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语言的自然史
(本节选自《GRE阅读制胜法则:多层结构法》(陈虎平编著;北京:群言出版社,2012)第七章“结构方法的延伸”第一节“对话文学 媒体 学术文章”)
本节简要叙述人类语言创造的自然史,同时提出各个阶段的文本分析的解决方案。人类最早的语言是口语和对话。对话能否进行逻辑分析?人类的对话包含了自然演化和社会风俗的全部秘密,斑驳纠缠,是极难分析的。人工智能的困难,不是解决深度逻辑推理问题,而是模仿和重构人类的日常行为,包括对话。学术分析的对象不是我们每天眼睛看见、耳朵听到的事!诚然,这些是要分析的,但难度超乎想象;它们是演化的奇迹和最终结果,很难进行逆向工程式的还原分析。什么样的语言现象是可以分析的呢?这是要碰巧的。学术研究需要一些运气,恰好有了这个和那个理论,组合起来,恰好可以解释一些现象,然后才可以解释了。1950年代,乔姆斯基(Noam Chomsky)用数理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的语言,提出以句法(syntax)为中心的普遍语法学说,才为语言学奠定了一个基本框架。但这只是语言分析的开始,而不是结束。人类如何说出一句话?所指为何?这是十分困难的问题!Ray Jackendoff在他的伟大著作Foundations of Language中,用演化的理论来改造普遍语法学说,提出语音、句法、语义、空间的四层结构分析,才分析了一句话是如何被人类的大脑说出、被人理解的。这些分析早就不是普通的英语学习的范畴,而是属于认知科学、演化论、科学导向的语言学。本书第二章的多层结构分析,可以看作是该书第12章第7节所说的语篇、对话、叙事(discourse, conversation,narrative)的意义分析向着段落和文章层次的延伸。研究语言与学习语言不同。在科学家还没有弄清楚人类的对话之前,人类能否讲话呢?我们已经讲了几万年了!对那些自然和社会演化的奇迹般的产品,模仿是比还原分析更快的逼近方法。对于对话,我们只需要在自造的或自然的英语环境下进行大量的、高强度的模仿训练就可以。如果要先懂得对话的理论,再来学习对话,那学会估计是下几辈子的事了。通过研究对话的原理来学说话,好比通过研究生理学来学走路和吃饭,效率是非常低的。要青少年通过学语法来学对话,效果差是可以预期的。大量背诵才是学习日常对话和生活英文的王道。
日常对话是有结构的吗?人类的对话内容稳定,但稳定在何处?或者,向何处收敛?按照Robin Dunbar关于语言的研究(Grooming, Gossip and the Evolution ofLanguage),人类的对话向人际关系收敛;这些对话,多数不是讨论逻辑与理性,而是gossip,闲聊一些人际关系的事。而这些人际关系的内容也有模式,但这些模式不是来自语言本身,而是来自人的生存需求。语言是为生存服务的,从演化论来看这几乎是必然的结论。人类对话里讨论的多数都是:你身体怎么样、天气如何(适不适合外出)、衣服怎么样、谁对我好、谁骗过我、谁可以信任、做什么事、跟谁一起去做。亲人、朋友、对手、陌生人,是几乎人类所有对话里最常出现的字眼。分析这些问题,只知道语法是不够的。重要的是研究人类演化的共有天性,John Tooby 和LedaCosmides倡导的演 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对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指引。
