的诗歌。
在《挖荒的老人》里:
整个早晨,她都在料峭的风中挖荒
艰难地弯腰,揪断一些不知道名字的荒草
白生生的根须
她熟悉南风和春天的脚步,她要走在前面
用篱笆围一个恬静的小园子
要在这片肥沃的处女地里
种上菠菜、葱、黄瓜、西红柿或者土豆
也许会栽上油桃、李子和苹果树苗
她一下又一下地挖
在西海固的大山里干部了一辈子,她不厌倦
也不急躁
一个在西海固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人,能忍住几十年的寂寞,在自己的土地里,毫无怨言的使着自己的力气。就这样一个简单的情节,却让我们想到了老人的一生,老人的土地,以及我们的一生,及至更多的东西。
弯腰,一个极其简单的动作,但在诗人的笔下,就不那么简单了。通过诗歌,母亲的勤劳,母亲的一生,便呈现在我们眼前。
一年,二十年,五十年
弯腰,弯腰,弯腰
生活和命运
穷困和贫病
幸福和疼痛
每弯一次腰,她都将松动一次,缩短一次,破旧一次
作者视觉的独特,构思的新颖,不能不让我们佩服。
优秀的诗人,对生活的领悟能力较强,他能从普通的场景中找到不普通的一面,能用不简单的语言加以艺术的表达,这就是好诗。我们说,要观察生活。但怎么观察,要观察到什么程度,要从生活中想到那些东西,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努力了。
郭晓琦对他生活的农村是非常熟悉的,他熟悉那里的“冰草梁”,“鹞子岭”,熟悉那里“开阔的冬天”,农村的“旱”,熟悉“草丛中还有什么”等等一切与农村有关的场景。这些场景烂熟于心,变成文字的时候,自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而这,也正是目前一些所谓的诗人所没有的,或者是缺少的。现在的一些人,有些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写出的东西空洞无物,没有新意,没有深意,太肤浅,太轻薄。所以说,好诗都是生活最深处的东西。
我自己总这样认为,最美的文字,其实一直就在身边。
总之,读郭晓琦的诗歌,其实是一种享受,在我看来,他正是做到了这三点,他的诗歌才具有一种恒久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