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去》教案——傅强 我心归去

《我心归去》教案

《我心归去》是“漂泊的旅人”这一板块中的第二篇,对于“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人来说,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是他心头挥之不去的情愫。本文的价值在于:第一,了解作者的异国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思考母语之于人的意义,语言(母语)是人心灵的家园。第二,引导学生反复研习文本并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探究“故乡”的文化内涵,以及“故乡”之于人精神世界的滋养。第三,引导学生品读作者在表达独特的故乡之思时所用的饱含情感、富含哲理的语句。

一、教学目标

1.揣摩作者饱含情感、富有哲理的语言。

2.引导学生探究“故乡”的文化内涵,以及“故乡”之于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3.了解作者的异国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思考母语之于人的意义,语言(母语)是人心灵的家园。

二、教学重点

1.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2.引导学生探究“故乡”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席慕蓉说:“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故园之思是心理细胞不能变异的 遗传基因,代代相传。国庆长假,每一个离家在外的学子都会慨叹:“回家的感觉真好!”是啊,强烈的思乡之情萦绕在每一个出门在外的游子心头,凝结成了一个永恒的思乡情结,从古时吟唱到今日,就连远在异国他乡的韩少功也在心底里深切地呼唤着——我心归去。

二、关于作者及本文

韩少功,1953年生,湖南人长沙人。作品有《爸爸爸》、《马桥字典》等。

《我心归去》是中国当代作家韩少功访问法国归来后一组散文中的一篇,总题是《访法散记》。

(此处对作者的介绍不易过多,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

三、文本研读

(一)走近文本

1.初步感知

学生自由阅读文本,用铅笔标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语句,并写下自己初步感知的话语。

2.咀嚼品味

再次自由阅读文本,围绕“我心归向何方”,提示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知识积累、情感态度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理性分析,对自己欣赏的语句进行点评。在疑问处标记相关符号。(可在同学之间交流自己的点评)

《我心归去》教案——傅强 我心归去

(二)走进文本

在初步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层世界。

问题一:作者是怎样描写法国的“家”以及他的故乡的?

“一幢雅静的别墅。两层楼的六间房子四张床三个厕所全属于我,怎么也用不过来。房子前面是蓝海,旁边是绿公园。很少看见人……”

“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浮粪四溢的墟场、拥挤不堪的车厢,阴沉连日的雨季”。

法国的“家”与故乡显然形成了一种对比:一个是物质环境非常优裕的风雅富贵之邦,一个却充满了贫瘠与脏乱。(在异国与故乡的强烈对比之下,学生们自然会生出疑问:这样一个风雅富贵之邦,这样优裕的物质环境,是许多人求之而不得的,为什么“我心”却要偷偷“归去”呢?)

问题二:从法国优裕的物质生活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作家怎样的心情?

“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你拿起电话不知道要打向哪里,你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向何方。”“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那不是深谷,那里什么也没有,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只有虚空。”“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这时候你就可以知道,你差不多开始发疯了。”“难耐的冷清”“只有虚空”“移民的日子是让人发疯的”。

作家用夸张的细节渲染了寂寞、孤独与空虚。细节在散文作品中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蕴藏于字里行间的难耐冷清任谁都看得出。而这种难耐的冷清超过了优裕生活的吸引力,使作家的心偷偷地归去,甚至对唾手可得的移民资格也不屑一顾。

发散性问题:

a.作者写“这里的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声音的包裹中,根据你的成长经历谈谈周围与你有关的声音有哪些?

提示:每个人都生活在声响的包围中,这些声响与你有关,比如家人“哗”的开门声,比如妈妈的呼唤声,比如熟悉的鸡鸣狗吠声,比如朋友走近的脚步声,比如你喜欢的歌声……

然而在法国,在作者的耳朵里,这里的一切声响都弃他而去……

b.当这些熟悉的声音远离的时候,当你远离自己母语的时候,作者说“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结合的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提示:语言(母语)是人心灵的家园。熟悉的语言会引起你对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群、熟悉的文化的认同。如崔颢的“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等等。

三、结课

深刻领悟文中作者将法国之“家”与故乡的对比,结合自己的故乡情形,写一段话。

“我的故乡虽然没有……却有……,虽然没有……却有……,虽然没有……却有……,虽然没有……却有……”