对话的下一步发展就是故事和短文。有些对话本身就是故事,人类通过这些故事来评估自己在人际交往应该采取的角色和应该认同的价值。人类的语言创造了丰富的社交信息环境,它反过来又强化了人类的语言,说出更复杂、更摄人心魄的故事,这样一步步训练了人类的心智。语言的力量不只在于沟通,而且在于将特殊的事情变成普遍的概念,故事里的人是特殊的、具体的,但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之后,却能成为一类人认同的典范和榜样。这样,偶然创造的事件,就有机会形成共同叙事,在群体中传承下来。在故事的世代传递中,那些能够吸引人的或者有用的情节和说辞,就逐渐保留下来,变成越来越复杂的叙事,故事的情节日益丰富,有时也越来越有层次,慢慢就有了有韵律的诗歌,还有无韵律的小说。听故事是人类的天性。小孩特别喜欢听故事,通过故事里的人物、情节来了解社会规则、表述自我、排练自己的社会角色。听故事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道德训诫,而是为了在社会中生存。也有成人收集、整理各种故事,写成各种短文,于是有了鹅妈妈童谣、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而且,在文明发轫时,故事不仅属于儿童,而且是成人认知世界的主要方式。通过故事,成年人可以了解部落、家族、群体的历史和文明,了解社会风俗和行为规范。
故事的聚合可以构成更长更复杂的诗歌、戏剧和小说,民间故事可以变成有组织的文化创造。一些故事经过有心人的收集、改编,变成了诗歌,如荷马史诗;有的则是各种短篇故事集,如山海经、圣经。一些人将民间故事整理、再加上自己增加的情节,创造出戏剧、话本、传奇、甚至小说,如埃斯库罗斯的悲剧、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福尔摩斯探案集,又如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又如雾都孤儿、简爱、傲慢与偏见、复活、白痴、了不起的盖茨比、老人与海。诗歌、戏剧和小说不只是日常对话,日常对话处理的是小范围的熟人社会关系;相反,它们往往涉及大范围的社会互动,已经超出人类天性所能掌握的范围,涉及陌生人群居社会的文化。如何分析这些相对系统的戏剧、诗歌和小说呢?它们是有结构的,这些结构就是情节,而这些情节所暗示的社会运行规则,往往各个不同。情节结构与社会规则的差异,就是不同社会的文化差异。在普遍的人类天性或心智倾向的基础上,人类的各个语言群体和文化圈在不同的文化演化道路上,逐渐累积了许多差异。如何解释这些差异?这需要一般的文化理论。目前比较有价值的文化理论是弥母学(memetics),它的首创者是Richard Dawkins,他在The Selfish Gene中提出,除了基因以外,这个世界还有一种能够自我复制的东西,meme/弥母,它是任何可以在人类大脑或其他媒介中传播的最小文化单位,并不完全受人的控制,也摆脱了基因的限制。Daniel Dennett应用这个理论研究了人类的意识(Consciousness Explained)和宗教(Breaking the Spell)。虽然它仍然欠缺定量的研究,但弥母学特别适合于讨论文化的差异和快速变化,例如新词汇的演变、时尚的流行、互联网时代快速传播的文化等等。一般地,弥母学探讨的是,观念或文化如何基于人的天性、并因应具体的社会条件而聚合、演化、累积成形。所以,它所提供的分析框架,也许可以帮助我们研究诗歌、戏剧和小说的模式和内容。一些文艺作品只是诉诸天性,其情节聚焦于人际关系和人在社会中的行为,这时主要用演化心理学。许多文艺作品则讨论特定社会的特定事件,这时就需要弥母学,通过它来研究某些特定的语言聚合体,例如典故、桥段,如何出现和演化。当然,也有少数伟大的文学作品,已经超脱人的演化天性或社会环境的边界,从世俗事件中脱离,专门讨论信念和抽象价值观这样的精神层面的问题,例如卡夫卡的小说,这时就需要系统的逻辑解读,比如残雪的《灵魂的城堡》。但总的来看,多数诗歌、戏剧、小说,主要还是靠事件本身的进程来驱动,它们的句子和句子构成的片段,往往经过精心组织,以吸引有着特定心智倾向的读者和听众。所以,可以认为,文艺作品是一连串的有组织的事件;阅读文艺作品,就是理解一连串的事件。在这个方面,本书所讨论的逻辑总分、对比、因果等结构还是不容易派上用场的。我们需要掌握的是演化心理学、弥母学、文学的传统模式,有时也要一点社会风俗的常识。
