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新闻两则》作业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给加点字注音:
溃(kuì)退歼(jiān )灭芜(wú )湖
荻(dí )港诸(zhū)县锐不可当(dāng)
二、解词并解释点的字:
1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当:阻挡。
2击溃:打垮,打散。溃:溃败。
3 业已:已经。已:已经。
三、选词填空: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坚强、顽强、顽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战争、战斗、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击败、击退)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限制、制服)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四、辨别下列词词在文章中的感情色彩:
英勇善战 锐不可当溃退 激战 泄气 顽强 毫无斗志歼灭抵抗微弱 冲破 占领 击溃
褒义词语: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激战、顽强、歼灭、击溃。
中性词语:抵抗、冲破、占领。
贬义词语:溃退、泄气、微弱、毫无斗志。
五、语文常识填空:
1 新闻也叫 消息,是报纸、广播中最常见的一种文体,它 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 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2新闻(消息)的特点:1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真实性)2及时报道(时效性) 3简明扼要(简明性)
3一条新闻,通常包含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五个部分。(前三者必不可少)
4新闻六要素即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5从表达方式上看,新闻一般以记叙为主,也可以适当做些描写,还可穿插适当的议论和抒情。
六、阅读导语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 导语的电头所写内容包括通讯社的名称、发电的时间、地点;;这些内容说明了消息发得及时,材料真实可靠。
2导语点明新闻人物是人民解放军,其中“百万”说明了渡江人数之多,声势之浩大。将“大军”改为“解放军”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因为没有力量,没有气势,没有感染力。
3导语点明的事件是横渡长江,“横渡”写出了怎样的气势?
------遇难而上,所向披靡的气势。
4导语在新闻中的作用是概括报道的事实或中心。
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中“不含”的意思是不包括。去掉可以吗?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时九江还没有解放,这样写语意准确。
6 “……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在这里表示的意思是都 ,它在这里的作用是表示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七、阅读下段文字,回答问题。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 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1这段文字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写我西路军所遇敌人毫无斗志,抵抗甚微。)
2 这段话分几层?层意是什么?
(分两层;第一句一层,写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后两句为第二层,写敌人溃退无斗志的原因。)
3文中“此种情况”的“此”,在词类划分中属代词,它具体指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4“这”指的是什么?“国民党的广大官兵……泄气”一句与上一句的关系是什么?
--------“这”指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具体分析上一句的原因。
5“……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是巧妙地交代这则新闻的背景,揭示了敌军溃退的原因,增强了新闻的思想性。
6这段文字既有记叙,也有评论。第①句是记叙,第③句是评论;评论的语句有什么作用?
----------突出我军英勇善战,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及士气低落、不堪一击的军情,有力地鼓舞了我军的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