第二课时

一、学生展示自己的书写练习。

二、文本研读

问题:“我心归去”的原因之一是难耐冷清的寂寞,那么还有其他原因吗?再次引导学生探寻“我心归去”的原因,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关键语句深入挖掘。

“倒不是特别害怕孤寂,而是惦念亲人”

“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因为那里有他的亲友,至少也有他的过去。时光总是把过去的日子冲洗的熠熠闪光,引人回望。”

“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

“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我心归去”的真正原因是对“故乡”的思念。“故乡”对游子来说,不仅是一片物理的地域,更是一片精神的沃土,时时引他回望。故乡有最让人感到亲切和激动的“过去”,哪怕亲人也不存在了,但只要有“过去”,“我心”就会“归去”。

(《我心归去》虽然哲理性很强,但它的哲理不是单纯说理,而是和抒情结合在一起,也就决定了文章在语言上的特点是把哲理藏在形象中,用富有抒情色彩的意象来表达,或在看似简单而寻常的用词中,渗透着作者对故乡的热恋之情,这是应该引导学生去品味和感受的。所以,教学中我们应把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情感的作为重点。)

结合上一课学生点评课文过程中的疑问,带领学生与文本中的语言、文化对话。

1.与文字对话

问题一:“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因为那里有他的亲友,至少也有他的过去。”作者为什么把故乡说成是“一片热土”?“至少”一词在这里该如何理解?

问题二:既使没有亲人,人们也“没法不时常感怀”,因为故乡有“他的过去”,结合文本思考这里“过去”包含什么?(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问题三:“血沃之地将真正长出金麦穗他赶车谣”,什么是“血沃之地”?为什么生长出来的是“金麦穗和赶车谣”?(参考: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全身心耕耘的土地,如果把我们的爱都奉献给这片土地,那么这片土地一定会收获收获富裕和美丽。“金麦穗”代指有价值的丰裕的物质收获,“赶车谣”代指代劳动中收获的精神创造。)

2.与文化对话

问题一:由上文的分析,可见“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这是否意味着有的人是没有故乡的,引导学生重新思考“故乡”的含义。

字典中对“故乡”的解释是“出生地或长久居住地”,按此解释,每个人都应该是有故乡的,但在本文中,作者明确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看法――“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可见,没有为自己的故乡艰苦劳动和奉献过的人,是无法真正拥有这个故乡的。

发散性问题:依照作者对“故乡”的理解,没有付出的人是没有故乡的,那么他在离开家乡后就不可能想家、恋家,同学们能否在历史中或现实中找到例子来佐证这个观点?(乐不思蜀的刘禅。等等。)

问题二:没有故乡的人,他的“身后一无所有”,请同学们思考,文中的“身后”一词应如何理解。(参考:心灵可以寄托和回归的地方)

问题三:至此,请同学们思考“故乡”一词的文化内涵。(参考:不仅是人们的生息之地,更是人们的精神家园。)

三、结课

我们无须夸张故乡的意义,无须对文化的地域性积累过分地固守。我们在不可逆的时间里远行,正在卷入越来越范围广阔的文化融会,但我们无论走出多么远,故乡也在我们血液里悄悄潜流,直到有一天突然涌上我们的心头,使我们忍不住回头眺望。

“回望故乡,是每一个人自我辨认的需要,也是远行的证明。”——韩少功

四、作业

1.积累并背诵文中的优美语段。

2.收集有关故乡之思的诗词文,在分析理解其深层蕴意的基础上写一篇以《故乡是我情感的归宿》为题目的演讲稿。不少于800字。课下完成。(建议)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16695.html

更多阅读

《隐形的翅膀》教案设计 隐形的翅膀歌词

《隐形的翅膀 》教案设计城关街道纸坊中学张璇设计理念: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或大或小的挫折,如何在逆境中、挫折中锻炼成长,是很重要的事情;挫折与人生相伴,而我们该如何去面对呢?其实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这翅膀是坚定

《月之故乡》教案 月之故乡音乐教案

《月之故乡》教案 教学目标:1.学唱《月之故乡》,从文学角度理解《月之故乡》的内涵、并能准确而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从歌声中表达出思乡之情、对家的渴望。2.欣赏《快乐老家》,体会歌曲传达的对生活的乐观向上态度以及创造幸福人生的激

声明:《《我心归去》教案——傅强 我心归去》为网友中国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