可以通过语法研究学习如何写诗、写小说吗?当然不能。伟大的作品使用的单词也许与受过教育的人一样多,但这些单词是却通过特定的方式聚合,不由得你不感动、不由得你不钦佩,说明它们有着奇妙的设计。这些奇妙的聚合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语言设计,要从语法上逆向工程几乎是不可能发现其中的奥妙的,这就像你很难通过肌肉分析来发现一个网球运动员的优美动作和神奇能力。组合爆炸是搜索成功的设计所要克服的主要问题。假设一部小说用到的词汇为5000个,写了100000字,考虑这个问题:从这5000字的词汇库里挑词,构造一个100000字的文本,词汇可以重复,则有多少种可能情况?答案:5000100000!这也许比整个宇宙的粒子还要多。这就是组合爆炸:要素(在此例中就是词汇)越多,可用的位置(文章总字数)越多,则可能的设计空间就越大,可以大到无法想象;一般地,假定要素为m个,可用的位置有n个,则可能的设计结果有mn个。对写作而言,即便加上语法约束,这个数字也不会降低到我们可以操作的程度。所以,从词汇、甚至合乎语法的句型出发,自己制造好作品,其概率可以小到忽略不计。
换个角度,如果我们已经有了一部好作品,那么,模仿它,就能让我们快速的接近优秀作品的设计空间,写出相对可取的作品。即便这似乎没有什么创造性,但写得似模似样就很了不起了,因为君不见,那些教导你要有创造性的人,似乎从来没有写过什么伟大的作品,做过什么有创造性的事,他们是怎么知道创造性是怎么回事的?他们也许连判断创造性的标准都没有!他们也许误把与众不同当作创造性了!但天可怜见,100000字的文本,每个地方都用同一个词,这样的文本也是很与众不同的!重要的不是与众不同,因为设计空间是如此如此如此如此的巨大,你总会与众不同的。在与众不同这一点上,大家都是相同的;你的这篇文章,几乎永远不可能再有人跟你写得一样,包括你自己在内。事实上,这正是判断抄袭的重要原理:两个极其相似的文本,完全巧合引起相似的概率远远低于拷贝导致相似的概率。那么,重要的是看作品为什么优秀吗?但这一点也是很难确定的。如果你已经懂得什么叫优秀,那么你已经区分了优秀与平庸,那说明你已经超越平庸了。但一个人通过自己摸索,写出的文章是平庸的机会多点,还是优秀的机会多点呢?在如此巨大的一个语言空间里搜索,要找到好的山坡都是困难的,更不用说山顶了。所以,辨别优秀的设计,本身就需要多年训练的眼光,通常不是只凭天分或是忽然感悟,就可以有此能力。优秀,不是那些平庸的、浅尝辄止的心智所能鉴赏的。那么,如果我现在不优秀,如果我现在的语言能力薄弱,怎么办?找到万人传诵的作品,找到众人敬仰的精英,先模仿吧!我们总是从模仿优秀的运动员的动作开始,来学习如何打球,我们甚至都不必、也不能研究他们在打球时肌肉是怎么运动的。更难以下咽的一个事实是,面对优秀的人和事,我们可能还不知道他们优秀在哪里。所以,合适的做法是,先模仿优秀的人的作为、思想、价值观,都不要问为什么,就像不要通过研究运动员的肌肉运动来学习如何像他们那样打球,这样反而可以提升学习的效率和成功的概率。模仿得多一点,就会与优秀人才的设计空间更近一点。应用到语言学习上,背诵和练习,是学习如何写作好的诗歌、戏剧、小说和其他优质文本的主要方法。要学习写好英文吗?看着人类已有的好不容易出现的经典,背诵吧!练习吧!希望缪斯女神垂青吧!即便弥母学提供了一个分析语言设计的框架,它目前也不能教你如何写出最一流的作品。当然,研究模式可以提高效率。通过研究一流的脚本,更有希望写出相对正常的或说平庸的剧本。例如,利用一些已经研究清楚的桥段,加上已知的人类基本情感诉求和世俗追求,如家庭、爱情、权力斗争之类,你也可以写出让人吐血的肥皂剧,例如都市情感剧。这当然还不够。如果能够把从各种一流文本学来的技巧和模式,调整、组合、重新编织,应用到新的语境,也许就有更大的希望,创造出比较精彩的作品。伟大的作品呢?这是要运气的。没有人知道怎么创造出伟大作品;这计划不来,这指导不来,甚至,连作者也只是在写出来之后,才战战兢兢的觉得,自己的作品也许是伟大的。我们要写好的作品,第一步就是模仿已经很好的作品。
对话、故事、小说并非人类创造的全部语言体裁,人类也发明了逻辑论述。在古希腊时代,贸易频繁,无数的生意人从各地赶来,聚居在同一个城邦,也许是为了制定清晰的契约的需要,语言的精密性的要求提高;同时,古希腊在偶然情况下发展出的民主决策的社会组织体制,也要求人用自己的演说和文字,说服非亲族的公民。逻辑与修辞的学问由此产生出来,并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获得极大的推动。伟大的思想家将人类讨论自然和社会的语言整理、发挥、创造,写出了伟大的逻辑文章,比如柏拉图的对话、亚里士多德的论文式的作品。在东方,也有陌生人聚居的社会出现,在面对和理解这种社会时,理性的思考也会时不时闪现,于是有哲人的对话录,如论语,或者短篇文章,如道德经、庄子的逍遥游。
与中国古代的散文以及世界各地其他文化的书面文字通常聚焦于家、国、神,向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人-神关系收敛不同,古希腊的推理文字抽离社会和人际关系,纯粹的讨论自然、社会、以及说话的一般规则,从这里开始,有了非常系统的假说演绎的推理系统,也就是总分展开的思维,尤其是有了因果关系的严密讨论。虽然在其他民族的文化中这些推理也有所体现,例如中国古代的屈原的天问、或贾谊的过秦论,但是,系统的逻辑思维,也就是假说演绎的思想架构,主要是古希腊人创立的(Russell在A History of WesternPhilosophy中的重要观点,见Russell, 1946)。有了演绎逻辑的思路以后,人类开始超越普遍的家族和神灵的心理天性、超出国家与社会的特定文化圈的认同,探索一些抽象的、所有人都可以理解的推理模式。语言从产生以来,终于表现出它超出人类基因的魔力,通过逻辑推理,为人类打开了新的精神空间。这些逻辑推理的基本形态是,围绕一个一般性的论点或公理,展开一系列的论述,推出各种各样的命题,这些命题最后再与人类的现象观察、行为实践对接。中间论证都向论点收敛;小论点向大论点收敛。所有的推理步骤尽量是所有人,无论种族、教育水平、文化背景,都可共享的、认可的。这样的系统的逻辑推理反映在各式各样的文本中,例如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塞涅卡的道德书简、马基雅维利的君王论、斯宾诺莎的伦理学、洛克的政府论。这样的作品都可以用结构化分析的方法,找出主题、论点、论据、态度、结论,理出文章的主要逻辑线索。当然,它们的篇幅通常较长,不适合作为GRE学习的阅读材料!不过,即便如此,在考完GRE以后,完全是可以用结构化的方法去阅读,把长篇大论分解为章节,每个章节再化解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约等于GRE式的3-4段,一一分析各段首句及中间论据的展开方式,再把各个部分彼此串联,考察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把章节的重点抓出,然后再掌握章节与章节之间的关系,这样,就能逐层分析伟大的推理作品的逻辑思路、把握其中的主要思想。
除了学术圈内流传的系统推理以外,还有面向大众的分析性文字。在欧洲印刷术发明、工商业和消费社会兴起以后,大众媒体开始出现,报纸媒体或报道事实,或评论社会,分析性的文字在社会中普遍传播。现代的媒体英文,往往以一个小故事开始,然后展示事件各方的立场,有时还提供深度分析,分析相关各方的利益、目标和策略的起源、发展、结果、优劣等。本书倡导的结构化阅读方法不能适用于其中的故事部分,但是完全可以用来分析其中的评论部分。但是,要学习逻辑推理,是否要从媒体英文开始呢?学英文和了解英美社会,最好的入口也许是媒体英文,但学习逻辑推理却无此必要,因为媒体里的英文的逻辑相对简单,而且任何一方的立场往往介绍和展开得不够充分,不能充分展示逻辑推理的深度。不过,今天的一些媒体,如Economist, New Yorker, Atlantic Monthly, NewRepublic,常有非常好的分析文字,值得多读,而且用本书讨论的逻辑结构方法去读,也能很快找出核心的意义。相比之下,基于单词和语法的精读和泛读的方法,也许就不是那么有效了。当然,只是结构分析的方法也不够;许多媒体文章预设了读者对特定社会的基本常识。懂得关于社会体制、文化习惯的常识,对于深入阅读媒体文章也是必要的。
结构化阅读方法最适用的对象还是现代学术文章。现代学术英文,比之传统的系统学术推理,结构更清晰,总分结构更明显,这也许是因为参与学术讨论的人来自全球和社会各个阶层,在反复的学术沟通中,最清晰的结构被保留下来了,成为学术界的通用规范。本书讲的总分、对比等结构,对分析这类论文和专著,非常适用。另一方面,一些学术文章,即便推理和逻辑结构都很清楚,但依然不能被普遍接受的。这是为什么呢?逻辑严密并不保证观点正确;逻辑推理的确可以让人的思想飞翔,摆脱特殊因素的限制,走向普遍的概念思考,但同时,如果没有自我约束,逻辑推理也可能虚无缥缈、高深莫测、让人误入歧途。找到和应用逻辑推理的自我检验法则的文章,是科学文章。对于科学文章,结构化的阅读方法、尤其其中的因果关系展开的思维,就更有用了。科学论述的特点是假说演绎的逻辑推理和数理实证。早在古希腊,欧几里德就通过假说演绎的方法,应用于可量度的数学对象,创造了古典几何学。伽利略借鉴这种方法,将它应用于非数学的物质对象,创立了现代科学方法和古典物理学;他要求每个推理所用的概念,都用定量和数学公式去描述,而不只是作为一个推理环节而已。与学术推理通常只是给出公理、演绎推导不同,科学方法是观察现象,然后构思假说,将其中概念量化,再找自然实验或做人工实验,验证该假说对某种预测的可量化或可观察的情况是否也成立。与普通人所以为的不同,科学假说并不一定是观察现象之后归纳的结果,而是思想家自己发明的,其来源可以是归纳、可以是意识形态、或者文化习惯等等。在科学中,重要的不是假说怎么来的,而是假说是否在原则上可证伪,并在当前得到验证。卡尔·波普在他的伟大著作《猜想与反驳》(Karl Popper, Conjectures andRefutations)总结了这种方法的精髓。这样,科学的文章比逻辑推理的文字更进了一步,它把概念量化,而不只是提出概念系统。科学将概念系统的对比和并列都变成一个连续的量的序列的各点之间的关系,也将总分结构变成一个概念与它自身的量的展开的关系,比如,电磁场与它的各种电磁波段,又比如,环境压力下的自然选择与特定的某个环境下的某种行为或性状的选择。
本书讨论的结构化阅读方法,现象解释的观点之间的关系、以及因果论点的展开结构,对于阅读科学论文应该很有作用。读者如果能够在读完本书的基础之上,再看1-2本Critical Thinking, ScientificMethod方面的书(如Moore and Parker 2008, Popper1963),那就更好了,因为基本的批判思维和科学方法在国内的大学课程较少讲授,但却是研读科学论文所必需,自己补课是必要的;GRE的科学文章在此方面也能帮上忙。在分析以科学为代表的学术文章时,首先,我们可以把3-4段作为一个小部分,看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内部的论证模式,这与GRE的长短文章的分析方法完全相似。而学术论文1节的内容往往有10-20段,就相当于3-5篇连续的GRE长文章。一篇论文再有4-5节,第1节通常提出研究话题,第2节文献综述,评论以前的各派研究,然后第3节提出作者的方法,第4节给出实验数据,最后1节是讨论、分析和结论。这样就可以层层分析,从段、到节、到整篇论文;或者,在了解了这种组织结构以后,从论文主题、到节、到段。需要注意的是,在段落的内部论证方面,GRE文章多为先论点后论据、先观点后阐述、先假说后实验;而在学术文章中,除了这种情况以外,也会经常出现先实验后解释,先数据后假说。但一旦假说或解释提出以后,还是会以因果机制、对比等方式来展开更多的论据,支持这个理论。当然,除了最基本的逻辑把握以外,要理解学术文章的内容,还需要该学科的理论知识。显然,结构化阅读的方法,只是一种逻辑识别方法,并非是学问本身;学问是一整套的逻辑推理系统,一篇特定的论文往往预设读者熟悉其中许多基本定律、假说、理论,所以要彻底弄懂文章,自然需要掌握学科常识。但这些学科的常识本身,也是按照逻辑来构造的,并非只是一些事实描述而已,所以,读学术教科书,也可以用结构化的方法。相比之下,科普读物并不预设读者知道该学科的理论常识,写得更加清晰,用结构化方法去阅读,快速而有效。
如果写作学术文章、尤其科学论文呢?与戏剧、诗歌、小说等虚构类作品不同,非虚构类作品、更不用说科学论文,写作模式往往固定,甚至,如上一段所说,连模块的顺序都是相对统一的。它们的句子和段落,不是按照故事情节来推进,并且以文化传统接受的方式推进,而是按照学术研究的固定步骤来组织。由于这些组织方式高度一致,于是,学写科学论文和学术文章,是相对容易的。依然按照上文所说的模仿优秀作品的思路,读者如要训练,可以先找10篇自己学科的专业英文论文,仔细的分析论文主题、各个小节的核心、各段的首句和转折句核心、段落内部的论证方法等内容,再加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例如如何做适应,如何分析数据等,就知道可以怎么写学术文章了。这个工作辛苦而有趣,是值得努力尝试的。
我们可以将四类阅读体裁的分析内容和分析方法总结如下:
体裁 | 分析内容;分析工具 |
日常对话、闲聊 Conversation,Gossip | 对话分析;演化心理学/evolutionarypsychology |
故事、文学 Stories,Literature | 情节与桥段;文学传统 +演化心理学 +弥母学/memetics |
分析性、事实性文字、媒体 Media,Nonfiction | 小段叙事、评论推理;结构化阅读 +社会常识 |
学术文字 Academicwritings | 逻辑复杂;结构化阅读 +科学方法 +各门学科的理论常识 |
学习了结构化的阅读思路,可以让人的思维更连贯、更清晰,但并不会自动保证人可以获得正确的、可用于实践的理论。那怎么获得正确和有效的理论呢?人类的自然智能已经就人际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我们不需要刻意练习,也能大致明白如何与人沟通、采取何种策略、理性评估成本与收益,等等。后来,古希腊人把这种人际关系中所蕴含的推理,提炼成普遍的命题形式,推广到非人际的社会和自然领域,如用逻辑方式来研究正义、真理、自然等问题,这就是逻辑推理的起源。之后的思想者常以构造逻辑前提和推理系统为乐。人们甚至被此能力诱骗,以为任何逻辑自洽的概念和命题系统都是真的,都是有用的,如德国法国的许多思想家的作品。我们说过,逻辑没有自我批判的检验机制,也会制造陷阱,很多人就是被自己的逻辑推理所困,但从不知道可以如何检验这些命题。但是,自伽利略的科学验证方法出现以来,至少在科学界,只有那些以可量度或可操作的概念为元素进行的推理才可能是有效的。所以,推理演化有三个阶段:自然选择的人际推理、普遍的逻辑推理、数理实证的逻辑推理。人类的自然思维向人际关系收敛,偏向站队、情绪宣泄、立场表达、群体认同;自然选择塑造了人的这些特定的情绪和决策行为集合,以保证它是在社会有效的。人类后天的逻辑思维向论点收敛,保持论调的前后一致,说话的内容清晰可传达。但逻辑严密不等于有效和正确,科学方法要求论点与论据的关系成为可量度、因而可验证的关系;所以,科学的推理向论点数理收敛。
此外,还有一些听起来特别悦耳、公众特别认可的观念,比如关于人生而平等、人有的权利我都具有的普遍人权等观念,也是特别强大的文化观念,为多数人类社会所认可。这些观念本身也是一个公理系统,可从中推出各种关于社会政策的理论命题,希望付诸实践。又比如,市场是分散决策的,发展经济并不需要一个中央计划者,就如语言的繁荣只需要每个个体说来说去,并不需要一个中央语言委员会一样。这个理论很难量化,但它在实践中非常有用。虽然这些命题还不是在可验证的可量度的意义上有效,但属于人类社会的生存智慧或者文化共识,而鉴于多数人在多数时候其实不会是错的,这些观念也值得我们去跟踪、效仿和研究。
逻辑分析:假说演绎 = 公理系统 = 总分结构
科学实证:假说演绎的总分结构 + 概念的量的分解
社会文化:公认的观念,如人权、平等的公理,市场的分散决策系统
最后,一些中文的文章也以逻辑的总分结构来展现和论证自己的论点,所以,我们这里的方法不仅适用于英文学术文章,当然也适用于中文学术类文章以及分析类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